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就要做到最好!看這位割膠技術總監的工匠精神在膠林中綻放光彩

2020-12-26 湘湘帶你看社會

推行「四天一刀」、培訓學員7000多人次、堅持「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龍江分公司割膠技術總監雷福生:

「拼命三郎」的工匠精神

■ 記者 盧裕元 劉家宋 通訊員 李林娟

冬日的陽光透過樹葉,稀稀疏疏地灑落在海南橡膠龍江分公司的膠林內,一群膠工圍在雷福生的身旁,只見他熟練地拿起膠刀,在膠樹上一邊比劃著割膠動作,一邊向膠工們傳授技術要領,及時解答膠工們碰到的疑問,不一會兒就忙得滿頭大汗。

雷福生解答膠工在割膠時遇到的各種疑問。

雷福生是龍江分公司割膠技術總監,一張敦實的國字臉上,有著總是帶著笑意的一雙彎彎眼睛,顯得十分親切。但是外表和善的雷福生,骨子裡卻有一股韌勁,工作上是個不折不扣的「拼命三郎」。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雷福生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2003年走上割膠崗位的他,為了練好割膠技術,每天跟在割膠技術好的膠工後面,細心觀察他們的割膠方法,對比找出自己的不足。一回到家他立即把樹樁立起來,從中午開始一直練刀到晚上,吃過晚飯後繼續挑燈練習。

憑著持之以恆的勤學苦練,雷福生逐漸掌握了一套下刀準、行刀穩、收刀快的割膠技術,走上割膠崗位的8個月後,雷福生的割膠技術達到一級。由於割膠技術精湛,第二年他就被提拔為原衛星農場六隊的割膠輔導員。

隨著海南農墾的改革發展,雷福生隨後加入龍江分公司,成為了一名職工,他經常參加各種割膠比賽,為公司贏得了多項榮譽。2012年3月,雷福生在「海南省第二屆農村實用人才技能競賽割膠技能賽」中榮獲冠軍,2013年12月雷福生被龍江分公司提拔為割膠總輔導員。他還在2012年、2014年的兩次全國割膠技能大賽中分別獲得二等獎和三等獎,2017年榮獲「海膠工匠」榮譽稱號。

從一個管理20多名膠工的生產隊輔導員到管理2000多名膠工的總輔導員,對工作10年、僅高中學歷的雷福生來說確實「壓力山大」。但他面對壓力,更加積極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每天天還未亮,雷福生就騎上摩託車到沿路的膠園檢查割膠情況,輔導膠工技術,徒步穿行在膠林深處。上任後不到兩個月,他就跑完了龍江分公司97個生產隊17萬畝膠園,認真做好筆記,掌握樹情、地情、物候和各單位膠工的基本情況,為接下來的技術輔導打下堅實基礎。

技術精湛的他,還注重聯繫實踐,創新工作思路。近年來,由於膠價持續低迷,導致大量膠工流失。在經過深入調研後,雷福生和同事們提出「四天一刀」割制的工作思路,解決膠工短缺的難題。開始推廣「四天一刀」割制的時候,雷福生一邊和同事們做好膠工的思想工作,一邊動員家裡人帶頭領崗,他的妻子從800多株擴崗到1400多株。

在龍江分公司的全面動員和黨員幹部的帶頭示範下下,「四天一刀」割制改革工作順利實施,該公司膠工崗位實現人均增株450株,2019年實現人均1374株,膠工人均產膠5.85噸,比擴崗前提高了2.5噸。2019年膠工年均收入達到2.5萬元,實現膠工隊伍穩定,為龍江分公司連續10年產膠過萬噸、連續10年保持較好的盈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除了盡心盡責地抓好分公司膠工技術外,近年來雷福生還積極配合省科協、省婦聯、省扶貧辦及有關部門,先後到白沙、澄邁、瓊中、臨高等市縣,給當地膠農輔導割膠技術,傳授膠園管理知識,累計培訓學員7000多人次。在每年停割期間,雷福生都會和其他的割膠輔導員深入白沙各鄉鎮的田間地頭,指導膠農們做好橡膠生產各環節,受到廣大膠農們的歡迎。雷福生務實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膠林中綻放光彩。

聲明:轉載或者引用本公眾號新聞,請註明來源及原作者。

圖片 | 劉家宋

編輯 | 郭祺

責任編輯 | 盧雅楠

值班主任 | 倪德馨

【來源:海南農墾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堅守膠園15年,看這位海南橡膠膠工用辛勤工作書寫的「最美」人生
    「從未停下」是吳亞芳15年來真實的生活寫照,在工作中「從未停下」苦練割膠技術,紮根膠林、辛勤勞作;在生活上,「從未停下」守護愛人和家庭,用強大的信念撐起家庭的一片天。吳亞芳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頑強的意志,在平凡的崗位和生活中成就不一樣的自己。2011年被紅林分公司評為年度先進膠工、2016年被海南橡膠評為「最美家庭」、2017年被海南橡膠評為「最美妻子」、2019年被海南橡膠評為「最美家庭」。
  • 邊走邊拍:第一次見到電動割膠刀!
    都知道,割膠是個累人的技術活:眼、心、手、腳、腰、都在圍著「刀」動,身傍還有毒蚊伴奏……隨著橡膠價格的持續回落,膠農的苦開始生根發芽了:棄割、砍樹、改行……為了緩解膠農的苦,科研工作者推出了「電動割膠刀」,目的是想通過「電動」來減輕膠農的勞動強度!
  • 以工匠精神驅動企業技術創新
    「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是愛崗、敬業的職業態度,「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創新、精業的職業風貌。唯有敬業、精業的職業素養,方可形成生產技術、方法、工藝不斷改進與創新的內在動力。工匠精神能夠促使人們養成踏實、嚴謹,不浮誇、不浮躁的工作態度,從而更加腳踏實地去從事創新工作。專注投入的員工比普通員工更容易在工作中激發創意、開拓創新。  另一方面,一線工人的技術創新有利於進一步弘揚工匠精神。
  • 海南瓊中:發放電動割膠刀 助農民提高割膠效率
    7月15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曹建華研究員向瓊中縣什運鄉便文村貧困戶介紹電動割膠刀使用方法。 當日,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為542名貧困戶免費發放電動割膠刀,割膠刀研發單位為貧困戶提供使用技能培訓。
  • 小小「電動割膠刀」折射出扶貧新風
    近日,海南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什運鄉為542名貧困戶免費發放電動割膠刀,由割膠刀研發單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負責為貧困戶提供使用技能培訓。據報導,這種電動割膠刀相較傳統方式,割膠效率可提高至少50%。
  • 「「最美」風採錄」曹建華:立志攻關電動割膠刀
    編者按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全國宣傳部長會議精神,圍繞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國防科工局在全社會廣泛開展
  • 省時省力省樹皮 熱科院電動膠刀讓瓊中膠農「加速」割膠
    手藝差的,5年就會把一棵膠樹「割幹榨盡」,收益減少25年!割膠的手上功夫是橡膠生產的重要環節,研製電動膠刀,提高割膠效率,是橡膠生產的世界性難題。正因為割膠技術難掌握,勞作辛苦,年輕人都「躲著走」,60後膠工還在扛大梁,膠工後繼乏人。
  • 華為雲IoT能力加持,天然橡膠產業迎來割膠自動化
    膠農們頭戴膠燈,手握膠刀,動作嫻熟幹練,彎腰、下刀、運刀、收刀,循環反覆。他們要在破曉前完成所有的割膠工作,這是一天中割膠的最佳時間,割出的膠最多,質量也是最好的。這是割膠的簡要流程,看似簡單卻對膠工技術要求極高,勞動強度也非常大、時間也長。正基於這種原始勞作,天然橡膠作為一種其重要的工業原料,廣泛運用於交通、工業、農業、軍事等幾乎所有的國民生活領域,並被列為國家戰略物資。  在這種背景下,華為雲和寧波中創瀚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創瀚維)的合作拉開序幕,向"點燈割膠"的原始勞作發起挑戰。
  • 看這位膠工在高...
    這是邦溪十三隊最偏遠的橡膠林段,地處高山頂端,土地貧瘠、坡度陡峭,但是林中的300多株橡膠樹,棵棵枝幹粗壯、挺拔蒼勁。長勢良好的膠樹,見證了周麗玲24年來紮根膠林、堅守樹位的艱辛付出。1996年,周麗玲和丈夫來到邦溪,成為一名割膠工人,開始接手最偏遠的高山區樹位,「當時大家都不願意到這個樹位割膠,路遠又難走,產膠也不多,一年到頭也僅能產幾百公斤膠水。」「以前的路更難走,漫水橋還沒修起來,只有幾棵樹做成的『木橋』,家裡也沒有買車,周麗玲就用一根扁擔挑著,慢慢地把肥料、膠水運過去。別人一天就能幹完的工作量,她要花費兩天甚至更多時間。」
  • 做就努力做到最好
    內容提要:《莊子·達生》記載,魯國一工匠削木為鐻(一種樂器),鐻成,見者無不驚嘆。被問到如何製成的,工匠稱,沒什麼高明的技術,做鐻時關鍵是要達到凝心聚神、物我相忘的狀態。天津北方網訊:《莊子·達生》記載,魯國一工匠削木為鐻(一種樂器),鐻成,見者無不驚嘆。
  • 《尋訪行家》德國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
    做燕尾服最大的難點是:燕尾服是敞開穿的,上身後,所有部位必須和身體完全貼合,任何地方都不能翹起來。那麼,裁縫就必須知道客戶出席的是什麼場合、他在這些場合會做什麼。比如,給指揮家做燕尾服,袖孔就要小一點兒,也就是要固定住胳膊根兒,否則,他一揮舞指揮棒,整件禮服都會跟著往上跑,看起來很滑稽。高個子的走路往往身體前傾,後身就要做得稍微長一些;矮個子在社交場合要抬著頭說話,衣服就要前襟長、後襟短。
  • 把小事做到極致,就是不平凡 申城「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
    自日前本報推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徵文活動以來,廣大讀者反響熱烈,紛紛以小短文、格言、短句等多種形式踴躍投稿,真情闡述了自己對「三個精神」的理解與體會。現將部分來稿作品選登,以饗讀者。孫師傅冷作工技術精湛,卻不知他一手精湛的繩結手藝是何時學會的。  在車間工作近十個年頭裡,師傅們的手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他們都有一雙布滿繭花的手,一雙靈巧無比的手,一雙好學上進的手,匠心精神的光輝在他們的手上閃耀。
  • 為何所有人都只讚揚「工匠精神」,卻沒人願意去做技術工人?
    導語:為何所有人都只讚揚「工匠精神」,卻沒人願意去做技術工人?工匠是什麼?在古時候,工匠是有很大的作用,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木匠、銅匠、鐵匠等等,他們用自己精湛的技藝一點一滴地記錄著這個古老的國度。而到了現在,工匠精神有了更廣泛的延伸,不單單是指手藝這方面,各行各業基本上都能用上工匠精神,這種精神包含了敬業、專注、創新等。近幾年國家非常重視工匠精神,大國工匠這個欄目的播出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大家都很尊重和推崇「工匠精神」,但是當今社會的真實情況是:高喊著學習工匠精神的口號,卻不幹實事,技術工人越來越難招,這是為什麼?
  • 《以工匠精神鵰琢時代品質》一課一練
    ②將一門技術掌握到爐火純青絕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內涵遠不限於此。有人說,「沒有一流的心性,就沒有一流的技術」。的確,倘若沒有發自肺腑、專心如一的熱愛,怎有廢寢忘食、盡心竭力的付出;沒有臻於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類拔萃、巧奪天工的卓越;沒有冰心一片、物我兩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動、腳踏實地的淡定。
  • 日本人是如何把「工匠精神」發揮的淋漓盡致的?
    如果任憑質量不好的產品流通到市面上,這些日本工匠(多稱「職人」)會將之看成是一種恥辱,與收穫多少金錢無關,這正是當今應當推崇的工匠精神。 「工匠」在日語中被稱之為Takumi,從詞義上來看被賦予了更多精神層面的含義。用一生的時間鑽研、做好一件事在日本並不鮮見,有些行業還出現一個家庭十幾代人只做一件事。
  • 關於「工匠精神」的幾點認識
    腰間帶得純鋼斧,要斫蟾宮第一枝。」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何為「工匠精神」。時空穿梭、歲月變遷,新時代的工匠精神該如何定義?從海底隧道匠人管延安到焊接第一人高鳳林;從航空手藝人胡雙錢到高鐵首席研磨師寧允展;從數控系統調控工程師蒲鷹到不斷抒寫城市地標新高度的陸建新……他們都是新時代工匠的傳承人,大勇不懼、大巧破難、大道無疆、大任擔當,執著專注、精益求精。
  • ...要流汗,更要善思創新——勞模工匠與浙江交院學生共話工匠精神
    12月1日下午,在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舉行的大國工匠與交通學子共話「工匠精神」活動中,第十二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組委會副主任、交通運輸部職業資格中心副主任、紀委書記李好明這樣闡釋交通工匠的精神內涵。本次活動特邀許振超、孔祥瑞、竺士傑三位全國勞動模範獲得者蒞臨活動現場與學子共話工匠精神。
  • ——大國工匠與交通學子共話「工匠精神」活動側記
    他們為什麼能成為「大國工匠」?他們身上有哪些感人故事?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徵程中,交通人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要培養更多「大國工匠」,應該向他們學習哪些精神?12月1日下午,三位交通運輸行業的「大國工匠」:許振超、孔祥瑞、竺士傑,來到賽事承辦單位浙江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簡稱浙江交院),與交通學子面對面共話工匠精神,並接受學校頒發的勞動教育導師聘書,希望年輕學生們積極主動傳承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徵程中作出更多貢獻。
  • 國賽選手走進白天鵝賓館體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國際在線廣東頻道消息(記者 朱子榮 林麗麗):參加「大國工匠灣區行」之「技能點亮灣區生活」活動的國賽選手,12月16日走進中國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級賓館----白天鵝賓館,體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年來,白天鵝賓館通過開展全員大培訓、技能大比武、推優評優等活動,大力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圍繞服務、產品優化大膽創新,進一步提升出品和服務質量,使工匠精神更好地嵌入企業生產、服務和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努力讓每位賓客於細微處感受到中國特色現代化酒店管理的一流水平。
  • 技術人員為何越來越少?只喊工匠精神口號,卻忽視技工低薪
    曾幾何時,技術人員在人們的心中還有著很高的地位。可是提及自己的薪資,不少技術人員卻又羞於啟齒。即便這份工作再體面、再有技術含量,可沒有財力的支撐,一切就只能是空談。技術人員為何越來越少?只喊「工匠精神」口號,卻忽視技工低薪乃是問題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