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通常的解釋為:此句是說,知道的人不說,愛說的人不知道。另一種解釋是,聰明的人不多說話,到處說長論短的人不聰明。還有一種解釋是,得「道」的人不強施號令,一切順乎自然;強施號令的人卻沒有得「道」。
其實,這句話不妨結合下面四段解釋。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3、道可道,非恆道
4、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離。
知不知,是人的為學階段,因「道」的真相無法準確描述,所以,為學才是靠近真相的一種途徑,在為學之中,你所學越來越多,而質疑也就越來越多,你所不知道又想知道的也就越來越多,對於未知卻又想知道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這個時候,思想的容積在增大,其增大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你知識增長的速度,這個時候,如果把知識比作容器中的水,容器中的水雖然在不斷增長,但比不上容器體積增長的速度,如是,你的容器中的水平線,就一直處於不斷下降的狀態,這可以解構為「為道日損」的一個意思,所學越多,學問越增長,也就明白無知的東西越多,直至最後明白「道法自然」,這樣也就只好選擇遵守自然法則。「無為」了,。
知其白,為什麼要守其黑呢?
這個道理和「世人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的邏輯關係相似,因不善的存在,人們才認識到並真心的主張善;其內涵其實是一種人權方面的考慮,因為「不善」危害的是整個群體,損害的是群體中人人的權益,作為群體合法權益的實現,則需要一種契約的產生來約束群體行為,這種成文(法律規章制度等)或者不成文的契約(社會公德等),但注意的是,其立足點並非對「善」的吹捧和頌揚,而是在於對「不善」的監控、處理和懲治,這種不斷的質疑防禦體系是道德經中的重中之重。
同樣,黑白都是相對的,守在黑中,容易發現「白」中存在的問題,由於時代發展和形式的變化,原來立為「善」的「白」已經「有病」,(而聖人卻具備「病其病」的能力,保證「不病」正是因為其「病其病」)推動白的合理更新,甚至推翻「白」原有的「標的」重新立「白」,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再次強調一下,這種不斷的質疑的不斷防禦的體系是道德經中的重中之重。
通過上面的分析,然後,就理解到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字本身的一些內涵,「不言」並不是不說話的意思,而是不言(哪方面)的意思,也就是不標榜「真理」的意思,「言者不知」則指「標榜真理者」,或者說「造神者」樹立絕對權威,因自以為是的片面認識自以為得「道」,往往把人帶入歧途,混淆了真相,所以因為標榜真理,「言者」的思想出現封閉,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和各種外在因素隨科學發展產生的變化,這就對局限並阻礙了我們對「真相」的認識。
《道德經》是有靈魂的,需要從中發現文字中靈魂遊走的痕跡,它的各篇之間都存在相似的邏輯關係,相互呼應,如果割斷解釋,是無法解構文字背後的靈魂的。
==========================
歡迎點擊右上角按鈕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關注云臺山道觀公眾微信號方法:
1、「添加」-「搜號碼」-輸入「YuntaiMountain」-打開後關注
2、 「添加」-「查找公眾號」-輸入「雲臺山道觀」-打開後關注
3、用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雲臺道教文化,可登錄http://yuntaiguan.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