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五苓散證三章
太陽表證未解,而裡有水氣,小青龍、五苓散,皆解表瀉水之劑。而小青龍之表藥則用麻黃,五苓散之表藥則用桂枝,其裡水則同,而表證之風寒則異也。小青龍但用麻黃髮汗以瀉水,其於大便微利者方用芫花,小便不利者方用茯苓,五苓散則兼用二苓,澤瀉瀉水以發汗。以風家內熱,燥渴甚於傷寒,是以燥勝其溼,則火亦偏旺,溼勝其燥,則水亦偏多。其傳陽明而用白虎,燥盛者也,其傳太陰而用五苓,溼盛者也。傷寒多傳太陰,病水者固眾,中風多傳陽明,病水者亦繁,此燥證之所以少而溼證之所以多也(溫疫水證最多,亦以飲冷不消故也)。
太陽四十一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1 中風,發熱六七日,經盡不解,而且煩渴思飲,是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名曰水逆,宜五令散,利尿洩溼,以治裡渴,汗出溼瀉,表也自解。
2 中風,發熱六七日,而表證不解,裡證也渴,水逆之渴,是為何理?水逆之渴者區別傷寒之燥渴也。白虎湯之燥渴,此渴而能飲;五苓散之溼渴,此渴欲飲而不能飲。溼為本氣之虛,不為外邪之傷,溼盛火逆,肺津枯燥,故見渴飲之裡證;溼盛胃逆,相火升炎,則見內煩;木氣下陷,不能疏洩,則水不下利,先飲之水停留不消,則後飲之水不能容受,故兩水莫容,自當吐而上逆,故為水逆。水逆者,水不下利,上逆而吐也,五苓散,利尿瀉溼,雙解表裡證也。故《金匱》卷十,水氣二十一,發汗與利小便為瀉溼兩大法也。五苓散,瀉溼之劑也,利尿以瀉停水,發汗以瀉經絡之溼也;溼氣滲洩,營風外達,故能雙解表裡證也。
故本條中風六七日不解者,此是因溼而不解也。因溼而火逆內煩也,因溼火升則渴,因溼停水則吐也。水不下利而內停,火升作渴,水入必吐也,溼氣不洩,表裡俱不能解。
3 溼為本氣之虛,不為外邪中人,此為一定之理。水寒則土溼,水寒土溼,木氣失根,則鬱陷生風,風洩衛氣,是以表虛,衛虛不護,則易傷寒,此即是衛惡風之理。皮毛竅開,微寒即可傷閉,而病中風,因有本氣之溼,則六七日不解。五苓散之桂枝,內能疏木通經,外能通經解肌,二苓,澤瀉行水而瀉溼,溼瀉風調,營衛自和。此是因「溼」故表裡證。
4 有「水逆」反多飲暖水者,是助汗出者,此為瀉經絡中之溼義。
太陽四十二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1 傷寒表閉,汗解之後,陽虛溼動,胃氣不降,君相之火浮升,故作燥渴。其渴在上熱,因中虛之溼,故此為溼渴,而用五苓散,瀉溼息風止汗,降胃而止渴。不渴者,用茯苓甘草湯,瀉溼息風,以止汗出也。
2 外感發汗,汗出表解,此為正治。但本氣有虛實,汗出能亡津內燥,汗出也能亡陽內溼。故有亡津之燥渴,白虎加人參是也。也有亡陽之溼溼,即本條五苓散證。後學《金匱》雜病消渴篇則知。
3 本條的茯苓甘草湯,溼鬱其風,風洩皮毛,則見表虛汗出。可以對比《金匱》溼病九,汗出惡風的防己黃芪湯。俱是表虛,俱因溼生風,風洩皮毛而汗出不止也,故表虛惡風。本條是外感之來路,裡氣偏溼,風洩衛陽而表虛也。(有言汗出為表虛,此論為對,但用荊防顆粒或者玉屏風散,此或為不妥,觀防己黃芪湯條中也有論。)
太陽四十三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方在太陽一百十七(方【53】)。白散亦可服。
1 病在陽,應以汗解者,此是本有內溼,五苓散證,溼盛格陽,經陽外洩,而生外熱。外熱則竅開而汗出不止,應以汗解之,使裡水化汗而外洩,病可立愈。反以冷水灌之,此是用涼水物理降溫除熱之義。皮膚得冷,毛孔關閉,鬱格之陽,不得外洩,於是衝突皮膚,肉上如粟而凝起,經熱內蒸,煩熱作渴,意欲飲水,而停水在內,渴不能飲之義,仍是渴不欲飲,服文蛤散,利水而瀉溼也,水溼下洩則經陽內藏而不外蒸。如不差者,則是水旺溼多,文蛤散不能勝任,仍與五苓散,利小便而瀉水,水溼下洩,則不鬱格,經陽內藏,肉上之粟自解。
寒實結胸,無熱證者,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也主之。此是沒有外感表熱,也沒有誤下而表熱內陷之義。本條之表熱,是溼盛鬱格,經陽失藏之熱,而非外感之發熱,也非誤治。假設外感發熱誤下,經熱內陷胸膈,而病熱實結胸。此非外感,也非誤下,所以是寒實結胸(寒實結胸,與黃師註解)。備註;巴豆洩力大,一枚可洩多次。
2 重複一遍;無外感表熱而內壅,也非表病誤下而內陷,所以為寒實結胸,此熱者指外感之經熱,沒有外感之經熱內陷胸膈,即為寒實結胸。用黃連者,是清心火不降之熱,而非外感經熱之內陷。所謂此病在陽而發熱者,是溼盛格陽之熱,陽氣失藏之熱,而非外感風寒之熱,所以用冷水澆灌,只會結胸,但不會經熱內陷,所以此為寒實結胸。表閉肺氣不能外達,胃氣上逆,濁陰不降,所以結胸。
小陷胸湯,黃連清心火之逆熱,瓜蔞瀉胸膈之痰涎,半夏降胃逆而開結也。胸膈結胸,白散也可瀉之,桔梗、貝母清降其虛熱,巴豆破其胸膈痰涎之結塞,令其湧洩而去。痰涎結胸,胸膈壅塞,必有痰涎咳喘之證也。備註;巴豆洩力大,一枚可洩多次。
3 在農村立秋當天,不能下河洗澡,否則皮膚會起水麻子,發熱身癢等。此與冷水澆人而肉上起粟是一理,只是人無內溼,只在皮毛也。立秋當天,水會變涼,而人在夏熱,仍然毛孔張開,故水涼閉之,營衛不出,則肉上起慄。
4 太陽病,陰陽之分途,病風寒之不同;又有燥之白虎對比溼之五苓;雙感之實大青龍對比雙感之虛桂麻各半證,太陽壞入陽明,又有壞入太陰。本條不是外感,但接近外感之理。身熱而傷冷水,即是也為外感,表則五苓,裡則瀉胸。本條屬於雜病,因溼而生雜病。太陽篇越往後學越複雜,有雜證相連,又有誤治救逆,懂太陽則知六經,善治者治其皮毛,知皮毛則知六經,知中醫則知與西醫之別。
備;觀麻黃湯醫案6,李某,清晨6時許,起床長跑1500米以後,全身大汗淋漓,回家後立即衝涼,約20分鐘後,突感身癢,上身及腰部遍起風疹塊,其色白,突出皮表,時搔時起,連成一片,形成豬皮狀,全身遍起白色蕁麻疹,此是麻黃湯證。區別於五苓證,故知此病在陽者,是本有溼,溼盛外格也。
購書學習,進群,請加好友 (微商—勿擾)
點擊在看,感謝分享,讀黃元御,學古中醫
自學中醫,只讀黃師,不走彎路,快速入門
自學仲景,只讀黃師,四聖一脈,醫家準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