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2010年移居上海,並自此開始擔任上海「拳擊貓」啤酒屋的首席釀酒師。從小在華盛頓州斯波坎市長大的喬丹,最早是在波特蘭大學攻讀生命科學專業時開始接觸啤酒自釀工藝。隨著他把事業開拓到上海,喬丹不僅一直嘗試研發新穎的啤酒口味,同時也見證了中國精釀啤酒行業的發展變革。
炎炎夏日喝上一杯冰爽啤酒是很多人消暑解渴的最佳選擇,但或許很少有人知道啤酒背後的奧妙。
近年來隨著精釀啤酒在國內日漸興盛,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了解啤酒的釀造工藝,以及啤酒背後的釀酒師們。
46歲的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和籃球飛人喬丹同名同姓的美國人,從2010年開始擔任上海「拳擊貓」啤酒屋的首席釀酒師,把自家品牌經營得風風火火的同時,他也見證了中國精釀啤酒產業的飛速發展。
九年前,喬丹從丹麥搬來上海——他是來「救場」的。彼時,「拳擊貓」剛剛成立兩年,就遇到了生死存亡大考驗——原來的釀酒師/聯合創始人加裡•海因(Gary Heyne)突發心臟病病故,釀酒屋一時間失去了主心骨,陷入混亂。
「生死存亡」大考驗海因的意外離世讓「拳擊貓」的另外兩位創始人曾健屏(Lee Tseng)和李明凱(Kelley Lee)完全措手不及。他們剛準備把啤酒屋從閔行搬遷到市中心新開發的思南公館。眼看著生意步入正軌、日益興榮,轉瞬間卻迎來了一場差點分崩離析的大危機。畢竟,沒了主釀酒師,啤酒屋還怎麼能運營下去呢?
很快,曾健屏和李明凱從幾名應聘者中挑出了喬丹,請他接過接力棒。「差不多就在我到達之後第二天,他們把門店搬到了思南公館,」喬丹說。「可以想見,當時我們有多手忙腳亂。」
左起:曾健屏、喬丹和李明凱經歷了頗為「動蕩」的適應期,喬丹開始大展身手,很快把業務捋順了。海因曾經培養了兩位助手,但是卻沒有留下任何白紙黑字的釀酒配方,喬丹不得不適時做出調整,很快便和團隊培養出了默契。「拳擊貓」的這段轉折期總算是平穩度過了。
喬丹放棄了在丹麥悠閒愜意的生活,轉戰快節奏的魔都上海,這是他第一次來到東亞。剛來「拳擊貓」履職時,「精釀啤酒」在中國還是不太為人所知的新鮮事物,只能算是小眾市場,產品也主要局限於德國或比利時進口的高端啤酒。那個時候,「精釀啤酒」又被稱作「手工啤酒」「工藝啤酒」,大部分消費者並不知道如何區分「精釀啤酒」和工業化批量生產的拉格啤酒。
尋找自由發揮的空間喬丹和釀酒結緣是在大學時期。90年代初,他在美國俄勒岡波特蘭市求學,那裡正是美國精釀啤酒革新時代的前沿陣地。一個朋友教會了他如何在家自釀啤酒,這很快變成了他的一大興趣愛好。後來,喬丹通過兼職等形式接觸到了商業化運作的精釀公司。在俄勒岡和愛達荷大大小小的釀酒廠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他於2008年離開美國,希望感受一下不同的風土人情。
他在丹麥的一家釀酒公司找到了工作,主管啤酒釀造和生產。日子過得優哉遊哉,閒暇時他會騎上自行車,穿梭於山林間,領略北歐美麗的自然風光。然而,這樣日復一日的生活和工作不免有些單調,他尤其對釀酒時不夠充分的自由度感到失望。「那家公司是一個家族企業,已經是第五代掌門人在掌舵,他們有點朝精釀啤酒方向開拓的意味,但實際上改變起來非常慢,」喬丹說,「我希望有機會做些新鮮的嘗試,按照我對市場的判斷探索出新的啤酒風味來。」
「拳擊貓」的工作機會來得恰逢其時。喬丹如願得到了自由發揮的更大空間。「我之所以選擇搬來上海開始這份工作,就是希望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嘗試不同的釀造方式。」他說。
把中國納入世界啤酒版圖沒過幾個月,喬丹工作起來就得心應手了。他為自己和團隊設定了今後幾年需要努力實現的具體目標,包括參加世界權威的啤酒釀造大賽,比如澳大利亞國際啤酒大獎賽(AIBA)和啤酒世界盃(WBC)。
這些目標對於一家剛剛起步不久的年輕酒吧而言似乎有些遙不可及,但喬丹表示這就是他來上海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在中國釀造世界一流的啤酒,把中國納入世界啤酒版圖」。
「把我們的釀酒工藝提高到競賽水平有很多好處。能獲獎當然好,即使沒獲獎,至少我們也能收穫很多建設性的反饋意見。」喬丹說。
除了比賽競技,喬丹還有更大的目標,他希望助力精釀啤酒在中國的普及化,畢竟很多人對此還毫無概念。
接下來的幾年裡,「拳擊貓」在推廣精釀啤酒方面大刀闊斧地幹了起來。過去,消費者通常只是以顏色(黃、黑、紅)來簡單區分啤酒種類,但是喬丹和他的同事們通過在消費者中「科普」啤酒知識,逐漸改變了這一形勢。
潮流逆轉也許有些人會把啤酒當作廉價的解渴飲料或是辣味火鍋的配飲,但喬丹不以為然,在他看來,精釀啤酒味香多元、口感豐富,完全能和紅酒或威士忌一樣成為賞鑑佳品。
不過,喬丹不得不承認,要讓中國消費者學著慢飲慢品並不容易。在「乾杯文化」盛行的中國,人們很容易習慣於競相一飲而盡。「剛開始,我們總是至少備著一種或更多的拉格啤酒,因為那個時候消費者對精釀還完全不熟悉,」喬丹解釋道。
大約兩年後,潮流開始逆轉。拉格啤酒仍舊賣得很好,但是人們開始嘗試不同的啤酒類型,比如印度淡色艾爾啤酒(IPA)的銷量就開始看漲。這種酒苦中透著芒果、荔枝和百香果等熱帶水果的濃鬱醇香,讓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躍躍欲試。
2015年習近平主席訪英時和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在當地一家酒吧一同喝酒聊天。[圖片:中國日報]
隨著中國社會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市場日趨成熟,中國的精釀啤酒行業也在2012年左右迎來了飛速發展的契機。有些出人意外的「小插曲」也在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2015年,習近平主席訪英時,被拍到和時任英國首相卡梅隆在當地一家酒吧裡一邊暢飲啤酒、一邊火熱聊天,而習主席喝的正是一款名為「格林王」的IPA。社交和網絡媒體很快把這款酒「扒了個底朝天」,類似產品在中國的電商平臺上也著實火了一把。
看好中國精釀市場「突然間,所有的中國顧客都很好奇這款IPA到底是什麼。習主席喝了什麼,他們也想喝。」喬丹說,「就算沒有一模一樣的,有類似的也行。從那時起,人們對精釀啤酒的關注度陡增不少。」
受此影響,「拳擊貓」自釀的IPA銷量也一度迅猛上竄。隨著顧客品鑑能力的不斷提升,他們不僅學會了慢慢品味啤酒,也變得更加注重口感和新鮮度,而不是盲目追求進口品牌。這使得像「拳擊貓」這樣的啤酒廠家具有了更大的競爭力。
喬丹和中國同事們一起合影雖然精釀啤酒行業規模仍然較小,但喬丹認為中國的精釀啤酒市場發展勢頭強勁,他對此很有信心。值得一提的是,從2011年開始,他帶著團隊在澳大利亞國際啤酒大獎賽(AIBA)、啤酒世界盃(WBC)、啤酒亞洲杯之類的國際大賽上頻頻斬獲嘉獎,把尚在起步階段的中國精釀啤酒推到了世界舞臺的前沿。
2016年喬丹及其隊友在費城舉辦的啤酒世界盃上喜奪銀獎,給個人和團隊都帶來了至高榮耀。當評委會宣布「拳擊貓」以一款「Ringside Red」獲得美式琥珀拉格組別第二名時,喬丹和他的同事愣了足有好幾秒,他們對望著彼此,不敢相信聽到的消息,過了好一會兒才興奮地跳起來。
喬丹回顧那激動人心的一刻時仍流露出自豪,他說像「拳擊貓」這樣的小品牌能獲得世界級的認可,真的很少見。也是在那個時候,中國精釀啤酒行業的發展開始獲得國際市場關注,「拳擊貓」也因勢得利,被啤酒巨頭百威英博收入麾下。
喬丹介紹說,「拳擊貓」的參賽徵途和獲獎經歷激勵了許多業內同行。越來越多的中國精釀品牌在這個過程中開始嶄露頭角。「看到我們在比賽中的表現,很多人這才注意到中國市場的崛起。」
對釀酒師而言,搭配食材和佐料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專業素養,也是他們發揮創造性的精髓所在。雖然剛開始在推廣精釀啤酒時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喬丹很快發現應該把釀酒和美食結合起來考慮,因為「在中國,飲食文化非常重要。你會發現,很多到我們店裡來的顧客喝酒的同時,會點很多吃的。」
探索中國食材的無限可能於是,這個美國人興奮地踏上了對中國各式美食元素的探索之旅。其實,很早以前喬丹對中國各種各樣的香料和草本原料就很感興趣,但知之不多,也沒有機會接觸到原始狀態下最新鮮的香料和食材。
「其實,無論你在世界上哪一個地方,把本土食材融入啤酒釀造過程都是有可能實現的,」他肯定地說。
喬丹在Liquid Laundry接受採訪。[攝影:凌行]有一段時間,釀酒時融入「本土化」元素在圈內特別流行。什麼食材都可以拿來試試,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不能試的。喬丹說他的同事們給了他很大的幫助,「拳擊貓」及其旗下的「Liquid Laundry」都兼具酒吧和餐廳功能,自家掌勺大廚們總能給喬丹提供很多有益的靈感,向他建議可以搭配的食材。喬丹曾經嘗試過枸杞、辣椒、茶葉等中國各地的特色食材,有一些還真的和啤酒碰撞出了讓人驚喜的火花!
其實連牡蠣都可以用於啤酒釀製。當被問及自己嘗試過的「最瘋狂」的食材時,喬丹坦言自己還算「保守」的,他最喜歡融入各種蔬菜,有些乍聽起來可能和啤酒不搭,但能催生出讓人驚喜的口感。「比如,我們有一款黃瓜風味的啤酒,叫『Cool as Saison』,口感很棒,」他笑著說。
讓人駐足的「第二故鄉」「拳擊貓」得以享譽業界,不僅是成功經營的結果,也得益於整體市場環境的積極影響。2017年,「拳擊貓」被百威英博收購,後者是世界上銷量最大、市值最高的啤酒公司。兩者結合,意味著「拳擊貓」的啤酒產品不再僅僅局限於在店內供應,還能大批量瓶裝生產。喬丹為此經常要去武漢出差,百威英博在那裡設有一個巨大的瓶裝生產基地。
喬丹和同事們在百威英博武漢生產基地平日裡為釀造啤酒忙前忙後的喬丹,即將迎來人生中的一個新篇章。他和未婚妻在上海相遇、在上海領證,兩人準備10月份在菲律賓舉辦婚禮。
上海已經成為他名副其實的「第二故鄉」,但喬丹坦言一開始並沒打算在此紮根。剛來的時候,他對這座城市的印象就是「讓人興奮、有趣好玩、充滿機會」,同時「充滿了各種可能性」。他只是想著要好好工作,不辜負「拳擊貓」兩位創始人對他的希望,「走一步,看一步吧」。
然而,像其他很多定居上海的外國人一樣,喬丹雖本無意長留,卻不知不覺離不開上海了。他慢慢適應了這裡的生活,這座城市賦予居民的自由和便利以及豐富多樣的文化氛圍,正是讓他久久駐足的原因。
此外,喬丹始終且日益堅信:上海機會無限。「無論是大機會還是小機會,你都能在這裡找到。上海城市發展的節奏如此之快,商業市場更是欣欣向榮,」他說。
在擁有千萬人口的上海,每個人對棲身之地都有不同的認識和評價。那麼在喬丹這樣的釀酒大師眼裡,上海又是怎樣的呢?他說,在外人看來上海或許很優雅、很成熟,但「在成熟的外表下,上海又很真實」。如果要把上海比作某一款啤酒的話,喬丹認為它有點兒像經典的比利時啤酒,在華麗的外表和花哨的光環背後,是非常簡單純樸、延續百年的基礎原料。「所以,我覺得上海有點兒像比利時金艾。」
光輝歲月,記憶永留
像喬丹這樣擁攬諸多獎盃且深度參與創業歷程的外國人,在上海精釀業並不多見。他不僅親歷了公司創業之初因資金短缺、主創病故而導致的坎坷,也見證了團隊「起死回生」的奮鬥過程。正如「拳擊貓」的名字那樣,團隊成員們仿佛都帶上了拳擊手套,摩拳擦掌,準備好了為創造佳績而苦幹一番。
每當回憶起這段艱難徵途時,喬丹總是慶幸自己沒有輕言放棄。對於那些正在為創業打拼的外國朋友們,他最重要的忠告也是「永不放棄」。「精釀啤酒發展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我們一路走來遇到了很多挑戰,有好多次幾乎都要放棄了,但我們挺過來了。」他說,「我感到很驕傲。對我而言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在這裡創造出特別的東西,能夠為尚在起步階段的中國精釀啤酒事業做出一份貢獻。」
喬丹說並沒有離開上海的計劃,即使那一天真的到來,也許未來他會去東南亞看看,那裡有他熱愛的沙灘和海,但上海永遠將是他牽掛的「家鄉」,「我想以後每當我回憶這段在上海的歲月,我一定會覺得非常驕傲」。
採寫∣倪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