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時期,那些著名的畫師和雕塑師及其從業動機

2021-01-09 歷史有魔力

引言

在神聖羅馬帝國,許許多多有名或不那麼有名的畫師為無數的教堂做著裝飾工作,尤其是在帝國的南部。在這眾多的畫師中,只能選擇一部分代表加以介紹。首先簡要介紹來自盧加諾湖邊比索納的義大利人卡波福洛·騰卡拉——他在奧地利工作,使那裡的溼壁畫藝術進入了一個全盛的時期。

神聖羅馬帝國著名的畫師代表

從1679年起,騰卡拉開始繪帕騷大教堂內的穹頂畫,還在那裡創作了巨大的、令人難以忘懷的唱詩班席位上方的溼壁畫:《聖施蒂芬被石砸死圖》(1679年)。在薩爾茨堡,弗朗茨·德·內韋(約1606年,死於1688年以後)為大教堂和法蘭西斯卡修會修士教堂,也為帕騷的耶穌會會士教堂創作了許多聖壇畫像。

▲耶穌會教堂

更為有名的是生於勞芬(薩爾茨堡大教區,在今天的上巴利亞)、死於維也納的約翰·米夏埃爾·羅特邁爾(1654-1730年)。他在威尼斯學藝多年。1688-1695年間先在薩爾茨堡,然後自1696年起在維也納工作。他還在布雷斯勞、在梅爾克(下奧地利)修道院、在法蘭肯的波默斯費爾登工作過,為帕騷大教堂畫了八幅聖壇畫像,但主要是與建築師菲舍爾·馮·埃拉赫和普蘭陶爾一起建造維也納的卡爾教堂。這位多才多藝的藝人,創作了一流的溼壁畫和木板油畫,還畫了許多油畫草圖和素描畫。

羅特邁爾以高超的技藝將溼壁畫和建築物結合在一起。在奧地利境內,還應提及的是生於南蒂羅爾的保羅·特羅格爾(1698-1762年),他先在那不勒斯學藝,自1728年起定居維也納,為眾多奧地利的教堂和修道院創作了「紀念碑式的穹頂溼壁畫和祭壇畫像」。如薩爾茨堡卡耶塔納教堂、梅爾克修道院、布裡克森大教堂(1748-1750年)、馬利亞德賴艾希聖地教堂(1752年)和茨維特爾修道院中的穹頂溼壁畫(1727年)。來自士瓦本的畫家E。加布裡爾也在奧地利工作,他創作了克拉根福當時的教士禮拜堂內的穹頂溼壁畫。這是一幅最令人神往的畫,名為《聖巴託羅繆的喜悅》。

▲奧地利梅爾克修道院

在巴伐利亞和士瓦本地區,除了前述的阿薩姆兄弟以外,屬於當時有名畫師的還有馬託伊斯·京特(1705-1788年)、亞努亞裡烏斯·齊克(1730-1797年)、約翰·格奧爾格·貝格米勒(1688-1762年)、約翰·巴普蒂斯特·齊默爾曼(1680-1758年)、弗朗茨·約瑟夫·施皮格勒(1691-1757年)和約翰·雅各布·蔡勒(1708-1783年)。上巴伐利亞人京特在阿莫巴赫修道院教堂、維爾滕(蒂羅爾)教區教堂和萊茵河畔的羅特本尼狄克教堂作畫。

1760年成為特裡爾選侯國宮廷畫家的慕尼黑人齊克,除了在科布倫茨和埃倫布雷特施泰因工作外,還在德意志南部烏爾姆附近的維布林根修道院教堂和羅特河畔的羅特繪畫。韋佐布倫的齊默爾曼則在維斯的聖地教堂工作。出生於蒂羅爾的蔡勒為本尼狄克博伊倫、埃塔爾(1752年)和奧託博伊倫(1763/1764年)的修道院教堂畫了「色彩耀目的穹頂溼壁畫」,以及多幅聖壇畫像。

▲奧地利梅爾克修道院教堂內景

來自阿爾高地區的施皮格勒在畫其他畫的同時,還創作了士瓦本茨維法爾滕修道院教堂中的溼壁畫。居住在奧格斯堡的貝格米勒除了創作許多聖壇畫像外,還為阿默湖畔的迪森修道院教堂和施泰因加登的修道院教堂畫了溼壁畫。

西裡西亞最為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出生於柯尼斯貝格(普魯士)的米夏埃爾·維爾曼(1630-1706 年)。維爾曼是天主教教徒,主要是在布雷斯勞附近的洛伊布斯修道院教堂作畫,為格呂紹的西妥教團修道院教堂創作了一組溼壁畫。

比較活躍且著名的雕塑師

除了這些有時也同時墁制石膏花飾的畫師以外,還活躍著無數的雕塑師。比如出生於士瓦本的齊恩一家。他們在整個德意志南部工作,從士瓦本縣到摩拉維亞,連續四代都產生了著名的雕塑師。又如來自因菲爾特爾的施萬塔勒家的五代人,最早是由託馬斯·施萬塔勒(1634-1707年)在上奧地利和巴伐利亞選侯國開始的。再如雕塑師邁因拉德·古根畢希勒(1649-1723年)為阿伯爾湖畔的聖沃爾夫崗創作了十字架念珠聖壇。

▲教堂聖壇

除了像阿薩姆兄弟、約·巴·齊默爾曼和馬·施泰因爾這樣一些全能藝術家之外,這裡還應特別提及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布(1704-1784年)、弗朗茨·克薩韋爾·施梅爾德爾(1705-1772年)和伊格納茨·京特(1725-1775年)。京特「毫無疑問屬於18世紀德意志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為韋亞恩(上巴伐利亞)的前修道院教堂創作了表現力豐富的各種塑像,以及摩拉維亞的科普裡維納(格佩爾斯多夫)教區教堂中的馬利亞聖潔懷孕畫。

▲教堂裡的溼壁畫

在天主教的荷蘭,須提及的傑作有梅謝爾教堂(1666年前)裡由盧卡斯·法伊·德·赫貝為主教安德烈亞斯·克魯埃森製作的墓碑,以及1809年移至該處、1721-1723年間由大米希爾·凡·德·福特為聖羅姆波茨製作的聖壇。這是一個由巖石、樹枝和葉叢構成的奇異造型,是17世紀末佛蘭德爾地區非常典型的一種聖壇樣式。

畫師及雕塑師的從業動機

要說他們的從業動機,其實就是他們可以通過從事建築和藝術工作,使社會地位得以提升,經濟和財力得到保障。像前述的許多例子所表明的那樣,有一門手藝、搞藝術或建造教堂和修道院,都是在社會上提高地位的很好機會。來自上巴伐利亞一個小山村農戶的丁岑霍弗爾五兄弟,成為著名的建築師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說明在當時社會地位的提高不僅是有可能的,而且也是現實的。但是,這種提高的前提是覆蓋面很廣的學校教育網。一般是不經過行會組織的鄉村瓦工和鄉村手藝人成為建築師和建造工匠。

▲德國毛爾布龍修道院

通過幹手藝活和建造房屋使社會地位得以提高的另一個有說服力的例子,是經過所謂韋佐布倫石膏花飾墁制學校培訓的家庭。這些人幾乎都是韋佐布倫修道院附近的小村莊蓋斯波恩特人和海德人。這所本尼狄克修道院是兩個鄉的土地領主。其中較為重要的是蓋斯波恩特(韋佐布倫)。從1330年起這個鄉就屬於修道院管轄。這是一個由許多居住點組成的地方,修道院作為鄉的主人,擁有土地所有權和初級審判權。其屬民在土地使用權的前提下擁有農莊。這是他們交稅、服勞役的原因。蓋斯波恩特就在修道院旁邊,和海德一樣都是這樣從屬於修道院的村莊。

極為特殊的是那裡的「小型和最小型農戶結構」。蓋斯波恩特的68戶人家中,只有一戶農民是四一農、一戶為八一農,其他的都是索爾得小農。詳細說,其他農戶都很小或極小。其中61戶為十六分之一農,5戶甚至是三分之一農。由於財產極少,所以所有農戶都在種地的同時做著其他手藝活,只有這樣,生活才不至於特別窘迫。

▲農戶耕種場景油畫

像溫哈德指出的那樣,蓋斯波恩特的65戶人家中,至少有48戶家庭有一個或幾個手藝人。在海德村,這樣的兼做他工的人則高達92%,韋佐布倫修道院屬民亦農亦藝。正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出現了前述的石膏花飾墁制工、建築工匠和雕塑師,出現了像施穆策、法伊西特邁爾和福伊希特邁爾、於貝赫爾、策普夫和齊默爾曼這樣的家族。在修道院的大力推動下,這些人經歷了獨特的社會地位的上升。一位叫多米尼庫斯·齊默爾曼的,他從蓋斯波恩特走出來,成為當時受人歡迎的建築工匠和墁制工,賺了許多錢,用錢買到了萊希河畔蘭茨貝格的市民權,成了那座城市的市議會議員,甚至還做了一段時間的市長。

▲神聖羅馬帝國市民形象

修道院不僅為它的屬民提供了做手藝的機會,通過一系列重要的建房措施來給予支持和促進他們能力的提高,而且還建造了相應的基礎設施,為這些規模極小的農戶提供社會保障。比如修道院建立了三所小學,提供人們打短工的機會,要上繳的基本稅很低,要服的徭役也不是那麼沉重。世俗化運動以後,領取實物的短工,也就是說那些服勞役的前修道院的屬民們,是這樣說的:「我們屬於韋佐布倫的64戶人家,我們海德村的47戶人家,必須為我們土地的主人,現在已解散的韋佐布倫修道院服勞役。具體做法是這樣的:1。每年割草半天;2。在收穫期間去割一天莊稼,但一般到下午兩點就能收割完畢;3。每年兩天為修道院地裡的莊稼施肥。這就是我們所有的工作。」

服勞役是納入修道院的社會生活之中的,所以屬民們願意做這類事情,而且被耽擱的手藝活甚至可以向領主提出補償要求。還因為在服勞役的日子裡,像這些「宅地農」所說的那樣,他們可以享用「好飯好菜」,「除了在那裡吃之外,還可把烤得鬆脆的麵包帶回家去,給老婆和孩子們吃」。如相信這些資料,回想一下為當時那些只有極少土地的修道院屬民們提供那麼多的機會,就會覺得當時流傳很廣的一句話「在主教的權杖下生活得不錯」不是沒有道理的。

參考資料:DaCosta Kaufmann,Hfe, S. 290f.

相關焦點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福拉爾貝格建築學校及小型教堂建築團隊的情況
    由於天主教統治地區時常興修各類教堂,因此在短時間內,神聖羅馬帝國各地就湧現出了一批技術高超的建築師、畫家、雕塑師等工匠群體。這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丁岑霍弗爾兄弟,以及阿薩姆一家和韋佐布倫人團體。今天,咱們再來說說另外一些同樣不應被忽視的建築者及團體。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女子中等學校、大學和高等學校的基本情況
    在17及18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區域內,屬於新教的女子中學非常少,大多數是在18世紀的最後30年才建立起來,而在天主教區域內,各種各樣的以女子教育為主的婦女學校團體一直在進行工作。這些學校招收的學生涉及普通的和貧窮的社會階層。
  • 《歷史研究》重建「神聖的羅馬帝國」:中古早期歐洲的政治發展道路
    後一種形式源自古代羅馬帝國,而為拜佔庭帝國所沿用。從東西部歐洲的統一性來考察可以發現,不僅拜佔庭帝國是神聖的羅馬帝國,而且西部歐洲是查理曼統治時期對東部神聖的羅馬帝國的自覺模仿,其中羅馬教宗發揮了輔助作用。從這個角度看,中古早期歐洲的政治發展道路就成為從古代的羅馬帝國向中古神聖的羅馬帝國演化的過程。東西部歐洲在獨立發展和彼此互動中體現出中古早期歐洲政治神聖化的共同發展趨勢。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
    引言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講到,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新教和天主教統治和影響地區的建築藝術差別巨大,尤其是在教堂建築方面。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說說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的基本特點,以及與新教地區教堂建築的具體區別。
  • 近代歐洲爭霸戰第一戰——法國挑戰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在中世紀時期屬於等級君主制,由教士(第一等級)、貴族(第二等級)和市民(第三等級)三個等級組成的三級會議在法國政府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功能除了批准國王徵收新稅外,在百年戰爭時期還具有監督政府的權力。「國土的聚合者」路易十一在完成對國土的統一過程中,建立了一支由8000騎兵聯隊和一萬「自由弓手」組成的常備軍。
  • 神聖羅馬帝國的社會結構如何?以貴族、市民、農民和下層民眾為例
    神聖羅馬帝國的社會,一如當時大多數歐洲國家,也是以農村和農業為主。1800年前後,仍有約85%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與鄉村-農民階層和城市下層以及中間階層相對的,是人口佔少數的社會上層,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從農民的耕作中得到好處的人。屬於這一以農民勞動成果為生的上流社會的有貴族、教士和一部分社會地位較高的資產者。
  •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怎麼來的?
    這篇你狗子不講武器,而是和大家聊一下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之所以今天寫這個,是因為我之前老說德二帝國,德三帝國,也就是德意志帝國和納粹德國。而有小夥伴老會問到我那麼作為德一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怎麼來的,所以...這篇和大家捋捋它到底算哪根蔥。
  • 兵器譜|神聖羅馬帝國的野心象徵:布滿雙頭鷹標誌的貴族槍騎兵甲
    科穆寧王朝伊薩克一世(1057-1059年在位)統治時期,率先將原羅馬帝國的單頭鷹標誌改為雙頭鷹,據說這是為了體現拜佔庭帝國橫跨歐亞的特點而做出的改進。由於拜佔庭帝國的巨大影響,俄羅斯、神聖羅馬帝國也逐漸以雙頭鷹作為帝王和國家的紋章。到了14至15世紀,德意志貴族和許多城市開始普遍以雙頭鷹作為自己的紋章。神聖羅馬皇帝亦不能例外。
  • 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多層次治理
    近代早期(即16—19世紀)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這一時期歐洲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由領地國家和帝國城市構成。到1800年,在其疆域縮水不少的情況下,仍然還有68.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統轄了2900萬人口。
  • 西方史:淺析查理五世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會議
    引言1548年,查理五世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議會制定了《國事詔書》,由帝國議會以及聯省議會頒布。該詔書將尼德蘭地區組成一 個「大勃艮第圈」,正式命名為「尼德蘭十七聯省」。詔書強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為尼德蘭地區的宗主,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尼德蘭既是分立的,也是單一的整體,它奉行自治的原則。哈布斯堡統治下的尼德蘭的統治權在皇帝逝世 以後將由皇帝的男繼承人或是女繼承人永遠繼承下去。同時,《國事詔書》還規定了哈布 斯堡王室統治下的尼德蘭未來與神聖羅馬帝國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
  • 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
    神聖羅馬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同俾斯麥時代的德國和希特勒時代的德國並稱為德意志歷史上的三大帝國。腓特烈一世時期,對外,六次出兵義大利;對內,腓特烈一世試圖駕馭那些桀驁不馴的公國等地方勢力,通過把大的公國領地分割成多塊,削弱地方力量,強化王權。比如,1156年,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從巴伐利亞公國分裂出來,形成了一個新的公國。
  • 拉文納以保存古羅馬,尤其是東羅馬帝國時期聞名
    拉文納以保存古羅馬而聞名,尤其是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遺存,您可以靜靜地體驗中世紀的精彩馬賽克藝術。雖然博洛尼亞更出名,但我認為拉文納的氣氛更好。所有必看景點步行10-15分鐘即可到達。這也是一種很好的走路方式首先,讓我們按照購物的順序來介紹一下。
  • 神聖羅馬帝國唯一女皇帝,創建歐洲第二宮殿
    有著「歐洲丈母娘」之稱的神聖羅馬帝國女皇瑪麗亞·特蕾莎被揭秘人:瑪麗亞·特蕾莎,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后,帝國的實際控制人。美泉宮得名於一眼泉水,這塊地方原本是一片綠地,神聖羅馬帝國馬蒂亞斯皇帝(1612年-1619年在位)狩獵至此。下馬飲一泉水,頓覺心神清爽,稱此泉為美泉。馬蒂亞斯的繼任者經常以次地作為夏季狩獵之地,並建造夏季寢宮。
  • 瑪蒂爾達:英格蘭公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后、英格蘭太后
    瑪蒂爾達是英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女性,既是英格蘭公主,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后,還曾短暫當過英格蘭女王。那麼瑪蒂爾達度過了一個怎樣傳奇的人生,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英格蘭公主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瑪蒂爾達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與王后蘇格蘭的瑪蒂爾達之女,出身高貴。1114年瑪蒂爾達嫁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后。
  • 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選舉君主與美國選舉人團選舉總統有何異同
    亨利·拉斯佩為國王,同腓特烈二世爭位,使得神聖羅馬帝國進入空位期。1346年一部分德意志諸侯為了對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在教宗克萊孟六世的支持下,推舉波西米亞國王查理四世為羅馬人民的國王。1347年路易四世病逝,查理四世成為無可爭議的神聖羅馬帝國君主。
  • 2020丨公元1220年代:腓特烈二世與神聖羅馬帝國
    2020丨公元1220年代:腓特烈二世與神聖羅馬帝國 2020-08-31 18:0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從誕生到統治歐洲,他們用了1400年,神聖羅馬帝國只是他們的傀儡
    要知道,羅馬帝國人口最多的時期也只有不到5000萬,可見基督教的影響力有多大,發展有多麼的迅猛,甚至連羅馬帝國皇帝戴克里先的妻子也信奉基督教,成了基督教徒。 迅猛的發展速度和強大的影響力使基督教逐漸在羅馬帝國盛行起來,也在不斷地改變羅馬帝國統治階層對這個宗教的觀念與看法。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禮拜儀式及慶典活動中教堂音樂有何特點?
    在場面奢華的禮拜和感受藝術的過程中,人們經歷著對上帝的敬仰和對他的祈禱。彌撒和禮拜儀式(Offizium)發展出其偉大的形式。」 豪華的禮拜儀式和由管弦樂器伴奏的教堂音樂 與時代精神相一致,在舉行許多不甚張揚的彌撒的同時,也舉行奢華鋪張的重大禮拜儀式 。
  • 在中世紀及巴洛克時期,神聖羅馬帝國教堂音樂的主要特點
    對這次宗教會議的重要意義,費勒雷爾是這樣說的:「在這次宗教會議結束後的時間裡,在此基礎上出現了在理解歌詞和加強表達力方面的藝術上的突破,尤其是使和聲技巧和音調有了新的發展。形式和句子的簡化有利於對歌詞及其意義的理解,使得誦讀效果更為明顯、更具個人色彩,並且通過和聲引向單聲旋律歌唱。」
  • 神聖羅馬帝國女皇;嫁給帥而無能的情郎,與傾慕者打了一輩子的仗
    700多年間,哈布斯堡家族在霍夫堡宮內統治著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老城中心位置這些皇家居室和大廳讓人驚嘆於這個多瑙河畔帝國裡,最顯赫的家族曾經擁有的奢華。現今眾多的博物館和收藏也展現了皇室對藝術品的鑑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