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蘇貝爾是我們教招考試中一個需要重點掌握的人物,無論是在教育心理學還是心理學均有涉及。接下來我們就來一起總結一下所設計到的知識點,便於我們識記。
知識點一——遺忘理論—同化說
代表人物:奧蘇伯爾
主張:遺忘實際上是知識的組織與認知結構簡化的過程,即用高級的概念與規律代替低級的觀念,使低級觀念發生遺忘,從而提煉和簡化了認識並減輕了記憶負擔,這是一種積極的遺忘。
知識點二——教育心理學成熟時期
20世紀70年代,教育心理學成熟時期:奧蘇貝爾以認知心理學的觀點系統闡述了有意義學習的條件,是20世紀三大教學運動之一。
知識點三——學習的分類
從學習性質與形式來說,奧蘇貝爾根據以下兩個維度對認知領域的學習進行分類。
1.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
2.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的關係,學習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學習
知識點四——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認知同化說)
1.有意義學習的實質及條件
有意義學習的實質是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建立起非人為(內在的)的和實質性(非字面)的聯繫。
有意義學習的條件:①學習材料的邏輯意義(客觀條件);②有意義學習的心向(主觀條件);③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適當的知識,以便與新知識進行聯繫(主觀條件)。
2.有意義學習的類型
(1)表徵學習
表徵學習是最低層次的一種學習方式,指學習一個符號或一組符號所代表的事物和意義。簡言之,就是學習單詞所代表的意思。
(2)概念學習
概念是同類事物的共同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是區分事物的關鍵。概念學習的實質就是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關鍵特徵。概念學習是有意義學習的核心。
(3)命題學習
命題學習是指學習以命題形式表達的觀點的新意義。
3.意義的同化
奧蘇貝爾認為,學生能否習得新知識,主要取決於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有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
4.組織學習的原則與策略
(1)逐漸分化原則
(2)整合協作原則
(3)先行組織者策略:所謂「先行組織者」,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
組織者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陳述性「組織者」,另一類是比較性「組織者」。
5.接受學習
與布魯納的發現學習觀點相反,奧蘇貝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學習,學習應該是通過接受而發生,而不是通過發現。他把強調接受學習的教學方法叫做「講解教學」。
知識點五——知識學習的分類
根據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係,可以分為下位學習、上位學習和並列組合學習。
知識點六——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
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應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附屬內驅力。
知識點七——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這一理論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產生的,不受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有意義學習是不存在的。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指出,學生學習新知識時,認知結構可利用性高、可辨別性大、穩定性強,就能促進對新知識學習的遷移。
考題再現:
1.【朝陽特崗201709】奧蘇貝爾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 )。
A.機械學習 B.接受學習
C.有意義的發展學習 D.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1.【答案】D。奧蘇貝爾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意義學習,接受學習-發現學習,機械學習是指新舊知識無聯繫,奧蘇貝爾倡導有意義的接受學習,認為教師在講解時要注意新舊知識建立起非人為和實質性的聯繫,布魯納倡導發現學習,所以此題選擇D。
2.【撫順東洲區教招201511】奧蘇貝爾認為同化模式有( )。
A.下位學習 B.上位學習
C.並列結合學習 D.分列式學習
2.【答案】AB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奧蘇貝爾認為,學生能否習得新知識,主要取決於他們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有意義學習是通過新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觀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發生的,這種相互作用的結果導致了新舊知識的意義的同化。概念同化的三種形式是:上位學習,下位學習,並列組合學習。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