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石斛花開啟了我家的脫貧致富路丨赤水市旺隆鎮...

2020-12-17 天眼新聞

2008年以前的紅花村,與貴州絕大部分山區農村一樣,山高地少石頭多,只要出門就爬坡。兩間破舊的「泥夾壁」百年老屋、一畝多責任地、幾十畝山旮沓就是我們的全部身家。

我母親患肺氣腫,常年吊著「藥罐子」,掙的錢全部都裝到藥罐子裡了,貧窮像山上的巨石壓得我們一家人喘不過氣。

2008年,我家開始有了變化,一株石斛小苗開啟了我家的脫貧致富路。

我陸續參加了鎮、村組織的創業培訓,經過多方考察學習,決定在家鄉種植金釵石斛。我先後申請婦女創業貸款、邀請石斛專家技術指導,開闢荒坡、買苗、種苗、遮陰,逐漸熟練掌握了一系列種植石斛的知識和技能,我也從「門外漢」變為「土專家」。

袁圖會在採收石斛花

袁圖會在晾曬石斛花

到2013年,我家的金釵石斛種植面積從原來的10畝擴大到270畝。同時,興建了8000平方米的集約化大棚種植基地,投資30萬元創辦了「赤水市圖惠商貿有限責任公司」,在赤水市區設立了4個銷售網點。家裡的老土屋變成了新磚房,我們還在城裡買了房子,孩子也送到城裡上學,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一家富不如帶動百家富。富順村的馮澤輝找到我,打算從事石斛規模化種植,但是不懂技術和管理。明白他的困難後,我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傳授給他,在大家的努力下建起10萬株石斛育苗大棚,在責任山上辦起50多畝原生態石斛種植園。2015年,馮德輝石斛園年收入達到30萬元,並創辦鄉村淘寶電商,經營當地土特產品。一家人成為城市裡的「候鳥部落」,繁忙時節,在鄉下勞作,農閒季節,在城裡經營,日子蒸蒸日上,幸福滿滿。

從2011年到2019年,我周邊已有100多名婦女發展石斛,20名成了石斛栽培管理技術人才,全鎮的石斛大棚面積已達到250畝,原生態石斛種植面積達到15000畝,600多個家庭通過發展石斛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小小的金釵石斛,不僅給我們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讓昔日變綠的荒山變為了「金山」,已成為我們這裡脫貧增收致富的朝陽產業。

【人物小傳】

袁圖會,漢族,中共黨員,赤水市旺隆鎮紅花村副主任、婦聯主席,旺隆商會副會長,赤水市女子商會副會長,赤水市圖惠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赤水市圖惠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柳 整理

編輯 謝靜靜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貴州省赤水市旺隆鎮紅花村:「金釵石斛之鄉」 變荒為綠「點石成金」
    山溪、河畔、院壩,只要有石頭的地方,就有金釵石斛,這是記者在貴州省赤水市旺隆鎮紅花村的感受。在這個素有「金釵石斛之鄉」美譽的村莊,老百姓不爭耕地,爭石頭。得益於丹霞地貌、溼潤氣候等天然優勢,紅花村的老百姓石上種「仙草」,終於變荒為綠「點石成金」。「這裡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石頭,塊塊都是『寶』。」
  • 「我的脫貧故事」「因病致貧」到「因勤脫貧」|赤水市寶源鄉寶源村...
    現在,我家除了政策的幫助,靠著我收工製作木甑子一年能增加一萬多的收入,由於是全手工製作,加上用料較好,我家的木甑子基本不愁銷路,也讓我們家實現了從「因病致貧」到「因勤脫貧」的轉變。前些年,我和愛人有商有量,我會利用農閒時間,外出跟著勘探石油,妻子陳洪位在家務農,照看家中小孩讀書,一家人的日子過得非常簡單、幸福。然而,一家人平靜安詳的生活在2013年被擊碎,我被被檢查出患上了重大疾病尿毒症,原本一個好端端的家庭,因為我治療需要高額的醫療費,讓家裡用入不敷出,生產生活陷入困難。
  • 全國最大的金釵石斛種植基地迎來採收季
    赤水擁有9萬多畝金釵石斛種植面積,是全國最大的金釵石斛種植基地。這兩天,當地的金釵石斛條迎來採收季節,預計產量將達到1000多萬斤,在收購點,前來出售石斛條的村民絡繹不絕,一派熱鬧的景象。一大早,在赤水市旺隆鎮金釵石斛收購點,村民正帶著口罩有序排隊,把帶來的石斛條進行分揀、打包稱秤。
  •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我的脫貧故事】馬武朵:脫貧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我從「金老師」變身「金書記」丨赤水市復興鎮涼...
    2018年3月,我從一名站在三尺講臺的教師搖身一變成為一名「涼江人」。兩年多來,我在村裡修路建水池、跑項目和資金、發展產業,與群眾一起同吃同住同勞動,白天走村串戶訪民情察民意,晚上組織群眾召開院壩會討論全村的脫貧致富經。
  • 「我的脫貧故事」黃榮群:一技之長,讓我家走上脫貧致富小康路
    「黃姐,給我煮兩碗酸辣粉,打包帶走。」「好勒,稍等哈。」我叫黃榮群,今年54歲,家住百裡杜鵑管理區普底鄉東風社區,這樣的場景在我的生活中經常上演。我的長子陳健患有輕度精神病,經常跑出去找不著人,長期需要吃藥穩定病情,我的丈夫陳世學只能留在家中照看他。
  • 「我的脫貧故事」念好養豬致富經 走上脫貧增收路丨望謨縣石屯鎮...
    2016年,有一天,駐村幹部和村「兩委」來到我家,我給他們說了我的想法之後,他們知道了我的顧慮,耐心的講解政策,終於解除了我心中所有的疑慮,我決定通過養豬來脫貧致富路。基層幹部到梁小剛戶培訓養豬技能知識及注意事項可以說,我是白手起家,沒有資金怎麼辦?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脫了貧 村裡變了樣丨望謨縣樂元鎮裡好村村民...
    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家裡7口人,父母沒有文化,沒出過遠門,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哥哥和嫂嫂在外務工,兩個侄子在讀幼兒園,我在讀大學。  曾經,通往家裡的路坑坑窪窪,到處泥濘,自來水也沒有質量保證,全家7口人住在一個小房子裡面,倘若來親戚朋友,都沒個住的地方。
  • 「我的脫貧故事」一個人脫貧不算什麼 大家都脫貧致富才是最好的丨...
    於是,我回到家中,準備在家創業。因自然地理條件因素影響,莊稼收成又不好,我們一家7口人只能靠天吃飯,辛辛苦苦勞作也只能勉強餬口,生活一貧如洗。我家也因此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黃平縣紙房鄉天馬村村民唐國珍成為貧困戶,在我看來並不是光彩的事,要強的我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決心要改變貧困的現象。通過多方考察,我認為在家進行家畜養殖讓自己日子慢慢好起來,是可行的致富路。可思路是好的,現實卻很殘酷。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我叫張啟武,今年50歲,是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村民,同時也是村裡一名普通的中共黨員,家裡有6口人,我家是小湳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小湳村周圍大山都種植了杉木,根據國家政策目前可以根據指標辦理砍伐證,我通過申請辦理了砍伐證,並與劍河園方木業公司籤訂購銷協議。  就這樣通過帶領群眾買山賣木材,我收入人生的第一桶金,看著跟自己一起幹的群眾都高興的拿到錢,我很欣慰。經過兩年的奮鬥,我家終於在2016年實現了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自力更生 脫貧更有底氣丨鎮遠縣金堡鎮羊滿哨村...
    在幫扶幹部的幫助下,我充分利用農閒時間,學習養雞技術,向村委申請規範用地,積極參加鎮裡組織的養殖培訓,默默地盤算著想通過養雞實現脫貧致富。但啟動資金是個大難題,家裡面光靠我微薄的收入,夢想只能被扼殺於「搖籃」。
  • 「我的脫貧故事」人逢喜事精神爽 脫貧致富住好房丨黔西縣文峰街道...
    我家有6口人,但是只有兒子兒媳兩個勞動力,生活負擔很重,2017年初兒子王啟發在工地務工眼部受傷,後來一直在家養病,在那之後家庭成員也先後6次住院,後來病情雖然好轉,卻也花光了家中原本準備開年起新房的積蓄,還欠下了萬元債務。老房子前的合照2017年底文峰街道開展「脫貧攻堅再識別」時將我家納入了精準扶貧系統,建檔立卡,分配幫扶幹部。
  • 「龍江殘疾人脫貧「故事匯」」張貴江:帶領村民走上脫貧致富路
    近日,記者跟隨黑龍江省殘聯主辦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主題採訪活動來到海倫市聯發鎮百興村,見到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村黨支部書記張貴江。今年51歲的張貴江在一次意外中落下殘疾,右手缺失,他克服困難,帶領村民走上了脫貧致富路。「2001年時,我是村裡的青年書記,當時村裡進回來一批扶貧牛,在一次為牛鍘草的過程中,被鍘草機切斷了右手,落下了殘疾。
  • 豆盟科技短視頻小程序弘揚「攻堅脫貧」故事
    來源:時刻頭條2020年,對於我國來說,正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驗收之年、攻堅脫貧的關鍵之年,而突如其來的疫情,讓脫貧攻堅工作阻礙重重。雖然在此時,這場疫情中國已然取得了勝利,但為了攻堅脫貧,付出了艱苦卓越的努力。
  • 「我的脫貧故事」有了「姑娘」 我家脫貧致富了|興義市烏沙鎮大興...
    我叫莊義彪,家住貴州省興義市烏沙鎮大興寨村石門坎組,現年64歲,全家5口人。2015年3月中旬的一天,興義市民宗局的幹部田太香來到我家,說是我家的扶貧包保人。自年初兒子被判刑入獄後,很少有人來我家串門。這時,我才曉得,我家已經被上級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田太香的到來,讓我感到非常激動。儘管我家很窮,但她並沒有嫌棄我家。她走進我家,先翻米缸和裝糧食的屯籮看,詳細詢問我家一年的糧食收成和糧食夠不夠食用。
  • ...是我心中最大的榮譽丨赤水市天台鎮天台山村支部書記明祖才
    我叫明祖才,今年37歲,是赤水市天台鎮天台山村支部書記。2013年開始到村裡工作,從同步小康工作組成員到村委副主任,再到村支書,這7年的農村基層工作,我見證了天台山村的變化。「我家沒有車,路修通了對我沒有好處。」「現在村裡人都沒有多少,修路的意義不大。」在群眾會上,村民七嘴八舌討論,沒有人願意出資修路,動員群眾成為修路的第一個難題。
  • 【我的脫貧故事】張爾超:好政策開啟好生活
    【我的脫貧故事】張爾超:好政策開啟好生活 2020-11-27 16: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我幫扶的醉漢重樹起了生活的信心丨赤水市寶源鄉...
    我叫雷小容,現任赤水市寶源鄉黨委書記。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我有幸先後在兩個貧困鄉鎮——元厚鎮和寶源鄉任鎮長、書記。六年多來,我參與並見證了這場偉大而磅礴的戰爭從打響到即將取得完勝。當天下午,我在他家第一次看到他時,他已經喝醉了,說話語無倫次,根本無法溝通。我從周邊群眾口中得知,王中書是村裡有名的醉漢,只要趕集天,都會上街喝得爛醉。所以,第二次我特意挑了個不趕集的日子,打算通過此次交流,了解他近來的生活情況。「我現在的生活就很好,想吃就吃,想睡就睡!」
  • 「講脫貧故事 曬脫貧帳單」牛桃珍:種蘑菇讓我脫了貧
    2018年,我依靠種植香菇日銷量達到一百斤以上,年銷售量突破兩萬斤,每天能掙三百多元,全家人年收入可以達到十萬元左右,實現了光榮脫貧。牛桃珍與他的食用菌大棚 牛燕飛攝說起我的脫貧經歷,既有心酸,也有點傳奇。
  • 「我的脫貧故事」生而不幸,但生而逢時丨望謨縣樂旺鎮團結村村民羅...
    包保幹部王超到羅小有家做易地扶貧搬遷宣傳動員工作為了生活,我遠走他鄉,踏上了打工路,成為了一名打工仔,已記不清有多少個夜晚曾坐在工地的水泥上看著城市輝煌的燈火發呆。看著夜空,我也有個城市的小康夢。2013年12月,國家脫貧攻堅乘著春風開始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我家也在此時經村組評議納入貧困戶。那時我回到家,想創業,政府貼息貸款給我創業;沒技術,政府就給我們貧困戶培訓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