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大理,眼前總有一幅扎染布在飄動,它們出自扎染之鄉的周城!

2020-12-21 郭佳佳說旅遊

來到大理,總覺得眼前有一幅扎染布在飄忽擺動。蒼山雪落進了扎染布,洱海月照進了扎染布。三坊一照壁宅院錯落有致的白族村寨是一幅扎染布。

街上有無數扎染店,扎染布製作的工藝品琳琅滿目,富有濃鬱的民族風味和現代魅力。

周城位於雲南大理,約20公裡。,這是一個著名的扎染鎮,這是一條密如蜘蛛絲的石頭路,汩汩的泉水沿著七拐八彎的巷道流淌,簡單而寧靜,當地有許多扎染廠和家庭作坊。

進了村子,沒有吵鬧的遊客,只有普通白族人的生活,村子的中心是一個當地市場,有水果和肉攤,石路兩旁有古民居,有石牆和土木結構,有些看起來很古老。

在一個鋪滿花草樹木的小院子裡,院子裡鋪著各種各樣的布料晾乾。白的女人們坐在草丘上,眼睛微微眯起,用大拇指和食指拈著一根針,她們靈巧地走在一條生白布臂彎裡。

周城有許多這樣的家庭作坊,它們繼承了明末清初以來存在的傳統民間工藝,在古代茶馬古道的繁榮時期,古道給當地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此外還有茶葉和其他材料,比如扎染就是中原傳入的。

周城有「白族扎染藝術之鄉」的美譽,從十幾歲的小女孩到六十多歲的老奶奶,人人都會扎布,那塊扎染可以說是周城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內心的反映。

過去,周城白族先民早已成為老年人拋卻過去的話題,而周城白族古老的扎染傳統則成為了今天周城的文化名片。

走在幽靜的巷子裡,透過半開的大門,可以看到繩子上串著一塊塊藍白色的搭子布,各種圖案在陽光下飄動,年邁的白婆婆斜靠在凳子上仍在繫著布。

「把底色刷在棉布上後,用針線把布紮好,泡在染缸裡。過了一個星期,把布拿出來晾一晾,洗一洗。」老人給我們解釋了扎染的過程。

心裡打個結。將布用針一針一針地皺、折、卷、擠,然後縫合或打結,使布上結滿花朵。要染結子花,用蒼山腳下野生的板藍根。打開UC瀏覽器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當地大量使用植物給布料上色。扎染布上優雅的藍色是用板藍根提取物染色的。核桃皮、樹皮、紫莖澤蘭也可以用來上色。

板藍根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能長到半個人的高度,開粉紅色的小花。近年來,村民們也開始在山上人工種植,每年3月和4月收割,用水浸泡其莖葉中的藍色,注入大型木製染缸中,混合石灰或鹼,然後使用。

與化學染料相比,顏色自然,褪色緩慢,能驅避螞蟻和昆蟲,對皮膚有一定的消炎和降溫作用。

飽和,泡夠,撈出晾乾;再泡,再泡,重複。浸泡一次,顏色會變深。而用線縫的心結是不能浸透染料的,保持了白布的本色。

因為縫線不同,顏色不同,藍色拆開後會呈現過渡漸變,會出現以「白」為中心的多級暈線和冰縫,形成絕版的顏色,絕對一模一樣。

漂洗是整個扎染過程中的關鍵工序。將清水放入木缸中,將扎染布放入其中,反覆漂洗。如果漂洗工藝掌握不好,會影響扎染織物圖案的顏色。經過漂洗,曬乾,扎染的整個過程就完成了。

當地的扎染藝人不僅將大理的「下關風、上官花、蒼山雪、洱海月」扎進布匹,還在一塊普通的棉布上創造出類似「青花瓷」的典雅,讓花鳥魚蟲鳥獸都可以進入布匹。

據老人介紹,扎染圖案有100多種,其中「蝴蝶採花」、「銅花」、「算盤花」、「孔雀花」、「樹蠅花」、「園林竹花」等是遊客常用和喜愛的。

女人在家工作,扎染產品,男人在外面接觸生意。扎染面料中最純粹的藍色,幾乎和大理古城上空清澈的藍天差不多。

手工扎染不像現代機器那樣費時費力。因此,扎染技師傾注於其中的心血,使之成為一件藝術品,是機器批量生產無法比擬的。

相關焦點

  • 雲南大理|周城被譽為「白族扎染之鄉」這裡的扎染文化十分悠久
    這種樹葉幾乎每家每戶都有種植。在周城,還可以看到豐富的民族扎染製品。扎染是周城白族人民明末清初以來的民間傳統工藝,扎染工藝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扎染布由手工針縫線扎,反覆冷染浸制而成,顯色青裡帶翠,凝重素雅。用扎染布製作的工藝品既充滿濃濃的民族風味,也很具現代韻味,已有300餘年歷史的扎染手工藝在新時期大放異彩。圖中是當地老人在家縫製染布,看得出他們穿針引線。
  • 扎染之鄉——周城,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周城距離下關有38公裡,是地處滇藏公路旁雲南省最大的一個自然村,有著1500多戶人家,8000多人,同時,這裡也是一個在省內外都很有名氣的白族村子。因為。在這裡除了有聞名遐邇的蝴蝶泉外還一直沿襲著白族已有300餘年歷史的扎染傳統製作手工藝和保留著白族的各種傳統習俗,被譽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 走進大理扎染之鄉,製作工藝複雜,年輕人表示不願意學
    扎染的發展歷史周城的扎染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根據史書記載,在東漢時期,大理就出現了染織之法,後來經過不斷發展,扎染已經成了白族人的一門看家本領。在盛唐時期,扎染製品也用於宮廷進獻,而宋仁宗也特別喜歡白族人的扎染製品,下令民間不得使用扎染製品,成為皇宮專用品,到了明清時期,扎染技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洱海衛紅布名聲大噪,十分受人們喜愛。到了民國,扎染就更加普遍了,以周城、喜洲最為著名。而如今,周城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
  • 什麼是扎染布 扎染布的特點 扎染布的製作方法
    什麼是扎染布 扎染布的特點 扎染布的製作方法 2018-08-02 14:48:33 來源:全球紡織網 什麼是扎染布?
  • 周城扎染:解讀時代變遷下扎染工藝的傳承和發展現狀
    據了解,目前,在雲南大理、四川自貢、江蘇南通、湖南湘西等地仍有保留著這扎染民間製作工藝的,我想啊等以後有機會,我一定要去大理這個地方,去看大理的自然風光,去感悟體驗那裡的風俗民情,去大理的周城去看看扎染工藝製作的全過程,去看看扎染圖案是如何栩栩生輝的形成的。可以說,扎染在周城這個地方已經慢慢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 雲南大理兩代白族扎染傳承人的「賦新」之路
    【解說】近日,蒼山腳下的「白族扎染之鄉」大理周城迎來新一波遊客。村內規模最大的染坊——璞真染坊內,遊客正在體驗扎染。【解說】白族扎染,是一項古老的民間染色工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和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白族扎染也曾面臨發展困境。
  • 從時裝周上街拍的各種疊穿印花,就知道大理的扎染走出了中國
    來到大理,有一個屬於大理獨有的扎染技能一定要嘗試,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織物在染色時部分結紮起來使之不能著色的一種染色方法,中國傳統的手工染色技術之一。「扎染和服」在日本至今享有盛譽。雖然現代日本盛行各種西服時裝等,但到了喜慶佳節和隆重節慶時,扎染藝術都會在和服中應用!那麼這一次,我們來到大理看看,這個走出中國的藝術到底是怎樣成型的?扎染的工藝看似簡單,實際上有很多技巧,首先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後,再進行印染,然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最後才會出現想要的花紋,有一百多種變化技法,各有特色。
  • 扎染——民間藝術瑰寶
    扎染2006年以及2008年,雲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藝、四川的自貢扎染技藝先後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雲南大理周城的張仕紳被確定為扎染國家級傳承人。2011年,海安縣申請的南通扎染技藝被列入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大理市周城璞真綜藝染坊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 扎染,如畫卷般的非遺古色藝術
    曲曲彎彎地排列一步一抹款款而來白族扎染藝術是 」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大理遇上周城當白族文化遇上扎染布當你遇上扎染扎染工藝在大理地區被人們熟知在大理,隨處可見它的蹤影被文化部命名為」民族扎染之鄉「周城白族的扎染業最為著名大理蒼山滄浪峰下美麗的白族村莊
  • 大美大理:白族扎染留住鄉愁
    白族扎染,就是把白色的布料紮起來染色。花紋美不美,靠扎;色彩美不美,靠染。2000多年前,板藍根、艾蒿這些在大理蒼山上生長著的天然植物,在智慧勤勞的白族兒女手中變成了藍綠粉紅的各色天然染料。 在大理市喜洲鎮周城璞真白族扎染博物館裡,「金花」楊志瑞在白紙上畫出蝴蝶的圖案,然後和丈夫用小木錘敲打著製版。「花鳥魚蟲、幾何圖案,只要畫得出來就能扎出形狀。」她拿來針線,開始一針一線將剛畫上蝴蝶圖案的白色棉布綑紮成了一團。 翻卷、擠揪、摺疊、撮皺,不同扎法將呈現不同的圖案。白布紮成花成捆成卷,放進冷水或熱水中脫漿。需要什麼色調,就放入調配好顏料的缸裡進行浸泡上色。
  • 一門關於衣服的民間藝術瑰寶:扎染
    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染色工藝,被譽為民間藝術瑰寶。在古代也被叫做扎纈、絞纈、夾纈或染纈。2006年雲南大理的白族扎染技藝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 四川的自貢扎染技藝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扎染之美
    宋代《大理國畫卷》所繪跟隨國王禮佛的文臣武將中有兩位武士頭上戴的布冠套,同傳統藍地小團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於服飾的直觀記錄。經過南詔、大理國至今的不斷發展,扎染已成為頗具白族風情的手工印染藝術。扎染技法的採用。使面料富於變化,既有樸實渾厚的原始類,又有變換流動的現代美,具有中國畫水墨韻味的美和神奇的朦朧美,扎染服裝是立足民族文化的既傳統有現代的服裝藝術創作。夾染、抓染、線串染及疊染等出現各種不同的紋路效果。
  • 大理旅遊|這道即將失傳的手藝,將千年的時光信手扎染!
    大理扎染是白族特有的工藝產品,從雲南大理市區驅車20公裡,就是聞名全國的扎染之鄉——周城村,隨處可見的扎染布,暈紋變幻玄妙,透著村莊秀美與智慧交織的靈動。不光是大理甚至雲南的大街小巷,也隨處可見它的蹤影,不斷吸引著很多的外來遊客。那麼如此富有特色的扎染是怎麼製成的呢?
  • 設計元素:扎染(Tie-dye)藝術(一)
    大理扎染全靠手工製作,經過手工繪圖、扎縫、染漂、扎花、 碾平等工序製成。採用傳統染料反覆染制,產品不僅色彩鮮豔、永不褪色,而且對皮膚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傳 統染料以板藍根、藍靛為主,與化學染料相比,其色澤自然,褪變較慢,不傷布料,經久耐用,穿著比較舒適,不會對人體皮膚產生不良刺激。
  • 【工藝】扎染
    宋代《大理國畫卷》所繪跟隨國王禮佛的文臣武將中有兩位武士頭上戴的布冠套,同傳統藍地小團白花扎染十分相似,可能是大理扎染近千年前用於服飾的直觀記錄。經過南詔、大理國至今的不斷發展,扎染已成為頗具白族風情的手工印染藝術。
  •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理白族扎染」傳統手工匠心傳承
    雲南大理喜州鎮周城村,扎染之鄉!大理白族地區的扎染原料為純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染料為蒼山上生長的廖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藍靛溶液。工藝過程分設計、上稿、扎縫、浸染、拆線、漂洗、整檢等工序扎:就是利用針線勾出傳統民族圖案,然後手工縫製好放入染缸!
  • 風花雪月的大理,有一條古村莊在蒼山洱海之間默默堅守它的煙火氣
    為著這美好而親善的鄉村氛圍所吸引,我們穿過稻田,走進山麓上一條叫周城的村子。小巷盡頭,有一所低矮的石頭圍牆房子。院門緊鎖,門上貼著一幅用紅紙書寫的春聯以及兩幅年畫。年畫明顯是水墨手繪,一幅是竹子寓意竹報平安,一幅是梅花枝上兩隻喜鵲寓意喜上梅梢。
  • 大理「銀橋鎮」——大理石之鄉
    大理「銀橋鎮」——大理石之鄉有時候,放下手機,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才是真正的放鬆;有時候,放棄充值黃鑽Q幣,為自己的第一次遠足攢夠車費,才是真正的快樂;有時候,不要走馬觀花,專注於一個地方的景致與歷史,才是真正的旅遊。
  • 扎染工藝的重新言說
    她因大漆而去往京都、因琉璃去往南潯,唯獨位於雲南大理的白族村落周城村遇見的扎染技藝中,那隨處可見晾曬著的一抹抹藍色棉布最深入她心。這一抹藍成為林芳璐尋找第二故鄉一路上搖曳的浮標,遠遠望見斑駁的藍影便知道自己已走在了方向正確的路途中。> 林芳璐的扎染作品晾曬過程她於是決定在周城村住下來,進一步探究扎染工藝。
  • 扎染,沉澱之美
    在可非的工作室裡,扎染技藝、紙藝、人體彩繪、各種手工製作,每每都會在工作室裡聚集不少年輕時髦的女性。在這裡學到的手藝,酷炫之極,即便經營了10來年,如今在上海它依然算是「鳳毛麟角」。 蒼穹之下,取天地之精華,植物染料遠比化工染料,讓扎染這門手藝更加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