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外寒裡溼證——五苓散

2022-02-08 黃元御醫學研究

風寒五苓散證三章 

  太陽表證未解,而裡有水氣,小青龍、五苓散,皆解表瀉水之劑。而小青龍之表藥則用麻黃,五苓散之表藥則用桂枝,其裡水則同,而表證之風寒則異也。小青龍但用麻黃髮汗以瀉水,其於大便微利者方用芫花,小便不利者方用茯苓,五苓散則兼用二苓,澤瀉瀉水以發汗。以風家內熱,燥渴甚於傷寒,是以燥勝其溼,則火亦偏旺,溼勝其燥,則水亦偏多。其傳陽明而用白虎,燥盛者也,其傳太陰而用五苓,溼盛者也。傷寒多傳太陰,病水者固眾,中風多傳陽明,病水者亦繁,此燥證之所以少而溼證之所以多也(溫疫水證最多,亦以飲冷不消故也)。

太陽四十一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 中風,發熱六七日,經盡不解,而且煩渴思飲,是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名曰水逆,宜五令散,利尿洩溼,以治裡渴,汗出溼瀉,表也自解。

2 中風,發熱六七日,而表證不解,裡證也渴,水逆之渴,是為何理?水逆之渴者區別傷寒之燥渴也。白虎湯之燥渴,此渴而能飲;五苓散之溼渴,此渴欲飲而不能飲。溼為本氣之虛,不為外邪之傷,溼盛火逆,肺津枯燥,故見渴飲之裡證;溼盛胃逆,相火升炎,則見內煩;木氣下陷,不能疏洩,則水不下利,先飲之水停留不消,則後飲之水不能容受,故兩水莫容,自當吐而上逆,故為水逆。水逆者,水不下利,上逆而吐也,五苓散,利尿瀉溼,雙解表裡證也。故《金匱》卷十,水氣二十一,發汗與利小便為瀉溼兩大法也。五苓散,瀉溼之劑也,利尿以瀉停水,發汗以瀉經絡之溼也;溼氣滲洩,營風外達,故能雙解表裡證也。

故本條中風六七日不解者,此是因溼而不解也。因溼而火逆內煩也,因溼火升則渴,因溼停水則吐也。水不下利而內停,火升作渴,水入必吐也,溼氣不洩,表裡俱不能解。

3 溼為本氣之虛,不為外邪中人,此為一定之理。水寒則土溼,水寒土溼,木氣失根,則鬱陷生風,風洩衛氣,是以表虛,衛虛不護,則易傷寒,此即是衛惡風之理。皮毛竅開,微寒即可傷閉,而病中風,因有本氣之溼,則六七日不解。五苓散之桂枝,內能疏木通經,外能通經解肌,二苓,澤瀉行水而瀉溼,溼瀉風調,營衛自和。此是因「溼」故表裡證。

4 有「水逆」反多飲暖水者,是助汗出者,此為瀉經絡中之溼義。

太陽四十二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1 傷寒表閉,汗解之後,陽虛溼動,胃氣不降,君相之火浮升,故作燥渴。其渴在上熱,因中虛之溼,故此為溼渴,而用五苓散,瀉溼息風止汗,降胃而止渴。不渴者,用茯苓甘草湯,瀉溼息風,以止汗出也。

2 外感發汗,汗出表解,此為正治。但本氣有虛實,汗出能亡津內燥,汗出也能亡陽內溼。故有亡津之燥渴,白虎加人參是也。也有亡陽之溼溼,即本條五苓散證。後學《金匱》雜病消渴篇則知。

3 本條的茯苓甘草湯,溼鬱其風,風洩皮毛,則見表虛汗出。可以對比《金匱》溼病九,汗出惡風的防己黃芪湯。俱是表虛,俱因溼生風,風洩皮毛而汗出不止也,故表虛惡風。本條是外感之來路,裡氣偏溼,風洩衛陽而表虛也。(有言汗出為表虛,此論為對,但用荊防顆粒或者玉屏風散,此或為不妥,觀防己黃芪湯條中也有論。)

太陽四十三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方在太陽一百十七(方【53】)。白散亦可服。

1 病在陽,應以汗解者,此是本有內溼,五苓散證,溼盛格陽,經陽外洩,而生外熱。外熱則竅開而汗出不止,應以汗解之,使裡水化汗而外洩,病可立愈。反以冷水灌之,此是用涼水物理降溫除熱之義。皮膚得冷,毛孔關閉,鬱格之陽,不得外洩,於是衝突皮膚,肉上如粟而凝起,經熱內蒸,煩熱作渴,意欲飲水,而停水在內,渴不能飲之義,仍是渴不欲飲,服文蛤散,利水而瀉溼也,水溼下洩則經陽內藏而不外蒸。如不差者,則是水旺溼多,文蛤散不能勝任,仍與五苓散,利小便而瀉水,水溼下洩,則不鬱格,經陽內藏,肉上之粟自解。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也主之。此是沒有外感表熱,也沒有誤下而表熱內陷之義。本條之表熱,是溼盛鬱格,經陽失藏之熱,而非外感之發熱,也非誤治。假設外感發熱誤下,經熱內陷胸膈,而病熱實結胸。此非外感,也非誤下,所以是寒實結胸(寒實結胸,與黃師註解)。備註;巴豆洩力大,一枚可洩多次。

2 重複一遍;無外感表熱而內壅,也非表病誤下而內陷,所以為寒實結胸,此熱者指外感之經熱,沒有外感之經熱內陷胸膈,即為寒實結胸。用黃連者,是清心火不降之熱,而非外感經熱之內陷。所謂此病在陽而發熱者,是溼盛格陽之熱,陽氣失藏之熱,而非外感風寒之熱,所以用冷水澆灌,只會結胸,但不會經熱內陷,所以此為寒實結胸。表閉肺氣不能外達,胃氣上逆,濁陰不降,所以結胸。

小陷胸湯,黃連清心火之逆熱,瓜蔞瀉胸膈之痰涎,半夏降胃逆而開結也。胸膈結胸,白散也可瀉之,桔梗、貝母清降其虛熱,巴豆破其胸膈痰涎之結塞,令其湧洩而去。痰涎結胸,胸膈壅塞,必有痰涎咳喘之證也。備註;巴豆洩力大,一枚可洩多次。

3 在農村立秋當天,不能下河洗澡,否則皮膚會起水麻子,發熱身癢等。此與冷水澆人而肉上起粟是一理,只是人無內溼,只在皮毛也。立秋當天,水會變涼,而人在夏熱,仍然毛孔張開,故水涼閉之,營衛不出,則肉上起慄。

4  太陽病,陰陽之分途,病風寒之不同;又有燥之白虎對比溼之五苓;雙感之實大青龍對比雙感之虛桂麻各半證,太陽壞入陽明,又有壞入太陰。本條不是外感,但接近外感之理。身熱而傷冷水,即是也為外感,表則五苓,裡則瀉胸。本條屬於雜病,因溼而生雜病。太陽篇越往後學越複雜,有雜證相連,又有誤治救逆,懂太陽則知六經,善治者治其皮毛,知皮毛則知六經,知中醫則知與西醫之別。

備;觀麻黃湯醫案6,李某,清晨6時許,起床長跑1500米以後,全身大汗淋漓,回家後立即衝涼,約20分鐘後,突感身癢,上身及腰部遍起風疹塊,其色白,突出皮表,時搔時起,連成一片,形成豬皮狀,全身遍起白色蕁麻疹,此是麻黃湯證。區別於五苓證,故知此病在陽者,是本有溼,溼盛外格也。

購書學習,進群,請加好友  (微商—勿擾)

點擊在看,感謝分享,讀黃元御,學古中醫

自學中醫,只讀黃師,不走彎路,快速入門

自學仲景,只讀黃師,四聖一脈,醫家準繩

相關焦點

  • 《傷寒懸解》太陽篇——入門理論註解
    傷寒懸解卷三太陽上篇五十三章
  • 《傷寒懸解》——溼家之為病(二)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者,是汗出傷寒之義。汗出者,為風洩也,傷於寒閉,則內鬱為風溼也;或久傷取冷所致,即是典型的傷寒之義。2 汗出者,為風洩衛氣也。汗出則風氣外達,溼也外洩,寒出而寒閉,則風溼相摶,名曰風溼。風溼壅遏,不能外洩,則一身盡疼,寒從外閉,溼從內阻,經陽不洩,則見發熱也。午後溼土當令,故日晡時劇。3 汗出之時,傷於外寒之閉,則風溼相摶,不能外洩,即為風溼之定義。
  • 五苓散
    小便不利 (提示體內有水)四逆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豬苓湯中都有小便不利,不同方證裡的小便不利有不同的含義,比如說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裡的小便不利主要是指尿頻,或者尿失禁,但這是這是一種體質症狀,人在一個極度疲卷的情況下出現的小便失禁或者小便頻數。a.
  • 《傷寒懸解》陽明經下篇——陽明之陽虛
    傷寒懸解卷七      陽明經下篇三十三章
  • 劉夫子方解|五苓散
    【主治病證】 寒風外犯足太陽經,由表入裡,由衛而氣,致使膀胱氣化不利,水液停蓄——膀胱蓄水證。 【方文出處】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傷寒懸解》少陽病——小柴胡湯提綱註解
    或裡氣偏虛,土溼木陷,乙木賊脾,而見腹痛,或胃逆膽鬱,經氣盤塞,而見脅下痞硬,或乙木虛陷,木氣衝擊,則心下悸動,不能疏洩,則小便不利。或相火虛,肺津未耗,而內不作渴。太陽未罷,而身有微熱。或胃逆肺阻,而生咳嗽。凡此諸病,總是少陽中鬱,表裡不和之故。小柴胡湯,柴、芩,清半表而瀉甲木,參、甘、棗,溫半裡而補己土,生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 五苓散——內通三焦,外達皮腠,諸溼腫滿,疏而導之
    五苓散(利溼之劑)柯琴《傷寒來蘇集》第71條原文:「若發汗後,脈仍浮,而微熱猶在,表未盡除也。雖不煩而渴特甚,飲多即消。
  • 五苓散臨床運用
    就好比說我們提到的提壺揭蓋法,熱鬱半表半裡的情況下,病人的津液鏈是貫通不了的。第一個就是茵陳五苓散。茵陳五苓散,因為這個方子治療的是一個發黃證,發黃證見於什麼樣的病人?病人會有種面色晦暗。面色晦暗的病人往往是一看這個人處於缺氧狀態,臉上沒有光澤的,往往是水溼寒溼較重的,一些病人用五苓散溫化水飲,把寒溼給她去掉一點。病人整個氣色,整個面色這種晦暗也能夠緩解一大部分。
  • 《傷寒懸解》五苓散與旋覆花代赫石湯(典型醫案兩條)
    1 本攻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而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燥,小便不利者,知為土溼水停,胃逆不降,而痞不解也,故宜五苓散,洩水燥土,以利小便。土燥則中氣轉運,濁降清升,痞硬自消。五苓散之痞,即是因溼胃逆,故與瀉心湯不解也。利其小便,瀉溼解痞也。2 小便不利,必是溼盛,此是一定之理。
  • 裴永清:五苓散非治太陽蓄水證之一功
    二是癲癇病不獨為痰或風所致,水飲內蓄並上擾於頭者亦可引發癲癇(可稱為「水癲」),並用五苓散治療水癲。三是水飲內蓄尚可引起眩暈病(又可稱為:「水眩」,亦用五苓散治之。在仲景這一經驗的指導下,餘曾用五苓散治癒癲癇病數人。
  • 方劑選萃: 五苓散
    五苓之中,茯苓為主,故曰五苓散。茯苓味甘平,豬苓味甘平,甘雖甘也,終歸甘淡。《內經》曰:淡味滲洩為陽。利大便曰攻下,利小便曰滲洩。水飲內畜,須當滲洩之,必以甘淡為主,是以茯苓為君,豬苓為臣。白朮味甘溫,脾惡溼,水飲內畜,則脾氣不治,益脾勝溼,必以甘為助,故以白朮為佐。澤瀉味鹹寒,《內經》曰:鹹味下洩為陰,洩飲導溺,必以鹹為助,故以澤瀉為使。
  • 溼證無處不在,聽聽傷寒大家怎麼論治!
    溼證,你以為它離你遙遠嗎?NO!春秋時節的霧露雨溼、夏日的生冷酒酪、冬天的冰雪風霜,這一切,都是每個人生活中可能會經歷的,而這也都是可能導致溼證的根源呀!溼證,仔細觀察一下,那真是無處不在!但這溼證要怎麼治療呢?不妨聽聽傷寒大家時振聲先生作何說!「溼證」是指具有溼之特性的各種不同證候。
  • 五苓散:不止簡單的利尿功能,還能讓喜酒者和減肥者雨露均沾|十蹠-每日一藥
    這個時候,如果同局中恰好有個中醫人士,那將是醉酒者的「貴人」,買來五苓散服用後即可得到疏解。但現實生活中,咱們的酒友中缺乏的就是這一類人,所以,我們才會經常看到,嘔吐嘔吐,驚閃路人無數的場面。五苓散的組成。五苓散,來源於《傷寒論》,主要功用是利水滲溼,溫陽化氣。
  • 五苓散加減治療口渴一例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這段話,大概是中醫大夫最常拿來解釋這種氣化過程的一段話。出自於《素問·經脈別論》。再到後來,在《傷寒論》裡,出現了很多論述口渴的內容。在這裡舉三種,作簡單說明,用來學習仲景先師的辨證論治思維。1.
  • 《傷寒論》證候分類綱目-太陽變證-裡證-熱結膀胱
    【病因病機】太陽經感受外淫風寒後,發為寒熱且數日不解,病變可隨經自傳其腑,由表傳裡形成膀胱裡證。表證傳裡是形成表裡相兼證,還是單純的裡證?則須視其表邪是否罷除而定。本證因惡寒已除,則知其表寒已罷,即「外解已」(108條),邪氣已由寒化為熱,由表入於裡。
  • 《傷寒懸解》大小——陷胸湯
    1 結胸者,表閉裡逆,胸膈痞塞,胃逆不降,溼熱薰衝,則太陽經氣不降,故項強不舒,狀如柔痙,下之則和。大陷胸丸,硝黃瀉胸膈之結熱,杏仁破滯氣,葶藶子瀉水飲。變湯為丸,恐湯之速下也。太陽百十五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 《金匱懸解》嘔吐篇,茯苓澤瀉湯,文蛤湯,豬苓散,
    別的版本書中有,餘覺方證相對,故在此加注)   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吐傷中氣,溼動肺逆,鬱生上熱,表裡無降洩之路。文蛤湯,甘草、大棗,補土而益脾精,石膏、文蛤,清金而瀉溼熱,杏、姜,利氣而降逆,麻黃髮表而達鬱也。1 此嘔吐者,是表閉之嘔。有麻黃解表,則知表閉裡鬱,胃逆之嘔。文蛤者利下新進之水也。2 師解表裡無降洩之路,此有外感,傷寒表閉也。
  • 傷寒條文討論會(二)
    本次『360度傷寒背誦訓練營•條文討論會』對傷寒學派的源流、六經的實質以及太陽病脈證進行了梳理,並對本周重點條文進行講解回顧,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 「邊讀書,邊臨證」有感之二十八——春風化雨春澤湯
    中醫認為,膀胱裡藏的是津液,在腎陽的溫煦蒸騰下,其中有用的成分化為津氣上升至肺而重新利用,無用的廢水則成為尿液而排出體外。五苓散為《傷寒論》名方,原用治表邪未解而循經入腑,邪結膀胱致氣化失司,形成水停下焦的太陽蓄水證。《金匱要略》用治下焦水逆,「臍下悸動,吐涎沫而頭眩」等證。
  • 胃氣虛的心下痞證怎麼辦?(上)
    先看原文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生薑瀉心湯的病機是胃氣虛並有水邪的幹擾。怎麼判斷是水邪幹擾呢?看看原文。傷寒汗出,解之後,傷寒用汗法,表邪已解,這時候出現了什麼症狀呢?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