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21年,王維辛酉科狀元及第,時年21歲,其弟王縉也中了進士!太原王家,因兄弟二人再次聲名大噪,冠絕京師。
三月初三,朝廷獎掖新進而設曲江宴,大魁天下的王維是主角。
不過,讓王維沒想到的是,這個曲江宴不只有表彰先進、誇文耀彩的習俗,還暗地流行著達官貴族榜上擇婿的『潛規則』。
酒過三巡,眼花耳熱後,在座的達官貴人攜帶著女眷紛紛前來和王維直接聯姻,讓從未經過如此世面的王維神色大窘,不知所措。
幸好,玉真公主及時出現,幫助王維化解了尷尬。
玉真公主是睿宗皇帝排行第九的女兒,比王維大10歲。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太原王氏是唐朝的高門大閥,族中弟子16歲便開始遊學天下。4年前,王維曾遊學京師,因思念家鄉寫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以詩稱名的唐朝,這樣年輕而又才華橫溢的詩人不可能得不到世人的矚目,特別是京都文化沙龍大咖-玉真公主。
公元718年,玉真公主認識了這位才華橫溢的少年。
彼時,王維意氣風發,名動京華,一身的少年豪氣。如今,狀元及第的王維卻少了當年的輕狂,有了異於常人的淡雅和心有所屬的漠然。
這讓玉真公主有些好奇,也有些悵惘,不由嘆了口氣。
公元719年,遊學結束的王維奉母命前往河北,拜見舅父舅母。
時值上元節,王維陪舅父舅母一起上街賞燈,看到一群青年男女載歌載舞。唐時風氣比較開放,年輕的王維在舅母的慫恿下,也加入了他們,隨著人潮踏歌而舞。
一曲未了,青年男女們卻紛紛散開,只剩下王維和另外一個人繼續舞蹈。
王維從忘我中漸漸醒來,發現一位一襲紫裘的女子正繞著他曼妙而舞。皓月如雪,燈火闌珊,一位面容姣好的女子,一個一表人才的青年公子,兩人在眾人豔羨的目光中翩翩起舞,如神仙眷侶,如比翼天驕。
這個女子就是崔小妹,博陵大閥崔成吏的女兒,也是王維母親的族人。
王維和崔小妹一見鍾情,再加上舅母的有心撮合,兩人很快通過家書定下終身,約定待王維功成名就後再娶。
王維在舅父家裡一直盤桓了兩月餘,才在家書的催促下依依不捨返還。
臨別的前一夜,崔小妹派弟弟找來王維,兩人西園私會。
東風暗度,花信有期,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看著眼前朝思暮想的人兒,王維取下錦袍上的玉墜,以作相思憑證。崔小妹取出一副錦帕,帕上刺著的正是王維的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詩的原文沒有變,但王維知道,從此自己不再是一個人了。無論他在天涯海角,還是廟堂江湖,都有一個人永遠牽掛著他,不離不棄。
人的一生,最難得的是遇到一個貼心的紅顏知己。
王維很幸運,在他情竇初開的人生第一站,遇到了如天邊驚鴻的崔小妹。崔小妹也是幸福的,因為,王維在功成名就後,沒有被京城的金粉香脂羈絆,而是如約而來娶她為妻。
可惜,剛剛上任太樂丞的王維因下屬舞黃獅子犯了皇家的忌諱,被貶到山東濟州。儘管無一人為他送行,但他心有歸屬的他卻無怨無艾,飄然離開京師。
成婚後的崔小妹洗去鉛華,謝絕了崔王兩家的挽留,執意陪著王維一起來到荒涼的濟州。從此,夫妻二人琴瑟和合,交頸廝守。
十年間,王維白天處理公務,晚上回家便焚香讀書作畫,崔小妹則淨手橫簫彈琴,生活充滿了寧靜浪漫和溫馨......
如果他們的安逸生活繼續下去,中國文學史上將失去一位璀璨的巨星,而人間,只多了一個平凡的詩人。
磨難,是一切偉大人物必經的人生歷程。
公元730年,王維8歲的兒子因時瘟而沒。次年,妻子崔小妹也因思念兒子落下心疾,藥石無醫,終於撒手人寰。
十年間,驟失兩位至親至近的人,王維心如刀絞,淚如雨下。在崔小妹棺前發誓,此後一心修業修德,永不再娶。
崔小妹去世的第二年,王維被拔擢為右拾遺。
再一次回到京師的王維,已沒了10年前的意氣風發,也失去了青春飛揚的個性,代之的是一位沉鬱、穩重、看破紅塵的人間滄桑客。
時隔十年,玉真公主再次見到王維,又是心疼,又是自艾,千般滋味道不明白。
為了舒緩王維的心事,玉真公主別開生面地把文化沙龍開到渭河邊。王維的好友岐王也來了,玄宗的御用伶人李龜年也巴巴地過來領樂而歌。
春風駘蕩,河水嚯嚯。
眾人一邊飲酒作詩,一邊交流著各種奇聞,氣氛輕鬆而熱烈,王維的心情也漸漸放鬆。席間,一個南方來的文士忽然從袖中取出一串紅豆,向眾人解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相思子」,眾人看著鮮豔欲滴的紅豆,紛紛嘖嘖稱奇。
紅豆傳到了王維的手中,王維看著紅淚欲墜的紅豆,眼前不由掠過那個燈火如晝的上元夜,想起那個一襲紫裘的女子,口中不由地隨著樂曲吟唱道: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玉真公主聽了王維的詩,心中萬般滋味化作兩滴清淚。
李龜年不僅是玄宗的眼前紅人,也和岐王、玉真公主等皇室中人過從密切。停下歌聲的他便上前請王維給這首詩題個名字,王維豁然驚醒,大夢已覺的他順水推舟,就把這首詩送給了李龜年。
於是,這首詩不僅有《相思》之名,也被稱為《江上贈李龜年》。
第二年,王維升任監察御史。
高官厚祿對王維來說已經沒了任何吸引力,他沒有忘記自己在崔小妹棺前的誓言。只要不是必要的應酬和公務,他都會宅在家裡,伴著青燈素食,禮佛參禪。
所以,王維的詩在其中年至晚年,多以「空」、「靈」為主,寧靜而寡然,出塵中又始終渲染出一層薄如輕紗的淡淡憂傷。
及至其母亡故,王維奔喪,其弟王縉見他骨銷形瘦,忍不住抱著他痛哭。
王維,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什麼是真正的兩情不渝,什麼是真正的「一生一世一雙人」。這樣一個至情至性之人,一旦遇到心動的人,便如飛蛾撲火;一旦愛情燃燒殆盡,便心如死灰,世事莫能動其情懷。
所以,王維在那個詩人多如天上星辰的盛唐,除了皇家的寥寥數人外,幾乎沒有什麼朋友。蓋因其一日之經歷,抵百年之風霜。
自崔小妹後,王維一生未娶,其去世後不久,弟王縉被肅宗召見。
肅宗回憶起王維的風姿,想把王維生前的詩編輯成集。可是,王縉的回答卻讓肅宗傷心不已,王維生前作過千餘首詩,但剩下的已不足一半。
其餘的,不是遺失了,就是被王維自己焚燒了。
王縉很快就把哥哥的詩送來了,除了那首《相思》赫然在列外,肅宗還發現了一首意味莫名的詩,便送給了垂暮之年的玉真公主。
日夕見太行。沈吟未能去。問君何以然。世網嬰我故。小妹日成長。兄弟未有娶。家貧祿既薄。儲蓄非有素。幾回欲奮飛。踟躕復相顧。孫登長嘯臺。松竹有遺處。相去詎幾許。故人在中路。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忽乎吾將行。寧俟歲雲暮。
不久,玉真公主也與世長辭了。
自古最是「情」字傷人,王維把畢生的熱烈和感情都給了崔小妹,卻在人前不能言。玉真公主對王維的情感路人皆知,可惜卻得不來半點憐惜。
最幸福的應該是崔小妹了,有這樣一位輕華天下卻從一而終的夫君,縱然九泉也當含笑而眠了。
李龜年雖然討來了那首《相思》詩,在流落江南時也常常吟唱,卻最終沒能逃脫「相思」的網,因思念玄宗而病故。
世人皆道累相思,千百年人,多少人入道成佛,估計也解不開那一個字吧......
王維,在詩風上獨創一派,史稱詩佛!
遇見王維,你才會明白,那許多的人生歡喜都源自內心最猛烈的喜歡。那一顆在中國文學史上搖曳了千年的紅豆,竟是如此的深情莫名。
一生一世一雙人,走近王維,走近一生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