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觀察|各國應對新冠疫情的財稅政策

2020-12-14 澎湃新聞

文|趙書博 陳靜琳

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重振經濟,世界上多個國家或地區出臺了刺激經濟的財稅政策,總的原則是「增支減稅」,同時放寬對財政赤字的限制。其中,各國運用對醫療衛生部門增加撥款、對受影響的企業或個人給予補助等財政激勵政策,以及通過降低納稅人稅收負擔、降低其稅收遵從成本等稅收優惠政策,來幫助企業與個人渡過難關。

財政激勵政策

(一)增加對醫療衛生部門的撥款

新冠病毒疫情發生以後,各國紛紛增加對醫療衛生部門的撥款,用於購買防護設備、對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給予補助等,其中有些國家還撥付部分資金用於疫苗的研發。例如,美國為衛生和公共服務部、小型企業管理局等聯邦機構提供83億美元的緊急資金,主要用於疫苗和其他醫療用品的開發、製造和採購;為受影響的小企業提供貸款;對受影響的國家進行人道主義援助等。

(二)為貧困家庭和個人提供生活補助

各國推出的補助類型與條件各不相同,有針對失業工人的,有針對家庭的。其中,加拿大對因新冠病毒流行而失去收入的工人每月提供2000加元的補助,時間不超過4個月。新加坡推出「關懷與援助計劃」(Care And Support Package),總額為16億新元,用於補助居民疫情期間的家庭支出,補助對象分別是:(1)2020年所有年齡在21歲及以上的新加坡人將獲得300、200或100新元的一次性現金支付(one-off cash payout),具體數額依收入水平而定。(2)有子女(年齡不超過20歲)的家庭可獲得100新元的額外父母現金支付(additional cash for parents)。(3)每個年齡在50歲以上的新加坡人,還可獲得100元的卡片充值(passion card top-up)。

(三)允許居民提前提取退休金

退休金是人們為退休進行的儲蓄,但目前疫情嚴重的情況下,提前發放退休金比在一個人退休時發放意義更大,因而一些國家允許居民提前提取退休金。以澳大利亞為例,該國推出「臨時提前發放退休金(Temporary early release of superannuation)」措施,規定受冠狀病毒感染的個人可以在2019/20和2020/21年度,分別免稅領取不超過10000澳元的退休金。

(四)對受疫情影響的行業和地區給予補助

運輸業是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的行業之一,多國推出補助措施。美國向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航空、貨運企業和航空相關領域的供應商提供直接援助及貸款支持。新加坡推出1.12億元的航空部門援助計劃以幫助其支付工作成本以及保護就業,並規定港口費減半徵收。澳大利亞減免航空業的多項稅費,總額高達7.15億澳元。另外,還有一些國家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給予補助。例如,澳大利亞已撥出10億澳元用於支持受冠狀病毒影響最嚴重的地區,這些資金將在疫情暴發和恢復期間使用。

(五)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提供補助

1.為中小企業提供補助

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多國推出專門針對中小企業的補助措施。例如,澳大利亞對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及非營利組織(包括慈善組織)提供不超過10萬澳元的臨時支持,用於其支付租金、電費等。新加坡規定,減免租用政府擁有/管理的設施的租客租金,以對小商小販給予支持。

2.為保留員工的企業提供工資補助

疫情對企業的經營帶來嚴峻挑戰,很多企業糾結是否繼續保留員工。一些國家對疫情期間保留員工的企業給予工資補助, 補償其支付的員工工資成本。通過該項補助,企業與員工保持了聯繫,一旦疫情結束就可以立即復工而不用重新僱傭新人;員工得以繼續獲得收入生活不至於受到影響,這為疫情結束後一個國家的經濟復甦奠定了基礎。個別國家如加拿大還對留住學徒和學員的企業給予工資補助,目的在於促進熟練勞動力的可持續發展。各國實行的保留員工補助見表1。

3.為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提供研發補助

疫情發生之後,企業的營業收入下降,對其研發活動造成影響。為維持並強化產業研發技術能量,中國臺灣對受疫情影響從事研發的企業給予補助。在申請該項補助的條件中,有一條與企業的營業收入掛鈎:自2020年1月1日起任何連續2個月企業的平均營業額較2019年12月(含)前6個月或前1年同期平均營業額減少達15%。補助的標準是:第一,補助經費的上限為2000 萬元。第二,補助比例原則上為計劃核定總經費的49%。第三,補助科目包括創新或研究發展人員的人事費、消耗性器材及原材料費、創新或研究發展設備的使用及維護費、無形資產之引進、委託研究費、差旅費。

(六)不再將保持預算平衡作為目標

由上可知,各國(地區)應對疫情的措施均增加了財政支出,而受疫情影響各國的稅收收入下降,不可避免的會增加財政赤字。為此,一些國家取消過去一直遵守的預算平衡原則。以巴西為例,隨著國會3月20日宣布進入「公共災難」 狀態,政府在2020年實現預算基本平衡目標的義務已經解除。另外政府還引用了憲法中關於支出上限規定的免責條款,以滿足特殊的醫療支出需要。歐盟(EU)的《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原則上各成員國的財政赤字不應超過GDP的3%以及債務規模不超過GDP的60%,但也有例外——在2011年歐元債務危機嚴重時歐盟制定了例外條款,暫時放寬了對財政赤字率和債務率的比例限制。2020年3月23日,歐盟暫時允許不將應對疫情支出納入財政赤字的監管範圍。

稅收優惠政策

(一)對居民給予退稅

美國實行該項政策,名為退稅,實為補助。納稅人無需採取任何行動即可收到退稅支票,聯邦稅務局(IRS)根據納稅人2019年納稅申報表中的「經過調整的毛所得(AGI)」來確定應退稅的金額;如果納稅人尚未提交2019年的納稅申報表,則IRS根據其2018年的納稅申報表來確定AGI的數額。具體退稅數額的規定是:(1)居民納稅人AGI在75000美元(夫妻聯合申報,為150000美元)以下,只要其不是另一納稅人的被撫養人並且擁有社會保障號碼(SSN),即有資格獲得1200美元的退稅(夫妻聯合申報的可以獲得2400美元的退稅);如果其有子女,則每個子女可額外獲得500美元的退稅。對於沒有收入和收入完全來自免稅補助計劃(例如來自社保)的納稅人來說,也是如此。但是,該項退稅不適用於非居民外國人。(2)AGI超過75000美元的美國居民(夫婦聯合報稅情況下,AGI超過150000美元),退稅額逐步減少——所得每增加100元退稅額減少5%。當其AGI超過99000 美元時(夫婦聯合申報,AGI超過198000美元時),退稅額為0。

(二)提高稅前扣除標準

1.提高捐贈扣除標準

美國、波蘭等提高了與疫情有關的捐贈的稅前扣除標準。以波蘭為例,該國公司所得稅法規定,企業發生的慈善捐贈不超過應該納稅所得額的10%的部分,準予扣除;該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納稅人向宗教及公共組織進行的捐贈,不超過應納稅所得額的6%的部分,準予扣除。但個人和公司納稅人為應對疫情而進行的捐贈,或者可以全額扣除,或者可以加計扣除,具體比例是:納稅人4月30日之前進行的捐贈,可以在稅前加倍扣除;5月發生的捐贈,按照捐贈數額的1.5倍在稅前扣除;6月1日至12月30日發生的捐贈,全額在稅前扣除。

2. 提高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

中國澳門規定,在計算2020年度職業稅(註:實質為個人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固定扣減額的比例由目前的25%提高至30%。

3.允許固定資產一次性扣除或加速折舊

允許購買固定資產支出一次性扣除或允許固定資產加速折舊,可以使企業延期納稅,而「延期納稅意味著少納稅」,澳大利亞、波蘭推出了該類措施。

(1)允許一次性扣除。澳大利亞擴大固定投資成本費用化適用範圍,規定年營業額不超過1.5億澳元(原標準為5000萬澳元)的小企業在2020年7月1日以前購置的固定資產,如果該項資產價值未超過15萬澳元(原規定為3萬澳元),其購置成本可以在當年全額從稅前扣除。波蘭允許納稅人將購買的應對疫情設備支出一次性從稅前扣除。

(2)允許加速折舊。澳大利亞規定年營業額不超過5億澳元的企業在2021年7月1日以前購置的固定資產,可在購置當年按成本的50% 計提折舊,餘額按現行方法計提折舊。估計該舉措在未來兩年內將使澳大利亞企業少繳67億澳元的稅款,支持350萬家企業(佔企業總數的比重超過99%)僱傭超過970萬名員工。

4.提高利息扣除比例限制

美國規定,在2019至2020年度納稅人利息支出的扣除上限由原定的30%增加到50%。泰國規定,中小企業發生的借款利息支出可以按照150%的比例在稅前扣除。

5.允許中小企業加計扣除員工工資

泰國規定,2020年4月-7月間下列中小企業發生的員工工資,可按300%的比例在稅前扣除:(1)每個員工每月的工資不超過15000泰銖(454美元)。(2)員工不超過200 人。(3)中小企業的年營業額不超過5億泰銖(1510萬美元)。(4)員工必須參加社會保障計劃。(5)該期間參加社保計劃的員工必須不低於2019年12月31日的數量。

6.提高業務招待費的扣除標準

韓國在2020財年全面提高交際應酬費的稅前扣除限額(某些企業除外),具體扣除比例見表2。

(三)推出新的抵免項目

美國推出了兩項與疫情有關的抵免項目。一是「僱員保留稅收抵免」(Employee retention credit)。受疫情影響中斷經營或雖未中斷經營但營業收入與上一年同季度相比下降50%的僱主,其2020年3月13日至12月31日期間為每位僱員所支付的社保稅等可以進行稅收抵免。當僱主當年營業收入總額超過去年同季度的80%時,則不再享受該項稅收抵免。二是帶薪休假抵免。符合條件的僱主2020年4月1日至12月31 日期間向僱員提供帶薪休假待遇,其支付的休假薪金可以在限額內從公司所得稅中抵免,不足抵免的可以獲得退稅。該法案的目的在於激勵企業向包括新冠肺炎患者在內的符合條件的患者提供帶薪病假、向相關家庭提供帶薪居家隔離或陪護休假。

義大利規定,企業購買及安裝用於工作場所的防護設備,相關成本可以進行稅收抵免。

(四)推出新的減免稅措施

各國推出了針對多個稅種的減免稅措施,並加快對出口企業的退稅速度,意在提高企業的流動性及競爭力。一些國家(地區)實行的減免稅措施見表3。

(五)允許虧損向以前年度結轉

彌補虧損有兩種方式:向以前年度或向以後年度結轉。其中,在向以前年度結轉方式下,虧損企業當年可以獲得退稅(前提條件是其以前年度已經繳納過公司所得稅),對企業最為有利。波蘭規定,納稅人2020年度的營業額比2019年同期下降50%時,納稅人可以用2019年的利潤彌補2020 年的虧損,最高不超過500萬波蘭茲羅提。挪威規定,公司可以將2020年發生的虧損衝抵前兩年的所得,最高衝抵金額為3000萬挪威克朗。斯洛伐克規定,公司可以將虧損向以前年度結轉,可結轉至2014年。

(六)允許延期提供納稅申報表或延期納稅

多國規定納稅人可以延期提交納稅申報表和延期繳納稅款,在此期間不會被罰款或收取利息;一些國家還規定在疫情期間暫停稅收執法活動。這些措施,降低了納稅人的遵從成本,增加了企業的流動性,利於其渡過難關。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財稅學院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20年第9-10期合刊

=====中國智庫 China Think Tank=====

感謝關注和傳播「中國智庫」微信公眾號,我們會努力提供有價值的回報。

《中國智庫》《中國發展觀察》均為中國發展出版社旗下的連續出版物。

《中國智庫》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指導、中國發展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具有雜誌特點和思想庫色彩的智庫論叢。旨在讓決策者更多地了解民間聲音,讓決策內容和過程更多地為民眾理解和認可,在政府與理論界和民眾之間搭建橋梁。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誌社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半月刊,具有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

原標題:《智庫觀察|各國應對新冠疫情的財稅政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睿評」G20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召開 各國協同抗疫——盤古智庫...
    早在3月11日,盤古智庫就公開發布《建議緊急召開G20組織國際特別首腦視頻會議》的建議。盤古智庫在建議中提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疫情之下需要的是世界各國放下成見,在此時召開由世界各主要經濟體首腦參與的G20特別首腦會議,通過對話與溝通,促進政策協調,分享經驗、凝聚共識、提振信心、尋找全球化共同應對的解決方案,則顯得尤為重要。
  • 【智庫思享】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產業經濟的衝擊與應對
    新冠肺炎(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成為2020年衝擊世界經濟的頭號殺手,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嚴重衝擊,世界經濟收縮加劇,國際貿易受限,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特別是在海外新冠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面對外部風險大於內部風險、宏觀風險大於微觀風險的現狀,需嚴控疫情反覆引發經濟風險。
  • ...新冠疫情的全球應對與挑戰——貨幣金融圓桌會議·2020春開場致辭
    4月11日,IMI聯席所長、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浙江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院長賁聖林出席並主持貨幣金融圓桌會議·2020春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宏觀經濟政策」線上研討會,並發表了題為「新冠疫情的全球應對與挑戰」的開場致詞。
  • 全球抗擊新冠政策大比拼:零新冠感染病例政策 Vs. 與新冠病毒共存...
    文|周牧之 東京經濟大學教授、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 編者按:為什麼坐擁強大醫療資源的大都市會被新冠疫情瞬間擊潰?為什麼中國能夠迅速地壓制新冠疫情?為什麼在秋冬之際,美歐日各國的新冠疫情大流行又捲土重來?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周牧之教授撰文對比各國採取的抗疫政策,進行深度剖析。
  • 東方智庫丨新冠疫情:經濟全球化的「誘變劑」
    本文共2898字,閱讀需3分鐘東方智庫研究員 孫樹忠最近有一個熱門話題,「新冠疫情是壓垮經濟全球化的最後一根稻草」。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和國家都對此憂慮,擔心疫情造成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阻斷,影響全球經濟增長。但美國的川普卻是樂觀其成,而且興風作浪、推波助瀾。2018年起,川普政府實施「廣譜」貿易戰,打響了反全球化的第一槍,嚴重損害了世界貿易和經濟的增長,國際金融也埋下了動蕩禍根。2020年年初暴發的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不僅危害到人類生命,也造成經濟停擺,顛覆了原有的全球經濟運行機制。經濟全球化無疑也遭到衝擊。
  • 新冠時期的疫情應對和經濟復甦:成功抗疫和走出衰退的「秘訣」何在?
    各國一邊執行各類防疫政策(主要是社交隔離)控制疫情發展,一邊藉助一系列財政及貨幣刺激政策對衝由此帶來的經濟負面衝擊。5月份以來,一些國家在疫情還未完全受控的背景下重啟經濟,新增確診人數再度反彈並不斷創下新高,讓全球抗疫的行動變得更加複雜。如今,新冠疫情的全球傳播仍在繼續,甚至還在加速蔓延。
  • 智庫|直面疫情挑戰:商辦市場風險與應對策略
    中房智庫結合各家專業研究機構的數據和觀點,做出分析判斷,並提出應對策略。一、疫情對寫字樓的影響1.一季度辦公新增需求大降世邦魏理仕(CBRE)近期發布的《2020年大中華區房地產市場展望報告》預計,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第一季度全國範圍內的辦公需求預計下降40%左右。
  • 新冠疫情防控稅收優惠及其他企業支持政策適用彙編
    八、參與新冠肺炎防控和救治工作的醫護及相關人員感染新型肺炎工傷如何認定根據人社部、財政部、國家衛健委《關於因履行工作職責而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有關保障問題的通知》(人社部函〔2020〕11號)相關規定,在新冠肺炎預防和救治工作中,醫護及相關工作人員因履行工作職責,感染新冠肺炎或因感染新冠肺炎死亡的,應認定為工傷。
  • 汶萊發布新冠疫情動態暨最新入境政策 中使館籲關注
    汶萊發布新冠疫情動態暨最新入境政策 中使館籲關注
  • 日本語言學校對於新冠疫情的應對政策大全
    新冠病毒疫情是否嚴重影響了日本語言學校的留學生的入學?2020年4月新生是否從此錯過錄取?已經在校學習的學生是否必須回日本參加學習,否則出勤率就完蛋了?這份來自日本多所語言學校的應對政策,能讓您一窺語言學校整體的應對策略。
  • 美聯儲、歐洲央行在新冠疫情應對政策中對信用評級結果的使用
    文/李萱(中證鵬元評級研究發展部) 正文 一、美聯儲在新冠疫情應對政策中對信用評級結果的使用 1.一級交易商信貸便利(PDCF)中有關信用評級結果的使用
  • 新冠疫情期間,各國民眾為何都愛囤衛生紙?
    最近,有媒體報料,在這次傳染全球的新冠疫情面前,現在日本、韓國、美國,還有澳大利亞的民眾,不是去超市搶購食品,而是搶購併且囤積大量的衛生紙。而美國民眾除了搶購衛生紙外,還搶購槍枝彈藥是為了自保,只有手中有武器,才能震懾歹徒,不然即便搶了再多的口罩和藥物都沒用。
  • 新冠疫情加速新自由主義衰落,後疫情時代世界秩序將更加多元
    紐約城市大學地理學教授大衛·哈維(David Harvey)在《雅各賓雜誌》撰寫題為《新冠疫情的反資本主義政治》的文章,指出在新自由主義原則長期主導下,北美、南美及歐洲等國政府長期忽視應對公共危機的準備。儘管此前SARS和伊波拉的疫情已發出了大量警告,提供了強有力的應對教訓,但很多新自由主義國家仍然優先選擇為公司和富人提供減稅和補貼資金的緊縮政策,導致公共服務領域的資金緊缺。
  • 朱光耀:要恢復世界經濟增長 各國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至關重要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聚焦「十四五」——構建新格局 重塑新優勢。論壇上,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發表了主旨演講。在朱光耀看來,要實現全球經濟的穩定、恢復和增長,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是至關重要的。「新冠疫情在2020年導致了一場嚴重的世界性的深度經濟衰退。在新的一年,我們如何應對這種挑戰?」
  • 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參加全球智庫會議
    (IIWGs),以分析公共衛生危機對國際秩序的擾亂,攜手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以及跟進後續國際合作進程。會議聚焦於五大重要政策問題,分別是(1)應對公共衛生危機;(2)為經濟復甦和振興制定國家和國際戰略;(3)確定創新和包容的國際公共政策,以幫助弱勢群體;(4)促進國際合作——建立快速、響應、靈活的體系,以應對未來的危機;(5)適應不確定的未來:智庫運作新模式——研究、溝通和資助。作為第四工作組「促進國際合作」代表,王棟以「全球糧食安全」為題應邀發言,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
  • 東方智庫年終特稿丨2020,疫情肆虐,全球遭殃
    2020,人類遭遇的最大惡魔是新冠肺炎病毒;2020,全球遭遇的最大苦難是新冠肺炎疫情;2020,世界遭遇的最大衝擊是疫情危機及其次生危機;2020,各國面臨的最大難題是如何防控疫情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展示了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的演進和不斷造成的惡果。2020年1月17日,全球確診新冠病例僅5例,一個月後的2月17日,全球新冠確診病例單日新增2162例。3月,全球疫情全面暴發,3月17日全球單日新增確診病例15729例,一周後出現全球疫情進一步惡化,每日新增確診病例超過5萬例。
  • 鳳凰衛視 猛獁基金會 華大基因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公益行動籤約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當中,時間就是生命,做到早確診、早隔離、早救治,是世界各國應對疫情的關鍵。核酸檢測,就是抗擊疫情戰鬥的重要「前哨」,也是臨床確診和患者康復出院的重要依據。此次戰疫中,以華大基因為代表的基因檢測機構加入「戰疫」,打通檢測「堰塞湖」,彌補了醫療資源短缺的難題。
  • 清研智庫:川普輸給了新冠病毒
    不,是新冠病毒。 就在2020年總統大選進入最後階段之際,新冠大流行再次爆發。沮喪的川普本周抱怨說,公眾已經 "厭倦 "了聽到有關流行病的消息。也許是這樣,但根據Five Thirty Eight的每日輿論跟蹤器,三分之二的美國人非常或有點擔心COVID-19。86%的人更擔心COVID-19對經濟的影響。
  • 歐洲央行再次放寬政策 以幫助經濟應對第二波疫情大流行
    原標題:歐洲央行再次放寬政策,以幫助經濟應對第二波疫情大流行   周四晚間歐洲央行公布了利率決議,維持三大關鍵
  • 分化下各國社會與新冠之間的那些事-新聞頻道-和訊網
    接著,全球股市開啟新一輪跳水比賽,美股短短十個交易日,觸發了4次熔斷,從「我這麼年輕,就有跟巴菲特差不多的經歷」,變成了「沒觸發第二級熔斷不要叫我」只花了幾天。  各國央行出臺多種措施維護金融市場穩定:降息、回購股票、投放流動性……這些政府對股災的應對之迅速,和對新冠病毒的怠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何多國集體浪費疫情防疫窗口期?是由於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偏見嗎?還是一種無聲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