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米粉、面線湯、叻沙,說起新加坡的美食一定少不了「面」。面對菜單上琳琅滿目的選擇,不少小夥伴慌了神,想嘗鮮卻又分不清這都是些什麼面吶!今天,主頁君帶你盤點新加坡各式各樣的面,讓你點菜時再也不迷茫!
面線是福建省閩南等地區一種特有的漢族麵食小吃,可湯可炒,各有風味。不少臺灣街頭小吃也用到了面線——比如大腸面線、蚵仔面線……不行了再數下去更餓了。
細米粉來源於中國南方(福建、廣東等地都有)。米粉由大米製成,因此米味比較濃重,入口易斷,也很彈牙。比較有名的是米其林一星的新加坡本地餐廳莆田(Putien)的特色菜品——「興化米粉」,可以說是色香味俱全。
米薄主要見於肉脞面和魚丸面中,是一種寬、扁形狀的手工面,最有名的是獲米其林一星的大華肉脞面,大家有機會可以去嘗嘗看哦~
伊面又稱「伊府麵」,是一種油炸的雞蛋面,以雞蛋麵條先煮熟再油炸,可貯存起來,食用前下水一煮即可,色澤金黃,麵條爽滑,湯濃味鮮,可加不同配料,炒製成不同風味的伊府麵。
Maggi其實是一個速食麵品牌,在釀豆腐攤、面鋪都可以找到,Q彈的口感也使它成為麻辣香鍋的絕佳伴侶~
粿條形狀扁且寬,其中最有名的新加坡本地菜當屬炒粿條(char kway teow),粿條與臘腸豆芽醃蘿蔔一起爆炒,再裹上秘制醬汁,堪稱是國民菜餚。
河粉由大米製成,口感又糯又彈,可炒,亦可水煮配湯,出名的菜品有幹炒牛河、上湯河粉。
寫到這裡,
肯定要提一個困擾不少人的問題:
河粉與粿條究竟有什麼區別?
同樣源於廣東地區,
河粉由於有較大比重的其他粉類摻入,
使得其口感偏軟黏,
彈性好且不易斷,
與粿條相比更有韌性。
粿條中米漿佔比高,
沒有添加很多薯粉、澱粉,
因此口感比較飽滿。
(不知道說的全不全面,
歡迎來自廣東的朋友留言告訴大家)
板面、幼面的吃法多為清湯麵,配上豬肉碎和江魚仔(一種小魚乾)的麵條,口味淳樸而又豐厚,吃到嘴裡有滿滿的幸福感。
Bee Tai Mak/Mee Tai Mak 米太目
米太目由米粉和澱粉混合製成,只因為長得像老鼠尾巴而又被稱作老鼠粉。老鼠粉味道微甜,口感粘軟,常見做法為炒。
Yellow Noodles/Hokkien Mee 福建面
福建面又稱黃面,是一種鹼水面,多見於釀豆腐,魚丸面和炒福建面當中,口感厚實。最有名的菜餚就是Hokkien Prawn Noodles (福建蝦麵),主要材料有蝦子、青菜、豬肉、油麵等,因為海鮮的加入,味道極鮮。
Laksa可以說是新加坡最有名的特色菜之一,是一道起源於南洋的娘惹料理。用面大多為粗米粉,地道叻沙混合細滑椰漿與辛辣香料,口感獨特。
各式各樣的麵條,你分清楚了嗎?如果還沒有的話也完全沒有關係,明天中午去食閣點一份試試吧!
(主頁君寫到這裡決定晚餐去買一份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