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造成珊瑚白化的現象,珊瑚到底是什麼?顏色改變又代表什麼?這些和住在地上的人類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次我們來看看全球暖化帶給地球的影響,看溫暖的洋流如何威脅海洋生物。
珊瑚其實是一種蟲,屬於刺胞動物,和他的近親水母一樣有觸手,不過珊瑚不能移動又五顏六色的,常被誤認為植物。
一朵朵珊瑚像樹一樣綻開,那些珊瑚枝其實是珊瑚用以捕食的觸手,珊瑚也常被稱為珊瑚礁,因為珊瑚在生長過程會吸收海洋中的鈣和二氧化碳,分泌出石灰石成分的骨骼,我們看到的珊瑚是由一群珊瑚蟲骨骼共同交織而成,又由於它們的骨骼多孔呈枝壯生長,所以住進了許多微生物和小魚,可說是海洋裡的熱帶雨林。
珊瑚上的五顏六色其實不是珊瑚蟲的顏色,而是上面附著的共生藻顏色,雖然珊瑚蟲不是植物,不過當有藻類附著在珊瑚上時,珊瑚會將藻類吞噬納入皮膚之下,形成特殊的共生關係,這也讓珊瑚間接得到了光合作用的養分。
珊瑚是壽命很長的動物,只要環境允許,一個珊瑚群體甚至可以活到幾千歲,因此珊瑚群體的死亡通常是因為生存環境的壓力或其他生物的破壞。
珊瑚對於生長環境極為敏感,水溫、酸礆值及混濁度等條件改變,都會直接影響珊瑚與共生藻的共生關係,而珊瑚白化就是指珊瑚體內的共生藻因為環境壓力影響,漸漸離開珊瑚體內,剩下原本透明的珊瑚蟲和骨骼。
當共生藻離開後,珊瑚會變得非常脆弱,如果環境沒有改善珊瑚會慢慢衰弱最後死去,而近年來因為全球暖化使海水升溫,大量的碳排放也讓海洋酸化,減弱了珊瑚的造礁功能,人類產生的汙染也混濁了海洋,降低藻類光合作用能力,如今全球的珊瑚都出現了白化現象。
珊瑚對人類和陸地動物是相當重要的,從食物的角度來看,我們的食用魚類也有不少居住在珊瑚礁裡,從生態的角度來看,無論海洋生物或者人類都必須依靠珊瑚來維持生態和食物鏈運作,且珊瑚是濾食性動物,吃掉許多不容於水的汙染物顆粒,幫助保持海洋清潔。
珊瑚礁也是抵禦風暴和海浪的天然緩衝區,珊瑚礁複雜的形狀,以及它們在水下構成的「牆」有效降低了海浪衝擊的強度,從而形成緩衝區。
除了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珊瑚礁還兼具醫療用途,目前已有科學家透過珊瑚研發對抗癌症、心血管疾病、白血病等藥物,珊瑚礁天然的漁業資源也附帶觀光旅遊價值。
上圖揭示了短短一年內珊瑚白化的現象,但即使是生長最快的珊瑚也需要10到15年復原,而整個珊瑚礁則需要幾十年復原時間!
為了幫助珊瑚適應海洋暖化,科學家及環保組織研發珊瑚移植進行了不少復育工作,潛水愛好者及海洋運動家們也幫忙提倡環境保育,那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減少塑料使用,海洋中最常見的就是塑料垃圾,塑料也是最難分解的物質之一,下次去咖啡廳帶上自己的保溫杯吧!自備餐具也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垃圾。
節能減碳能減少海洋酸化的現象,使用低碳環保燈具也能節省不少電費,搭乘公共運輸工具也能降低碳排放,喜歡運動也可以改成騎自行車。
環境保育的意義是為了找到人類與自然的共存方式,選擇永續經營也是為了打造適合人類居住的環境,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起讓世界美好吧!
參考資料:
BBC News:
-Then and now: Rising temperatures threaten corals
Newsmarket:
-珊瑚為何很重要?這五件事一定要知道
知乎:
-珊瑚,珊瑚蟲,珊瑚礁,傻傻分不清?我來告訴你!
綠色和平:
-今天就可以為海洋做的十件事
Rhythmsmonthly:
-【大海.島.人】種珊瑚的人 復育與療癒之路
文/東春叔叔
轉載請聯繫公眾號後臺
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 我們非常期待大家的評論與建議 -
歡迎添加我們小助手微信
隨時獲得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