這部紀錄片,消解了我對「殺馬特」所有的偏見

2020-12-26 光影放映廳

誰是殺馬特?

說起「殺馬特」,你第一反應想到的是什麼?

頭髮、緊身衣、濃妝還是自拍?

最近大熱的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導演李一凡在採訪了78位殺馬特後,用900多段視頻為大家呈現了那些曾經未被理解、甚至是被深深誤解的殺馬特。

髮型保衛戰

殺馬特原本名字起源於英文單詞smart,殺馬特教父羅福興認為smart聽起來太溫和,於是直接改為了殺傷力聽起來更大的殺馬特一詞。

教主羅福興

2008年殺馬特迅速在網絡興起,他們自稱貴族,並分為葬愛、殘血幾個家族。

而頭髮成了他們加入家族的標準,誇張的顏色、嚴謹的比例,每一步都有精確的限制和要求。

而所有這些只有名流美髮店能做出來,於是「名流」成了殺馬特的聖地。

刺蝟頭、愛心頭、用梳子打、用鐵絲、筷子固定,吹一次髮型能管三天。

晚上睡覺不敢壓著頭髮。

兩個家族打架也約好不能碰頭髮,人在頭髮在,人亡頭髮亡!即使每個月只有800的工資,也要花100做頭髮,做完頭髮必須要去人多的景區炸街,越多人看他們,他們就越高興。

然而,浮誇是對不堪的遮掩,張揚的另一面是孤獨。

對殺馬特來說,頭髮是本命、是回應、是反抗、是強烈的自我認同。

因為從小父母外出打工,年幼被迫輟學,對從小就孤獨和無依的他們來說,誇張的髮型成了吸引關注的手段。即使他們深知這種關注的目光是異樣的。

「誰會看到一個正常人過去安慰你?你不正常的樣子大部分人才會關心你,這個人是不是經歷了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才會變成這樣。」

2015年,隨著微博的興起網絡上掀起反殺馬特熱潮,一群帶著假髮的人自詡為殺馬特,在網絡上扮醜吸引流量。他們戴著殺馬特假髮上大街上惡搞,這樣的殺馬特對誰來說看著誰都討厭。

於是髮型原本作為殺馬特內心的港灣,現在成了吐槽他們的暴力工具。

久而久之,面對嘲諷與玩弄,真正的殺馬特被擠到角落。

為了能掙錢養活自己進大廠工作,他們開始戴假髮,但對他們來說真發假髮無關緊要,只要家族的人還在,殺馬特就不會消失。他們還是會做髮型 、化濃妝。就像教主羅福興在個人公眾號中所寫的一樣:

審美自由,是一切自由的起點。

其實,髮型是他們用想像力打造的一張保護網,作為被遺忘的後浪,誇張的頭髮讓他們看起來像個壞孩子,「那樣子看起來比較厲害,不會被欺負」。

殺馬特被吐槽、被玩弄、被消費,而他們因為窮困沒有可以玩的東西,於是在頭髮上大做文章,試圖通過髮型這一最直觀的方式獲得關注與被看見。

工廠愛情物語

火星文的情話、自殘網戀,這些曾是殺馬特愛情的全部。

白飛飛(網名)曾是一個殺馬特少女,如今她留著黑髮,穿著樸素的衣服,沒有了一點殺馬特的痕跡。而當她談論起日後自己的婚禮時,她說:

對他們來說,工廠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愛情也在流水線上萌芽。而工廠裡女孩子喜歡什麼髮型,男孩子為了討好女生就去做什麼髮型,因為「那個年代,你不搞這種頭髮的話找不到女朋友啊。」

後來QQ、BBS、貼吧的出現給殺馬特帶來了戀愛的自由。網戀開始在殺馬特家族興起,他們希望能在網絡上找到真愛,找到和自己興趣相投的殺馬特。然而網絡對殺馬特來說 只是烏託邦。

回到現實中,老闆會欠錢不發工資,女朋友也跟著人跑了,因為沒錢沒房沒工作,對他們而言結婚也成了奢侈品。所以,當回憶起殺馬特的時光時,那個時期的愛情仿佛更加純粹。

周末在溜冰場的約會成了石排鎮殺馬特們的浪漫,與其說是因為愛情,不如說是因為相同,趣味相投的殺馬特相遇在公園、溜冰場與貼吧、QQ、BBS,線上和線下的抱團曾讓他們享受了短暫的甜蜜。

當回歸主流後,甜蜜隨之消失。所以對白飛飛這樣曾經的殺馬特少女來說,辦一場殺馬特式的婚禮,拍一套殺馬特的婚紗照,就是她最簡單的願望,是殺馬特的羅曼蒂克。

90後留守兒童與農民工

從留守兒童到農民工,中間的距離有多遠?

對於殺馬特而言,是一張從農村到城市的公交票。

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中的這些來自雲南、貴州、廣西、湖南等各個地區農村的殺馬特少年,年齡大多在12-16歲,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出去打工,有的人甚至四五年沒有見過父母。

因為沒人管教,他們多數沒念完初中就輟學了,買了張車票就到城裡打工。掙錢,本不屬於這個年紀的壓力卻成了這些留守兒童的責任。

對殺馬特而言,青春期是短暫的。作為一次青春期的瘋狂,殺馬特曾給了這些迷路的少年短暫的指引和安慰。然而當目光聚焦在他們的張揚與不入流時,卻忽視了格格不入的背後是殺馬特們灰色的童年與青春期。

輟學的那一刻他們就要被迫長大成人,但是因為年紀小他們在工廠只能做一些手工活,在流水線上累到睡著,不小心被機器切到手,這些都是經常發生的事。

初來城市,被騙也是他們的必修課。老闆不發工資,租房子被騙,這些每一個人都會經歷。於是穿著特立獨行成了自我保護的工具,但這也招來父母的不理解和社會的嘲笑。

他們「玩不了車、玩不了房,只能玩頭髮。這個時代永遠都有被拋棄的人,永遠都有不被尊重的人。」

對他們而言,工廠是不自由的。於是又離開工廠,從城市回到農村。他們知道,自己的出身永遠無法實現階級躍升,然而隨著網絡直播的興起,假髮、鳳舞九天、摩託車音響 又重新出現在大眾視野。

原本的精神貴族迫於生活,無奈成為流量乞丐。沒有學歷、沒有資本,處處被主流文化圍剿的他們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明年我也想像他們一樣,白天工作晚上直播,這樣兩份收入,挺好的。」

作為城市化進程中移民浪潮的縮寫,殺馬特即將成為一段過去時。目前在石排鎮這種工廠密集的城市還有少數殺馬特存在,但是殺馬特作為底層話語的吶喊,永遠不會消亡。

只要有農村,只要有農民工,殺馬特就不會消失。

相關焦點

  • 殺馬特我愛你:被社會剿殺和拋下的「他們」也是「我們」
    直到上段時間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出現了,讓這個名詞再次發光,看完後我的心情複雜,除了感動和嘆息外,我也不禁想問下自己:那些曾經在我們身上的夢想、個性等,究竟在什麼時候開始消失了呢?我們對這個世界真的了解嗎?我們又真的了解我們自己嗎?...
  • 據說,這部2小時長紀錄片,洗白了殺馬特們
    近期有一部紀錄片,位居豆瓣一周口碑榜第一名,就是這部《殺馬特我愛你》。很多人都說這部片子拍得特別好,稱其為「論文電影或彙編式紀錄片」。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蘭友也去了解了一下這部片子。搜了半天,卻沒有搜到片源。
  • 《殺馬特我愛你》:被黑這麼多年,總算有國產片替他洗白了
    但最近,竟然有一位導演把他們的故事拍成了一部紀錄片。魚叔抱著獵奇的心態看完,卻深受震撼——《殺馬特我愛你》這部紀錄片歷時兩年拍攝完成,請來真實的殺馬特們面對鏡頭,道出自己的故事。豆瓣8.7分,但僅有600多人看過。
  • 快手摺疊下的「棒!少年」與「殺馬特」
    勵志紀錄片《棒!少年》和社會學樣本《殺馬特,我愛你》,它們對準的都是經歷坎坷的農村少年,都留下了對快手的「驚鴻一瞥」。 「進來的老鐵們,點點小紅心。」少年》、《殺馬特,我愛你》這兩部近期備受熱議和關注的高分紀錄片,都給了快手植入「免費廣告」的機會,即便快手並沒有投資過它們。巧合的是,兩部作品都開拍於2017年,那是抖音崛起的前夜,也是快手在中國下沉市場遙遙領先的高光時刻。兩部紀錄片同樣都對準了原生家庭殘缺、歷經坎坷的農村少年,以及他們背後真實的中國。
  • 海珠數字影像周 | 《殺馬特,我愛你》《家庭會議》等紀錄片展映
    03殺馬特自述史:獵奇與人文關懷,遊客與紀錄者——「城鄉故事」與邊緣群體紀錄片創作談主題闡述:2020年,《殺馬特,我愛你》重新將「殺馬特」這個將要被人遺忘的群體帶入到大眾視野,重新燃起公眾對這一群體的好奇心
  • 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比996更殘酷的工廠青春物語
    電影《心花路放》中,徐崢指著黃渤,對周冬雨扮演的殺馬特少女如此解釋。現實中,殺馬特卻經歷了一場荒誕的消亡史。從2008年起,隨《勁舞團》遊戲誕生的非主流文化,其中最誇張的一部分,演變為殺馬特,再到2012年前後,線上線下以各種手段對殺馬特展開圍剿,後者的各大家族開始土崩瓦解。直至最近, 因《一席》的演講,李一凡帶著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成功破圈。
  • 殺馬特為什麼消失了?豆瓣8.7分,歷時兩年拍攝的紀錄片給你答案!
    據說關注【胡撩亂語】的你會變更帥 文/ 文帥 這兩天刷到了一部關於殺馬特的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跟我想像中的殺馬特很不一樣。 甚至可以說是讓我對殺馬特有了新的認知...
  • 專訪李一凡:精英主義遮蔽了殺馬特
    如果沒有,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好說。」那位觀眾繼續追問:「農村出來的人打工現狀都是如此,為什麼殺馬特(特殊)?」「你相信他們有主體性嗎?他們天生就是該給我們服務的一些碎片、一些垃圾嗎?」半小時後,交流結束。我就做一個影像書寫者:「問題本身不是也可以很精彩的嗎?只是你能不能看到。」
  • 殺馬特滅絕了,被口水淹死的?
    我曾經也不清楚他們是誰,直到前幾天看完《殺馬特,我愛你》的紀錄片時,我才為自己曾經對殺馬特的嘲笑而感到萬分羞愧——直到那時我突然驚覺,原來我曾無意間霸凌過一群勞動人民。李一凡拍攝《殺馬特,我愛你》時已是17年,距離13年殺馬特大規模滅絕已經過去了整整四年。
  • TOP X | 比起這個箱子,你今天更應該關注這部臺灣籃球紀錄片「破曉」
    ·有關「TOP X」· 再看一遍今天的推送標題《比起這個箱子,你今天更應該關注這部臺灣籃球紀錄片「破曉」》。冗長,複雜……和我們以往的標題風格大相逕庭,但是卻是有意為之,主要原因就是現在你正在看的這個「TOP X」。
  • 殺馬特,我正式且隆重地向你們道歉
    殺馬特一族殺馬特,是被稱為「殺馬特教父」的羅福興給家族取的一個名字,音譯自英文單詞「smart」(聰明的)。最近,一部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又把殺馬特一族帶回我們的眼前。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最初的殺馬特來自於遊戲勁舞團,但他們原本只是勁舞團中很小的一個群體。
  • 「特寫」殺馬特沒有時代:一場直播,收入12塊5
    但所有觀眾都能看到這些評論。「大家還是要文明用語,畢竟殺馬特也沒惹過你,我和所有人也都是平等交流,就是這麼回事。」他心生厭惡,但不得不這樣表態。如今,他已經老練到能迅速隱藏慍怒。他開始播放音樂,繼續和粉絲互動,以便緩解尷尬氣氛。當然,他還年輕。
  • 懷斯曼的「雙城記」紀錄片,挖掘美國的另一面
    他像外科醫生一樣用沉穩的鏡頭剖析美國複雜的多樣的社會「軀體」,記錄了美國超過半個世紀的社會變遷,被影評讚譽為「30年來最偉大的美國導演。」懷斯曼將其電影的拍攝過程稱為「研究」,《廉價公屋》、《波士頓市政廳》就是其出色的社會研究項目之一。
  • 日本紀錄片中的「過勞死」
    高橋自殺身亡之後,生前在Twitter上留下的讓人絕望的字句才被注意到:「假日加班準備的材料,竟然被批的一文不值,讓人身心俱疲」「除了想睡覺,我已經失去任何渴望了」「人生是為了活著才工作,還是為了工作才活著,我已經分不清」「我真的很想死」。「在日本人為什麼工作這麼多?我感到沮喪的原因肯定是勞累過度。」一位程式設計師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我無能為力。我什麼都不想做。
  • 被獵殺的「殺馬特」:只因貧窮是「原罪」
    再提及火星文和非主流,我們更多變成了自嘲、玩梗和消解,用以調侃和緬懷。但頂著一頭豔麗的頭髮,被視為非主流的「殺馬特」們卻是以另外一種形式消失在網際網路中。隨著2013年前後針對殺馬特的調侃、報導甚至「網絡出徵」等事件,他們逐漸在網絡上沉寂,成為了歷史。
  • 這10部「人生必看」的神級紀錄片,我必須安利給你
    這部傳奇紀錄片還造就了一句名言:因為你我,皆為星塵。你會了解每一顆恆星的一生,在未來更加敬畏地仰望星空。一恆推薦:自然紀錄片驚豔級6、《藝術的力量》作為一個文藝歷史廢,讓我看書我是絕對記不清楚人名和年代的。但這部紀錄片讓我從製作精良的作品畫面和劇情中,如穿越時空般的感受到了藝術的力量。
  • 「我第一次知道殺馬特的時候,非常興奮,我覺得中國有朋克了」
    我拍了殺馬特2020.10.24 北京大家好,我叫李一凡,是一個紀錄片導演,也是一個美院的老師。2012年我第一次知道殺馬特,我非常興奮,因為我看見那些五彩繽紛的頭髮和爆炸的造型的時候,我覺得中國有朋克了,有嬉皮士了,有人開始特別主動地去抵抗消費主義的景觀了。
  • 《殺馬特,我愛你》與殘酷青春
    人稱「殺馬特教主」的羅福興是殺馬特家族中的知名人士。在他的幫助下,2017年開始,通過QQ群、快手等平臺,李一凡得以接觸到大量的殺馬特,而後又在深圳、東莞、貴陽、昆明等地實地訪談了67名殺馬特,網絡上採訪了11個。最終,這些殺馬特的故事構成了紀錄片《殺馬特,我愛你》。訪談的人數遠不止於此。殺馬特遭遇社會輿論的負面評價後,對主流群體一直缺少信任。
  • 這部LGBT史詩,安利給所有人
    為了紀念這一段艱辛而驕傲的歷史,Apple TV+聯合《守護者》《審判八號提案》的導演瑞恩·懷特,給我們帶來了這部紀錄片—— 豆瓣9.4分,五集的時長,講述了LGBTQ從剛開始的被「妖魔化」,到各種影視節目「擦邊球」,再到中心位置的發展歷程。 它串聯起來的,不僅僅是LGBTQ文化的螢屏亮相史,更是一部濃墨重彩的電視史。
  • 《李美真》:這部精彩的中國小說,書名卻「勸退」讀者
    傳統小說無論引用或互文都會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因為「範圍」意味著詮釋的界限所在。無邊際地跨文本,雖然消解了詮釋的可能,但恰恰也達到了最「真實」的效果:當下,不就是文本與文本之間無邊際地連結著的世界嗎?小說中的敘事者K是一個孤兒,他創造了主人公「李美真」,這其中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小說家的「上帝」創造了「你這美麗的真理」;二是「李」相對於主體來說,也象徵著對象的「你」。敘事者K和其正在創作的小說人物李真美之間,是「我—你」的對立關係。但隨著小說推進,神秘藝術家J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