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大文明古國中國、埃及、希臘、印度等都有記載芳香療法的運用。
中國芳香療法的淵源與發展:
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燻療的記載。
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香囊、燻爐等物品。
《本草綱目》記載了芳草類的有56種,還有幾種芳香療法的給藥方法。
埃及法老墓裡也有芳香療法的信息。埃及圖坦卡蒙墓裡有香膏等物品。
芳香氣味能對抗負面情緒。
17世紀,英國草藥學盛行對現代芳療有莫大幫助。
【資料】
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詳細記載了各種香料在「芳香治療」和「芳香養生」方面的應用,如:治「諸風」:[吹鼻]——皂莢末、細辛末、半夏末、梁上塵,蔥莖插鼻耳;[薰鼻]——巴豆煙、蓖麻煙、黃芪湯;[貼口咼]——南星末,薑汁調貼,……桂末,水調貼……大蒜膏,貼合谷穴;巴豆,貼手掌心;治「風寒風溼」:[艾葉]——灸諸風口禁,浴風溼麻痺……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綱目》中談到古代人們用薰香法止瘟疫同中世紀歐洲人的做法是一樣的,說明古代東西方在「芳香療法」和「芳香養生」方面是有聯繫、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例如宗教焚香、香料枕頭、烹調用香、食物保存、香料治病、屍體防腐、香料驅蟲、沐浴按摩等等都有相似的地方,古代中國對外聯繫的四條通道——北絲綢之路、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通過西藏的「麝香之路」——後三條現在都被學者稱為「香料之路」,「芳香療法」與「芳香養生」也隨著這些「香料之路」互相交流、相輔相成地發展起來。18世紀末,天然香料及由天然香料製取的各種精油仍然被醫界廣泛使用著,進入19世紀後,由於化學的發展,動植物及微生物提取物和合成化學品的藥效又強又快,芳香療法在醫學界的地位逐漸風光不再,偶爾有人提起或使用芳香療法也被人視為「落後」、「古怪」,上不了「大雅之堂」。芳香療法就這樣被冷落了一百多年。不可否認,芳香療法同傳統的中醫中藥一樣,屬於「慢性療法」,不象西醫西藥那樣「簡便、快捷」,這就是人們在這一百多年時間裡不能正確對待它們的原因。然而,西醫西藥那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快刀斬亂麻」的方式漸漸也暴露出它的缺點出來,化學藥品和提純了的天然物質進入人體以後,雖能快速治療一些病症,卻破壞了人體內部各方面的平衡,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人體素質的下降,包括人體自身的免疫力都在這一百多年內大不如前了。痛定思痛以後,許多人寧願「復古」——採用傳統醫療法,當然也包括芳香療法,而不願冒被西醫西藥「長期實驗」的危險。此外,按照目前醫學界的說法:在一般人群中,只有5%左右的人是有病要醫治的,5%左右的人身心都非常健康,其餘的90%屬於「第三狀態」或者叫做「亞健康者」,這些人最好採用各種心理療法、音樂療法、體育療法、娛樂療法等,最簡單易行又最有效的當推「芳香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