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叛逆難以理解?《飢餓的女兒》:根源多半出在「情感飢餓」

2020-12-16 寧馨媽媽

由於工作的繁忙,我們會發現很多家長能夠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的稀少。就算是有空閒的時間,他們也都選擇了低質量的陪伴,可能就是坐在孩子身邊,自顧自做著自己的事情。雖然跟孩子處於同一空間,但卻沒有把時間花在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增強關係親密度這類比較重要的事情上。

而在這樣子司空見慣的教育方式下,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變得叛逆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變得叛逆呢?就算家長已經在物質上給予孩子充分的滿足,為何他還會通過叛逆的方式來博取家長的關注呢?

這就要從一本書說起,這本書叫做《飢餓的女兒》。《飢餓的女兒》是作者虹影的一本自傳體小說。與現如今大多數的孩子不同,主人公六六既不能得到物質上的滿足,也不能得到心理上的充分滋養。六六的父親並非她的親生父親,而是她的養父。

但由於六六尷尬的身份,她是母親出軌後生下的私生女,而這也就導致這個年幼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只能默默承受周圍人群無端的惡意中傷和排擠。在努力無果之後,六六消極地選擇了另外一種更為激進叛逆的方式:瘋狂的談戀愛,瘋狂的放縱自己。

瘋狂的放縱背後是六六對愛的渴望與掙扎,長期處於情感飢餓狀態的她幾乎都沒有感受到情感所能帶來的強大力量。反觀現在,同樣也有許多孩子因為家長的無效陪伴而遊走在親情的邊緣,他們苦苦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但親情卻似乎已經慢慢的隨風飄散。

如果是處於情感飢餓狀態的孩子,他會有哪些表現呢?

第一、自閉內向,不願與人交流

因為長期缺少父母關愛,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明顯的影響,可能就會變得越來越內向,甚至會變得非常自閉,對於正常的社交也是敬而遠之的態度。尤其是在面對別人的善意搭話或者是親近信號的發射時,這類孩子不僅不會感受到溫暖,反而還會感到非常的不適應。

但其實社交是每個人的本能需求,他們同樣希望能夠與這個陌生的世界友好交流,渴望能夠融入每一段親密關係之中。之所以會表現出如此冷漠的行為,恰恰是說明了他們的內心承載著許多的心理壓力,讓他們不得不壓抑了自己的天性。

第二、注意力難以集中,影響學業

雖然有些孩子出身富裕家庭,但因為家長過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為孩子提供豐厚的物質條件這件事情上,從而導致對於孩子的關心和照顧遠遠達不到孩子內心標準的狀況出現。

而那些處於情感飢餓狀態的孩子,他的腦海裡或許會充斥著許多沒有邏輯可言的片段,會不自覺的去想像很多事情,注意力自然也就就很難集中。而注意力很難集中的這一點缺陷勢必會成為他們成長路上的一個攔路虎。著名的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也曾經說過:

天才,首先是注意力。由此可見,專注力水平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第三、沒有耐心,容易打退堂鼓

如果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時間久了,孩子身上的各種問題都會慢慢的凸顯出來。而孩子沒有耐心,同樣也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尤其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這類孩子經常會因為某一個暫時無法處理的問題而半途而廢,沒有品嘗到成功的果實就選擇消極放棄。

而這也就導致孩子沒有理解透徹的考題越積越多,這些「面目可憎」的考題對於他們來講就像是一座座的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最終可能就會讓孩子出現強烈的厭學情緒。徹底對學習失去興趣。

第四、抗挫折能力薄弱,容易被打擊

那些缺少父母關懷的孩子,抗挫折能力也會相對薄弱一些。遇到生活中的挑戰很容易就情緒崩潰。但我們要知道,隨著時間的推移,遇到挫折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的一段過程。但這些孩子一旦遇到小小的阻礙就可能會對自己產生懷疑,容易一蹶不振,從此意志消沉。

父母該如何拯救「情感飢餓」的孩子?

第一、做到高質量的陪伴

著名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

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錯過了有效期,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有效。

所以說,作為家長需要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當中,及時的發現孩子身上某些小缺陷,並且加以糾正。

高質量的陪伴可以是與孩子在睡前度過一段短暫卻又無比和諧的美好時光,家長也可以進行親子的閱讀,或者就是與孩子聊聊今天學校裡發生的事情等等。

第二、將語言與非語言溝通方式合理運用

我們會發現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時會把握不好讚揚與責備的尺度。過高頻率的讚揚會讓孩子容易變得飄飄然,模糊自己的定位。而過多的嚴厲責備也會打擊到孩子的自信心。愛默生曾經說過:

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

所以家長也需要把握好這兩件事情的分寸。

尤其是在孩子犯錯時,在還沒有了解到事情的真實情況前,千萬不要直接粗暴的就對孩子進行嚴厲的批評指責。家長需要在得知事情發生的客觀緣由之後,才能繼續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的這一步驟。

非語言的鼓勵方式更能夠傳達家長對於孩子的深切愛意,尤其是擁抱。一個親切的擁抱能夠讓孩子迅速的將情緒冷靜下來,這也有利於事情的解決。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

擁抱是兒童形成依戀的重要途徑,這些擁抱對於兒童形成親子關係裡的安全依戀、平息焦慮、提高情感認知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所以說,如果家長發現自家孩子處於情感飢餓的狀態,千萬要引起高度警惕,將陪伴與溝通這兩個小工具給充分調動起來,才能夠構建一個更加穩固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朝著更為理想的方向發展。

相關焦點

  • 孩子睡前摸手臂揪耳朵,看似「怪毛病」,實際在表達「另類飢餓」
    李女士最近頗為苦惱,因為她發現自己兩歲半的女兒睡覺時總是喜歡揪她的耳朵,有的時候還會非常用勁。雖然她也用了很多方法想要改掉女兒的這個"壞毛病",但是沒有任何的效果,反而女兒變本加厲,不揪她的耳朵就不睡覺。其實類似的經歷很多父母都有同感,只是孩子未必是揪耳朵,有時也會做出其他的一些舉動。
  • 最新健康理論—細胞隱性飢餓
    為什麼現在慢性病的越來越多,其中是有「多」的成份,說明了我們的能量和脂肪攝入太多了。另一方面,這種「多」不是一個簡單的過剩,在多的同時,我們很多微量元素實際是缺乏的。人體在衰老過程中都會存在人體亞健康狀態(疾病隱藏期)。在人體亞健康狀態(疾病隱藏期)下,人體實際上是處於「細胞隱性飢餓」的狀態。
  • 寶寶這是出現「情感飢餓」,三招讓娃乖乖放手
    自從女兒出生後,佟彤就一直和她一起睡,孩子和自己格外親,佟彤一開始還挺高興。但是佟彤發現,自從給孩子斷奶以後,寶寶雖然不吃母乳了,睡覺時卻還是離不開媽媽。 小怪癖的出現,說明寶寶正在經歷「情感飢餓」 寶寶對媽媽的身體有眷戀的情況非常普遍,許多媽媽將這種依戀認為是「戀物癖」,怕對孩子心理健康有不利影響
  • 《飢餓的毛毛蟲》花式讀法讓孩子愛上閱讀
    芊芊媽媽想引導好女兒,聽到專家說繪本好,把英語繪本買回家。之後發現很多陌生詞彙,只會幹巴巴地讀,讓孩子覺得很枯燥,滿腦袋的疑惑。作為對英語啟蒙有經驗的老師,我也遇到過很多像芊芊媽媽那樣的情況,很多家長很早就有意識培養孩子外語方面的能力,但苦於沒找對方法。
  • 露易絲·格麗克 飢餓的女兒
    格麗克後知後覺,在第一本詩集中便做出如此刺目的宣告:「出生,而非死亡,才是難以承受的損失。」(《棉口蛇之國》)母女關係的緊張,化作幻想中姐妹倆爭奪母愛的零和遊戲。在《阿勒山》這本「死亡之書」中,格麗克寫道,「當妹妹死去,/媽媽的心變得很冷,很硬,像一塊極小的鐵墜。/後來我覺得妹妹的身體/是一塊磁鐵。我能感到它吸著/媽媽的心進入大地,/這樣它才會生長。」(《失去的愛》)她還改寫了所羅門斷案的故事。
  • 飢餓年代的小確幸
    但關於飢餓的記憶,卻是那麼刻骨銘心、揮之不去。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雖然大饑荒已基本結束,但由於故鄉地處偏僻,飢餓仍然是常態。彼時,一家人的主食是紅苕。上半年,餐餐紅苕稀飯。說是稀飯,其實仍然以紅苕為主,大米只是象徵性的點綴;下半年,頓頓蒸紅苕、煮紅苕……甚至連紅苕也無法保障,時而雜以難以下咽的米糠。
  • 拒絕「隱性飢餓」 三家「飢餓餐廳」快閃店在滬落成
    圖說: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中國辦公室副國別代表瑪哈·艾哈邁德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楊碩)昨天,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與美團,聯動點評平臺上超過50家頭部餐飲品牌3000多家門店,共同推出「拒絕隱性飢餓」健康飲食倡導行動。
  • 遠離「假性飢餓」的陷阱,輕鬆享瘦!
    在減肥期間,除了身體本能的飢餓之外,其它因素也會讓你感到飢餓,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分析減肥期間讓你感覺餓的五大原因,胖友們可要引起重視了。如果人體所攝入的食物過於單一,可能會讓人缺少產生「飽腹感」的纖維素、蛋白質或健康脂肪,進而導致飯後血糖下降。
  • 「 隱形飢餓 」,你真的吃飽了嗎?
    不久前,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發布數據顯示,全球有20多億人存在「隱性飢餓」,中國超過3億。一旦攝入食物,就能抵消的飢餓感,是顯性飢餓。隱性飢餓是雖然飽餐,飲食攝入卻不平衡,導致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一般不易察覺。
  • 飢餓年代的中國女性(深度好文)
    而六六年中期就開始了文化大革命……那些年,全中國直接餓死,或間接死於飢餓、營養不良、野菜中毒的人數,想必是難以統計確鑿的,比「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總數可能要多。當然,主要是連起碼口糧定量都喪失了的農村人口。那些年,城市裡的許多中年母親們,迅速地白頭了,明顯地蒼老了。作為妻子,她們必得保障丈夫們不至於被餓倒。丈夫們一餓倒,家庭也就沒了基本收入。
  • 孩子咬嘴唇啃指甲,是「另類飢餓」的表現,影響不容忽視
    文丨啵啵育兒經(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我們都知道,孩子在飲食上跟大人有些區別,首先有些食物不適合孩子食用,還有就是孩子餓得很快,吃東西不像大人一樣按照固定的時間,只要孩子感覺餓,就要吃東西,這是孩子生理上的飢餓;其實孩子身上還有一種「另類飢餓」,這就是很多家長都沒注意到的
  • 孩子睡覺之前,總拽媽媽頭髮、揪耳朵,多半是「皮膚飢餓」的表現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她之前就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情況:她的孩子叫果果,是一個兩歲半的小女孩,果果平時也挺聽話的,招人喜歡。由於果果的爸爸經常不在家,所以都是媽媽在照看,但最近感覺孩子有一個壞毛病,就是晚上總是要拽著媽媽的衣服或者撫摸著媽媽的臉才能睡著。
  • 飢餓怪獸追捕我一生
    飢餓跟我一起爬出娘胎。沒有奶水,母親每天抓幾粒米,加一點菜葉和鹽,放到蒜缽大的土罐裡,煨在土灶中,用那米湯餵我。 學話和走路節奏都算正常,兩歲多突然又不會走路了,只能坐在小木凳上。缺鈣,小腿慢慢羅圈,飢餓開始型塑我的身體。幾年後,飢餓又在我的上身鼓起一個不大的雞胸。
  • 糖尿病人飢餓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正確應對「飢餓」?
    時常飢餓,想吃各種食物首先,每個糖尿病患者都要對糖尿病人的飢餓有個正確的認識,要了解糖尿病人飢餓的原因有哪些,然後針對具體的原因作出正確合理的應對,就不至於在面對飢餓時手足無措。在這裡,要強調一下血糖監測在應對飢餓過程裡的重要性,當患者產生飢餓感的時候,最好是先進行血糖監測,可判斷出是否發生低血糖。飢餓的時候是否發生低血糖,處理應對方法也會有不同。
  • 孩子脾氣大,一生氣就打自己?這是「情緒飢餓」現象,家長要重視
    朋友告訴我,她認為孩子打自己的時候就是做做樣子,但孩子的巴掌也是很響、很用力地打在自己臉上,這既讓她心疼,又讓她感到很無奈。聽完,我這心頭也是一驚,現在很多家長貌似都無法理解孩子因為情緒問題而導致的自殘自虐的行為,其實,孩子一生氣就狂打自己,是內心"情緒飢餓"的外在表現。
  • 「飢餓感」從何而來?
    那麼飢餓感,到底從何而來?在聊了許多脂肪的好處之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素」的——胃飢餓素。胃飢餓素(Ghrelin),又稱作生長激素釋放肽。這名字挺長,好像不好理解,那我們就把它分解開來。;而貪食症患者空腹血漿胃飢餓素水平也是上升的,但是,上升幅度沒有厭食症患者快;血漿胃飢餓素水平受食物種類的影響,如高脂肪的飲食可以降低血漿胃飢餓素水平。
  •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皮膚飢餓症」容易引起孤僻性格
    兒童在小的時候,家長往往更多地關心孩子是否吃飽,會不會餓著,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肚子是否飢餓上。這是兒童的基本生理需求,在肚子吃飽的情況下,兒童是不是就不會飢餓了?(4)嚴重的皮膚飢餓可能在某些孩子身上導致滿足的轉移,出現戀物的症狀。當皮膚無法得到滿足後,有的孩子會把這種欠缺轉移到別的物體上,比如小玩具、把玩的物件、小寵物等,對這些事物會愛不釋手,反覆的撫摸,把感情更多地寄託到這些事物身上。2.如何防止孩子出現皮膚飢餓呢?
  • 令男人寵愛一生的秘密:飢餓營銷
    大抵就是這樣的女人,才會激發出男人一生一世的寵愛,比如,什麼都好,可就是永遠不會滿足男人的女人。她之於男人,不再單單是個女人,而是一份女人的價值。男人從她身上得到的遠遠超出了愛的浪漫與甜蜜,還有某種價值的提升與兌現,比如,徵服欲,飽腹欲,歸屬感,安全感等等。其實,這裡就牽涉到一個秘密,那就是飢餓營銷。
  • 如何讓魚產生飢餓感?有哪些促飢餓的釣魚小藥?有效的促飢餓小藥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的釣友就開始嘗試在餌料中添加各種促食的釣魚小藥,讓魚產生飢餓感,進而開口吃餌。那麼,如何才能讓魚產生飢餓感?有哪些促飢餓的釣魚小藥?下面,我們來詳細講解。果糖的添加量略微多一些或者少一些,不會有太大影響,而果酸則一定要謹慎使用,否則容易死窩。
  • 震撼人心的老照片:傳教士與飢餓的非洲
    一到非洲,他就被這片充滿魅力的土地所徵服,但是更多的是迷惑為何那麼多人仍然生活在文明之外,食不果腹,衣不遮體。4月的一天,麥克威爾斯和一名跟隨傳教士前往烏幹達卡拉莫賈災區,為一些飢餓的人分發食物,當一名傳教士看見一個因飢餓瘦到變形的小孩子時,這名傳教士把這個小孩子的手輕輕拿起來,放到自己的手掌中間對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