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大理,總覺得眼前有一幅扎染布在飄忽擺動。蒼山雪落進了扎染布,洱海月照進了扎染布。三坊一照壁宅院錯落有致的白族村寨是一幅扎染布。
街上有無數扎染店,扎染布製作的工藝品琳琅滿目,富有濃鬱的民族風味和現代魅力。
周城位於雲南大理,約20公裡。,這是一個著名的扎染鎮,這是一條密如蜘蛛絲的石頭路,汩汩的泉水沿著七拐八彎的巷道流淌,簡單而寧靜,當地有許多扎染廠和家庭作坊。
進了村子,沒有吵鬧的遊客,只有普通白族人的生活,村子的中心是一個當地市場,有水果和肉攤,石路兩旁有古民居,有石牆和土木結構,有些看起來很古老。
在一個鋪滿花草樹木的小院子裡,院子裡鋪著各種各樣的布料晾乾。白的女人們坐在草丘上,眼睛微微眯起,用大拇指和食指拈著一根針,她們靈巧地走在一條生白布臂彎裡。
周城有許多這樣的家庭作坊,它們繼承了明末清初以來存在的傳統民間工藝,在古代茶馬古道的繁榮時期,古道給當地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文化,此外還有茶葉和其他材料,比如扎染就是中原傳入的。
周城有「白族扎染藝術之鄉」的美譽,從十幾歲的小女孩到六十多歲的老奶奶,人人都會扎布,那塊扎染可以說是周城人智慧的結晶,是他們內心的反映。
過去,周城白族先民早已成為老年人拋卻過去的話題,而周城白族古老的扎染傳統則成為了今天周城的文化名片。
走在幽靜的巷子裡,透過半開的大門,可以看到繩子上串著一塊塊藍白色的搭子布,各種圖案在陽光下飄動,年邁的白婆婆斜靠在凳子上仍在繫著布。
「把底色刷在棉布上後,用針線把布紮好,泡在染缸裡。過了一個星期,把布拿出來晾一晾,洗一洗。」老人給我們解釋了扎染的過程。
心裡打個結。將布用針一針一針地皺、折、卷、擠,然後縫合或打結,使布上結滿花朵。要染結子花,用蒼山腳下野生的板藍根。打開UC瀏覽器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當地大量使用植物給布料上色。扎染布上優雅的藍色是用板藍根提取物染色的。核桃皮、樹皮、紫莖澤蘭也可以用來上色。
板藍根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能長到半個人的高度,開粉紅色的小花。近年來,村民們也開始在山上人工種植,每年3月和4月收割,用水浸泡其莖葉中的藍色,注入大型木製染缸中,混合石灰或鹼,然後使用。
與化學染料相比,顏色自然,褪色緩慢,能驅避螞蟻和昆蟲,對皮膚有一定的消炎和降溫作用。
飽和,泡夠,撈出晾乾;再泡,再泡,重複。浸泡一次,顏色會變深。而用線縫的心結是不能浸透染料的,保持了白布的本色。
因為縫線不同,顏色不同,藍色拆開後會呈現過渡漸變,會出現以「白」為中心的多級暈線和冰縫,形成絕版的顏色,絕對一模一樣。
漂洗是整個扎染過程中的關鍵工序。將清水放入木缸中,將扎染布放入其中,反覆漂洗。如果漂洗工藝掌握不好,會影響扎染織物圖案的顏色。經過漂洗,曬乾,扎染的整個過程就完成了。
當地的扎染藝人不僅將大理的「下關風、上官花、蒼山雪、洱海月」扎進布匹,還在一塊普通的棉布上創造出類似「青花瓷」的典雅,讓花鳥魚蟲鳥獸都可以進入布匹。
據老人介紹,扎染圖案有100多種,其中「蝴蝶採花」、「銅花」、「算盤花」、「孔雀花」、「樹蠅花」、「園林竹花」等是遊客常用和喜愛的。
女人在家工作,扎染產品,男人在外面接觸生意。扎染面料中最純粹的藍色,幾乎和大理古城上空清澈的藍天差不多。
手工扎染不像現代機器那樣費時費力。因此,扎染技師傾注於其中的心血,使之成為一件藝術品,是機器批量生產無法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