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凝固的旋律——在維也納凝聽磚石縫隙間的樂曲

2020-12-26 攝影師Kain

本文配圖均由攝影師Kain拍攝。

提到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多數人會首先想到音樂,在那個古典音樂發展的黃金時期,那些不朽的作曲家、演奏家和其他藝人都把維也納當作是世界的中心,他們在這座輝煌的城市中生活、創作和表演,留下了無數作品和傳說,讓永不停歇的旋律永遠迴蕩在這座「音樂之都」的大街小巷。其實,維也納的迷人之處並不僅僅在於音樂,藝術是相通的,在古典音樂的薰陶下,其他藝術形式也得以在這座城市中綻放。人們常說建築是凝固的歷史,而在維也納,建築則是凝固的旋律,這裡的每一座建築,都像是一頁樂譜,用優雅的方式講訴著關於這座城市的故事。

維也納街景

維也納有著光輝的歷史,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都曾將首都設立於此,歐洲地理中心的位置又使得這座城市成為不同文化的交融點。漫步維也納街頭,街道兩側滿是不同顏色和不同風格的精美建築,在欣賞這些龐大而精美的藝術品的同時,仿佛有動聽的音樂從磚石和窗稜的縫隙中流出。

如同電影截圖一般的城市街頭畫面

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對於這座城市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不僅由於這座建築位於以環城大道為輪廓的老城區的中軸線上,更因為這座歌劇院中的表演一直以來都代表著全世界古典音樂的最高水平。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位於繁華市區的中心

這座高水平的歌劇院建成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建築風格較為混搭,整體造型對稱、方正,大氣磅礴,遍布外立面的圓拱造型讓人想起羅馬風格,而細節處的裝飾與浮雕以及綠色的屋頂又瀰漫著巴洛克式的浮華。莫扎特的《唐·璜(Don Giovanni)》是維也納歌劇院上演的第一個劇目,而在這之後,也只有世界頂級水平的歌劇,才能獲得再次演出的資格。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夜景

除了歌劇以外,這裡也為其他音樂表演提供了高水平的專業場地,無論是芭蕾、交響還是合唱,維也納歌劇院都成為了全世界表演者與愛好者共同關注的焦點,很多藝術家也將在這座歌劇院中演出作為自己一生的目標,而愛好音樂的人,也會為了在這裡欣賞一場表演而專門籌劃一次前往維也納的旅行。

維也納歌劇院就如同C大調進行曲,莊嚴而豪邁,奏響了音樂之都的主旋律。

聖史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

位於維也納市區核心位置的聖史蒂芬大教堂一直以來都被稱為「維也納的心臟」。聖史蒂芬大教堂見證了維也納不同時期的歷史,而其中的每一段歷史,也都在這座教堂上留下了印記。

聖史蒂芬大教堂內部空間

聖史蒂芬大教堂最初建設於公元十二世紀,是一座羅馬風格的建築,這一時期的的結構僅留下了大門和周邊的牆壁;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期又對教堂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教堂南側高聳而精美的哥特風高塔就是這一階段的作品,北側大門方向的兩座塔建成時間較晚,從外形上看具有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建築的特點;十八世紀,教堂整體又進行了一次大的擴建和翻新,在教堂的外壁和屋頂上增加了很多巴洛克風格的奢華裝飾。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這座教堂在戰爭中遭到了嚴重的損壞,經過現代工匠的修復,最後才得以以如今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眼前。

聖史蒂芬大教堂南側的哥德式高塔

整座教堂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並非布滿哈布斯堡王朝徽記的屋頂或是內部空間富麗堂皇的裝飾,而是教堂南側雄渾而精緻的高塔。這座高塔高達136米,在全世界的教堂建築中排名第三,整座高塔上密布著哥特風的裝飾與雕塑,美麗中又透著一絲詭異,完美地詮釋了哥特藝術風格的特點。

從聖史蒂芬大教堂上拍攝的維也納夜景

聖史蒂芬大教堂頂部對外開放,遊客可以購票乘坐電梯登上北側鐘樓旁的觀景臺,一覽音樂之都的美好輪廓。

聖史蒂芬大教堂就如同歌劇中的詠嘆調,歌唱家用眾人難以企及的高音,刻畫出了整座城市的制高點。

美景宮(Schloss Belvedere)

哈布斯堡王朝在維也納留下了眾多遺產,而美景宮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美景宮並非皇宮,而是神聖羅馬帝國軍事統帥——歐根親王的夏季宅邸。歐根親王被譽為歐洲世上最傑出的軍事將領之一,他為哈布斯堡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他的宅邸也絲毫不比皇宮遜色。

奢華大氣的上美景宮

美景宮分為上美景宮和下美景宮兩部分,兩者都是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式宮殿建築,兩座宮殿建築之間則是一片寬闊而精緻的花園,下美景宮被歐根親王用作自己日常的居所,而上美景宮則是他宴請賓客的接待場地。美景宮外表莊嚴大氣,內部則異常奢華,每一間大廳,都進行了極為華貴精緻的裝修,從壁畫到家具再到吊燈,無不體現了哈布斯堡王朝統治者的經濟實力和生活情趣。

下美景宮室內空間

上下美景宮如今都已被改造成奧地利國家美術博物館,上美景宮主要陳列十九、二十世紀的藝術作品,下美景宮主要展出中世紀、巴洛克藝術作品,這其中最有名的應該要數古斯塔夫·克裡姆特的名作《吻》。

美景宮就像是一支華爾茲,為我們再現了過去維也納上流社會的富足與奢華。

藝術史博物館(KHM Wien)

坐落在維也納環城大道外側的藝術史博物館是世界第四大藝術博物館,也是藝術愛好者們心中的聖地,與美景宮不同,藝術史博物館從一開始就被設計為專業的展館。十九世紀,維也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城市改造,收藏了大量珍貴藝術品的哈布斯堡王朝決定建設一座宏偉奢華的博物館以收藏陳列自己的藏品。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從設計到竣工,維也納藝術博物館的建造共耗時近三十年,這座建築本身也是一件高水平的藝術珍品,這座建築總體呈現出文藝復興時期風格,中央有一個高大的義大利式拱頂,內部裝潢極為華麗,每一寸牆壁和天花板上,都布滿了壁畫與雕刻。

藝術史博物館內部空間

藝術史博物館內收藏了各種形式、各個時代,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藝術品,從古埃及的雕塑,到中國古代錢幣,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你幾乎可以在這裡欣賞和了解到關於藝術的一切。

藝術史博物館就像一支跌宕起伏的交響樂,形式各異的藝術品就像是不同的樂器,為觀眾講訴了一個關於藝術的漫長故事。

市政廳(Rathaus Wien)

維也納市政廳是維也納的管理中樞,同時也是舉辦公共活動的場所,市長辦公室與市議會都設置於市政廳大樓內。市政廳是一座建於十九世紀的新哥德式建築,也就是具有哥特藝術特點的近代建築,其外觀特點非常鮮明,五座哥特風的高塔一字排開,位於中間的一座最高,有98米。

市政廳與門前的喇叭噴泉

市政廳的平面布局由多個方框組成,方框中間則是寬敞的天井,這樣的設計使得樓內的每一個房間都能得到良好的採光與通風。雖然市政廳是一座近代建築,卻將哥特藝術審美發揮到了極致,整個建築的每一個細節,都散發著來自中世紀的精緻與華麗。

市政廳內的天井

作為城市的權力核心,市政廳並沒有將市民和遊客拒之門外,你可以在迴廊中漫步,在天井中仰望,但請不要打擾到在這裡工作的人們。

市政廳像是留聲機中播放的一支鋼琴曲,用略微改變的音色重現曾經的旋律。

還願教堂(Wiener Votivkirche)

維也納的天際線上,除聖史蒂芬大教堂的南塔外,最引人注目的應該就要數還願教堂的白色雙塔了。還願教堂,從這個名字就能得知,這座建築的背後,一定隱藏著一段故事。1853年2月18日,奧地利帝國皇帝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在維也納城牆散步時遭到刺殺,然而刺客手中的利器被皇帝禮服堅硬的衣領阻擋,未能造成致命傷,皇帝因此倖免於難。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弟弟斐迪南·馬克西米利安為了感謝上帝的護佑,決定號召民眾捐款,在刺殺現場修建一座教堂,1879年,還願教堂正式建成。

白色的還願教堂纖細而精緻

還願教堂的外牆由白色砂巖構成,與一般教堂相比,顯得更加纖細、精緻,讓人聯想到象牙雕成的精美藝術品。不過,淺色的外牆也給教堂帶來了更大的維護負擔,因為白色砂巖很容易受到空氣成分的侵蝕而變色,城市管理者們會定期對外牆進行清洗。

還願教堂內部空間

還願教堂是一座純粹的哥德式教堂,由內而外無不貫徹著哥德式美學。教堂內部並沒有太多複雜華麗的裝飾與雕刻,束柱與拱券如同肋骨一般鋒利的線條勾勒出了高大的空間輪廓。陽光透過彩色玻璃射入,繪出光影斑駁的畫面,空曠的教堂中,時間仿佛停止了流動。

還願教堂就像是一段驚悚的電影配樂,險象環生的劇情後,畫面在午後的陽光下定格。

卡爾教堂(Karlskirche)

卡爾教堂是一座結合了文藝復興與巴洛克兩種風格的建築。這座教堂的平面布局為等臂希臘十字,有著希臘柯林斯式立柱支撐的正門和由帆拱支撐的義大利式拱頂,從總體結構上來看,十分像是一座縮小版的聖彼得大教堂,從細節來看,這座教堂外部布滿了巴洛克式的精美裝飾。

卡爾教堂夜景

教堂內部空間則更加偏向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風格,雄渾的大理石立柱,彩色壁畫,栩栩如生的人物浮雕,都能看到聖彼得大教堂的影子。在合適的季節和時間,陽光會從祭壇上方的鏤空天窗射入,整個空間都會瀰漫著金色的光輝。

陽光透過天窗攝入教堂內部

卡爾教堂的背後也有一段歷史故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卡爾六世在位時,維也納爆發了鼠疫,皇帝在祈禱時說,如果鼠疫的蔓延能夠停止,他就修建一座教堂,當疫情結束後,卡爾六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卡爾教堂像是一段雙簧管獨奏,為這座城市記錄下災難發生時的悲慘畫面。

蘇聯英雄紀念碑(Russendenkma)

二戰末期,為了從納粹手中解放維也納,進入戰略反攻的蘇聯軍隊與德軍在維也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一萬七千名蘇軍官兵為這座城市獻出了生命。戰爭結束後,奧地利和蘇聯兩國共同在維也納黑山廣場建立了紀念碑。

維也納蘇聯英雄紀念碑

這座紀念碑由立柱和弧形兩部分構成,立柱的頂端是一名挎著波波沙衝鋒鎗,手持旗幟和蘇聯國徽的士兵,而弧形部分則是蘇聯紀念碑建築中常見的柱廊結構,整個紀念碑呈現出史達林時期的蘇聯式現代古典主義建築風格。

時光飛逝,如今蘇聯已不在,而英雄將被永遠銘記。

蘇聯英雄紀念碑像是一首斯拉夫風格的戰歌,在異國土地上唱響必勝的決心。

維也納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es Zentrum Wien)

二戰結束後,在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利益妥協下,奧地利成為了永久中立國,在這個背景下,維也納成為了聯合國的四個官方駐地之一,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國際組織都將維也納作為機構常駐地,包括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等。

維也納國際中心的現代建築群

為方便眾多國際組織的辦公運作,維也納在多瑙河畔建立了一座新城——維也納國際中心。與古典風格的維也納舊城不同,國際中心的設計風格非常現代化,整齊而線條簡練的公寓樓,玻璃幕牆的大廈,蜿蜒層疊的立交橋,讓人忘記自己身在維也納。

左側的金屬結構為奧地利中心

雖然風格相差甚遠,這座新城同樣能夠體現出維也納的審美,在現代藝術與設計的舞臺上,維也納人同樣是最頂尖的選手。

國際中心像是電子音樂,用離散的數位訊號重構了音樂之都的一切。

結語

維也納的每一座建築都值得造訪者仔細地觀察和凝聽,不同的人,也會從其中解讀出不同的旋律。用欣賞音樂的心態和方式來探索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會讓你有更多的收穫。

自行車是維也納常見的交通工具

相關焦點

  •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當我漫步在歐洲不同的城市,看到那些經典、唯美的輝煌建築時,內心總會想起這句話。藝術史上的很多人都參與了這句話的創造,但只有歌德和黑格爾闡述得較為明確。德國文學家歌德在看到法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時,曾讚嘆:「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後來黑格爾進一步概括了音樂與建築的關係:「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 維也納遊記:一個盛產音樂家的搖籃,一個視音樂為靈魂的地方
    這時候,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新年音樂會開始了。音樂響起來了,新年在進行曲、圓舞曲、波爾卡的旋律中走來了。新年吹著圓號、小號,吹著長笛、短笛,吹著單簧管、雙簧管,邊走邊拉著提琴來了,來了。眾所周知,世界上所有國家的首都都是政治家的首都,只有維也納例外,她是音樂家的都城。
  • 8小時車上歌單:最好聽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93曲
    4、 Aufforderung zum Tanz, Rondo brillant, Op. 65 《邀舞》作曲:卡爾·瑪麗亞·馮·韋伯 指揮:哈農庫特 2003年;韋伯的作品很少出現在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有趣的是,維也納這麼高水平的觀眾都犯了低級錯誤,樂曲沒演奏完就鼓掌了。指揮家在掌聲之後又把小尾巴補上。按說這麼通俗的小曲,不至於的。
  • 美國聖瑪麗教堂,轉動的『磚石』立面設計
    而醫院園區內的第一棟建築則是由Felician姐妹在1959年所建立的,旨在於汽車行業迅猛發展的時期,為其所在的社區提供一份醫療健康保障。自此之後,該區域內的人口就呈現出日益增長的狀態,並在人口分布和精神信仰上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基於這段特殊歷史的考量,建築師在建築功能中囊括了一個羅馬天主教堂,一個懺悔室和一個穆斯林祈禱室。
  • 六一特別禮|適合給孩子們聽的莫扎特樂曲
    他們的巡演遍及歐洲,到過慕尼黑、林茨、維也納,後來又經科布倫茨、波恩、科隆、布魯塞爾,到巴黎、英國和義大利。莫扎特這段最好的時光後來留在大文豪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記憶中。那時候歌德14歲,黑頭髮的英俊少年,坐在劇場裡伸直了脖子,他被這孩子的天才震懾了。
  •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漢寶德《如何欣賞建築》
    早前在看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步》時,不止一次看到他引用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這句話來形容中國園林與建築之美,而當時的我只是因著這句文辭上的優美而印象深刻,並不曾有更多發自肺腑的感同身受。簡言之,這是一本帶有作者主觀情感的有溫度的書,讓我看完後,也輕易地感動著作者的感動,學著欣賞作者眼中心裡的凝固著音樂感的建築之美。
  • 住進美妙旋律裡,這個177㎡的樣板間屬於音樂發燒友!
    曲美家居打造「和弦上的家」樣板間,為熱愛音樂的你提供一種美好生活方式範本,讓我們住進帶感的生活節奏裡。竹筒的造型、光影的藝術、經典爵士樂,交融在光線之中,令人想起那位爵士樂歷史上偉大的薩克斯管演奏家John Coltrane吹奏的一曲曲古典而唯美的樂曲。此外,一幅極具視覺衝擊力的籤名限量版裝飾畫《滿江紅》,以千鈞一髮的緊張氣勢,打破空間基調中起伏和緩的旋律,將客廳節奏帶至高昂。
  • 2020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導賞|願美妙的音樂 為大家開啟新的一年
    《愛的問候圓舞曲》在維也納的一個焰火節日上首演,悠揚的旋律立刻受到了現場觀眾的喜愛,首演當天重複演奏了好幾遍。《愛的問候圓舞曲》至今也是施特勞斯家族作品音樂會的保留曲目之一。後來他回到維也納後,將樂曲的標題改為現在的版本。這首圓舞曲的標題與歌德的小說《威廉·麥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有關,書中的吉普賽姑娘迷娘(Mignon)演唱了一首歌曲,而這首圓舞曲的標題就來自於「迷娘之歌」的第一句「你可知道,那檸檬花盛開的地方?」
  • 死與凝固的輝煌——維也納音樂家之墓隨筆(3)勃拉姆斯與空墓
    當人們從不同的音樂中體驗了同樣的震撼時,他們間的勢不兩立已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針鋒相對地創造了等同價值的藝術。藝術,本非產生於觀念,卻產生於才能。別以為我忽略了位於墓地中心的這座空墓。也許,我的承受度已到極限,第五個驚雷便欲說還休了。除了史學家們會永遠興致勃勃地討論下去,對於維也納人來說,這是一個難堪的話題,——莫扎特,沒人知道他真正的墓穴在哪裡。
  • 無言的旋律,醉了春天,美了初夏
    每當一段時光遇到另一段時光的時候,就如同音符與音符間的碰撞。優美的旋律伴著歲月的流淌,從一種風景進入到另一種風景。六月的花兒,芬香妖嬈而美麗。每一朵花都如同一個音符,花開花謝,演繹著浪漫而溫馨的奏鳴曲。
  • 維也納旅遊業按下重啟鍵,音樂之都再次奏響樂曲
    文/福布斯中國隨著五月底維也納各項工作重啟,音樂之都的諸多音樂機構,如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維也納音樂協會金色大廳再次開演, 這個夏天預計將有800場室外舞臺表演。畢竟,今年是偉大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誕辰250周年,對於維也納來說意義非凡。維也納音樂廳再次舉辦音樂會,圖片版權屬於維也納旅遊局、Peter Rigaud當維也納地標普拉特遊樂園的摩天輪再次轉動起來,音樂之都開始重新釋放出生機與活力。
  • 在維也納煎小牛排,卻油炸了一顆心
    說起來,這首概念奇巧的新曲,靈感來得也很即興:就來自某天在維也納煎一塊小牛排的灶臺上。《油炸的心俱樂部》這首歌的創作,來自她在維也納的朋友家廚房裡偶遇的一塊心形的小牛排。油炸維也納小牛排正在煎鍋裡慢慢成型,一道關於情感悲歡的菜譜也同時在Lucie心裡迅速成型。鎖在廚房的香料罐裡的迷迭香、鹽巴和胡椒粉,都能成為情緒的催化劑。
  • 值得單曲循環的十首「最美樂曲」
    當然,還可以全然放鬆下來:播放一些,這個世界上最好聽的樂曲,獎賞自己。因此,田老師特別挑選了她心目中值得單曲循環的十首「最美樂曲」,與大家分享。文章:田藝苗的田 | 圖:BAIDU編輯 | 田藝苗的田1.
  • 去維也納金色大廳聽一場音樂會,需要注意的小Tips
    音樂之都維也納在維也納的街頭,到處都能找到濃重的歐洲古典音樂的影子,從建築造型到合家歡樂的慶典,每每流傳入耳的旋律久久縈繞腦中,飄揚於天際,這是來自天上的聲音。金色大廳其實不是一座獨立的建築,而是維也納音樂協會大樓內諸多演出大廳中的一間。由於建造時主要參照經驗數據,從現代聲學角度而言,當時的設計並非處處完美,但這並不影響遊客對這座金碧輝煌的音樂聖殿的厚愛,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全世界的觀眾都可以在電視轉播中一睹金色大廳的風採。
  • 奧地利國菜 - 維也納炸肉排
    這首樂曲是老約翰·史特勞斯於1848年創作,題獻給奧地利大將軍約瑟夫·拉德斯基·馮·拉德茨基(Josef Wenzel Radetzky von Radetz) ,以此紀念這位將軍對國家的戰功。自此,維也納炸牛排便誕生了,成為了維也納最負盛名的菜餚。也有人認為,這道菜是在維也納保衛戰中由波蘭人帶來的。其實,無論維也納炸牛排最早由誰發明,它在維也納才被真正地發揚光大,已是不爭的事實,也絲毫不影響它成為奧地利首屈一指的國菜。
  • 安靜又神聖的維也納,像是一個金色的雕塑
    大巴車行駛在維也納街道上,或許是剛從匈牙利過來的原因,這裡的街道和建築形成了反差,維也納的建築顯得是那麼的清新和整潔,仿佛都是剛剛清洗過的一樣,加上藍天映襯更顯得靚麗耀眼。到了金色大廳的街邊,我們全都下了車,著名的金色大廳出現在眼前。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也是最現代化的音樂廳。
  • 安裝改造維也納酒店自動旋轉門
    維也納酒店兩翼自動旋轉門前言:維也納酒店自動旋轉門是固定在兩個弧形門套內旋轉的圓形旋轉門,主要有維納斯皇家、維也納國際、維也納和3好酒店兩翼旋轉門,三翼旋轉門。維也納酒店自動旋轉門設計圖紙一、維也納酒店 簡介維也納酒店創立於1993年,以"舒適典雅、頂尖美食、品質豪華、安全環保、音樂藝術、引領健康"
  • 細膩、含蓄、旋律優美的古典樂曲——哥斯大黎加音樂家系列莫扎特咖啡豆
    上一篇文章前街聊到了輕快、活潑、浪漫派的「貝多芬樂曲」咖啡豆,接下來前街來說說影響著貝多芬作曲初期的音樂家——莫扎特。
  • 散記音樂之都維也納.「原創」
    世界音樂之都.世界文化遺產(古城區) 2019/06/06奧地利.維也納既然是音樂之都,我們首先來到維也納「金色音樂大廳」。金色音樂大廳大門緊閉,也許是上午的原因,只有大門外的海報豁然醒目,因為是德文,一個字也不認識,整座建築呈粉紅色,4層高,窗戶上有人物雕塑。我們繞行金色大廳建築一周,拱券的牆壁,繁瑣的裝飾,好雄偉啊。通過一處開著的小門,向裡面看一眼,一派紅色的溫馨,據說裡面藏有很多著名音樂大師的音樂手稿。
  • 開門就是洗手間,一層空間卻有兩樓梯,設計師還有很多騷操作!
    這是一座位於莫斯科老城區的住宅,20世紀初的建築早就表現出了它的破敗與頹廢,有人嫌棄自然也有人珍惜,屋主在看了許多間售賣的房屋後,卻偏偏挑中了這一間,她愛這種時間衝蝕下的歷史魅力,更期待著改造後內部的精緻細膩與外界老城區的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