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郵票看越南54個民族美女大不同

2021-02-19 峴港旅遊

1.巴那族。該套郵票首枚圖案為巴那族男女的服飾和民居。該族人口10萬(1999年,下同),主要居住在越南西原地區的昆蒿省。據一些學者推測,巴那族有可能是佔城國碑記中所稱的「麻達」居民的後裔。節日期間,婦女服飾絢麗多彩,男子喜歡在腰帶上佩帶配有裝飾講究的刀鞘的腰刀和裝滿利箭的弓弩。

2.布依族。人口約1500。主要居住在越南北方的河江、老街、宣光和安沛省。約在19世紀中葉,居住在中國貴州省的布依族人南遷,先後到達現在居住的區域,成為越南布依族的祖先。由於遷移時間有所不同,該族形成了幾個支系。其中,布依支系仍講布依語,而都彝支系在日常交際中使用漢語。布依族居民以農業經濟為主,村寨中各戶居住分散,住房為高腳屋。另外,布依族還有自己的文字。

3.布婁族。人口約200,居住在西原地區的昆蒿省。農業生產方式落後,種植稻、玉米和薯類。住房為高腳屋,每個村寨都有公房,為村寨舉行祭祀和活動的場所。服飾上男子腰纏長巾,女子著短裙和佩戴諸多飾物。布婁族視娛樂和祭祀時使用的樂器銅鑼為最寶貴的家產,一套好銅鑼的價錢相當於50頭水牛。用5—7節竹筒製作的「科布龍琴」十分有名,常由女青年演奏。

4.布魯——雲喬族。人口4.2萬,主要居住在中部廣平、廣治和承天——順化省。以農業為主。村寨類型和西原地區其他民族一樣,村中心建有公房,周圍為各家庭住房。崇拜諸多鬼神,認為萬物有靈,視寶劍為聖物。民族樂器為銅鑼、蘆笙。

5.佔族。人口9.9萬,主要居住在中部寧順、平順兩省,此外南部的安江、平定和胡志明市也有分布。佔族又稱佔婆族、佔城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民族,早在公元2世紀就在現在的越南中部建立了「林邑國」,後來又改稱「佔婆」、「佔城」,曾經十分興盛,建立了獨具特色的佔城文化和文明。佔城的古代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印度文化的影響,文化藝術十分發達,在越南中、南部地區,至今還保留著許多佔婆廟宇、佔塔和石像等。越南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後,佔越兩國交戰頻繁,前後歷經700年,最終佔城失敗,於17世紀被併入越南版圖。現在的佔族居民,即為古佔城國人的後裔。

6.遮羅族。人口1.5萬,主要居住在南部的同奈、平陽、平順、平福省。遮羅族人本是印度支那東部地區的土著居民。他們的語言屬於孟——高棉語族,由於與京族為鄰,因此他們都會講越語,能讀懂越文文字。以農業經濟為主,耕作方式原始落後。遮羅族信奉多種鬼神,其中祭祀森林鬼和稻神的儀式最為隆重。還有一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和福音教。

7.朱儒族。人口1萬,主要居住在中部的林同省,一小部分居住在平順省。據有關資料推測,朱儒人的祖先原是佔族的一部分,後來部分遷移到山區,成為「佔領山地的人」。農業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村寨地勢較高,村中常有一棟公房,是居民組織活動的地方。住房為高腳屋,有不少家庭幾代同堂。

8.哲族。人口2400,主要居住在中部的廣平省。以耕種山坡旱田為生,村寨由頭人管理。不會織布,日常以米飯、野菜和山澗溪流中抓到的小魚小蝦和田螺為主要食物。

9. 哥族。人口2.26萬,主要居住在中部的廣南、廣義省。除種植水稻和玉米外,善於種植桂皮、香料和檳榔,出產的檳榔很有名。傳統服飾為男子赤膊和腰纏布帶;女子著短袖上衣,下穿筒裙,喜歡佩戴裝飾品,尤其喜歡珠飾。

10. 貢族。人口約1300,居住在北部的萊州省。農業生產方式落後,現在開始使用鋤頭和犁等農具,種植棉花但不會織布,開始學會用網捕魚。村寨位於沱江兩岸,住房為高腳屋。

11. 戈豪族。人口10萬,主要居住在西原地區的林同高原。是西原南部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由於與莫儂族、麻族居住在一起,因此戈豪族文化特徵與這兩個民族十分接近。戈豪族語言與莫儂族、麻族和朱儒族的一部分語言極為相近,這四種語言統稱為南巴那語支。

12. 仡佬族。人口約1500,主要居住在北部的河江省。越南的仡佬族起源於中國的仡佬族。首批仡佬族人遷入的時間距今大約150—200年,最後一批距今大約70—90年。遷入的路線是從中國的貴州經雲南,進入越南的河江省。仡佬族村寨一般有15—20戶人家,建房時忌諱前排後排,要錯開。春節是最大的民族節日。

13. 戈都族。人口3.7萬,主要居住在中部的廣南、承天——順化省。以農業經濟為主,耕種山坡地,耕種方式原始。村寨由20幾戶人家組成,以居住地的河流或山脈命名。最大的節日為「標牛」節,由彪悍的青年將牛刺死後,誰搶到的肉最多就是勝者。

14. 瑤族。人口47萬,居住在越中、越老邊境省份。越南的瑤族起源於中國。從公元13世紀開始,一部分瑤族人進入越南北方的山區。瑤族有祭祀盤王的習俗,其傳說中的先祖「盤瓠」為神犬的化身,因此瑤族人忌食狗肉。瑤族村寨位於近水源處,男女都喜歡佩戴飾物。瑤族講瑤語,但沒有自己的文字,使用漢字書寫、記錄。

15. 埃德族。人口19.5萬,主要居住在西原的多樂省和嘉萊省的南部,富安和慶和省的西部。埃德族為西原地區的主要民族之一,文化特徵與嘉萊族和佔族接近。埃德族社會為酋長制,酋長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16. 嘉萊族。人口24萬,主要居住在西原地區的嘉萊省和昆蒿省以及多樂省北部,是西原地區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也是當地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嘉萊語與馬來——玻里尼西亞語系的埃德語、佔語十分接近。以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方式落後,以在山坡旱地上耕種為主,產量很低。家庭畜牧業中具有特色的是馴養大象從事繁重危險工作。嘉萊族居民的住房為西原地區特有的「長屋」,長屋長達幾十甚至上百米,幾十戶家庭共居其中。

17. 熱依族。人口3.8萬,主要居住在北部中越邊境省份高平、河江、萊州、老街。據考證,熱依族為布依族的一個分支,18世紀中葉以後由中國雲貴高原遷入越南。熱依族居民在衣著、飲食、住房、語言、習俗等許多方面與岱依族、儂族、泰族、布依族有密切關係,在許多地區正在出現民族融合的趨勢。

18. 耶特陽族。人口2.7萬,主要居住在西原地區的昆蒿省和廣南省。耶特陽族居住地勢很高,海拔2000米左右,耕種方式落後,至今處於貧困之中。村寨以「公房」為中心。

19. 哈尼族。人口1.2萬,主要居住在北部中越邊境的老街省。哈尼族祖先是從中國雲南省的金平縣和綠春縣遷移過來的。據史料證實,哈尼族居民絕大多數都是19世紀初遷入越南的。這些遷移的居民約有90戶人家,從雲南元陽縣出發,歷經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來到目前的居住地。此後,又有一些家庭陸續從雲南遷來,並向外擴散。哈尼族村寨規模很大,住房堅固,石頭鋪設的房基很高,屋牆厚達半米以上。

20. 華族。即越南的華人,人口92.6萬,據有關統計,多達85%以上的越南華人居住在南方。越南華人居民分布很廣,山區、平原、海島、城鎮都有他們的身影。越南華人的祖先都是在歷史上各個不同時期從中國遷到越南的。中華民族向越南遷徙,有史可查者最早可上溯至秦代。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從不同的地方遷入越南。他們把中華文化的傳統,以及祖居地區的傳統文化帶入越南,一直保留至今。由於長期與京族以及周圍其他一些民族相處,也受到越南文化的影響,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文化特徵。然而,傳統文化始終佔據主導地位。由於這些居民的祖籍多是中國南方一些沿海省份,如廣東、廣西、海南、福建,因此他們的傳統文化和習俗與中國南方基本相同。越南華人對越南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特別在越南南方經濟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1. 赫耶族。人口約9.5萬,主要居住在中部的廣義和平定省。流經該族居住區的茶曲河上遊河段名「赫耶」,族名由此而來。赫耶族村寨分散在赫耶河沿岸,住房為高腳屋。

22. 抗族。人口4000,主要居住在北部中越邊境地區的萊州和山蘿省。一些學者依據耕種類型的不同將抗族分為3部分:遊耕遊居、半遊耕和定耕定居的抗人。現在,抗人開始耕種梯田,同時飼養家禽家畜。村寨位於山腳下溪水旁,住房與泰族龜背形高腳屋相似。

23. 高棉族。人口130萬,主要居住在越南南部九龍江平原的一些省份。越南的高棉族與柬埔寨的高棉族為同一民族,他們很早就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公元11世紀初,南部湄公河三角洲是柬埔寨真臘王朝的領土,從16世紀開始逐漸為越南滲透並最終併入越南版圖,生活在此的高棉族也就成為越南民族共同體中的一員。高棉族信奉小乘佛教和婆羅門教,每個村寨都有一個寺廟,寺廟建築的民族風格很濃鬱。

24. 克姆族。人口4.3萬,主要居住在西北部地區。生活水平低下,耕種方式原始,住房和生活用品極為簡陋。每一個宗姓以一種植物或鳥的名字命名,由此而形成宗族內對這種植物或鳥的禁忌規定。

25. 京族。又稱「越族」,為越南的主體民族,佔全國人口的89%,人數為6500萬人,居住範圍遍及越南全國所有省市,尤以平原和城鎮地區最為集中。據古籍記載,京族人是雒越人的後裔,最早生活在現在的紅河三角洲平原頂端的越池地域內。隨著紅河三角洲衝積平原的逐漸形成,越族人的居住地域也逐漸擴展。公元11世紀,越南建立了自己的封建中央集權王朝,之後不久即向南擴展,先後滅亡了佔婆和吞併了柬埔寨的半壁江山,使越族的居住地域擴大到最南的金甌角地區。越族講越南語,文字採用拼音拉丁文字。越族文化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但仍具有本民族文化的鮮明特點,是在吸收、改造和發揚外來文化影響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境內的京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江平鎮的巫頭、萬尾、山心三個海島,俗稱「京族三島」,2000年有人口2.25萬人,基本上能夠通用粵語和漢字。中國境內的京族祖先是16世紀初開始陸續從越南北部的塗山等地遷徙而來的,至今約有500年的歷史。

26. 拉基族。人口8000,主要居住在河江和老街省。拉基族中的一部分(龍姓)原是儂姓的後裔,大約在18世紀中葉從中國雲南省遷移過來;還有一部分(王姓)原為漢族的後裔,遷入越南的時間不長;其餘部分的拉基族人被認為是當地土著居民,據傳說是民族英雄黃文同的後代。至今當地的拉基族以及其他一些民族仍供奉黃文同,並建有供奉的廟宇。

27. 拉哈族。人口約1400,主要居住在北方的老街和山蘿省的幾個縣內。農業經濟落後,依然是遊耕的耕作方式。村寨傍水,高腳屋十分簡陋,形態與泰族住房類似。拉哈族人認為人有8個靈魂,死後變成家鬼或田地鬼,家中只供奉已故父親變成的鬼。

28. 拉祜族。人口5300,主要居住在北方的萊州省。拉祜族的祖先也來自中國。他們從雲南省的金平縣、綠春縣遷移至萊州。拉祜族有本民族的曆法,按照12種動物順序記月,這12種動物的順序是:虎、兔、龍、蝨、馬、綿羊、猴子、雞、狗、豬、松鼠和水牛。

29. 寮族。人口9600人,主要居住在北方的老街、萊州、山蘿省。寮族又稱老族,是寮國和泰國的主要民族之一,在越南也有小規模的分布。寮族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營土布、鑄造、竹藤編織、銀器打造等。村寨或位於山包上,或沿溪流,住房高大、堅固和通風。

30. 倮倮族。人口3000,主要居住在北部的河江、高平和老街省。公元937年,南詔國被白族的大理國所滅,當地居民有一部分不甘歸順,即向南逃遁。據推測,倮倮人就是在這個時期或者更早一些時候遷入越南的。公元15和17世紀,又有兩次大規模的遷入。倮倮族居民以耕種山坡旱田為生,家庭飼養業發達。村寨建在靠近水源的高處,住房為高腳屋、半高腳屋和平房3種。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和曆法,視銅鼓為聖物。

31. 盧族。人口3700,主要居住在北方的萊州和老街省。盧族在越南最早的居住地是今天的奠邊地區。大多數專家認為,越南的盧族,以及寮國、泰國、緬甸的盧族均來自中國的西雙版納。盧人在不同時期,由於某種社會原因,從原住地來到越南。公元11至12世紀,首批盧人來到奠邊,這個地區現在還保留著盧族人的遺蹟,如著名的「三萬城」等。

32. 麻族。人口2.6萬,主要居住在西原林同省的南部地區。耕種方式原始,但已經可以種植水稻。此外,還從事狩獵、捕魚和土特產品採集。村寨由5—10棟長長的高腳屋組成,每棟高腳屋居住著同一宗姓的一些家庭。

33. 莽族。人口2000,主要居住在萊州省。「莽」的意思是到處為家,表現出該民族居民遊耕遊居的生活特徵。耕種山坡旱田,技術落後,飼養少量的豬和雞用於祭祀。莽人以宗姓為單位同居一村,由長老管理村寨事務。

34. 莫儂族。人口6.75萬人,主要居住在南方多樂省,一小部分居住在林同、平陽省。莫儂族以善於捕捉和馴養野象聞名,馴養的大象用來搞運輸和伐木等。村寨分布在山腳下和河流沿岸,有長達15米的高腳屋和屋簷底下接近地面的平房兩種住宅形式。

35. 赫蒙族。人口55.8萬,主要居住在越南北部的高山地區。赫蒙族過去稱為苗族,祖先居住在中國南方的洞庭湖地區,歷史上與中國的苗族為同一民族。公元9至16世紀期間,由於社會的原因,苗族中的部分居民自洞庭湖地區向中國的西部、西南部遷移,首批苗族居民於300年前,即16世紀末、17世紀初到達越南。此後,遷移的浪潮一直持續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為止。在越南居住的苗族人都稱自己是「赫蒙人」;居住在中國雲、貴、川地區的苗族居民,以及居住在寮國、緬甸、泰國的苗族居民也自稱為「赫蒙」。赫蒙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自己的文字,一直使用漢字。

36. 芒族。人口91.45萬,主要居住在越南北方的安沛省向南,至和平省、清化省以西和義安省的長約300公裡,寬約100公裡的地域內。「芒」是村寨的意思,後正式成為該族名稱。據考古發掘考證,芒族是紅河流域地區最古老的土著居民。芒族語言為古越語,80%的芒語詞彙為公元10世紀以前的古越語詞彙。

37. 艾族。人口1150多人,主要居住在越南北部的北江、高平、諒山、廣寧、太原和南方的胡志明市。該族實為華人的一個分支,過去被視為華人,1979年開始被確定為一個民族。由於該族遷入越南時間較早,所以自稱為「艾依」,意思是「本地山林之人」。艾族居民的社會形態、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與中國廣東一帶的漢族居民基本相同。

38. 儂族。人口70.6萬,主要居住在越南北方的北江、高平、諒山、太原、宣光各省。越南儂族為中國壯族的一個分支。早在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兩廣地區的土著居民中就出現了一些大姓,其中就包括邕州的儂氏。到了宋朝,儂氏勢力在廣西和越南北部一帶為最強,其首領儂智高多次起兵反抗越南的李朝和中國的宋朝,最後被宋朝的名將狄青擊敗。據考證,現在越南的儂族即為儂智高以及儂氏的後裔,至今儂族仍祭祀儂智高,中國廣西壯族居民也稱儂智高為民族英雄。

39. 俄都族。人口不到200,居住在中部的義安省。俄都族居民只有兩個村寨,還有幾戶零散住戶。其語言俄都語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但現在年輕人中能使用本民族語言的越來越少,只有一些老年人才通曉本民族語言,主要是在祭祀活動中使用。

40. 巴天族。人口3700,主要居住在北部的河江、宣光省。史籍中稱巴天族人為「八仙族」,在有的書籍中又被稱為宋族。據民間傳說,巴天人最早生活在中國,當時被周圍民族稱為「紅瑤」、「頭瑤」,在200—300年前與瑤族的幾個支系一起來到越南。巴天族服裝色彩豔麗,以紅色為基調,婦女佩帶許多銀制飾物。居民善歌喜舞,樂器近似赫蒙族的蘆笙。

41. 夫拉族。人口6500,主要居住在北部的河江、萊州、山蘿和老街省,以老街省人數最多。夫拉族支系繁多,語言不盡相同,帶有明顯的地域性。黑夫拉和花夫拉講哈尼語,漢夫拉講中國南方方言。村寨與其他民族村寨為鄰,住房有高腳屋和土牆平房兩種,茅草蓋頂。不同支系間婦女服裝樣式不同,但肩上都背著木背架。

42. 布標族。人口400,居住在北部的河江省。是越南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曾一度瀕臨滅絕。在與河江省交界的中國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麻慄坡縣,也有數百人自稱「布標」或「嘎標」,但被中國政府劃歸彝族。據說布標人從前住在雲南省廣南府的普梅(今屬富寧縣),後來陸續南遷,到達中越邊境定居,進入越南的時間約在17世紀至19世紀初之間。布標族有許多節日,如春節、端午節等。祭祀時使用雌雄成對的銅鼓。

43. 拉格萊族。人口7萬,主要居住在南部慶和省和寧順省以南地區。拉格萊語屬於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與佔語、埃德語和嘉萊語十分接近。經濟生活主要為耕種山坡旱田、狩獵和採集土特產品。信奉天公神,每年收穫季節組織隆重儀式祭拜天公。

44. 勒僈族。人口230,居住在西原地區的昆蒿省。「勒僈」既是地名,又是族稱。20世紀初,該族人口比現在多,居住在12個村寨內。後來由於人口減少,居住的村寨最終合併到僅剩一個,稱為「勒僈」寨,族名也由此而來。勒僈族居民用木棍戳孔下種,生產方式落後,糧食產量很低。住房為高腳屋,有血緣關係的幾戶人家同住一座高腳屋。

45. 山澤族。人口11.4萬。主要居住在北部的宣光、太原、北江各省。據考證,山澤族居民從前居住在中國的湖南、廣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區,後來逐漸向兩廣的南部遷移,在移居越南之前,該族居住在廣西十萬大山的白雲山地區,靠近中越邊境一帶。這部分居民是在距今400多年前,即公元16世紀的一次大規模遷徙中移居越南的。

46. 山由族。人口9.5萬,主要居住在北部的廣寧、海陽、北江、永富、太原和宣光。山由族居民大約在17世紀末才從中國遷入越南。由於遷入時間較晚,只能在土地貧瘠的丘陵山區或深山老林中建立家園。山由族講中國廣東方言,此外一般都會講越語。主要種植水稻,副業有開發林產品、家庭畜牧業、捕魚等。運輸工具為一種牛拉的木爬犁;婦女有食檳榔的嗜好,最隆重的節日為端午節。

47. 西拉族。人口約600,居住在北部的萊州省馬江沿岸,僅有3個村寨。西拉族最早居住在寮國上寮的豐沙裡省,大約在19世紀30年代移居越南。西拉族忌食貓肉;最年長者為族長;有舉行兩次婚禮的習俗;人死後全體居民組織聯歡,而不是哭泣;有自己的曆法,一周以12天計並用12種動物代替。

48. 達渥族。人口2.6萬,主要居住在中部的承天——順化和廣治省。農業經濟落後,但善於狩獵,尤其是捕捉和馴養野象。住房也是長屋,長屋內留有一間公房。

49. 岱依族。居民約有120萬人,主要居住在北方的高平、諒山、太原、北江、廣寧等省地域內。岱依族與中國的壯族同源,有著十分接近的血緣關係。在很早以前,中國的壯族與越南的岱依族、儂族、山澤族本是同一民族,居住在中國南部。後來,由於各種原因,這一民族中的一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南遷,分批來到現在的居住地並定居下來,形成了幾個新的民族群體,並成為越南民族中的一員。

50. 泰族。人口約100萬,主要居住在越南北方的和平、萊州、山蘿和義安省。泰族分為許多不同的支系,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公元10世紀以來分別從中國雲南、泰國和寮國遷移過來的。越南的泰族和泰國的泰族、寮國的寮族、緬甸的撣族、中國的傣族都有密切的關係。泰族講泰語,有自己的文字。

51. 土族。人口5.1萬,主要居住在中部的清化省和義安省。由於幾個世紀前的歷史動蕩,清化西部的一些芒族向南遷移,與沿海各縣遷移過來的京族人相遇,並與當地居民融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新的民族土族。該民族形成歷史不長,但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化,具有強烈的民族意識。

52. 欣門族。人口1萬,主要居住在北部越老邊境地區的萊州省。欣門語屬於南亞語系,但由於許多世紀以來與泰族居民混居,受到泰語影響,欣門語中有大量的泰語借詞。甚至少數欣門族村寨,居民對母語只會聽,不會說,全用泰語表達。近年來,由於京族居民的遷入,許多欣門族人開始使用越語交際了。

53. 色當族。人口9.7萬,主要居住在西原地區的昆蒿省。色當族村寨中心是一座高大的坡度很陡的人字形公房,周圍是一棟棟長屋,每棟長屋住有30—40戶人家100多人。長屋為高腳屋,屋兩頭架梯子,村寨周圍圍有柵欄。

54. 斯汀族。人口5萬,主要居住在南部的平陽省。男女均留長髮盤於頭後,穿耳洞佩戴木製或象牙耳飾,喜好佩戴多種裝飾物,兒童腳腕佩帶鈴鐺。

關注送壕禮

回復【微攝影】 | 100000元大獎等你拿!

回復【我要禮品+姓名+手機號+聯繫地址】 | 免費禮品瘋狂送

(1)微信查找公眾號「峴港假期」,或點擊本文標題下的藍字「峴港假期」,即可關注。

(2)點擊右上角 ●●● 選擇【分享至朋友圈】告訴你的小夥伴們,一起來吧!

相關焦點

  • 菜菜東南亞遊 了解越南54個民族 走進越南民族學博物館
    越南的民族竟有54個之多,走入越南民族學博物館,知道一點越南各民族的特色。來到河內的越南民族學博物館(Vietnam Museum of Ethnology),才知道越南的民族竟然有54個之多。印象中只知道中國有56種民族,按照國土比例來看,狹長地形的越南竟分布了54種民族,很令人訝異。紅瑤族的成年禮。這54個民族,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散布在哪些偏遠角落?之前到過北部的沙壩,越南最具有少數民族風情的地區。
  • 56個民族大團結整版郵票現在值多少錢?有收藏價值嗎?
    郵票的價格一直以來都是一些朋友關注的事情,畢竟早年留下來的郵票實在是太多了,很多朋友家裡面都有,所以也就想要知道一下現在關於自己手裡面郵票的價值,其實現在大家手裡面的郵票大部分都是沒有價值的,有價值的很少,因此,大家不要被一些人誤導了,認為郵票都是值錢的,早年那麼大的發行量,其實到了現在真正值錢的很少
  • 美女之國拉脫維亞,男女比例嚴重失調,其6大民族誰顏值最高?
    不錯,拉脫維亞是一個美女如雲的國度,不光美女多,女性比例也很高54:46(100人),在拉脫維亞,男性表示毫無壓力。好了,今天筆俠就來給大家來聊聊拉脫維亞,和它的美女。不同的民族,長相特徵又有區別,拉脫維亞有6大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拉脫維亞族、俄羅斯族、白俄羅斯族、烏克蘭族、波蘭族、立陶宛族,它們誰才是拉脫維亞美女的顏值王者呢?
  • 俄羅斯傳統民族服飾美女大放送,194個民族194朵花,194個民族是一家
    一直認為我國的56個民族已經算是挺多了,直到我知道了俄羅斯有194個民族,OMG,你沒有看錯,是194個!
  • 180位越南美女的傳統「奧黛」走秀,亮點多多不容錯過
    由80位美女、模特與100位越南順化女生在古都順化舉行的「傳說從這裡開始」的越南傳統服裝奧黛藝術節上,表演了來自河內、HCM市和順化的10位著名設計師設計的200套越南傳統服裝奧黛的走秀。奧黛是越南的民族傳統服裝,被稱為越南的「國服」。
  • 越南民族性格形成的歷史因素
    【摘要】:歷史因素對越南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北屬」這一歷史所造就的獨立意識、敏感戒備心理,以及在中原文化薰陶下形成的價值觀念,成為越南民族性格的核心要素。隨著「南進」的推進,越南民族性格表現出對外擴張、英勇尚武的特徵。在反抗法國殖民入侵過程中,越南民族性格中的愛國主義、反抗精神開始迸發,越南民族性格的浪漫主義則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中得以形成。
  • 華為手機在越南的代言人有多美?被譽為越南第一美女,銷量穩了
    就比如華為這樣的民族品牌,也需要藉助明星效應來為自己代言。 為了能更好地在越南開拓自己的市場,華為籤約了素有「越南第一美女」之稱的代言人chi pu(芝芙)。
  • 越南女特工聲震世界,美豔外表不可缺,看當今越南女孩丰姿麗容。
    越南女孩子和中國南方女孩子在外貌上比較相似越南女孩也很喜歡中國風的服飾以及中國文化越南女孩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摩託車越南也是個多民族國家共有54個民族身著漢服的越南女生越南女孩這套服裝是越南傳統的女子短衣這種根據旗袍改制而成的服裝叫做奧黛在越南語裡是長衣的意思
  • 越南美女,穿搭奧戴服,盡顯優雅的氣質
    說到越南,在潮流這領域一直在追趕我們,模仿我們。特別90年代的流行歌曲更是風靡於街頭巷尾。對於穿搭這款雖說各有各個特色,但是在審美這塊,幾乎沒有什麼差別,同樣是展現出最美的一面,但是今天我們聊下越南的國服奧黛。
  • 極具西方美感的越南美女
    2020越南小姐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首批越南小姐比賽的參賽者陸續浮出水面,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下其中一位擁有西方面孔的美女,她就是Nng Thúy Hng(翠姮)。翠姮擁有美麗的外觀,當她出現在觀眾面前而讓人眼前一亮而備受關注,她在選美比賽上的戰鬥經驗豐富以及美術方面也有不錯的成就,目前大三正在越南國立經濟大學國際商務專業學習,可以看出美女還是一個學霸。
  • 越南旅遊,有美女問男遊客要不要生菜,導遊:請快速躲開!
    他們還可以見證異國風情,了解不同民族之間的差距,其實越南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去越南旅遊,幾乎每個景點都能看到中國遊客。在旅途中,這些中國遊客會根據導遊講解的路線,租一個導遊,在越南玩得很開心。在旅遊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遇到許多有趣的事情。在特殊情況下,導遊會給出最合適的建議。越南有許多美麗的風景。這裡的風景不同於其他東南亞國家,當地的文化也能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
  • 我就喜歡這種設計方式的郵票,你知道為什麼嗎?看了你也會買它
    我國郵票的發行歷史悠久,特別是建國後,郵票的設計印刷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發行的郵票深受廣大集郵愛好者喜愛,這一時期的郵票除了題材豐富以外,郵票的設計精美至關重要,通過樣式多變的設計,真正全面深刻地體現了中華民族郵票的藝術風格。
  • 越南第一美女身世曝光令人驚訝
    越南女星芝芙Chi Pu,樣子甜美充滿仙氣,只有26歲就人氣超凡,Facebook坐擁近800萬粉絲,Instagram更有過380萬的followers,美譽為「越南第一美女」。近年越南選美小姐冠軍的水準亦十分高質,越南真的盛產美女?
  • 在越南最好不要買美女的東西,導遊警告:買了會有很多麻煩
    很多時候,一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也會受到相鄰地理位置國家和民族的影響。和中國一樣,在越南的各個景點的大街小巷,也有不少的小商小販,吆喝著路人遊客去購買他們的商品。這些商品也是和國內一樣良莠不齊,所以要擦亮眼睛仔細的分辨。但是有一種情況,導遊會警告你,在越南最好不要買美女的東西,不然會有很多麻煩,這是為什麼呢?
  • 飄逸優雅的越南奧黛美女
    在越南,奧黛無處不在。婦女在重要場合穿上它表示對主人的尊重;婚禮上,雙方親家母穿上它,互相媲美;大學課堂裡,老師穿上它,莊重大方;郵電局、大公司、大酒店內,奧黛是制服。平日,穿素靜一點的;節日裡,穿豔麗一點的。過去奧黛只用在外出、會客、年節以及婚宴(對鄉村姑娘來說,奧黛幾乎象徵一生只穿一次的白紗禮服),現今除了重大節慶、外交場合外,一般生活中到處都可看到它裹著女人好看的腰枝。
  • 越南的民族服飾,美麗的奧黛,竟與我們中國密切相關
    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越南的民族服飾——奧黛。說到奧黛呢,見過的小夥伴可能會覺得它和中國的旗袍比較像。那麼奧黛是怎麼成為越南人的民族服飾的呢?它的背後有什麼有趣的文化呢?一起跟小編了解一下吧。01 奧黛簡介奧黛的越南國語字是o dài,喃字寫作「豾」,其實字面意思是「襖長」,即「長襖」的意思。奧黛是越南最受歡迎和廣為認可的民族服裝,是展現民族自豪感的象徵。
  • 越南河內旅遊街頭見聞,越南美女比想像中的漂亮
    ,但卻和國內二線城市一樣,摩託車比較多,人民生活比較輕鬆,不會像一線城市那樣,匆匆忙忙,如果你去越南旅遊,建議去越南河內看下。                                      在越南的街頭,除了摩託車外,也有時候會遇到一些穿著性感的越南美女。
  • 越南民族服飾:奧黛之美
    到過越南的人們,都會看到這樣一道靚麗的風景,那就是穿著一襲白色越南傳統服裝奧黛的高中女生,這也成為了越南走向世界的一張國家名片。,標誌越南共產黨的領導地位,紅色表示革命和勝利。敢將國旗穿在身上,更彰顯出了越南人民對於自己祖國的一種民族自豪感與認同感,這也表現了一個國家的對於各種文化的包容與吸納。
  • 我國的第一套兒童繪畫郵票
    這是我國郵票上第一次出現的兒童繪畫作品,四位兒童作者是:譚阿西(毛難族)、王亞妮(壯族)、卜樺(漢族)、劉中(回族)。他們來自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風格。第一枚「給媽媽抓癢」,採用壯族小朋友王亞妮的原畫為郵票圖案,描繪了一隻小猴子給媽媽抓癢的情景。
  • 漂亮的越南美女與奧黛的完美結合(奧黛服飾文化)
    只要談到漂亮的越南美女,在我們的腦海裡立刻會浮現出奧黛飄飄的場景。奧黛服飾文化的魅力到底有多大呢?是灑脫和收斂的完美結合,是漂亮美女和恰到好處的奧黛的完美結合。奧黛的不同顏色代表了女性不同年齡。奧黛最開始在越南始流行的時候,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年齡,未婚的年輕女孩子穿的奧黛是潔白色,已婚婦女是粉色,中年偏後的女性是深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