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膠刀上的刀片由特殊鋼製成,打磨300次下線,鋒利無比。首席記者 康景林攝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7月16日消息(首席記者 康景林)「這種刀太快了,省力省時省樹皮。」瓊中什運鄉便文村膠農王澤思對剛剛到手的電動膠刀讚不絕口。這是中國熱科院橡膠所研發的新型膠刀,5秒可完成一次切割,比傳統膠刀提高工作效率40%。7月15日,什運鄉政府向全鄉542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逐戶發放電動膠刀,橡膠所專家對他們統一培訓,手把手傳授使用方法。
橡膠所副所長曹建華在示範電動膠刀使用方法。首席記者 康景林攝
便文村膠農在籤字領取電動膠刀。首席記者 康景林攝
高手割橡膠樹,一棵樹可以割滿30年,讓膠水持續流出。手藝差的,5年就會把一棵膠樹「割幹榨盡」,收益減少25年!割膠的手上功夫是橡膠生產的重要環節,研製電動膠刀,提高割膠效率,是橡膠生產的世界性難題。正因為割膠技術難掌握,勞作辛苦,年輕人都「躲著走」,60後膠工還在扛大梁,膠工後繼乏人。
7月15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政府向全鄉542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逐戶發放電動膠刀,橡膠所專家對他們統一培訓,手把手傳授使用方法。記者 李昊 攝
7月15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政府向全鄉542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逐戶發放電動膠刀,橡膠所專家對他們統一培訓,手把手傳授使用方法。記者 李昊 攝
中國熱科院橡膠所很早就開始研製電動膠刀,2017年第一代電動膠刀研製面市。那年,電動膠刀的研製者、中國熱科院橡膠所副所長曹建華研究員與一位雲南的割膠高手PK,「他用傳統刀割15刀用時110秒,我用電動膠刀只用了45秒,時間節省一半還多。」
7月15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政府向全鄉542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逐戶發放電動膠刀,橡膠所專家對他們統一培訓,手把手傳授使用方法。記者 李昊 攝
瓊中什運鄉此次發放的電動膠刀,是橡膠所2.0版的升級新款,使用了進口電池,續航能力令人驚喜,可以一次完成500棵橡膠樹的切割,這正是一個壯勞力一天的工作量。電動膠刀使得膠農工作時間由之前的4小時左右,節約至2小時,工作效率提升40%以上。
7月15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政府向全鄉542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逐戶發放電動膠刀,橡膠所專家對他們統一培訓,手把手傳授使用方法。記者 李昊 攝
7月15日下午,在什運鄉便文村,曹建華與橡膠所專家們對前來領膠刀的膠農們進行了集中培訓。在講解動作要領時,曹建華腰間系好電池,舉起小巧的膠刀,在一棵橡膠樹上開水線,開標準線,示範運刀姿勢,反覆提醒大家要改變使用傳統膠刀全身發力的習慣,「身體一定要放鬆,這款刀自身就能精準控制切割寬度,確保每一刀只割掉1.1至1.3毫米樹皮,即能出膠,又節約樹皮,我們要讓大家的膠樹至少割到30年。」
7月15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政府向全鄉542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逐戶發放電動膠刀,橡膠所專家對他們統一培訓,手把手傳授使用方法。記者 李昊 攝
專家培訓結束後,便文村膠農們紛紛嘗試。王澤思學得最快,出刀連貫流暢,一刀出膠。他種有10畝橡膠林,共400多株,平常在外打工,每年7月底至次年1月在家割膠。捧著剛到手的全套電動膠刀,他告訴記者另一個開心的理由:「用傳統膠刀,每天都得磨刀,要花一兩個小時,以後再也不用了。專家說這種膠刀用的刀片,是特殊鋼製成的,在工具機上打磨300多次才會這麼鋒利。」以後,王澤思有更多時間照管林間種植、養殖等副業,還能照看他最牽掛的檳榔樹。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