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福拉爾貝格建築學校及小型教堂建築團隊的情況

2020-12-14 騰訊網

由於天主教統治地區時常興修各類教堂,因此在短時間內,神聖羅馬帝國各地就湧現出了一批技術高超的建築師、畫家、雕塑師等工匠群體。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丁岑霍弗爾兄弟,以及阿薩姆一家和韋佐布倫人團體。今天,咱們再來說說另外一些同樣不應被忽視的建築者及團體。

在大多數研究神聖羅馬帝國建築史的學者看來,

能與韋佐布倫人相比較的,大概只有福拉爾貝格的巴洛克建築師。究其根源,則要從福拉爾貝格建築學校說起

。這是一個由建築師、砌牆工和建築手藝人組成的團體。成員來自上奧地利的福拉爾貝格地區,相互之間都沾親帶故,大多是幾個家庭合在一起幹活,承接的多是本尼狄克和普賴蒙斯特萊修道院的活。他們原先受義大利巴洛克風格的影響,後來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羅馬耶穌會教堂,第一座巴洛克風格建築

貝爾、圖姆普和莫斯布魯格是其中相對而言比較重要的幾個家庭

。他們當中尤為出名的是卡斯帕(原名安德烈斯)·莫斯布魯格(1656-1723年),他曾是一名未授神職的僧侶,後來在瑞士的艾恩西德爾做修道院的建築師。他的代表作就是那所修道院院舍。貝爾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米夏埃爾·貝爾(1605-1666年)、約翰·米夏埃爾·貝爾(1696-1780年)和約翰·費迪南德·貝爾(1731-1789年),

他們三人都生於福拉爾貝格的奧鎮

約翰·費迪南德建造了瑞士的諸侯修道院聖加倫和本尼狄克修道院布雷根茨-梅雷勞;約翰·米夏埃爾的代表作是聖加倫的修道院教堂。在建造肯普滕帝國修道院的院舍和教堂中,以及在霍亨索倫的錫格馬林根和海格洛赫的宮殿的重建和改建中,米夏埃爾起著關鍵作用。與貝爾家有姻親關係的圖姆普家,也出了幾位重要的建築師。出生於奧鎮的克裡斯蒂安·圖姆普建造了霍芬的本尼狄克修道院教堂(1695年動工)和弗裡德裡希港後來的宮廷教堂。

他的兄弟米夏埃爾建造了威滕豪森的奧古斯丁教堂男子修道院教堂(1670年動工),設計並和其他的福拉爾貝格人一起建造了埃爾萬根附近舍嫩貝格山上的聖地教堂。這所教堂成為他的代表作。他還建造了上馬希塔爾的修道院教堂。

這個家庭中最為著名的建築師還有米夏埃爾的兒子彼得·圖姆普(1681-1766年),他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巴洛克晚期風格和洛可可風格的最傑出代表之一

。他建造了阿爾薩斯的埃伯斯明斯特修道院教堂(1719-1727年)和黑森林中的聖彼得修道院教堂(1724-1727年)。但是,他的代表作卻是博登湖邊的比爾瑙聖地教堂(1746-1750年)。該教堂屬於薩勒姆修道院。這所內部由韋佐布倫工匠們裝飾的洛可可風格的教堂,是福拉爾貝格建築學校的經典之作,也是他們的最後一件作品。

教堂建築師約·米·菲舍爾、巴·諾伊曼、馬·馮·韋爾施和約·康·施勞恩

在當時眾多的教堂建築師中,還有在巴伐利亞和士瓦本工作的約翰·米夏埃爾·菲舍爾、在法蘭肯和萊茵蘭以及明斯特工作的巴爾塔扎·諾伊曼、馬克西米利安·馮·韋爾施和約翰·康拉德·施勞恩。這裡也對他們作一簡單介紹。

巴伐利亞當時最著名的建築工匠,是與他的砌牆工匠父親同名的、1692年生於布格倫根費爾德(上普法爾茨)、1766年死於慕尼黑的約翰·米夏埃爾·菲舍爾。他最鍾情的建築形式,是「

總是有不同基礎的、強調中央建築物的風格,並且無論是透視的效果還是動感的曲線,其布局都講究簡潔明了

他的代表作有萊厄爾附近的修道院教堂聖安娜(1727年動工,在今天的慕尼黑),以及萊姆附近的貝爾格宮廷教堂(1737年動工,在今天的慕尼黑)中的橢圓形的和圓形的中央建築,有將教堂中廳和中央部分連接起來的建築,如位於下巴伐利亞的奧斯特霍芬的普賴蒙特萊教堂和菲爾斯滕採爾的西妥教團教堂、上普法爾茨的修道院教堂奧夫豪森(1736年開始)和萊茵河畔的羅特的本尼狄克修道院教堂。

他還部分地修改了其他建築師已開工的教堂並將它們建造完畢,如阿默湖畔的迪森修道院教堂(1732年動工),士瓦本的帝國修道院教堂茨維法爾滕(1744年動工)和奧託博伊倫(1748年動工)。

在諾貝特·利布編制的表格中,列出的由他經歷的建築竟有75處之多

。在約·米·菲舍爾的墓碑上,刻上了32處教堂和23處修道院的名字。諾貝特·利布是這樣評價這位建築師的:「

在18世紀建築師們所採用的多種風格中,菲舍爾是砌牆建築師的典型代表。

此外,菲舍爾還是他那一行的權威級大師。「

在砌牆這個手藝的實踐、施工和經驗之上,建立起圖紙和實物的統一,也是因他的智能和感覺,菲舍爾承建的建築物,顯得那麼自信,那麼和諧地融入周圍的環境。

承建世俗建築的巴爾塔扎·諾伊曼(1687-1753年),作為教堂建築師,也卓有成就。這位出生于波希米亞埃格(海布),並於1719年起為維爾茨堡侯爵主教服務的鑄鐘工和建築師,是「

德意志南部巴洛克的天才人物

」。他建造的重要教堂有維爾茨堡宮殿裡的宮廷教堂、維爾茨堡附近的凱佩勒聖地教堂和上法蘭肯的格斯韋恩施泰因聖地教堂(1730-1739年)、特裡爾的聖保林聖地教堂(1734年開工)、菲爾岑海利根的聖地教堂(上法蘭肯)和哈斯富特附近的馬利亞利姆巴赫修道院教堂(1751-1755年)以及內斯勒海姆修道院教堂(1745年開工,位於後來的符騰堡境內)。

對法蘭肯和萊茵蘭的巴洛克起過重要作用的,還有出生於克羅納赫(班貝格主教區)、死於美因茨的馬克西米利安·馮·韋爾施

(1671-1745年)。這位在維爾茨堡和美因茨選帝侯處服務的建築師,除了承接世俗建築外,還從1742年起建造了阿莫巴赫(下法蘭肯)漂亮的本尼狄克修道院教堂。

最後要提及的是威斯伐倫地區晚期巴洛克的傑出代表約翰·康拉德·施勞恩(1695-1773年),他服務於既是科隆選帝侯又是明斯特封侯主教的巴伐利亞的克萊門斯·奧古斯特宮內,是這位奧古斯特選派他到維爾茨堡、羅馬和法國學習。除了世俗建築以外,明斯特的克萊門斯教堂(1744-1754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菲舍爾·馮·埃拉赫、約·盧·希爾德布蘭特、雅·普蘭陶爾和其他奧地利建築師

約翰·伯恩哈德·菲舍爾·馮·埃拉赫也許是那個時代最有名的奧地利建築師,他是雕塑師約翰·巴普蒂斯特·菲舍爾的子,1656年生于格拉茨,1726年卒於維也納。他曾在羅馬學習建築藝術,1693年成為薩爾茨堡侯爵主教的建築師。不久到了維也納,為那裡的貴族建造宮殿。

▲皇家園林——林德霍夫宮

1696年,埃拉赫被授予貴族稱號,1705年開始負責監督所有皇室的建造工作。

菲舍爾·馮·埃拉赫被視為起始於帝國首都維也納的所謂帝國風格的創始人,是「奧地利巴洛克的主要代表」。

這位對宮殿建造具有重要意義,並在以後的文章中還要介紹的建築師,將「

當時建築界的兩種主要風格,即羅馬的盛期巴洛克(貝爾尼尼、波羅米尼、萊納爾第)和巴黎科學院所倡導的做法糅合在一起,並把它們與自己豐富的知識相結合,使其成為包含了歐洲洛克所有特徵的一個綜合體系

1721年,菲舍爾·馮·埃拉赫出版了《歷史建築學概要》一書,首次全面地介紹了建築學的發展歷史。他在教堂建築方面的代表作,有薩爾茨堡的三一教堂(1694-1702年)、耶穌會中學教堂(1696-1707年)和烏蘇拉教堂(今天的聖馬爾庫斯)。後者建於1699-1705年之間。此外還有維也納的卡爾教堂(1716-1739年),這座教堂最後是由他的兒子約瑟夫·埃馬努埃爾(1693-1742年)完工的。他的兒子一直跟著他做,1722年成為維也納的宮廷建築師。

菲舍爾·馮·埃拉赫留下來的工程都是由他的兒子最後完成的。

卡爾教堂具有象徵性意義,其意義可以有多種詮釋

。《藝術百科全書》作了如下精闢的總結:

「卡爾教堂的正立面,用隱喻奧古斯都和他雅努,給人以所羅門廟宇、彼得教堂和聖索非亞大教堂的印象;用隱喻查理大帝帝國和查理五世帝國,傳遞一種多層次的象徵意義,使人們清楚地看到哈布斯堡對於西班牙世界帝國的欲望。這是長久地駐在人們心間的願望。菲舍爾·馮·埃拉赫更清楚地懂得將迥然不同的象徵層面、將相互對立的東西變成一個令人神往的整體。」

克裡斯蒂安·諾爾貝格-舒爾茨在其《世界建築史》中把卡爾教堂稱作「菲舍爾歷史性建築的頂點」,是「整個歐洲重要的豐碑之一」。年邁的菲舍爾·馮·埃拉赫的最大競爭對手是約翰內斯·盧卡斯·(馮·)希爾德布蘭特(1668-1745年)。後者也屬於奧地利巴洛克盛期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就像後面還要談的那樣,他參與建造了無數的宮殿建築。

他還在義大利建築風格的影響下建造了一些教堂

,如維也納的聖彼得教堂(1702年開工)和皮阿里斯滕的馬利亞特羅伊教堂(1698年,1716年動工),波希米亞東部加貝爾(奧裡奇河畔亞布隆內)的勞倫茨教堂(1699年開工)。另外,希爾德布蘭特還在1719年出色地設計了下奧地利的格特魏格修道院,但只是部分地付諸實施。在這裡,

他想模仿西班牙的埃斯科裡奧,建造一個有著五個庭院和以一個圓頂教堂為建築和精神中心的建築群,以及按照「『上帝之城』的觀念在現實世界」中建造了一個修道院。

起著特別重要作用的,還有出生於蒂羅爾施塔姆斯的建築工匠和雕塑師雅各布·普蘭陶爾(1660-1726年)。他建造了聖帕爾滕的加爾默羅修會白衣修士修道院(1706-1712年)、松塔格貝格上的聖地教堂(伊布斯河畔的魏德霍芬附近)、林茨的聖弗洛裡安修道院部分建築,尤其是下奧地利的宏大的梅爾克本尼狄克修道院。

這位蒂羅爾人在他的父親處學會了砌牆和雕塑手藝,後來成了奧地利「最受教士等級歡迎的建築師」。

在奧地利,除了這三位最負盛名的巴洛克建築師以外,在其他眾多的藝人中還有幾位需要提及。首先是馬蒂亞斯·施泰因爾(1644-1727年)。他生於上巴伐利亞的西南部,一段時間在布雷斯勞工作,做過建築師、雕塑師、石膏花飾墁制工、象牙雕刻工、藝術鉗工和金匠,「

或許是奧地利巴洛克時期的全能藝術家

他於1693年起建造拉克森堡宏偉的教區教堂(下奧地利),改建了維也納多羅滕教堂(1702-1704年),於1704年建造了福勞(施泰爾馬克)修道院中那令人神往的聖壇,並在1724年建造了克洛斯特諾伊堡修道院教堂中的聖壇。他和另一位重要的建築工匠和藝術家約瑟夫·蒙格納斯特共同建造了瓦豪(下奧地利)的迪恩施泰因修道院教堂的部分建築,以及茨維特爾(上奧地利)修道院教堂的鐘樓。

約瑟夫·蒙格納斯特(1680-1741年)出生於蒂羅爾,是普蘭陶爾的外甥或表弟,先到梅爾克做砌牆工,在他的舅舅(表哥)處逐漸成長起來。

他的代表作是將下奧地利的阿爾騰堡本尼狄克修道院改建成巴洛克風格

。此外,還應提及出生於林茨的約翰·米夏埃爾·普魯納(1669-1739年),他建造了受修道院院長馬克西米利安委託的施塔德爾-保拉(上奧地利)三一教堂,「

使奧地利的巴洛克躋身於建築學的一流行列

」。另外,他還建造了奧地利恩斯河上遊皮恩附近的施皮塔爾修道院教堂(1714-1736年)。

來自米蘭,從1700年起就居住在維也納的建築師多納託·費利克·德·阿利奧(1676-1761年),為作為奧地利的埃斯科裡奧的偉大巴洛克建築的克洛斯特諾伊堡修道院(下奧地利)設計了總圖。不過,在這一皇家修道院中,不是像埃斯科裡奧那樣,「

將君主氣氛自卑地融合到宗教氣氛之中

」,在克洛斯特諾伊堡,「用外部華麗烘託出來的皇家氣勢通過宗教氣氛得到了張揚」。遺憾的是,整個工程實際上只完成了八分之一。阿利奧還從1717年起建造了維也納的薩勒西阿娜修道院,這是將教堂、修道院和女皇阿瑪莉的宮殿(孤婦宅)結合成一個整體的建築群。

在施泰爾馬克還活躍著約阿希姆·卡洛內(珀勞修道院教堂)、約翰·格奧爾格·施騰格(賴恩的教區教堂)、約瑟夫·許貝爾(格拉茨的馬利亞赫爾夫教堂、魏茨附近魏茨貝格上的聖地教堂)等人。在蒂羅爾有約翰·馬丁·古姆普(施塔姆斯西妥修會修道院)、約翰·雅各布·赫爾科默(聖雅各布,今天的因斯布魯克大教堂)、弗朗茨·德·保拉·彭茨(維爾滕教區禮拜堂)和亞伯拉罕·米勞爾(恩貝的教區禮拜堂)。

▲魯汶大廣場旁邊的教堂

帝國的最西部,即天主教所在的荷蘭,身為耶穌會會士的建築師威廉·赫西烏斯設計了魯汶的聖米夏埃爾耶穌會教堂。

這座從1650年開始建造的令人難忘的教堂,有著充滿象徵意義的正立面,外觀華麗,完全是典型的佛蘭德巴洛克風格

18世紀下半葉應提及的是建築師勞倫丘斯·貝內迪克圖斯·德維茨(1731-1812年),他建造了1793年就遭到破壞的奧爾法爾修道院教堂(在盧森堡境內)、格姆普洛克斯修道院教堂和博內-埃斯班朗斯修道院教堂以及布魯塞爾的弗裡爾布勒克修道院教堂。

在帝國最東南部的克賴因,今天的斯洛維尼亞境內,也建造了許多有名的巴洛克教堂

,如萊巴赫的尼古拉大教堂是按照安德烈亞·波措的設計建造的。該教堂落成於1707年。

Hinske, Norbert (Hg.):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Aufkl?rung, Jg.11,H.1) Hamburg 1996.

Lexikon der Kunst,Bd. 2, Leipzig 1989,S. 520.

Hubala,Erich: Die Kunst des 17. Jahrhunderts. (Propyl?en Kunstge-schichte,Bd.9)Berlin 1970,S.102.

相關焦點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
    引言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講到,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新教和天主教統治和影響地區的建築藝術差別巨大,尤其是在教堂建築方面。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說說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的基本特點,以及與新教地區教堂建築的具體區別。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那些著名的畫師和雕塑師及其從業動機
    引言在神聖羅馬帝國,許許多多有名或不那麼有名的畫師為無數的教堂做著裝飾工作,尤其是在帝國的南部。在這眾多的畫師中,只能選擇一部分代表加以介紹。首先簡要介紹來自盧加諾湖邊比索納的義大利人卡波福洛·騰卡拉——他在奧地利工作,使那裡的溼壁畫藝術進入了一個全盛的時期。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女子中等學校、大學和高等學校的基本情況
    在17及18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域內,屬於新教的女子中學非常少,大多數是在18世紀的最後30年才建立起來,而在天主教區域內,各種各樣的以女子教育為主的婦女學校團體一直在進行工作。這些學校招收的學生涉及普通的和貧窮的社會階層。
  • 英諾曼式建築杜倫教堂: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取景地
    不過在光怪陸離的魔幻文學中,建築可謂不驚爆眼球不罷休,當魔幻文學被搬上銀幕,我們更是在光影前嘖嘖稱奇,《魔戒》裡依山而建梯形結構的米那斯提力斯,《哈利·波特》中魔幻色彩濃厚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都讓人為之震撼。
  • 神聖羅馬帝國宮廷文化的特殊領域——宮殿及園林建築的主要特點
    眾所周知,作為神聖羅馬帝國君主的象徵性中心、統治的工具和擴大影響的圈子,宮廷具有重要的意義。為實現這樣的目的,君主們大力發掘藝術和科學領域,由此形成了特殊的宮廷文化。 在當時的帝國內,建造宮殿成為一股浪潮,不僅大的邦國,而且一些中等邦國和小邦國,只要財政上許可,也都大興土木。
  • 東羅馬帝國的獨特風格,東正教的起源,希臘化建築的延續
    引言:自從羅馬帝國被分割後,東羅馬帝國以正統羅馬帝國的名義繼續延續了千年之久,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誕生了基督教的又一分支-東正教,在東正教的影響下,東羅馬帝國的宗教走上了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並且也延續了古希臘的建築風格,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禮拜儀式及慶典活動中教堂音樂有何特點?
    在這一過程中,重要的是信徒們懷著滿心的喜悅來接受教堂音樂。對此費勒雷爾寫道:「合乎時代潮流的時髦風格因此也在這種教堂音樂中獲得了它的意義。它在18世紀的教會交響音樂中得到了體現。在場面奢華的禮拜和感受藝術的過程中,人們經歷著對上帝的敬仰和對他的祈禱。彌撒和禮拜儀式(Offizium)發展出其偉大的形式。」
  •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設計思想
    建築師們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將這些都運用到建築創作實踐中去。一方面採用古典形式另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在古典建築的基礎上,發展出靈活多樣的處理方法,如立面分層,疊柱的應用等方式。十五世紀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建成,標誌著文藝復興建築的開端。
  • 萬神殿:偉大的設計理念,永恆的藝術瑰寶,崇高建築後的羅馬帝國
    迄今為止,它已經有兩千零四十七歲了,千年歲月的風霜在它的身上刻下了一道道醒目創痕,卻依然難以剝離其宏偉壯麗的氣魄,它是遙遠而盛大的羅馬帝國時代流傳至今的唯一一座完整的建築,同樣也是羅馬建築藝術史上一尊醒目的瑰寶,它佇立在美麗的亞平寧半島中部臺伯河畔、在有著悠悠輝煌歷史的羅馬城中,素來是羅馬城內醒目的地標性建築。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與城市的基礎學校有何特點?
    另一方面那些較小的城市和鄉村堂區的相當一部分也都設有學校。據這份記錄,帕騷教區的屬於下巴伐利亞的那小塊地方,在1558年大約有30所學校。天主教地區基礎學校的管理及運行情況如果參考班貝格領地主教於17世紀公布的宗教、兒童教育及基督徒教育敕令及學校規章,可以看到在這個教會區域內,學校被看作是進行屬靈事務的設施。
  • 在中世紀及巴洛克時期,神聖羅馬帝國教堂音樂的主要特點
    從15世紀中期開始,尤其是弗蘭可-佛蘭德多聲部的教堂音樂成為主教座堂和大的教堂中禮拜儀式的高潮。這裡特別要提及普雷斯的約斯坤,他是「古典聲樂復調」的真正創作者。多聲部的教堂音樂並非沒有爭議,所以教士們在1562年的第二十二次特蘭託宗教會議上專門商討教堂音樂這一問題。有些人試圖將復調音樂逐出教堂,但沒有成功。
  • 拉文納以保存古羅馬,尤其是東羅馬帝國時期聞名
    拉文納以保存古羅馬而聞名,尤其是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遺存,您可以靜靜地體驗中世紀的精彩馬賽克藝術。雖然博洛尼亞更出名,但我認為拉文納的氣氛更好。所有必看景點步行10-15分鐘即可到達。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走路方式首先,讓我們按照購物的順序來介紹一下。
  • 聖馬可廣場:廣場四周的建築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美建築
    聖馬可廣場和聖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勝古蹟之一。聖馬可廣場東西長170多米,東邊寬80米,西邊寬55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它們造型的優美、和諧,石雕的生動、逼真,可以說是古羅馬建築中少有的傑作。走過這座教堂的右邊街道,便是聖馬可廣場了。沿路的遊人、店鋪都多了起來。著名的聖馬可廣場,後面圓頂就是聖馬可教堂。
  • 建築是凝固的旋律——在維也納凝聽磚石縫隙間的樂曲
    維也納街景維也納有著光輝的歷史,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都曾將首都設立於此,歐洲地理中心的位置又使得這座城市成為不同文化的交融點。聖史蒂芬大教堂內部空間聖史蒂芬大教堂最初建設於公元十二世紀,是一座羅馬風格的建築,這一時期的的結構僅留下了大門和周邊的牆壁;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又對教堂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教堂南側高聳而精美的哥特風高塔就是這一階段的作品
  • 古羅馬時期代表建築建築特點概述,帶你走進建築的美學殿堂
    大角鬥場的券柱式被認為是券柱式的典範,在文藝復興時期屢屢被模仿。萬神廟作為教堂才有幸逃過了這一劫。萬神廟的結構簡潔,形體單純,是古羅馬建築最輝煌的成就之一。它的主體是圓形的,頂上覆蓋一個直徑43.3米的大穹頂。這個穹頂,歷經兩千年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3米,因此支撐穹頂的一圈牆垣的高度便大體等於半徑。這樣非常簡單明確的幾何關係,使萬神廟單一的空間顯得更加完整統一。單純而又宏大,便莊嚴崇高。
  • 古羅馬時期,連續券和券柱式有何建築特點,又有哪些代表建築?
    但穹頂在外部體形上的藝術處理方法在古羅馬時期還沒有找到,所以萬神廟和公共浴場的外觀還都缺乏生氣。但是15世紀以後它卻成了歐洲大型紀念性建築最有獨特性格的極重要構圖因素,一直影響到伊斯蘭國家,包括印度。筒形拱頂的外部藝術表現力長期沒有被發現,一直到17世紀都還被坡屋頂遮蓋著。18世紀有所突破,但效果還不大。
  • 哥德式建築的教堂都有哪些特點?其中有哪些我們熟知的建築?
    ▲巴黎聖母院市民們的哥德式主教堂的結構體系,正是基督教和教堂的作用在市民文化影響下發生變化,利用新技術克服了前一時期的這些特點而形成的。哥特主教堂和古希臘建築、古羅馬建築都雄辯地說明,建築的藝術樣式和風格,必須附麗於相應的結構技術,建築沒有脫離了結構技術的純藝術創造。附麗於結構技術,就不可避免地被結構技術滲透,表現出結構技術的特點,一個成熟的建築藝術形式,因此也同時是結構的藝術形式。一個成熟的建築風格,必然是這兩方面以及相應的功能要求的和諧融合。
  • 義大利的拜佔庭式建築——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
    義大利的拜佔庭式建築——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   聖馬可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Marco(St Mark's Basilica),又被稱為"金色大教堂",矗立於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上。
  • 廣州有神聖的教堂、哥德式的建築,充滿了濃厚的異域風情
    廣州在近代有租界,所以西式建築也很多。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些西方旅遊勝地,體驗一下西方的浪漫和趣味吧。第一個最想去的景點是沙面島。沙面島現在可以說是廣州的地標之一。即使是在廣州長期居住,遊客也一定會來這個地方。沙面島的攝影率真的很高,如果你也是一個攝影愛好者,一定要來這裡遊玩,拍照。
  •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給後人留下了哪些可以效仿的結構知識?
    引言從羅馬帝國晚期起,基督教會和它的意識形態統治歐洲達一千年之久。希臘羅馬的人文主義古典文化被看作有罪的異端,遭到排斥甚至殘酷的摧殘,古典柱式也幾乎完全湮沒了。賽裡奧第一個真正系統化地制定了五種柱式的規範,他出版了一系列大開本的、全部精確圖解的建築著作,成了建築語法的經典。賽裡奧賦予古希臘柱式的擬人化以天主教的內容。他說,多立克柱式應該用於教堂,獻給傑出的男使徒,聖彼得、聖保羅或聖喬治,以及一般擅長軍事戰略的聖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