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不到還有什麼可以這麼便捷又味道這麼豐富的食物了。
遼寧人,出國後知道完犢子了,在納米比亞時最難受的是吃不到泡菜。感覺只要在能買到泡菜的地方,北極我也可以活下去的。感謝泡菜炒飯,讓我一個人也吃的有滋有味的。
傳統泡菜製作中會加入白蘿蔔,蔥,蒜,姜,洋蔥,魚露,蝦皮魚乾(小海鮮),辣椒麵,糖,鹽,有些家裡會蘋果和梨切絲給泡菜一些果香和甜味。把這些配料仔細塗抹在泡菜上。新鮮的泡菜就做好了。我們都喜歡吃發酵後的泡菜。吃起來略酸,鮮辣又有一點甜。
泡菜本身就已經非常味道豐富了。
自從有自己的廚房後我就一直買韓國超市裡的大罐韓國泡菜。捧回家打開,新鮮泡菜裡姜蒜辣椒的味道衝出來直接打開食慾。迫不及待就可以拿起筷子夾著吃。一周後,在冰箱裡到這罐泡菜就變成發酵好的泡菜了! 這時香料味道不再那麼衝鼻,所有的原料都完美的混合好,發出一股的芬芳的酸味。sorry,我們人類真的對發酵的東西有很特殊的癖好。嘗一口,鮮甜酸香辣! 開始做泡菜燒牛仔骨,辣白菜豆腐湯,泡菜炒五花肉,泡菜餅等等等等~
幸運的是,泡菜炒飯是發酵前後都可以做的美味。
這半年來能支持我獨自一人時好好吃飯的就是泡菜炒飯了。 我想不到還有什麼可以這麼便捷又味道這麼豐富的食物! 只需要泡菜和米飯就可以讓人莫名其妙很滿足。
看著一碗紅紅的飯,心情也會好起來。 生活上沒有解決不了的事,如果有,就兩碗。
現在我要用心分享給大家我的泡菜炒飯為什麼那麼好吃,那麼迷人。
首先你要有泡菜。
如果你在美國這個牌子的泡菜最好吃。發酵前後都好吃。
如果你在中國,我當然推薦你買我媽食品店賣的泡菜,朝鮮人做的。
如何辨別不好吃的泡菜呢?我覺得是:有白菜的生味還有辣椒粉的粉末感,吃起來口感單一的泡菜都是不好的。
以前我很喜歡去的一家韓國烤肉店,他們家有個必點就是Kimchi Fried rice, 韓國阿姨拿著韓國辣醬和泡菜,米飯,在烤完肉的grill 上直接炒。看似非常簡單但是香氣撲鼻。簡直是深夜烤肉後最邪惡的結尾! 後來我就明白,就像燉大白菜要葷油炒一下一樣,泡菜炒飯需要些葷油才會更香。
本次菜譜的泡菜炒飯是升級版,有五花肉丁。所以有葷油。日常我不加肉的,只用泡菜炒飯,那我會挖一勺豬油。不加肉版本就省略炒肉的步驟就好了!
用料:
用料如圖,除了泡菜,都不是必要的。
1 泡菜米飯比例:1:3 最少。將泡菜汁先攥出來,放在一個碗裡。 這一步的原因是,一會要把泡菜切丁。泡菜湯汁太多會把桌子弄髒,也不好切丁。稍後也不好炒透。 泡菜湯很珍貴,一會要用的! 我還想強調一點。我用的泡菜是不很辣的。 我也不太能吃辣。如果你不能吃辣,買到的泡菜又很辣。可以先用水把辣椒粉衝掉會好一些。泡菜也要減量。
2 泡菜切丁 備用。 一定要切丁。
3 中火先炒肉。 五花肉和牛仔骨的油脂多,和泡菜最搭。 這裡我並沒有額外放油。
4 慢慢的等到五花肉的炒出油後,放入泡菜丁。
耐心炒,沒炒透就加入飯泡菜吃起來不會那麼好。 泡菜炒透的樣子是顏色略透,油脂都吸收在了泡菜上,表面水分炒幹(剛才攥乾淨泡菜汁可以加速這步)
5 放入白飯 開始翻炒
泡菜炒飯不需要米飯一粒粒的英姿颯爽,相反需要一些黏度。 如果米飯太硬吃起來反而不好。如果是冰箱裡的隔夜飯,你可以加點清水稍微燜一下。 炒透。
6 倒入泡菜汁:
在米飯軟硬度剛好炒,翻炒均勻後,可以將剛才的泡菜汁倒入了。這可是味道的精華! 有人為我為什麼我的米飯看起來粒粒分明,是因為鹽水。 在炒飯裡倒入醬油和有鹽份的湯汁都可以讓米飯分散開而且不會硬。
為什麼後來才放泡菜湯? 因為放的過早飯沒有炒透就容易糊了。
如果你口重,可以現在加一點韓式辣醬。我知道很多店裡都加,而我是不加辣醬的。
你可以放一小撮糖提味。我全程沒有放鹽和任何調料。泡菜味道就已經足夠了。翻炒後的 顏色很好看啦!!!
7 好幾個人分享的泡菜炒飯一般都是連著鍋端上去的。 如果你想做的fancy 一些。可以剪一些海苔碎,芝麻 放在上面。淋一點香油。還可以加入溫泉蛋。
最提味的是最後淋幾滴香油。
啊啊啊開動吧。 心情還是不好,就再吃兩碗!!!
Tips:
我全程沒有加任何調味料。
泡菜炒飯需要些葷油才會更香。
米飯太硬吃起來反而不好。如果是冰箱裡的隔夜飯,你可以加點清水稍微燜一下。
最提味的是最後淋幾滴香油。
照著個辦法做!! 好不好吃你說吧!!
在薩沃納吃一口隨性自由的青醬
去年夏天,我和朋友利用自駕的方式去義大利度假。取了車,我們就從米蘭出發,沿著裡維拉海岸線邊走邊欣賞另人屏息的海景。沒想到的是,剛剛到了沿岸小鎮薩沃納,就受到了另一個朋友的熱情邀請,於是我們便決定在這裡停留一晚。
朋友的媽媽已經布置好餐桌迎接我們了。
沒想到的是,這一晚我不僅住進了有400百年歷史,當年拿破崙進攻義大利曾經住過的房子,還吃上了最好吃最率性的青醬。
青醬,義大利語為Pesto。因為主要食材為羅勒,中文除了叫做「青醬」外,也叫「羅勒醬」。
薩沃納所在的利古裡亞大區,正是以其美麗的海岸線和擁有悠長歷史的三千多座橄欖園出名。此話不假,我們剛進入朋友的大宅,就看到房子後面的院子裡種滿了橄欖樹。原來,朋友的父母退休在家也沒閒著,他們每年都會親手採摘下樹上的橄欖,然後自己用機器榨成橄欖油。
正是由於清新的空氣,燦爛的陽光,使得這裡成了義大利絕佳橄欖油的出品地。而橄欖油也是義大利菜的靈魂,義大利人無論涼拌或者煎炒或者烹炸,一定不會少了這瓶濃稠又清澈,飄著香味的橄欖油。而高品質的橄欖油,正是製作最地道青醬的關鍵所在。
衣索比亞菜用本地羅勒烹飪。
製作青醬的另一關鍵食材,就是羅勒。羅勒在義大利同樣也是一種常見且受歡迎的綠色植物。事實上,很多國家都會用到羅勒來烹飪菜餚。在泰國,它是製作咖喱必不可少的配料之一;在衣索比亞,人們用混合著辣椒、豆蔻、生薑、大蒜、非洲羅勒炒制好的牛羊肉,卷在叫做英吉拉的麵餅裡,吃上一口又辣又燙,讓人瞬間想起充滿煙火氣的菜市場;就連寶島臺灣的名菜三杯雞,也會加入清香的羅勒來平衡雞肉和醬料的厚重油膩,只不過臺灣人更喜歡稱其為「九層塔」而已。
有了特級橄欖油,又有了繁茂生長的羅勒,還需要的就是松子,這太容易了,走在路上,朋友隨便一指路邊:「喏,松果已經在那了。」其次是大蒜,這決定了青醬的誘人香氣。最後還需要是奶酪。不過如果真要細究起來,一定要選用來自薩丁尼亞的佩科裡諾羊奶奶酪才行。只要把這些材料放在一起,耐心搗碎,再細緻均勻的混合,就成就了風靡世界的義大利青醬。
朋友把青醬打好後冷凍起來,這樣就可以吃很長時間,還不會擔心壞掉。
原來「Pesto」這個詞,在義大利語裡面本身就是「搗碎」的意思,只不過之前人們用搗蒜的研缽和木杵,現在則與時俱進的使用電動食物攪拌機。
朋友的媽媽好像看出我們飽受舟車勞頓之苦,趕緊忙活了起來。只見她先是去後院隨手摘了幾把長的正好的羅勒葉子,用水快速衝一下,再壓碎幾瓣大蒜,把這些統統放入攪拌機裡。攪打之前,還不忘放進松子、橄欖油、粗粒海鹽,伴隨著攪拌機的轟鳴聲,所有的東西一起快速的旋轉著,直到最後融為一體,變成耀眼綠色的細泥。朋友媽媽把它倒在一個大碗中,最後又用小勺把杯壁刮的一乾二淨。
看著就已經很有食慾了。
下一步,她先拿來一口煮鍋,麻利的放入清水,又隨意的灑了一把鹽和幾滴橄欖油,倒入螺旋意面,10分鐘後變得膨脹柔軟的麵條被撈了出來,拌上剛打好的青醬,再放上幾粒櫻桃番茄用來點綴。
吃上一口,才發現青醬裡面雖然沒有大魚大肉,但卻因為加入了奶酪、松子和橄欖油,口感算不上很輕盈。但朋友媽媽選取的螺旋面就突出了自身的優勢:由於它的形狀,因此完美的裹住了青醬,恰如其分地轉遞了濃厚的香氣,但是又很好的弱化了油膩感。
朋友告訴我,在烹飪義大利麵中,根據不同的醬汁需要搭配不同形狀的意面。因為需要保證送進口中的每口意面,都能很好的掛滿醬汁才行。
不一會兒,朋友的媽媽看出我們意猶未盡的樣子,又把拌麵剩下的青醬端到了院子裡的飯桌上,隨後把法棍切片,送進吐司爐裡烘烤一分鐘,再從冰箱裡拿出叫做「裡科塔」的奶酪——這款奶酪初看很有果凍的感覺——表面純白、質地微溼,再仔細觀察,會發現它由無數的小顆粒組成的,但卻比普通乾酪更光滑,白嘴吃上一口,給人又淡又甜的感覺。
只要你想,青醬的使用方法可以隨心所欲。
朋友媽媽把裡科塔奶酪均勻的塗抹在麵包上,再在上面放上一小勺青醬,最後再加上幾顆之前剩下的櫻桃番茄。從上到下一口咬下,青醬的厚重混合著奶酪的清香,再加上番茄的清香,味道分明,汁水滿溢。
我和朋友紛紛讚嘆道,誰曾想一碗青醬,可以在義大利人的手中隨心搭配出多種吃法。
沒想到更精彩的還在後面。朋友的媽媽在朋友的翻譯下,終於搞明白了原來我是中國人不是日本人,她攤著手有點可惜的說:「哎呀,本來我還想炫耀我也會做日本菜呢!」我趕忙擺手:「沒關係,只要您不嫌麻煩,我很樂意嘗試,再說美食本就無國界嘛。」
朋友的媽媽二話不說又忙活了起來,只見她先把打青醬剩下的羅勒葉用廚房紙吸乾水分後放在一邊,再用水和麵粉調好麵糊,把羅勒葉一片片放下去,上下快速翻動著,兩面都裹上了一層薄薄的麵糊,隨後丟入鍋裡用猛火快炸,直到麵糊膨脹變成誘人的金黃色,最後再用廚房紙吸收多餘的油後,直接用手遞給我:「快嘗嘗,義大利版天婦羅如何?」這一氣呵成看的我有點目瞪口呆,趕忙接過來,先是用嘴吹了吹再一口咬了下去,外表酥脆,內裡清香。
我突然意識到,義大利美食的背後不正代表了他們整個民族的性格特徵嗎:奔放、自如、隨心所欲、不拘小節。感謝義大利人民如此率性,我才能有幸吃上這麼「自由」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