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包容的不僅是各個民族,還有各種文化,這些文化經過漫長的發展融合到了一起,不分你我,以至於我們提起一些歷史上原本是外來的事物時,卻已經習慣性的歸為到了漢文化當中。玉雕中有很多我們現在還在使用的紋飾題材,就屬於從其他民族或外國傳入的。
古代制玉
最典型的舶來品:關於佛教的紋飾
提到佛教,我們都知道它來源於古印度,不是中國本土信仰,但卻並不清楚,有哪些我們現在司空見慣的紋飾是隨著佛教一起來的。
仙氣飄飄的飛天紋就是出自佛經。飛天是古印度神話中司職娛樂和歌舞的神祗,是佛教中乾闥婆和緊那羅的化身。神話中,這二神原本是一對夫妻,後來被世人混淆,不分男女,不分職能,被合稱為「飛天」。飛天在佛教中是歡樂吉祥的象徵,傳入中國後,除了應用於宗教雕塑和壁畫,也廣泛的延伸到了玉器、銅鏡、石刻、建築等領域,表達了世人對於力量的崇拜和美好生活的嚮往。
宋代 | 玉飛天
除了飛天紋,還有一種起源於西亞和中亞地區的忍冬紋,俗稱金銀花、金銀藤,因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運用在佛教中,比作人的靈魂不滅、輪迴永生,取其「益壽」的吉祥寓意。忍冬紋隨著佛教的興起同樣盛行於南北朝時期,應用於金銀器、瓷器、家具等各個領域,但是流行的時期卻比較短暫,到唐代時和蓮花紋、雲紋相結合,演變成了造型更加複雜的「卷草紋」。
唐代 | 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
套馬漢子的風情:春水和秋山
玉飾中有一類題材叫做「春水」和「秋山」,名字非常風雅,但是意向不明,不懂的人不僅不知道這類玉飾題材雕的是什麼,還會誤以為這是漢文化傳統的玉雕題材。
這類題材其實是宋遼時代的典型代表,因為遼金外族入主中原,因此外族的生活情境開始廣泛應用於玉器紋飾之上,例如海東青捕鵝的圖案,就是表現春天時節遼代貴族在水泊之地打獵、捕鵝捉雁的場景,此類題材後世就稱之為「春水」。
金或元 | 白玉鏤雕鶻鵝
金或元 | 青玉鏤雕鶻鵝
秋山玉飾則是表現的遼代貴族於秋天到山林中獵鹿和老虎的場景,玉飾製作中常以山林、群鹿、老虎的形象加以表現,且保留黃褐色的玉皮以呈現秋日風情。這兩類題材的玉飾往往動態十足,充滿野趣和生活之樂,有著濃鬱的民族風情和特色。而這種玉飾的流行和遼金元民族崇尚以小勝大的民族精神和英雄氣概有著重要關係,從春水的圖案中就能看出來,身軀較小的海東青卻敢與鵝相搏,是無畏無懼,勇猛無敵的最好象徵。
金代 | 秋山玉爐頂
元代 | 白玉鏤雕雙虎環佩
來自絲綢之路的饋贈:石榴和葡萄
絲綢之路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極大的豐富了中國吃貨們的美食生活,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蔔等等,紛紛傳入中原內地,古代人將對這些外來美食的熱愛歌頌進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了中國傳統紋飾圖案的一部分,其中以葡萄和石榴的應用範圍最為廣泛,也最受歡迎。
如玉人生 | 和田玉翠青碩果纍纍手把件
石榴又名安石榴、海石榴,原產於伊朗地區,西晉人張華在《博物志》中有寫:「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因為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葡萄也是成群成串,因此石榴和葡萄都是多子多福的象徵,二者有時也會成組合出現在各類藝術品中。
參考資料:
《國粹圖典·紋樣》中國畫報出版社
《中國古代玉器》科學出版社
《中國紋飾鑑定圖解》中國出版集團·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