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的部分,我們還是要再跟各位談一下,我把這個狀況取一個名字叫做混沌理論。講混沌理論實在也沒辦法,因為這個世界科學家們、天文學家們也都用了混沌理論,這個詞我們這裡來使用,比他們的使用會更恰當一些。所以我用這個詞好像借用他的詞彙,可事實上並不是,只是我們以往沒有使用,而這些狀況它是一直存在的。
混沌理論要講的是什麼?是指形而上的這種狀態,你沒有辦法用理路,我們大腦理路講不清楚,因為它是一種形而上,而你沒有去體驗,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有了體驗你就很清楚了,一點都不混沌,而我們沒體驗的話,又感覺似乎有那麼一種狀況。這有點像男女之間的感情一樣,你說你跟她有沒有感情,你說有,你講講看,你是怎麼愛他,他是怎麼愛你,你大概就講不出來,講出來都是假的,對不對?然後他有跪著跟我求婚,那就表示真的嗎?他說海枯石爛,結果海沒枯,石還沒爛,他就變了。像這種情況你會感覺到是有那一種感情在,但是你講不清楚,這是一種混沌狀態。
所以你常常會覺得說,我很清楚,你不用講,我跟你講也講不清楚,這就表示你的大腦理路是無法把它理清的,弄到最後你只能夠怎麼樣,我就這麼決定就對了。這是一種狀況,而這種狀況是表示你內心有很清楚的感受,但在語言表達上面你講不清楚,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一套。
你要留意到,大腦思維這個東西是絕對錯誤,我跟你講清楚,思維模式有千千萬萬種,都對,只有一個不對,就是大腦運用大腦的思維是不對的。為什麼?因為大腦是一定要把它弄的很清楚,大腦理論在運作的時候絕對是清清楚楚的,可是你知道,生命跟真理的東西不是你大腦想像的那種清楚,它本身所在的位置是很清楚,可是那種清楚,你大腦是無法去推理的,因為大腦是一個單向,而且只能前進,不能後退,一後退就出狀況,它更沒有辦法同時兩個方向進行,它是不容許的。
儘管現在很多學者都主張所謂跨領域,但是你要知道,假如你是學物理的,跨到化學的,甚至跨到文學的,都不叫跨領域。真正跨領域是指什麼,你的專業一定要跨到人性上面,跨到人性上面或靈性上面,這個才叫跨領域。不管你是專哪個行業,你要跨領域一定涉及到人性、靈性的部分,假如不涉及到靈性的部分,那不能叫跨領域,那叫雙領域,我既是學化學工程,我再兼一個文學,那是雙領域。所以跨領域是一定要跨到人性上面來,而人性這個領域是沒有辦法用你大腦邏輯來討論的。
比如說音樂,我們看西方音樂史上,凡是把音樂理論講的越嚴謹越仔細的,他大概都沒有創作,反而像貝多芬、莫扎特幾乎沒有什麼音樂理論,他們的創作就是那麼完美。晚期的,李斯特以後的這些,尤其是十九世紀、二十世紀很多古典音樂學家,他的創作大概是只有一首而已,其它一堆都沒名的,沒人要演奏的。為什麼?因為他的音樂理論都是大腦的,而真正好的是生命的東西,那就叫天才,他只有創作沒有理論。所以你要知道,生命有關的東西,它涉及到形而上的時候,大腦是不能用的。這個時候我們用大腦的狀態來看生命形而上的這個東西的時候,我們就叫混沌理論。
而這個混沌理論,《華嚴經》一開始那個地方,大約兩千個字左右,這段經文我們叫做經首,群經之首,他講的就是這個形而上的境界。這個境界是多麼的完美,但是那種完美你只能體會,沒有辦法用理論去陳述。所以對於我們學華嚴的人,我都要求大家要去背這兩千字的經首,經首的文字非常優美,非常華麗。我們說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到底有多富貴,這段經首你要能讀的話,你就可以體會到它的富貴。而這個部分所講的是完整的形而上,本體的總相,但是因為它太短,只有兩千個字,你體會不過來。所以後面五卷經文,除了這兩千個字以外,後面的地方完全是講別相觀,本體論的別相,七十個因素的布局跟七十個因素的特質,分四大類講得很清楚。第二品經就講總相觀,這個總相觀跟前面經首的總相觀不太一樣,這個總相觀是講法身的部分,如來現象,如來、世尊、佛的稱呼是從這個地方來講的。而經首的這個部分,它是包括著後面總相觀跟別相觀的總體。
所以在這個地方,真的很不好描述,我才把這個真理存在的狀況叫做混沌理論,或者叫混沌現象,這個混沌是指你大腦對它的了解跟認知是一種混沌狀態。大約你也知道有一些脈絡,但是用大腦要去理清是很難的。
擷自《華嚴經概論》
聆聽、欣賞、接納
珍惜、尊重、感恩
圓融、廣大、包容
華嚴寺全球資訊網:http://www.huayenworld.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