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王劍的角度
作者: 國信證券銀行團隊
摘要
疫情對銀行業構成短期衝擊
整體來看,疫情衝擊下經濟基本面短暫受到壓制,銀行業信貸需求下降,部分地區及相關行業壞帳暴露風險增大,政策引導銀行讓利實體帶來息差下行,銀行一季度業績承壓。影響大小主要看企業復工復產的時間以及政策對衝力度,只要能在2月底復工,經濟活動恢復正常,疫情對銀行業績衝擊有限。
從微觀主體來看,關注資產擺布、經營區域、行業分布及客戶資質,其核心是客戶資質。(1)對公業務受疫情衝擊更直接和明顯,零售業務則取決於後續失業等情況;(2)區域維度:疫情嚴重、管控力度大的區域風險更大;(3)行業維度: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受疫情衝擊更直接更大行業風險大;(4)客戶維度:中小微製造業企業經營風險更大。綜合來看,核心是客戶資質,只要客戶現金流儲備良好或再融資能力強,經營壓力就不大。
政策對衝,中長期影響有限
對於宏觀政策預判,(1)貨幣政策:保持合理充裕,繼續引導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核心是寬信用;(2)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成為疫情控制後穩增長的關鍵,預計在年初預期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力,來部分抵消消費需求的下滑;(3)消費政策:刺激消費很可能成為疫情過後經濟著力的重點,汽車消費等刺激政策有望出臺。
疫情對全年信貸總量影響不大,但投放節奏和結構會出現變動,銀行會加大基建產業以及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同時在平衡好收益和風險前提下,會加大高收益資產的配置以部分抵消息差收窄的衝擊。
疫情對銀行基本面的影響有限
我們認為疫情對銀行基本面的影響主要體現為資產質量(不良生成率提升)和淨息差(淨息差下降)兩方面。經過敏感性測算,我們認為對銀行基本面影響不大。
投資建議(略)
風險提示
若宏觀經濟大幅下行,可能對銀行產生不利影響。
目錄
一、疫情對銀行業帶來短期衝擊
1.1疫情對銀行業衝擊體現在哪些方面
1.2疫情對不同微觀主體的影響
1.3 總結:影響程度取決於客戶資質
二、政策對衝,中長期影響有限
2.1宏觀政策走向
2.2 銀行經營之變
三、疫情對上市銀行影響的測算
四、投資建議(略)
五、風險提示
報告正文
01
疫情對銀行業帶來短期衝擊
在疫情仍在演化、諸多企業延遲復工復產的背景下,全國上下都高度關注疫情可能對居民生活、經濟增長、金融市場帶來的衝擊。受疫情影響,部分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壓力,中央和地方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包括延長小微企業還貸期限、定向降低貸款利率以及貸款財政貼息等措施。經濟基本面短暫受到壓制以及政策引導銀行讓利實體等因素,加大了市場對銀行經營壓力的擔憂,幹擾著銀行股在資本市場的表現。
1.1 疫情對銀行業衝擊體現在哪些方面
短期來看,疫情對銀行業量價質各核心指標確實直接構成衝擊,主要是信貸需求下降、部分客戶壞帳和讓利等方面,即「量質價」全方面受到影響。
信貸需求下降:春節假期延長、企業延遲復工復產,企業信貸需求偏弱,甚至出現部分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提前還貸的情況。因為這筆貸款本來是用在元宵節前後復工復產階段,但是現在復工復產推遲,企業不願意承擔貸款付息成本,因此提前還貸。同時,疫情還沒有完全被控制住,對經濟的衝擊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銀行信貸投放風險偏好也會有所下行,2020年一季度信貸整體將呈現供需雙弱的格局。往年出於「早投放早收益」等考慮,銀行傾向於年初多投放信貸,銀行四個季度基本按照「3322」的節奏投放。2019年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5.81萬億元,同比多增9526億元,創歷史新高,從佔比看,2019年一季度新增信貸規模佔全年比重的35%。展望2020年,疫情對2月信貸投放可能產生較大負面衝擊,3月信貸投放主要取決於企業復工復產情況,如果疫情得到控制,2月底企業能夠陸續復工,經濟活動恢復正常,那麼3月信貸投放有望恢復,若企業復工復產要到3月下旬之後,那麼3月信貸投放也將大幅低於預期。
整體來看,信貸投放上,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衝擊,新增規模和佔比都將有所下降,疫情控制後大概率會出現「搶工」現象,彌補前期投資的下降,進而帶來信貸投放機會,預計全年信貸投放規模不會縮減。
部分企業可能產生壞帳:受疫情衝擊較大地區和行業的企業經營風險加大,尤其是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微企業,部分企業可能產生壞帳,主要看疫情持續時間和政策支持力度;同時,在經營收入基本斷絕的情況下,微觀主體主要看企業現金儲備情況和再融資能力。
關注疫情嚴重、管控力度大的區域。受疫情衝擊較大地區,像武漢、孝感等城市已實行封閉式管理,企業復工復產難度大,相關企業的貸款會出現一定數量逾期和不良貸款。其他地區受春節因素和防控措施的影響,預判不良率也會小幅上升。 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等第三產業受疫情衝擊更為直接和明顯,經營風險增大。春節期間,第一、二產業本身就處於春節放假狀態,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但如果開工復工要推遲到3月之後,第二產業也會受到較大的衝擊。從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投放行業分布來看,2017年末,受疫情衝擊更為直接和明顯的行業信貸比例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9.3%)、批發及零售業(7.2%)、住宿餐飲及娛樂業(0.9%),合計佔比為17.4%(由於行業分類比較粗糙,貸款行業分類以借款企業營業執照上的行業分類為準,與貸款實際用途存在差異,所以該比重並不代表實際受疫情影響的信貸比例)。另外,如果開工復工延遲到3月份,需要警惕製造業中小企業經營風險,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製造業信貸投放比例為11.47%。根據清華、北大聯合調研的995家中小企業結果,34%的企業帳上現金餘額只能維持1個月,33.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 疫情對小微企業的經營衝擊無疑是巨大的,清華、北大聯合調研的995家中小企業顯示,29.58%的企業表示受疫情影響2020年收入下降在50%以上。不過近年來小微企業信貸投放力度雖然在加大,但是份額還是很小,小微企業(普惠)信貸餘額佔金融機構貸款餘額的比重不到10%。保監會在2月7號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2019年,普惠性小微企業的貸款不良率是3.22%,比2018年下降了近1個百分點;同時,小微企業的不良佔比是比較小的」,因此我們認為小微企業經營風險上升對銀行影響有限。 我們認為只要2月底企業能夠陸續復工復產,經濟活動恢復正常,銀行壞帳就是可控的。主要是:第一,政策在加大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困難的企業,尤其是對小微企業的支持;第二,企業盈利能力的短暫變弱未必會傳導到償付能力,只要復工復產企業現金流恢復,就不會產生很多壞帳。
政策引導銀行讓利實體,淨息差收窄。疫情對息差負面衝擊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市場因素,企業信貸需求下降,銀行議價能力下降。第二,政策引導銀行讓利實體企業,帶來息差下行的主要因素。疫情以來,政策主要體現在兩方面:(1)銀行針對特定行業給予減免利息、延長還款期限、降低貸款利率等支持,如「多家銀行對湖北省內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的經營性貸款,在現行基礎上利率下調0.5個百分點」「央行安排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貸款利率將不超過3.15%」等。這一部分的影響和特定行業(主要是防疫救災企業和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企業為主)相關較強,整體衝擊不大。(2)引導LPR利率下降,目前正處於銀行存量貸款定價換錨的敏感時期,LPR下行對銀行淨息差負面衝擊較大。央行2月3日下調了逆回購利率10BP,2月17日下調了MLF利率10BP,2月20日1年、5年LPR利率跟隨下行了10BP、5BP。
1.2 疫情對不同微觀主體的影響
從銀行具體業務、上市銀行微觀個體等維度來看,疫情衝擊的力度存在差別。
對公業務 對公業務與經濟波動呈現較強的正相關性,疫情衝擊下,銀行對公業務壓力增大,具體影響取決於銀行信貸區域、行業分布,以及客戶資質,其核心是客戶資質,即這些客戶受疫情影響下的現金流情況。
行業維度:直接受疫情衝擊較大的第三產業信貸投放比例越高風險越大,但實際壞帳取決於企業現金儲備情況(客戶維度)和再融資能力。我們統計了27家上市銀行信貸投放行業分布,值得注意的是銀行報表中披露的行業分類較為粗糙,且各家銀行在行業分類統計上存在一些區別,計算出來的貸款佔比與實際受影響貸款的比重可能存在較大的差距,但可以簡單用來比較不同銀行之間受影響的大小。由於很多上市銀行並未單獨披露比例較小的餐飲住宿和娛樂業(這些行業一般現金結算,現金流充沛,申請貸款不多)信貸投放規模,而租賃和商業服務業中含有較多城投類的貸款,因此我們計算餘下兩大行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信貸投放比重,根據我們的計算,各家銀行兩大行業佔比高低分化較大。但是,受疫情衝擊的力度還得看每家銀行的客戶資質,只要客戶現金儲備良好,就不會暴露風險。
客戶維度:受復工復產延遲衝擊,製造業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增大,風險大小主要取決於復工復產的時間。疫情給製造業中小企業帶來較大的衝擊包括:(1)疫情導致企業訂單下降,需求不足;(2)銷售渠道受阻,企業已經生產的產品無法變現;(3)為了防控疫情,企業開工延遲。已經開工的部分企業,由於現代工業體系的產業鏈複雜,牽涉眾多上下遊,上遊原材料供應不足等原因造成開工效率偏低。與此同時,企業還需要承擔人員工資、廠房租金、借貸利息等剛性費用,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壓力增大。關於是否會對銀行的經營造成較大壓力,主要取決於復工的進度,若近期企業能陸續復工,經濟活動恢復正常,那麼其實誤工時間也就2周左右,因為春節前後本身就是製造業放假的,大部分民企往年復工時間也在元宵前後(今年是2月8日),因此受影響相對小;若復工推遲到3月中下旬,則復工就推遲了一個月,這對現金儲備較差的中小企業會造成較大的壓力。
從27家上市銀行信貸投放結構來看,農商行製造業信貸投放比例偏高,且農商行以中小微企業客戶為主,此類企業在疫情中抗風險能力弱,如果農商行所在區域復工時間推遲到3月中下旬,則需要密切警惕相關信貸風險。
零售業務 零售業務受經濟周期波動影響較小,因此疫情對零售業務的衝擊大概率小於對公業務。具體來看:
個人經營性貸款受衝擊較大; 如果失業率上升,居民收入下降,以信用卡貸款為主的消費貸和按揭貸款會出現壞帳。
疫情對按揭和消費貸的衝擊主要體現在量和質上,對價的影響微乎其微。消費貸利率與LPR基本不掛鈎,按揭則跟著5年期LPR走,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5年期LPR大幅下行的概率不大,按揭存量重定價也要到2021年初。總而言之,零售信貸中按揭比重越高的銀行,受疫情衝擊越小。大行按揭比重就明顯高於同業。
消費貸和按揭貸款:主要看未來失業率。參照2003年SARS失業率回升0.3個百分點,失業率提升會帶來個貸需求下降並且產生部分壞帳,但具體影響難以測算。對銀行個體而言,取決於零售客群資質,客群現金流越好、收入越穩定,受疫情衝擊越小。比如大企業員工、公務員等白領客戶,薪資待遇受疫情衝擊的影響就很小,大行零售客群則主要對應這類客戶;彈性薪酬制員工、農民工等受損程度則較大,小型城農商行零售客群中這類客戶相對較多;部分股份行信用卡貸款比重較高,但憑藉大零售戰略的優越性,零售客群資質也不錯,預計風險不大。
個人經營性貸款:此次疫情對個體工商戶經營衝擊較大,預計個人經營性貸款需求會出現大幅下降,部分個體戶會提前償還貸款。但是對於壞帳部分,我們認為個體戶由於運營成本較小且可以快速採取裁員、關門等舉措;同時,個體經營性貸款金額低且多為抵押類貸款,因此我們認為壞帳風險相對可控。
1.3 總結:影響程度取決於客戶資質
我們對疫情給銀行帶來的短期衝擊做一個總結,我們認為:
整體來看,疫情衝擊下經濟基本面短暫受到壓制,對銀行業「量質價」各核心指標均構成壓力,銀行業信貸需求下降,部分地區及相關行業壞帳暴露風險增大,政策讓利實體帶來息差下行。至於衝擊的力度,則主要看企業復工復產的時間以及政策對衝的力度,只要能在2月底之前復工,經濟活動恢復正常,疫情對銀行業績衝擊就有限。 從上市銀行業務類型來看,對公業務受疫情衝擊更直接和明顯,零售業務則取決於後續失業率等情況。對公業務方面,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旅遊等第三產業收到的衝擊更直接和明顯;對製造業中小企業的影響,取決於企業復工復產的時間,基建等行業則受衝擊較小。零售業務方面,主要取決於失業率情況;同時,疫情主要衝擊零售信貸的規模和質量,對價的影響較小。 從上市銀行微觀個體來看,關注經營的區域、行業及客戶分布,其核心是客戶資質。受衝擊更大的銀行類型:(1)區域維度:疫情嚴重區域貸款投放比例高;(2)行業維度:交通運輸、住宿餐飲等受疫情衝擊更直接更大行業貸款投放比例高;(3)客戶維度:中小微企業信貸投放比例高。但整體來看,影響銀行個體業績的核心因素是客戶資質,只要客戶現金流儲備良好或再融資能力強,經營壓力就不大。綜上,我們認為兩類銀行受疫情衝擊較小,第一類是大行:客戶主要以大企業客戶為主,且基建、按揭等受疫情衝擊較小信貸投放比例高;第二類是零售佔比較高且客戶優質的銀行。 02
政策對衝,中長期影響有限
封城、限制人口外出、企業停產停工等舉措使得我國經濟在短期內受到衝擊,但是,隨著未來疫情好轉,衝擊將逐漸減弱,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也將在疫情過後集中反彈,帶動經濟回升。同時,為了對衝疫情對經濟的短期衝擊,穩增長政策力度料將有所增大。從中長期看,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原有軌跡,疫情對銀行的負面衝擊也將隨著經濟回升而好轉,銀行自身也將調整經營策略來平滑疫情對業績的衝擊。
2.1 宏觀政策走向
為完成2020年GDP翻一番的目標,穩增長政策力度料加大。疫情以來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採取了一系列針對性支持政策,通過強化信貸支持、減稅減費等方式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加快復工復產。隨著各地鼓勵復工的配套政策逐步落實到位,一旦疫情被徹底控制,企業復工的速度也有望超預期。但是,春節作為中國較大的消費場景,部分消費即使在疫情控制後也很難回補,消費需求下降對中上遊製造業的影響也客觀存在,如果2020年GDP翻一番的目標不變,那麼穩增長政策將加大力度。具體來看:
貨幣政策方面:保持合理充裕,繼續引導降低實體融資成本,核心是寬信用。考慮到我國處於經濟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貨幣政策大水漫灌的可能性非常低,政策核心仍然是通過LPR改革等疏通利率傳導機制。在2月20日LPR下行的基礎上預計今年還會下行10-20BP。同時,央行也將通過降準、降低貨幣政策利率等方式釋放長期穩定資金,預計全年仍有全面降準,以及多次定向降準的操作,貨幣政策利率和貨幣市場利率保持低位。 財政政策方面:降稅減費和專項債等積極的財政政策加碼可期。疫情控制後穩增長是核心,在房地產政策難以全面放鬆(但各城市會自行微調「因城施策」的具體措施),製造業投資受需求制約難以大幅反彈的環境下,財政政策將成為託底經濟的關鍵,我們預計財政政策在年初預期的基礎上將進一步發力,來部分抵消消費需求的下滑。 消費政策方面:近年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呈下降趨勢,再碰上疫情,整個社會零售總額增速很可能在2020年第一季度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消費作為穩定經濟和提升經濟質量的關鍵因素,刺激消費很可能成為疫情過後經濟著力的重點,刺激汽車消費等政策有望出臺。
2.2 銀行經營之變
信貸總量影響不大,但投放節奏和結構會出現變動。進入二季度及下半年後,被疫情遏制的信貸需求部分有望得到恢復,考慮穩增長支持力度加大,預計疫情對銀行全年信貸總量影響較小,但會改變信貸投放節奏。同時,信貸投放結構也會有所調整:(1)財政政策發力,銀行增加對基建相關產業的貸款投放;(2)交通運輸、批發零售、餐飲等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繼續得到信貸政策支持,投放力度加大;(3)為對衝貸款收益率下行風險,銀行會積極調整資產配置結構,在平衡好收益和風險的關係後,會加大投放收益率較高的消費貸款和中小微企業貸款。
03
疫情對上市銀行影響的測算
全年來看,我們認為疫情對銀行信貸總量影響不大,不考慮投放節奏變動的影響,疫情對全年銀行規模的影響可忽略不計。因此,疫情主要從資產質量和淨息差兩方面影響銀行的淨利潤,但具體程度難以分析,我們僅做初步簡略的測算,供投資者參考。
注意,我們的敏感性分析是在假設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的,而現實中還要考慮到其他變量的變化,包括:(1)銀行往往通過撥備來平滑利潤,目前上市銀行整體撥備覆蓋率高達212%,足以應對下表最極端的情形,而現實中幾乎不會達到這種極端情形(比如不良生成率近十年最高值也僅有1.33%,發生於2015年);(2)在宏觀政策推動信貸投放的背景下,全年信貸投放規模大概率超過我們預期,一定程度上幫銀行實現「以量補價」。因此我們認為疫情對銀行基本面的影響不大。
04
投資建議(略)
05
風險提示
若宏觀經濟大幅下行,可能從多方面影響銀行業,比如經濟下行時期貨幣政策寬鬆對淨息差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宏觀經濟下行時期借款人償債能力下降可能會對銀行資產質量產生不利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