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 例 ERCP 手術,他是摘取內鏡「皇冠上明珠」的高手

2020-12-26 丁香園

他身高 1.8 米

國內 ERCP 頂尖高手

已完成近 10000 例 ERCP 手術

不僅個子高、技術高,他還姓高

名副其實的「三高專家」!

近日,國內知名膽胰內鏡 ERCP 專家、原第三軍醫大學新橋醫院肝膽外科副主任醫師高明發副教授加盟重慶北部寬仁醫院。

重慶北部寬仁醫院肝膽外科高明發教授

技術精湛,「粉絲」遍布雲貴川

1993 年,高明發畢業於第三軍醫大學醫療系,成為一名部隊醫院的肝膽外科醫生,一直從事肝膽外科臨床、教學工作。期間,除了開展肝膽外科常規及腔鏡手術,高明發還不斷鑽研臨床高精尖技術。

2003 年,高明發開始接觸膽胰系疾病內鏡診斷和治療(ERCP)新技術,是重慶最早開展此項技術的醫生之一。他主動學習胃鏡、十二指腸鏡及造影技術等新技術,一點點鑽研,再把學到的東西融會貫通,形成規範,在院內開展多項研究與應用。

高明發教授正在教學查房

從醫 20 多年來,高明發的患者越來越多,甚至四川、雲南、貴州等地都有很多慕名找他看病的「忠實粉絲」。

高明發是一位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對肝膽胰脾疾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熟練掌握 ERCP 技術。目前,他擔任中國西南 ERCP 協作組委員、重慶內鏡外科學組委員,逐漸成為西南、乃至全國知名的 ERCP 專家。

攻堅克難,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ERCP(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即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術),是指通過口腔,經食道、胃將十二指腸鏡送至十二指腸,經十二指腸乳頭選擇性膽管或胰管插管造影,對膽道或胰腺疾病展開診斷、治療的操作技術。

「不開刀、無痛苦,只用幾毫米粗的內窺鏡就能完成膽管胰管結石取石、放支架、疏通膽道等複雜手術。」高明發介紹,ERCP 技術是經自然生理通道進行操作,具有創傷小、效果好、痛苦少、恢復快等優點,代表了現代微創外科的發展趨勢,已成為眾多膽胰疾病首選診斷治療方法。

雖然好處多多,但 ERCP 是內鏡四級手術,操作難度大、手術風險高,被譽為消化內鏡診療「皇冠上的明珠」。

「醫生要身穿 30 多斤重的鉛衣,手持一根接近 2 米長的十二指腸內鏡,站在 X 光機旁,雙眼注視屏幕,一刻都不得分神……」

不僅要有外科醫生的悟性和技巧,也要具備內科醫生的細膩和頭腦。高明發認為,做好 ERCP,需要做到如下幾點:第一,技術熟練,這是手術成功的第一步;第二,操作要規範,術前一定要嚴格掌握適應證,術中操作規範,防範術後併發症,所有操作必須規範且細緻;第三,良好的心態必不可缺。

醫者仁心,推廣 ERCP 熱心公益

近年來,為了幫助更多肝膽患者走出病痛折磨,高明發積極推廣普及 ERCP 技術,牽頭主辦了兩場 ERCP 技術研討會,吸引了 200 多名國內外內鏡醫師參會。2016 年,「中國西南地區 ERCP 培訓基地」在高明發所在的新橋醫院肝膽外科掛牌成立。

同時,高明發還開通 ERCP 技術推廣微信公眾號「鏡藝會」,撰寫、發布 ERCP 技術文章近 100 餘篇,受到國內 ERCP 工作者的一致好評,各地不少同行還自願找上門來「拜師學藝」。

新橋醫院對口幫扶德江縣(前排右一為高明發教授)

2017 年-2019 年,高明發連續三年入選新橋醫院幫扶專家隊成員,進駐貴州省德江縣,每年開展為期 3 個月的對口幫扶工作,通過召開座談會、開展教學查房、學術講座、疑難病例會診等活動服務患者,培養了一批當地熟練操作 ERCP 的醫生。

今年 2 月,面對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高明發牽頭成立「愛心網絡義診服務聯盟」,聯合來自北京、黑龍江、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四川、重慶、廣東、廣西等地數十名專家,開展網絡公益義診,服務全國各地患者,一起為抗擊疫情做出貢獻。


相關焦點

  • 1例超聲內鏡引導下胰腺假性囊腫支架引流手術
    一般情況都需要儘早外科幹預,但外科手術,需要剖腹做吻合,病人創傷大,恢復慢,花費高。近年來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內鏡下引流優勢得到顯現,只要經內鏡經胃做一小瘻口,就解決問題,患者創傷小,恢復快。
  • 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的前生今世
    在消化內鏡二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中,ERCP技術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ERCP技術集消化內鏡技術之成,融內鏡觀察、造影透視、網籃取石、乳頭肌切割、放置支架等於一身,是消化內鏡技術的高階版本,為手術代價巨大的膽道、胰腺疾病開闢了微創甚至無創的手術方式,極大地豐富了消化內鏡的臨床應用和價值。
  • 濰坊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二區完成一例複雜ERCP手術
    大眾網·海報新聞 濰坊報導患者王某某曾因胃惡性腫瘤行兩次外科手術(包括布朗吻合),現因胰頭周圍腫大淋巴結壓迫膽總管導致膽總管狹窄,引起梗阻性黃疸和膽管炎入住濰坊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二區。考慮患者已有兩次外科手術史,再次外科手術的難度及創傷較大,而通過介入方式做外引流對患者生活質量又有較大影響,本著「創傷最小、獲益最大」的原則,消化內科二區主任孫善明組織科內病例討論後,決定由ERCP組長副主任醫師田強帶領宋連強、王春斐行ERCP(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放置膽道支架,解決患者膽道梗阻問題。
  • 山醫大二院骨科成功開展頸椎及胸椎內鏡手術
    山西晚報訊(記者 薛琳 通訊員 王紅)近日,山醫大二院骨科連續為多例頸椎及胸椎疾病患者成功實施微創內鏡手術。這標誌著該院以「創傷小、恢復快、功能保留好」為特點的脊柱內鏡手術的應用範圍,已由腰部,拓展至技術難度更大、風險更高的頸、胸部,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 內鏡下POEM手術,幫助花季少女解「吃飯難」
    近日,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成功為一名13歲少女開展賁門失弛緩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POEM手術)。POEM手術是內鏡下微創手術難度最高的4級手術之一,需要高超的內鏡技術及操控能力。一年來,該中心在副主任劉漢雄和副主任醫師彭昌能的主持下,已成功完成了28例POEM手術,為賁門失弛緩病人解除了病痛。
  • 山醫大二院頸椎及胸椎內鏡手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山西新聞網6月17日訊(記者 王曉豔 通訊員 王紅)近日,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脊柱微創團隊連續為多例頸椎及胸椎疾病患者成功實施內鏡微創下手術。針對患者病情,醫療團隊採用先進的頸椎內鏡「key-hole」技術,經後路局麻下為其成功摘除突出椎間盤。術後患者左上肢疼痛症狀即刻消失,並向醫務人員豎起了大拇指。張先生因胸背部疼痛,伴左下肢疼痛、麻木、下肢肌力減退,且進行性加重,臨床診斷為胸椎間盤突出症。微創團隊通過胸椎內鏡技術,以7毫米手術切口,為其受突出間盤壓迫的脊髓精準減壓,患者肌力術後即刻得以恢復。
  • 3歲男孩患甲狀舌管囊腫,內鏡輔助下口腔前庭溝入路手術切除
    經過充分細緻的術前準備和術前討論,結合內鏡甲狀腺手術部分經驗,創造性地設計了內鏡輔助下口內前庭溝入路的方案:全麻後,採取下頜3-3前庭溝的切口,在內鏡及自主研發的「頜面外科內鏡懸吊系統」輔助下順利摘除囊腫及部分舌骨,頸部僅留有一個因與皮膚粘連破潰的引流口。患者術後恢復滿意,順利出院。
  • 男子膽管結石反覆發作,9年4次膽道手術,關鍵時刻ERCP來救命!
    身為「易長結石體質」,這些年張大叔深受肝膽管結石所擾,腹痛反覆折磨著他,膽道感染造成的高熱、肝膿腫以及其他併發症,時刻威脅著他的生命,非經歷者難以體會這種生不如死的折磨。早在2011年,張大叔就因為膽囊結石、膽總管結石,而切除了膽囊。
  • 巴彥淖爾市醫院順利完成2例經口「超微創」手術
    巴彥淖爾市醫院順利完成2例經口「超微創」手術 2020-11-26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垂體泌乳素腺瘤:藥物治療還是神經內鏡手術治療?
    垂體泌乳素腺瘤:藥物治療還是神經內鏡手術治療?但是,隨著現在外科技術的進步,尤其是神經內鏡微創技術的進步,外科還是藥物作為首選治療,變得具有很大的爭議。
  • 內鏡病房手術患者的飲食種類有哪些?
    內鏡病房手術患者的飲食種類有哪些? 2020-09-20 08: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沈月紅 中山內鏡
  • 小內鏡大乾坤!復旦附屬中山醫院的這支團隊讓患者免去傳統手術之苦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任周平紅領銜的團隊,通過世界首創的多項內鏡新技術,讓更多患者免去傳統手術之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 臨泉縣人民醫院成功實施首例ERCP手術
    12月8日,臨泉縣人民醫院肝膽外科成功為一名惡性腫瘤所致膽管阻塞性黃疸患者實施了ERCP手術(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避免了傳統手術的痛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該項技術的成功開展將造福廣大膽石病患者。住院進一步檢查後明確診斷:膽管惡性腫瘤晚期,根治手術無望。經過反覆討論和評估,藉助醫院新引進的胰十二指腸鏡先進設備,科室主任楊保棟和北大專家邊大鵬博士為該患者「量身定製」一套更微創的手術方案:經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並膽道支架植入術。
  • 內鏡「神探」讓消化道腫瘤「無處藏身」
    近三個月來,威海口腔醫院內鏡室通過精細檢查,共查出十幾例早期消化道腫瘤,年紀最小的患者27歲,這些查出早期消化道腫瘤的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威海口腔醫院內鏡科主任車毅提醒,45歲以上人群可通過內鏡檢查來篩查消化道腫瘤。
  • 周平紅:內鏡裡的「大國工匠」
    2009年,他最早在《內鏡外科》、《結直腸疾病》國際權威刊物上發表了中國人ESD相關學術論文;在開展隧道內鏡技術治療賁門失弛緩症基礎上,他所在團隊原創了經黏膜下隧道內鏡腫瘤切除術(STER),被業界認為是推動內鏡技術進入固有基層腫瘤治療時代的標誌,這兩項新技術還推動了國際指南將內鏡治療的禁忌症「改寫為內鏡手術的適應證。
  • 神經介入行業深度報告:介入手術皇冠上的明珠,百億藍海即將起航
    2、神經介入:介入手術皇冠上的明珠2.1 、難度大、範圍廣,神經介入被譽為介入手術皇冠上的明珠神經介入是介入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於腦血管內的診斷和治療。所以在具體實施相應介入手術時,神經介入治療相較與心內介入治療更加困難,對手術的技術、器材等要求更高,因此被譽為介入手術皇冠上的明珠。介入放射學起源於 20 世紀下半葉。1967 年美國胃腸科放射學家 Mgulis 率先提出了介入放射學這個概念。
  • 我院完成100例完全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手術
    他曾罹患三叉神經痛近20年,疼痛劇烈時甚至想過輕生。在神經外科包映暉團隊的精心診治下,沈老先生接受了完全神經內鏡下微血管減壓手術(EMVD手術),解除了折磨其多年的頑疾,並由此成為在仁濟醫院受益於該手術的第100例患者。
  •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與外科手術治療食管胃結合部早期癌孰優孰劣?
    這兩種東西方分類系統在EGJ區域範圍、腫瘤組織學類型及瘤體大小標準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導致外科與內鏡治療策略的選擇上存在頗多爭議。目前,國際上內鏡下治療早期胃癌已成為金標準,有少數小樣本的研究也報導了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療EGJ早期癌的短期療效和安全性,但對於長期結果尚缺乏臨床研究證據。
  • 循序見「鏡」,「抑」招止血,內鏡下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近日,我院消化內科通過內鏡下成功治療一例上消化道出血高齡患者。 患者78歲,有腦梗死病史8年。手術在全麻下進行,術中見賁門口破裂出血,立即予以止血,止血後觀察約20分鐘,未再見出血,結束手術。 做個胃鏡順便把病治了? 隨著生活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觀念也愈發增強,內鏡檢查作為一種先進的技術,走進我們的視野。
  • 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內鏡室搬家啦!
    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內鏡室已於2020年7月31日搬至醫院2號樓3樓(檢查人員:從1號樓門診5樓口腔科通道處進入)。經過半個月的運行和相關流程優化,將為廣大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內鏡檢查及治療!導醫臺操作室我院脾胃病科是「中國消化道早癌篩查聯盟」、「上海交通大學炎症性腸病診治中心分中心」,「上海市食管疾病規範診治聯盟」的合作單位,「虹口區大腸癌篩查」定點單位,臨床開展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胰腺炎、肝硬化、胃食管反流病、炎症性腸病、消化性潰瘍、肝病、脂肪肝、膽囊炎、膽石症、功能性消化不良、腹瀉、便秘、消化道腫瘤等消化道的常見疾病及疑難病症的中西醫結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