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當大部分人還在夢中沉睡的時候,海南文昌發射場上,一個胖胖的巨人燃起沖天的黃紅色的火焰,將每個中國人都家喻戶曉的女神嫦娥,送上了遠離地面16萬公裡的太空。
嫦娥五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發射的月球探測器,也將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採樣並返回的月球探測器,同時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
除此之外,我也在網絡上發現了一份十五年前的報紙,在這份2005年7月12日到18日的科學發現報上,一個角落刊載了這樣一段話,其中,中國探月計劃的第三步,明確說明了要在2020年之前,中國研製的機器人將把月球土壤樣品採回地球。
同時,日本、印度、美國也紛紛跟上,計劃要在未來10到15年內完成各自的探月計劃。
然而,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年說好一起登月的兄弟們,如今還剩下誰了呢?
答案是:誰都不剩。
這次,中國是實打實地,把一眾發達強國甩在了身後,看著上世紀蘇聯和美國相繼登月,本以為我們都快遲到了,結果一看,別人都直接曠工了。
本次嫦娥五號登月,是為了完成一項非常浪漫的任務——去挖一勺月亮。
那麼為什麼要帶月球土壤回地球呢?明明此前美國和蘇聯那麼多次登月,共計帶回了382.001KG的月球土壤樣品,難道是帶回來的量還不夠嗎?
這個問題解釋起來非常複雜,這裡我就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說明一下:
人類之前帶回地球的月球土壤,都是來自月球正面中低緯度的月海地區,形成年齡集中在42—32億年前,由此分析獲得的數據只能推斷這一段時間的歷史,相當於之前我們只在月球很有限的一部分區域內,找到了形成於一小段時間裡的「化石記錄」,卻要用來定標整個月球45億年歷史,甚至還用來外推到其他類地行星,因此,獲得月球其他地區的土壤,就成了關鍵。
總的來說,這次嫦娥五號探月採樣任務從本質上看,和經常見面的外賣小哥、快遞小哥的工作是一樣的,都是在限定的時間內將物品從一個地點精準地移動到另一個地點,但就是這麼一個簡單、尋常的動作,我們卻用了15年來完成。
從2007年的嫦娥一號、2010年的嫦娥二號到2013年的嫦娥三號、2019年的嫦娥四號,以及通過玉兔一號月球車在月球上首次鑽孔採樣、2016年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對接等一系列探月工程的技術積累,終於在2020年,將專屬於中國人民的一塊月亮,從天上摘了下來。
這標誌著我國成為人類歷史上繼蘇聯、美國之後第三個成功實現月球採樣並返回的國家。
在嫦娥五號發射升空的那天,海南文昌的沙灘上擠滿了人,許多網友在網上po出了當時的場面,在黑暗的天空下,前來觀看火箭升空的人數不勝數,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懂火箭的原理,但卻都自發地前來觀看一段幾分鐘的事件,我想這是因為,在風浪不斷的2020,這顆火光沖天的火箭,就如同不停崛起的新中國,正以無人可擋、勢如破竹的勁頭,朝著星辰大海衝去。
我們的徵途,永遠是星辰大海。
我是阿鬧,關注我,除了分享影視佳片,還會聊一聊時事熱點,當然,想看什麼也可以留言告訴我,我們下期再見,古德拜~
#不拖更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