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解讀

2021-02-08 雲臺山道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通常的解釋為:此句是說,知道的人不說,愛說的人不知道。另一種解釋是,聰明的人不多說話,到處說長論短的人不聰明。還有一種解釋是,得「道」的人不強施號令,一切順乎自然;強施號令的人卻沒有得「道」。

其實,這句話不妨結合下面四段解釋。

1、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2、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3、道可道,非恆道

4、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離。

知不知,是人的為學階段,因「道」的真相無法準確描述,所以,為學才是靠近真相的一種途徑,在為學之中,你所學越來越多,而質疑也就越來越多,你所不知道又想知道的也就越來越多,對於未知卻又想知道的東西也就越來越多,這個時候,思想的容積在增大,其增大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你知識增長的速度,這個時候,如果把知識比作容器中的水,容器中的水雖然在不斷增長,但比不上容器體積增長的速度,如是,你的容器中的水平線,就一直處於不斷下降的狀態,這可以解構為「為道日損」的一個意思,所學越多,學問越增長,也就明白無知的東西越多,直至最後明白「道法自然」,這樣也就只好選擇遵守自然法則。「無為」了,。

知其白,為什麼要守其黑呢?

這個道理和「世人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也」的邏輯關係相似,因不善的存在,人們才認識到並真心的主張善;其內涵其實是一種人權方面的考慮,因為「不善」危害的是整個群體,損害的是群體中人人的權益,作為群體合法權益的實現,則需要一種契約的產生來約束群體行為,這種成文(法律規章制度等)或者不成文的契約(社會公德等),但注意的是,其立足點並非對「善」的吹捧和頌揚,而是在於對「不善」的監控、處理和懲治,這種不斷的質疑防禦體系是道德經中的重中之重。

同樣,黑白都是相對的,守在黑中,容易發現「白」中存在的問題,由於時代發展和形式的變化,原來立為「善」的「白」已經「有病」,(而聖人卻具備「病其病」的能力,保證「不病」正是因為其「病其病」)推動白的合理更新,甚至推翻「白」原有的「標的」重新立「白」,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再次強調一下,這種不斷的質疑的不斷防禦的體系是道德經中的重中之重。

通過上面的分析,然後,就理解到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字本身的一些內涵,「不言」並不是不說話的意思,而是不言(哪方面)的意思,也就是不標榜「真理」的意思,「言者不知」則指「標榜真理者」,或者說「造神者」樹立絕對權威,因自以為是的片面認識自以為得「道」,往往把人帶入歧途,混淆了真相,所以因為標榜真理,「言者」的思想出現封閉,適應不了社會的發展和各種外在因素隨科學發展產生的變化,這就對局限並阻礙了我們對「真相」的認識。

《道德經》是有靈魂的,需要從中發現文字中靈魂遊走的痕跡,它的各篇之間都存在相似的邏輯關係,相互呼應,如果割斷解釋,是無法解構文字背後的靈魂的。

==========================

歡迎點擊右上角按鈕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關注云臺山道觀公眾微信號方法:


1、「添加」-「搜號碼」-輸入「YuntaiMountain」-打開後關注


2、 「添加」-「查找公眾號」-輸入「雲臺山道觀」-打開後關注


3、用微信掃描下方二維碼

了解更多雲臺道教文化,可登錄http://yuntaiguan.blog.163.com


相關焦點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真正含義,千年前就已彰顯的大智慧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zhì)者不言,言者不知(zhì)。塞(sè)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知者不言》
    作品:【知者不言】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圖片來源於網絡 譯文:聰明的智者不多表現自己,忙於表現的人實際無知。塞堵住嗜欲的孔竅,關閉住嗜欲的門徑。
  • 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可悲啊,世人認為得到了形、色、名、聲就能夠得到事物的實情!形、色、聲真的是遠遠不夠用來獲得事物的實情的,而真正明白的卻不說,說的卻又不明白,那麼世人又如何能懂得這個道理呢?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莊子認為:「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
  • 明知不問是修養,看穿不言是智慧(深刻)
    世事洞明的人,通曉世情冷暖;人情練達的人,不讓他人難堪。有時候,明知故問的嘲諷,比聲色俱厲的責難,更讓人心寒。別人的短處,心知就好,不必揭穿;未愈的傷口,若不能醫,切忌撒鹽。成年人的世界裡,面子可以自己看輕,卻不能不留三分給別人。知人不必言盡,責人不必苛盡,知人不評人,知事不鬧事。《菜根譚》說:「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自尊心人人都有,但不是誰都懂得好好照看。
  • 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世尊 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 云何以幻還修於幻 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 云何復說修行如幻 若諸眾生本不修行 於生死中常居幻化 曾不了知如幻境界 令妄想心云何解脫 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 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 解讀《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解讀《道德經》第二十三章照心海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 【古文觀止】賣柑者言
    《賣柑者言》是一篇寓言體散文,由買賣一個壞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議論,假託賣柑者的一席話,以形象、貼切的比喻,揭示了當時盜賊蜂起,官吏貪汙,法制敗壞,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有力地諷刺了那些冠冕堂皇、聲威顯赫的達官貴人們本質上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欺世盜名的人物,從而有利抨擊了元末統治者及統治集團的腐朽無能還有社會當下的黑暗,抒發了作者憤世嫉俗的情感。
  • 光明日報: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原標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古人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網民稱自己為『草根』,那網絡就是現在的一個『草野』。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1、《道德經》:功成弗居《道德經》曰:「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作用於萬物而不把持萬物,功成名就而不貪功;只有從不佔據身份地位,才不會失去身份地位。功成弗居是老子《道德經》教給我們如何做一個領導人,當做出成績而不貪功倨傲的為人哲學。
  • 「君子不器」的六種解讀,史上眾說紛紜,如何解讀才合孔子心意?
    因為自古以來,我國的先賢們就提出了「以意逆志」(孟子)、「得魚忘筌」(莊子)的詮釋理念,主張解讀聖賢的言語,要「得神忘形」。從根本的精神上還原,而不是局限在字詞表層意思的牢籠中。否則,儘管「言為心聲」,我們所得的言也並非心本身,只是作者思想的痕跡。筆者據此提出新的詮釋思路——考據為基,參求為輔,心解為用。
  •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王風黍黎》中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之語,本篇又有「心之憂矣,不知我者」之嘆。壯志難酬,知己難求,本是古今人皆有的慨嘆。所以屈原會憂憤難言,自投汨羅江;範仲淹要「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民;」嶽飛亦有「知音少,弦斷有誰聽」之感。
  • 敏於知人,知人者智
    孔子這裡想要強調的是,在知人與被人知這件事上,不能本末顛倒,以至於本該需要自己擔心的卻不去擔心,不該自己擔心的卻常常作無謂的擔心。為什麼說知人是本?因為老子與孔子都說過「知人者智」。不知人怎能算得上明智?而知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管是為人處世或者是做事,都是至關重要!
  •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言,無以知人.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 「知屋漏者在宇下」
    他說,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根本一條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得到提高,正所謂「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要求,我們要牢記在心,落實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