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基地煙薯25、150天生長期畝產8000斤。
3、龍薯9號
選育單位:福建省龍巖市農科院
形態特徵:龍薯9號頂葉綠,葉脈、脈基及柄基均為淡紫色,葉色淡綠。短蔓,莖粗中等,分枝性強,株型半直立,莖葉生長勢較旺盛。單株結薯數5條左右,大中薯率高,結薯集中,薯塊大小較均勻整齊,薯塊紡錘形,薯皮紅色,薯肉淡紅色。種薯萌芽性中等,長苗較快。薯塊耐貯藏性中等。高抗蔓割病,高抗甘薯瘟病Ⅰ群。薯塊曬乾率22%左右,出粉率10%左右,食味軟、較甜。龍薯9號屬短蔓高產優質品種,其蔓長0.8-1米,分枝5-8條,脈基微紫,莖葉全綠,葉心臟形,有開花習性,一般結薯3-5塊,短紡錘形,適用性強,一般畝產8000斤左右,栽後100天畝產可達4000斤,豐產性特好,其結薯特早的性能,比同期栽培的甘薯可提前15天上。
耐旱、耐澇、耐瘠薄,耐寒性較強,適應性廣。
主要價值
紅皮桔紅肉,整齊光滑,大塊率高,口味甜糯,是一個食用烘烤的上等品種。
產量表現
生育期在90天的情況下,鮮薯畝產高達2840公斤。
栽培要點
⑴培育壯苗,採用秋薯留種。
⑵施足基肥,早追苗肥,重施「夾邊肥」,後期看莖葉生長情況酌情追施「裂縫肥」或根外追肥。
⑶適期早插合理密植。河南地區早薯一般在4月上中旬插,秋薯扦插期在立秋前。扦插密度為3500~4000株/畝為宜。
⑷注意防治病蟲害。由於品種莖葉生長量偏小,中後期注意防治斜紋夜蛾等食葉害蟲。
⑸根據市場行情,適時收穫。
4、心香
選育單位:心香是浙江省農業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科學所、勿忘農集團有限公司選育的甘薯品種。
特性
株型半直立,中短蔓
產量表現
2005年省農科院組織的甘薯早熟組品比試驗,平均畝產鮮薯1205.2公斤,比對照金玉增 25.9%;2006年省品比試驗,平均畝產鮮薯2061.4公斤,比對照徐薯18增產6.0%,生產上應用一般畝產鮮薯在1500公斤左右,迷你型番薯商品率較高。
特徵特性
該品種為早熟鮮食迷你型甘薯,適宜生育期(扦插至收穫)100天左右。株型半直立,中短蔓,一般主蔓長1~2 米,分枝7~12個,頂芽綠色凹陷,葉片心形,葉脈綠色,脈基紫色,葉柄綠色,莖綠色中粗。結薯淺而集中,前期膨大較快,單株結薯數4-8個,中小薯比例較高,薯塊紡錘形,皮紫紅色、較光滑,薯肉黃色。耐儲性較好,種薯萌芽性較好。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杭州)檢測結果,2005~2006年平均結果,薯塊乾物率34.5%,澱粉率20.0%,可溶性總糖6.22%,粗纖維含量6.22%,鮮薯蒸煮食味佳;據2006年福建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鑑定結果,抗蔓割病。
栽培注意事項
該品種作為迷你甘薯栽培時應注意控制生育期,適當增加種植密度,控氮增鉀,適時收穫,提高商品率。秋季栽種時,最遲不宜晚於8月上旬。
認定意見
該品種早收產量較高,食用品質優。
5、日本鳴門金時
引種單位:日本
日本鳴門金時是德島縣鳴門市特產,紫皮,薯肉黃白色、烤熟後金黃色,引入試種後,發現其優質、抗病、適應性強、形狀好、口味佳,無纖維、乾麵香甜,是國內優良品種。
6、日本紅瑤
引種單位:日本
葉片心臟形,葉片綠色,葉脈有紫點,莖蔓粗,長短及分枝中等,抗病性強,易旺長、屬中晚熟品種,後期膨大快、薯塊多而勻,表皮光潔,中小薯率高,薯塊長筒形,光滑鮮豔、口感,乾麵香甜,栽植密度每畝3500~4000株,150天生長期畝產4500斤左右。
7、高系14號
引種單位:日本
高系14號原產日本,近年來引入我國,該品種屬高澱粉鮮食型品種。幼葉淡綠,成熟葉綠色,葉心臟形,莖、葉柄及葉脈綠色,莖粗,中蔓。生長期4~5個月。結薯多而均勻,單株結薯5~6塊,該品種結薯表皮紅色鮮亮,均一,有光澤,光滑細膩,薯肉白色微黃,薯塊大小均勻,蒸熟後有板慄的香味,一般用於切片加工、蒸熟加工薯泥、保鮮出口、烤薯等,近年來國內種植畝產量一般在4000斤左右,適合全國大部分地區栽培。高系14號這個品種結薯較長,呈紡錘形的甘薯受市場歡迎,而結薯呈圓形、中部過度膨大的薯形基本沒有市場。新法生產的脫毒苗結薯較長,呈紡錘形、大小均勻,皮色鮮亮,色澤均一,表皮光滑細膩,是受市場歡迎的優質甘薯,只有這樣的品質才有銷路,才能佔領市場。高系14號是典型口感粉的甘薯品種,結薯澱粉含量最高。
8、日本安娜芋
引種單位:日本
該品種萌芽性較好,中長蔓,分枝數5-6個,莖蔓中等粗,葉片心臟形,頂葉紫色,成年葉、葉脈和莖蔓均為綠色;薯形長紡錘形,黃皮桔紅肉,結薯集中薯塊整齊,單株結薯4個左右,中小薯率較高;食味好,鮮薯胡蘿蔔素含量3.00mg/100g,幹基還原糖和可溶性糖含量較高、耐貯性較好,抗病性好。該品種抗病性較好,畝產4500斤左右。
9、商薯19
選育單位:商丘市農業科學院
葉片心臟形,葉片葉脈全綠色,莖蔓粗,長短及分枝中等。結薯早而特別集中,無「跑邊」,極易收刨。薯塊多而勻,表皮光潔,上薯率和商品率高。薯塊紡錘形,皮色深紅,肉色特白,曬乾率36-38%,澱粉含量23-25%,澱粉特優特白。食味特優,被農民譽為「慄子香」。[1]
品種來源
該品種是在商丘市農林科學研究所雷書聲研究員主持下,指導育種基點李淵華以sl-01作母本以豫薯7號作父本進行有性雜交;由雷書聲、楊愛梅、李淵華共同從其後代中選出。完成了全部育種程序,2003年3月26日在重慶全國甘薯會議上經全國甘薯專家鑑定委員會鑑定通過並定名為"商薯19"。
脫毒商薯19
商薯19連續兩年參加全國區試,鮮薯和薯乾產量居首位。特別在平原地區,產量比徐薯18增產近1倍,是徐薯18的理想替代品種。一般畝產量:春薯5000公斤,夏薯3000公斤左右。
栽培要點
1、整地、起壟:壟作栽培,有利於土層疏鬆,提高低溫,便於灌溉。冬前深耕25~30cm,雙行壟栽壟高35cm,壟距90~100cm;單行壟栽,壟高40cm,壟距80~90cm;夏薯搶時深翻起壟。
2、施肥:基肥和有機肥為主,嚴格控制氮肥用量,增加鉀肥、磷肥,化肥隨起壟施入壟心。一般每生產1000kg鮮薯,需施入氮5kg、磷5kg、鉀10~12kg,氮、磷、鉀的比例為1:1:2.5。
3、適期早栽合理密植:土壤5~10cm低溫穩定在15攝氏度以上栽插,夏栽則越早越好。栽插密度:春薯:3500~4000株/畝左右;夏薯:4500~5000株/畝。
4、栽插方法:選用無病的脫毒紅薯苗壯苗栽種。地膜覆蓋一般採用先栽苗後腹膜的方式。水肥地採用水平栽法,旱地則用斜栽法,將薯苗平躺埋入,外面只留三葉一心。
5、病蟲害防治:前期防治地下害蟲,一般結合整地起壟用5%辛硫磷顆粒劑,每畝地用3~5kg進行土壤處理。種植後期要防治黑斑病。
6、田間管理:前期促早發,中期穩長勢,後期防早衰。封壟前後可進行葉面噴肥,中期雨澇出現旺長時可用多效唑及時化控。
7、適時收穫:氣溫低於15攝氏度時開始全面收穫,氣溫低於9攝氏度時甘薯會受冷害,早霜來臨前要全部收穫併入儲藏窖,安全溫度為:10~15攝氏度,最適溫度為:12~13攝氏度,溼度保持在85%~90%。
市場空間
商薯19作為新一代國審品種,有著極其優良的品質以及極高的產量,由於該品種有著適合食用及加工的雙重性能,所以該品種市場需求極大!
10、秦薯五號
選育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著名薯類專家朱俊光研究員繼「秦薯四號」之後,新選育的短蔓、優質、抗病、耐貯性等綜合特點極為突出的甘薯新品種(系)。經省區試和生產示範證明:該品種(系)綜合性狀優於我省現推廣主宰品種秦薯四號。其突出特點:結薯早。莖蔓短。雨澇年份不易旺長,不需翻蔓、提蔓。紫紅皮,黃白肉,結薯多,特集中。紅皮長條,外觀極佳,實為薯中之秀。
春薯切幹率高達35%左右,出粉率21.7%。熟食幹香,適口性好。高抗甘薯黑斑病,耐軟腐病。貯藏性、萌芽性優。可在灌區作為秦薯四號的接班品種利用。適宜地區和產量水平:屬春、夏薯雙季型品種。適於在我國春、夏薯區推廣種植。春薯畝3000-4000公斤,夏薯2000-3000公斤。較耐水肥,不耐旱。該品種宜作春、夏薯利用。在肥地、壟作、地膜覆蓋高產栽培條件下,畝產可達5000公斤左右。由於該品種結薯早、莖蔓短,很適宜與糧、果、菜、薯(馬鈴薯)等作物間作套種,特別適合在新建果園內套種,可早期起到以薯養果的作用。該品種結薯早、前期膨大塊,可較常規品種提早1個月左右收穫上市,薯塊商品性好,可使種植效益顯著提高。據薯農、市場一致反映:該品種比秦薯四號更好吃、好賣,在肥地多雨澇年份不易旺長,是理想的高效食用「市場薯」,也可作為「迷您紅薯」或澱粉兼用型品種利用。
11、浙薯13簡介
選育單位: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浙薯13屬中晚熟品種,露地種植,全生育期155天左右。長蔓,葉片較大,葉心形帶齒,葉深綠色,葉脈紫紅色,莖蔓綠色。單株結薯3-4個,大中薯率達89%以上,薯塊紡錘形,薯皮紫紅色,薯肉黃色。薯表皮光滑、無縱溝、不易裂,薯塊外形美觀,商品性好。口感粉,食味甜,鮮薯可溶性糖8.0%,薯塊烘乾率35.8%,出粉率21.96%,澱粉純白,加工粉絲性能佳。中抗黑斑病,薯塊耐儲藏性較好,種薯發芽快,苗期長勢旺,耐旱、耐瘠,氮肥過多易徒長。
12、濟薯26
選育單位:山東省農科院
作物所王慶美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選育的優質鮮食型甘薯新品種。
優質高產高效食用型紅薯新品種——濟薯26,於2014年3月通過國家鑑定,兼具優質、高產、抗病、耐貯藏的特點。紅皮黃瓤,收穫即食風味極佳。春薯區平均單產3500公斤以上,2012年國家北方區試鮮薯單產第一,2013年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柳絮杯高產競賽平均單產3700公斤,獲優質組亞軍;該品種結薯集中,單株結薯4—5個;抗莖線蟲病、根腐病、蔓割病和黑斑病,耐貯性好。該品種特別適合烘烤和蒸煮。薯形長紡錘形,結薯整齊集中,商品率高達95%。
該品種尤其適合山東及黃淮薯區丘陵和平原旱薄地種植,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13、濟薯25
選育單位:山東省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