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社會不平等必須找到創新性方案

2021-01-09 人民論壇網

近年來,收入與財富不平等加劇現象受到學界關注。但其中大多聚焦於不平等現象何以加重,少有研究探尋經濟不平等大幅減少的影響因素,以及歷史上不平等縮減現象的相似之處。

1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史丹福大學古典學與歷史專業教授沃爾特·沙伊德爾(Walter Scheidel)的新書《大調平器:從石器時代到21世紀的暴力與不平等歷史》(The Great Leveler: Violence and the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沙伊德爾提出,從古至今,全球範圍內的經濟不平等從未以和平方式減弱,只有大規模暴力和災難事件才是顯著降低不平等的「大調平器」。近日,本報記者就該書的主要觀點和研究思路採訪了沙伊德爾。

《中國社會科學報》:是什麼促使您探索暴力和災難對經濟不平等的「調平」作用?

 沙伊德爾:作為一名古代社會史與經濟史學者,我在研究中接觸到一些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暴力震蕩過後經濟不平等削減的案例,由此想到,它們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同時,法國經濟學家託馬斯·皮凱蒂(Thomas Piketty)的著作《21世紀資本論》對我也產生了一定的啟發。他在書中談到,兩次世界大戰曾使西方國家經濟不平等減弱。

《中國社會科學報》:您對經濟不平等的緣起有何看法?

沙伊德爾:經濟或物質的不平等源自於對超越維持生存所需「剩餘」資源的掌握。人類對「剩餘」資源的不均等分配早在遠古「狩獵採集者」時期就已存在,但財富創造在農業社會達到了全新高度。牲畜馴養、糧食種植使生產資料得以積累和保存,而逐步演進的社會規範則定義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包括代際傳遞的權利。健康、婚配策略和繁衍後代、自然災害等多種因素塑造了收入和財富的分配方式,運氣與努力的疊加則使這種不平等長期延續下去。

從理論上講,制度層面的再分配手段可以消除尚處於新生期的經濟不平等,但事實證明,作為一種具有高度競爭力的組織形式,國家建立的權力等級制度和強制性力量,傾斜了獲取收入和財富的機會天平,加強和擴大了經濟不平等。在農業社會,國家通常使少數人富有,多數人貧窮,勞動者的報償和享受的公共服務與掌權者的貪腐、掠奪相比微不足道。

《中國社會科學報》:請您詳細談談大規模暴力和災難事件是如何減少經濟不平等的。

沙伊德爾:縱觀人類文明的各個部分和發展階段,穩定使經濟不平等加深,暴力震蕩縮小貧富差距,而和平削減經濟不平等的例子幾乎未曾出現。我將四類能夠「撫平」不平等的事件或情形稱為「四種調平的馬術師」:全民動員戰爭、徹底的革命、國家失敗、致命傳染病。

歷史上的多數戰爭都對改變不平等於事無補,只會使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只有全民動員戰爭才會深入滲透至社會的各個角落,調動全體社會成員和資源,帶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議價」。全民動員戰爭還充當了政策平等化變革的有力加速器,推動了選舉權的擴展、工會運動蓬勃興起、現代福利國家的建立等。但全民動員戰爭基本上只發生在現代民族國家之間,兩次世界大戰堪稱「調平器」的典範。拿破崙統治法國期間的戰爭、美國內戰等戰爭的「調平」作用遠不及兩次世界大戰,而古代戰爭系統影響財富分配的證據更是罕見。

徹底的革命削減經濟不平等現象也集中於20世紀,必須是十分劇烈的社會結構重組,才有可能重新配置物質資源獲取途徑,採用沒收舊權貴階層財產的方式重新分配或集體化、設定物價和工資標準等。更溫和的革命如法國大革命,雖有「調平」作用,但作用微弱。而近代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發展中國家的內戰,則多是加重而非減輕不平等。

國家失敗曾經是「調平」經濟不平等的「可靠手段」。歷史上財富和政治權力緊密相連,富人或佔據了較高的政治地位,或與位高權重者關係密切,國家對其經濟活動也提供或多或少的保護。所以當國家解體時,這些優勢地位、緊密關聯和特殊保護便會消解,富人便要承擔最慘重的損失。已知最早的是埃及古王國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阿卡德帝國。

前三種「調平的馬術師」都算是「人禍」,而第四種則是天災。歷史上天花、麻疹、黑死病等大型傳染病的殺傷力遠超過戰爭和革命。此外,土地改革、宏觀經濟危機、民主化、大眾教育等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和平地降低經濟不平等,但力度遠不及上述四種,且效果較好時多與暴力震蕩同時發生。

《中國社會科學報》:「四種調平的馬術師」的作用通常會持續多久?如果沒有新的暴力和災難,經濟不平等是否會減弱?我們現今處於和平年代,是否還有機會大幅削減經濟不平等?

 沙伊德爾:大規模暴力和災難後出現的經濟不平等減弱並不持久。農業社會發展速度慢,不平等回升的時間較久,例如,黑死病消失150年後,歐洲人口和經濟不平等水平才回到之前的水平。但在現代西方國家,不平等回升的時間較短,如1914—1945年間開始的不平等下降只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隨後回升。當前,「四種調平的馬術師」都在沉睡中:「第三次世界大戰」發生機率很低,徹底的革命也沒有跡象顯示將會出現,大多數國家不會輕易解體,傳染病防治措施越發先進。這些變化確實說明發生強力削減經濟不平等的難度非常高,甚至勞動自動化、人口老齡化乃至人類胚胎基因設計等新趨勢還可能進一步加劇不平等。因此,我們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必須突破常規想法和做法,找到其他創新性的解決方案。

(本報華盛頓2月13日電)

相關焦點

  • 優化社會政策促進創新活動
    每一次大規模創新都會淘汰舊的技術和生產體系,新的企業會取代原有企業,新的工作崗位也會替代舊的工作崗位。但那些昔日的創新者往往會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而成為阻礙新的創新性產品進入市場的人。人們可能會因此得出一種悲觀結論,即「創造性破壞」只能是死路一條。但是,從歷史經驗看,通過更好地設計社會保障制度等,「創造性破壞」可以帶來持續、綠色和更公平的經濟增長,而不是必然會加劇社會不平等問題。
  • 超越「中等收入陷阱」:解決全球不平等的中國經驗與方案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西方國家經濟陷入持續低迷,中國經濟增速下降,關於「中等收入陷阱」的討論,如擔心中國會不會掉入長期社會不平等、增長乏力、發展止步不前等問題逐漸成了國內外研究熱點。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很容易被這個概念的邏輯陷阱所誤導,對國家未來產生不必要的悲觀情緒。
  • 西方社會經濟不平等發展與「民主失靈」
    西方社會經濟不平等的發展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以美國為例,2010年,最富的5%的家庭收入比收入最低的50%的家庭收入的總和還要多。  作者: 郇雷  當今世界,由貧富差距擴大所導致的經濟不平等現象越來越成為各國社會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在西方經典民主理論看來,社會階層間不平等的貧富差距問題只有在民主政治體制下才能夠得到解決。也就是說,民主政治與經濟平等在本質上是相互契合的。這種論斷盛極一時,幾乎成為民主理論研究者不假思索便予以接受的共識。
  • 社會不平等:全球性比較視角
    為Clarity Press、《全球學與電子全球》雜誌編委,《歐洲社會理論、種族劃分與第三文本》以及《社會事務》雜誌副主編,編輯出版多部關於新興社會、全球化新趨勢的著作。  核心觀點:對達沃斯精英和跨國公司來說,全球化意味著自由;對新興經濟體和高技能勞工,其意味著機遇;對最不發達國家則意味著風險和邊緣化;對低技能的階層意味著外包或被社會排斥。
  • 現今社會男女不平等依然存在
    在舊社會的時候會出現很多男女不平等的事情,例如:女性要裹小腳、需要三從四德、婚姻不能自由......很多事情都是我們不能理解的也是現在社會我們所看不到的,比如:裹小腳在現在是很少見的了,這也充分證明社會在進步人們的思想在不斷更新。
  • 2019年度解決方案
    華為Single Voice Core解決方案同時也在幫助客戶打造基礎設施方面,有相應和足夠的選項。相對於CS和VoLTE IMS,華為Single Voice Core需要的更少。獲選理由:華為Single Voice Core成功融合了媒體、接入、會話和業務,成功整合了內部與外部,成功實現了在大道無形基礎上的一切簡化。簡單就是最不簡單。
  • 過去1萬年的社會不平等,刻印在Y染色體上
    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不同男性的後代基因組印記的變化情況,而不僅僅是通過男女性後代數量的差異,來理解整個社會的不平等程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在成吉思汗建立的帝國中,男性後代數量的不平等現象非常明顯。雖然統治時間並不是很長,但是他們的強勢崛起在歐亞大陸人群的基因組中留下了非常明顯的印記。
  • Nicole Loeser:文化推動兩性平等
    Nicole Loeser首先向大家分享了文化產品和文化工作在影響兩性平等方面的作用。Nicole Loeser作為一個女企業家和策展人,一直對於建立一個更加有意義的可持續的未來充滿激情,她期望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合作,分享自己的價值觀,傳遞創造一個更好世界的想法。
  • 男女平等 性請先行
    西方婦女運動發展到現在,跟我們的重大不同就是,在性的定義上,男女越來越趨同採訪開始前,潘綏銘先生調整了一下《人物》記者椅子的位置——「別對著面坐,那成審犯人了;這麼斜角坐,才平等,才是社會調查該有的樣子。」
  • 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的影響因素:共時性與歷時性分析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背景下,社會公平問題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而其中教育公平是最重要、最基礎的社會公平之一。近年來,關於社會平等問題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機會平等上,根據對「機會平等」的主流學術定義,教育機會平等的概念可以解讀為個人獲得教育的機會與個人無法控制的環境稟賦因素(地區、家庭背景、性別、民族等)無關。
  • 美國科學家:為什麼人們更喜歡不平等的社會?
    據界面新聞11日援引英國《衛報》報導,三位耶魯科學家在一篇引人深思的新論文中提出,真正讓我們煩心的不是生活中的不平等,而是不公平。當人們堅信社會階層可以流動,對不平等的寬容也會更大。 比如,一項研究發現,「人們普遍渴望薪資平等」,還有的研究稱,「人類存在平等的動機」、「年輕兒童身上體現了平等主義」以及「平等比互惠更重要」。用谷歌學術搜索查找「不平等厭惡」,能找到一萬多篇關於這一話題的論文。 當實驗研究的對象被要求在互不相關的個體中劃分資源時,他們傾向於平均分配。如果之前已經存在不平等的現象,人們為了糾正或儘可能減少這種不平等,就不再會平均分配資源了。
  • 不平等是怎樣產生的?——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顧名思義,內容是對人類不平等的來源的論述。這篇論文本是給一則徵文啟事投稿。盧梭曾經就藝術和文化問題寫過徵文,還獲了獎。從那以後,他就思考藝術和文化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問題,得出的結論是藝術與文化加劇了人類社會的不平等。
  • 二次加壓解決方案創新服務
    二次加壓解決方案創新服務,我們精益求精,持續追求科技創新,矢志不移為生活供水提供更穩定、更好用、更適用、更經濟的供水設備;我們滿懷至誠,願與廣大供水設備採購商、上下遊合作夥伴、社會有識之士和各界精英聯挾共進,為推動二次供水行業的進步與發展而不懈奮鬥努力。二次加壓解決方案創新服務, 扶貧脫貧標準是什麼?
  • 強生創新宣布三項戰略合作,加速中國醫療創新解決方案
    最新戰略合作展示了強生致力於加速創新科技解決方案,以支持中國創新生態系統的發展強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子公司強生創新今天在於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下稱進博會)上宣布了與其戰略合作夥伴的三項最新合作。
  • 葉茂中:觸發詞是衝突的解決方案
    廣告語不僅是品牌的核心價值,更是戰略的具體表述,廣告語必須服從於具體的戰略,所以企業戰略如果不清晰,往往會導致廣告語訴求不明確,廣告語經常的變動,最終導致消費者對品牌無法產生統一的認知。在撰寫廣告語之前,我們必須明白:王東嶽說,認知的目的是為了求存,而非求真;廣告語的目的也是如此。
  • 玩美移動AI美妝科技解決方案獲頒2021卓越創新獎
    【2021年1月13日,上海訊】 全球美妝科技領導者玩美移動, 攜旗下屢獲殊榮的虛擬試妝APP「玩美彩妝」,獲得商業智能集團(Business Intelligence Group)肯定,被授予2021年卓越創新獎(BIG Innovation Award)。玩美移動旗下「玩美AI美妝科技解決方案」被視為最最具創新的商業產品, 改變了品牌、零售商和美妝消費者體驗美妝的方式。
  • 【喜訊】小熊U租企業IT綜合解決方案獲評」深圳企業創新記錄」
    11月18日,第十九屆"深圳企業創新紀錄"審定會議在深圳舉行,審定通過129家企業的177個項目為第十九屆"深圳企業創新紀錄"。小熊U租的企業IT綜合解決方案獲評深圳企業創新(中國)記錄,屬國內同行首創。
  • 商湯科技智能門鎖解決方案榮獲2020年度科技產品行業創新大獎
    2020年12月21日——今日,由IT專業門戶網站中關村在線舉辦的「2020年度科技產品大獎」評選落下帷幕,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平臺公司商湯科技SenseTime憑藉其3D人臉識別智能門鎖解決方案獲得「2020年度行業創新獎」。
  • 平等的核心價值意蘊
    平等,是一個令人嚮往的概念,也是一個易生爭議的範疇。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平等」作為「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既表達了我們黨在理論凝練與創新上的與時俱進,又反映了我們黨在實踐拓展與推進上的人文價值追求。平等的本來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要將平等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 探討社會性別不平等,孔劉與鄭裕美主演的電影備受爭議……
    她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想環遊世界,想找到安穩的工作,想嫁給自己喜歡的人。畢業後好不容易找到還算安穩的工作, 31 歲和大學學長結婚,婚後三年兩人有了女兒。像是理所當然的一樣,在眾人的期待下,她辭掉工作當起平凡的家庭主婦,但她似乎變得越來越不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