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抗疫最前線的中國醫學生:「我現在24小時待命」

2020-12-23 網易新聞

(記者 彭大偉)即將到來的4月,李嵐原本要迎來籌備已久的婚禮,同未婚夫步入人生的下一站。以北威州為「震中」暴發至全德國的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如今,李嵐和她所供職的北威州杜伊斯堡下萊茵福音醫院全體醫護人員一道,正「全副武裝」地為一兩周內隨時可能降臨在德國的疫情高峰作好準備。

李嵐博士畢業於杜塞道夫大學,不久前入職杜伊斯堡的這家大型綜合性醫院,成為一名神經外科醫生。

2月25日,以北威州海因斯貝格縣一場狂歡節為開端,北威州迅速成為德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截至當地時間3月28日,北威州內共出現12744例病例,較前日新增727例,死亡病例累計105例。據德國「時代在線」報導,截至28日22時許,全德共確診56517例。

「德國疫情暴發以後能感受到醫院做了很多應急措施。本來作為神經外科醫生,我是不需要照顧新冠肺炎患者的,但在疫情模式下,其他科室醫生在值班時也會輪流去照顧這部分患者。」談及令外界矚目的德國「超低死亡率」,李嵐認為,從她的觀察來看,德國醫院的確做了很充分的準備工作:「針對政府的號召,醫院對所有該做和該執行的措施都進行了落實。」

據介紹,李嵐所在的醫院作為新冠指定檢測醫院,已設置了新冠病人隔離區,所有來排查的疑似人員有一個專門的通道,預防交叉感染;同時已取消所有門診,能夠擇期改時間的手術也都通知病人取消,現在僅開展外傷搶救等手術。

對於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據李嵐介紹,80%以上是非常輕的症狀或者沒有症狀,有症狀或者需要住院以治療呼吸困難的病人中,只有三分之一是需要重症監護或者呼吸機的。

在李嵐看來,德國的醫療體系在歐洲國家中屬於「非常強有力」者之一,尤其是配備了非常多的重症監護床位和呼吸機,這也是一直到現在仍可將死亡率控制在百分之一以下的原因。「醫院的狀況沒有這麼緊張,甚至已經開始治療周邊法國和義大利的病人。」

但情勢遠沒有到讓人足夠樂觀的時候。德國聯邦衛生部長施潘日前警告稱,現在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我們的分析是,德國疫情發展與義大利差了一周到一周半的時間,因此德國疫情可能在這個周末到下一周就會到高峰期,我們在醫院全體等待著這樣一個時間節點,這也是我們每天待命的原因。」李嵐說,按照醫院應急小組要求,她的手機目前已經必須24小時都能接通,「我現在是隨時處於待命狀態。」

李嵐的另一個身份是杜塞道夫中國學生學者聯合會主席。就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電話採訪的同時,她還抽空下樓去見了兩位來自中國駐杜塞道夫總領館的工作人員,他們帶來了使領館發放給領區留學生和學者們的口罩等防疫物資。

「總領館從疫情暴發以後一直都在我們身邊,隨時跟我們聯繫,同學們如果不幸感染或者需要幫助的可以隨時和總領館聯繫,駐德使領館也從國內協調了一批抗疫物資,發放給北威州20多個學聯。」李嵐說,駐德使館教育處隨時通過微信公眾號等形式發布重要信息,給同學們解疑釋惑,總領館還建立了疫情預防的微信群,提供各種支持,「讓我們感到祖國隨時在身邊。」

「國內同胞打上半場,外國朋友打下半場,海外華人打滿全場。」對於網上流傳甚廣的這一「段子」,李嵐頗為感同身受。據她介紹,在國內疫情暴發後,北威州和全德國的學聯、校友會都積極募集善款和物資,為祖國抗疫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

而當歐洲成為這場疫情的「震中」,眾多中國籍醫學生也活躍在了德國抗疫的最前線。據了解,已有在波恩做博士研究的中國學者報名作為志願者前去支援德國醫療機構。而德國華人醫師協會亦有多位成員投入到德國抗「疫」中。李嵐說,近日還有當地華人宗川海主動提出捐贈五千個口罩給她所在的醫院。

冬去春來,德國已是櫻花盛開的時節,但對李嵐來說,一場硬仗才剛剛開始。

「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疫情早日結束。」李嵐說,為了避免交叉感染,自己和同為醫生的未婚夫已經很久沒有相見了,她現在也很想念自己的朋友們,「希望大家都早日回到自己正常的生活,最想看到老爺爺老奶奶們又能在外散步。」

相關焦點

  • 「抗疫」路上 來自年輕規培生的堅守
    在可敬的「白衣戰士」中,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醫師規範化培訓學員,多為90後的他們,有醫學專業碩士納入培訓的研究生,有剛參加工作入培的委培生,也有剛剛畢業即將走上醫療工作崗位的社會生,這群年輕的「準醫生」們積極投身到防疫一線,用堅定的信念和情懷、不屈不畏的淬鍊和成長踐行著一名醫學生「恪守醫德、救死扶傷、不辭艱辛」的誓言,堅守在「抗疫」路上。
  • 3M中國:站在抗疫前線
    同時,3M中國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在整個春節期間上海工廠24小時不停歇生產,加班加點保障口罩等防護產品的供應,全力支援中國抗疫一線。從對醫務人員至關重要的N95防護口罩到連體防護服,從廣受關注的「抗疫利器」 ECMO體外膜肺氧合中的核心之一PMP長效氧壓膜到醫用膠帶,3M旗下多元化的創新產品均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抗疫、防疫進程中發揮著積極作用
  • 《人民日報》頭版:巾幗英雄戰疫魔——獻給抗疫最前線的「半邊天」
    」》《人民日報》2020年03月08日01版全文如下:巾幗英雄戰疫魔——獻給抗疫最前線的「半邊天」3月的武漢,春花初綻枝頭,恰似戰「疫」前線那一張張最美的笑臉。聞令而動,來自全國各地的4萬多名醫護工作者馳援湖北,戰鬥在抗疫最前線。脫我舊時裳,著我戰時袍。1月28日下午4點,K457列車進入湖北孝感站。空蕩蕩的站臺上,只有一個女子下車的身影——湖北航天醫院普外科護士梅定。這是一個自願返崗增援的壯舉。
  • 貝寧留學生萊東瀚:我是外國人,但不是中國抗疫的「外人」
    新華社南京6月16日電題:貝寧留學生萊東瀚:我是外國人,但不是中國抗疫的「外人」新華社記者陳席元貝寧留學生萊東瀚第一次來到中國時,還是2012年夏天。「雖然我是外國人,但不能是『外人』。中國老師教了我這麼多,現在疫情來了,我怎麼能置身事外呢?我要讓中國人民感受到中非之間的友誼,感受到非洲和中國在一起。」萊東瀚動情地說,「我要用自己在中國學習的知識,服務中國人民,報答中國人民。」當時,不少來華留學生已啟程回國。
  • 「水警」巡邏艇巡護雁棲湖 24小時待命出警(圖)
    「水警」巡邏艇巡護雁棲湖 24小時待命出警(圖) 2014-10-17 14:25:13來源:北京晚報作者:責任編輯:李歡 昨天記者從懷柔警方獲悉,為保障峰會的安全,警方專門成立了雁棲國際會議中心派出所,而水上巡邏艇也將由原來的一艘增加至兩艘,巡邏艇24小時待命處置水域內及周邊警情。  巡邏艇最高時速70公裡  日前記者和雁棲國際會議中心派出所所長彭光煜一起,體驗每天例行的雁棲湖水域巡邏。
  • 24小時待命 富士施樂助力國務院疫情文件印製無憂
    「特別感謝富士施樂(中國)專業的服務和盡心盡力的協助!尤其是在春節假期和疫情期間還能 24 小時待命,隨叫隨到,非常令人感動。」這是國務院某單位領導對富士施樂(中國)有限公司表達的感謝。2005 年開始,國務院下屬各單位先後採購了富士施樂的數字印刷設備和彩色數碼多功能機。
  • 「藍白配」夫妻兵火線「抗疫」:你守城 我救人
    (抗擊新型肺炎)「藍白配」夫妻兵火線「抗疫」:你守城 我救人  中新網溫州2月2日電(記者 潘沁文 見習記者 周悅磊 通訊員 吳玲玲 王洛銷)在浙江溫州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前線,有這樣一批特殊的「藍白配」夫妻兵:平日裡,他們是愛人,但在這場「抗疫」戰中,一個披上警服,一個披上白褂,成了分守內外,同線作戰的戰友。
  • 德媒「政治化」「汙名化」中國抗疫成果 中國駐德國使館5度發聲駁斥
    原標題:德國媒體「政治化」「汙名化」中國抗疫成果 我使館怒斥  近日,德國部分媒體發表針對中國的有關新冠疫情的拙劣報導。我駐德使館數度發聲,表達強烈不滿和憤慨,怒斥這些做法只會加深成見、煽動仇恨。1月11日,中國疾控中心就公開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同全球共享數據。1月20日,中國根據可靠流行病學研究證實了新冠病毒人際傳播。1月24日,中國關閉離漢通道,並在全國採取了一些列空前全面、嚴格、徹底的措施。  《圖片報》不僅罔顧中國抗疫事實,而且還列出了一張疫情造成損失的索賠清單,顯得尤為可笑。
  • 24小時待命半夜將臨產孕婦送醫,3天通過重重關卡返漢做志願者,武漢...
    24小時待命及時行動半夜送臨產孕婦去醫院如果沒有疫情,今年春節,滴滴司機杜川應該是在黃陂老家和家人一起度過。3月中旬的一天,杜川和其他志願者從社區獲知,社區內一名獨居孕婦的預產期就在一個星期之內,因為產婦選擇順產,所以需要有人24小時值班,以便能夠及時將她送到醫院。白天大家的車輛都在社區,可以隨時調配,但是有幾個志願者住在沌口、藏龍島、萬松園等地,距離較遠,如果晚上安排他們值班,可能無法及時趕到社區。
  • 24小時待命 「拼命三娘」背著40斤噴霧器在小區來回消毒
    從春節到今天,馬國雲 24 小時待命,始終把疫情防控看作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的堅守,為業主守好 " 平安家 "。同時,工作細緻的她擔心物業的 " 那些大老爺們 " 消毒工作不到位,不顧勸說,堅持將小區的消毒工作攬了下來。瘦弱的她,每天背著重達 40 斤的噴霧器,對小區的垃圾桶、電梯、過道、門把手、保安室消毒等重點區域從早到晚來回進行多輪消毒。
  • 南山區婦幼保健院五官科堅守抗疫第一道防線
    他們24小時輪流值守,與患者口腔咽喉部正面接觸,排查可疑人員,以便對可疑病例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隔離、早治療,堅決守住第一道防線,做好南山區的「守門員」。  3月中旬,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境外疫情不斷升級,五官科又迅速轉場至蛇口的兩家隔離酒店,嚴防境外輸入。根據防控要求,五官科對所有入境人員進行核酸採集,並做好14天隔離期的體溫監測等檢疫工作。
  • 疫論·社會|德國政府抗疫「有限能動力」背後的社會經濟正義
    在11月18日德國《傳染病防治法》修訂之際,我想不吹不黑,先說說在基本法主導的聯邦制民主制度下,德國政府的「有限權力」與其推行的前線抗疫目標和措施的關係。制度框架的不同,基本上可以解釋為何德國政府所選擇的抗疫總體目標與中國不同,也「抄不了中國的作業」,在控制感染人數這個前線維度屢戰屢敗。接著,我想聊一聊「責任」無限的德國政府在後方所推行的一系列抗疫方案,即對弱勢(從生理,文化,經濟等等角度來說)人群提供的生存保障措施及其效果。
  • 重慶醫科大學抗疫主題展開展 這些方式還原英雄抗疫故事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 秦思思 攝希望醫學生不僅有專業技術 更要心中有大愛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科主任王璞教授看完整場展覽尤為感觸,她告訴記者,看到這些場景就回想起馳援湖北的歲月,幾次都忍不住想落淚。
  • 年輕醫師規培生堅守「抗疫」路 24小時在線隨時聽命
    隨著疫情的迅速蔓延,急診科、呼吸科、ICU等科室的擔子越來越重,聽聞呼吸科病房緊缺醫護人員,她主動請戰支援呼吸科;2019級兒內科學員任蘭和李德財家住外省,春節沒有回家,一直跟隨帶教老師工作在臨床一線;內科學員李明靜、李星霖、唐星亮在感染科承擔著發熱門診及隔離病房的工作,沒有一句怨言……在「抗疫」前線上,住培生們緊隨老師,一直奮戰。醫師規範化培訓學員們紛紛請戰。
  • 深圳市龍崗區人民醫院「我是誰」百名抗疫人物展系列之二
    「我是誰」百名抗疫人物展 (二)01 他是發熱門診醫生鄭喬安他為自己在抗擊疫情中,能盡綿薄之力而感到自豪,他是前線最普通的醫護人員在抗疫時期書寫絢麗華美的篇章。02 她是隔離病區醫生楊麗娜面對嚴峻疫情,他和急診科全體人員整裝待命來不及吃口飯、喝口水,只留下匆匆閃過的背影,無論是疑似或確診病人的轉送,他都毅然衝在最前面,滿懷「戰役必勝」的堅定信念,揮灑醫者的殷殷熱血和數以萬計的白衣戰士一同迎戰新冠疫情這個看不見的敵人,他鬥爭到底,絕不退卻。04 她是發熱門診醫生健康驛站專家組成員程興梅
  • 城管先鋒:林國祥 防疫抗疫樣樣幹 工作狂人隨時待命
    記者 梁健 楊昊立 通訊員 張才棟武漢疫情發生的危險艱難時刻,城管隊員們全力投入到抗擊疫情工作中.今天講述黃陂城管林國祥,患有強直性脊柱炎多年,疫情期間,他卻沒有休息一天,24小時隨時待命,60多頭的時間裡,辦公室成了他的家。
  • 意醫生描繪抗疫戰場:最可怕的不是病人一個個死去,而是我已麻木
    新冠肺炎肆虐義大利,醫療資源緊張幾乎面臨崩潰,據路透社,每日郵報3月20日綜合報導,為我們描述了義大利一線醫生在「血腥戰場」苦苦抗疫的親身經歷。保盧奇是該醫院長期工作的70名醫生之一,他表示,這場災難中對他來說最悲傷的事情不是看到病人一個接一個的死亡,而是自己已經麻木。看著他們遠離親友,獨自死去,這一切是一場真正的災難,而醫護人員,也做好了隨時倒下的心理準備。他表示救治過程異常困難。
  • 24小時待命、不說「再見」、不能笑……靈車司機的日常
    靈車司機不僅全年無休,而且必須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出發。「電話來了,不管你在哪兒,在幹什麼,都照樣得出車。」黃寶生說,半夜出車是常有的事。黃寶生說,對於靈車司機來說,如果一輛靈車不能及時結束工作,不僅會影響下一趟出車,也會影響到家屬的情緒,「我們寧願趕早過去等著,也不能遲到。」
  • 「戰地日記」在抗疫一線接受組織的考驗
    1月24日,除夕,柳潔隻身來到已有兩例確診病例的武漢江岸區錦湖小區採訪,他要把武漢市民樂觀自信、積極抗擊疫情的特殊新年展示出來。為了儘快把採訪到的情況傳回報社,大年三十和初一,他每天加班寫稿至凌晨,休息時間不足4小時,連續兩天刊發新媒體稿件18篇。
  • 直升機停機坪24小時待命,背後的付出又有幾人知道?
    高分子複合材料界面直升機停機坪鑑於直升機24小時都可能遇到出勤的任務,而且直升機使用領域逐漸細分,直升機停機坪的設計規範也在逐步細化。醫院直升機停機坪特別是醫院等納入應急救援保障體系的停機坪。送飛實業集團承建的棗莊山亭緊急救援直升機停機坪因此,中國民航局規定,當停機坪為圓形時,周邊燈不應小於8個;當停機坪為矩形或方形時,則其任何一邊的邊界燈不少於5個,上述周邊燈的間距均不應大幹3米。導航燈應設在停機坪的兩個方向。每個方向不少於5個,其間距可為0.4米-0.6米,泛光燈設在停機坪與導航燈相反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