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首屆楷書作品展上,陝西書法家陳龍的作品,被評為10件獲獎作品之一。陳龍早在2004年,就曾入展過第八屆書法國展、第二屆全國書法蘭亭獎,這可是書法界最高規格的展覽,由此我們能看出陳龍不凡的創作實力。
陳龍在楷書展上獲獎的作品,內容取自《荀子·勸學》,而書體則取自褚遂良《大字陰符經》,通篇讀來頗覺舒展大方。
楷書以格為界,一字一格,字繁字簡,大小不論,盡在格中。倘論章法,畢竟是單字與單字的關係,雖不連接縈帶,卻可以感覺到書寫時的一氣貫之,首尾相銜,清暢不梗,如見池月清光,如聞竹露清響,是天機清妙。
此作在用筆上呈現了差異之美。
有豐滿圓潤筆飽墨濃,亦有纖細如絲輕描淡寫,通過用筆上的對比,使楷書顯示出生動跌宕之美。這種美感不如行草激烈,是一種婉約的變宕,在波瀾不驚中轉換。
陳龍對筆畫的把握已經十分熟練,儘管字數繁多,但每一筆都井然有序,從容大方,顯示出作者對楷書細節上精美追求的方向。由於筆畫的相近,也就很相似於褚遂良,雖然達不到新創程度,也打上了鮮明的褚體印記。學褚有如此成績,也是一個實在的收穫,具備門庭之質,日後再有所遷變。
其次是結體的協調。
這件作品結體清朗而不懈,舒展而不散,重心平穩,堂堂正正。結構是楷書之大要,既要端楷,又要避免死板僵化,因而結構也有一個雖靜而動、正而見奇的趣味。
陳龍能領悟這一玄機,在結體上體現了一個「活」字,它不像歐體那般板上釘釘的嚴密構成,而是靈活巧妙,如同一個個建築,結構各異,立於正且有變化,由此而見多姿多態,相互比照欣賞益增其趣。楷書在用筆、結體上尤見功夫,陳龍在這方面的良好表現,使人們閱讀時賞心悅目。
此作不足是整體過於一致。
譬如橫向筆畫張弛過盛,只知放不知斂,用筆長而少用短,重複太多。筆畫有斂約的功能,使作品更含蓄有味,都一味伸長了,而不知藏之滋味也。
此作相同的字不少,在調節上也缺乏能力,如多個「之」、多個「不」字,寫得幾乎一個模子,缺乏變化,顯得雷同而無味。寫得順手了,也就生出慣性,字跡顯得輕滑,沉不下來。清秀的筆跡也是需要內在之力的,尤其是細線條,有力才有精神。
最後落款的行書軟弱俗氣了。缺乏好的結尾,缺乏圓滿。明人謝榛認為:「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雖說的是作詩文,作書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