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於知人,知人者智

2021-02-19 道善學苑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或不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或不理解)別人。」


患:串心為患,擔心、焦慮之意。

己知:「知己」的倒裝用法;知,理解、了解的意思。

孔子這裡想要強調的是,在知人與被人知這件事上,不能本末顛倒,以至於本該需要自己擔心的卻不去擔心,不該自己擔心的卻常常作無謂的擔心。

為什麼說知人是本?因為老子與孔子都說過「知人者智」。

不知人怎能算得上明智?而知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管是為人處世或者是做事,都是至關重要!譬如,對於交朋友,如果不夠了解對方的為人,則意味著一開始你可能連交往的對象都搞錯,如此,將來怎能不身受其害?對於擇業,如果不知領導或老闆是怎樣的人。則一定會走彎路,貽誤機遇。對於人生伴侶的選擇,知人之重要更是自不待言。對於商業合作,也只有多了解對方,才能讓自己多些勝算,避免陷阱。如果作為管理者,在選人、用人方面,知人更為重要,因為知人才能善任。

綜上所述,我們明白,原來「不知人」才是最需要自己去「患」的。只有當一個人時時保有這種憂患意識,他才能隨時想著儘量多了解別人,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把「患」當作「患」,最後就不會有後患,這也是「憂患」對人生的積極意義。 而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其實對自己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因為,了不了解自己,那是別人的事,屬於可遇而不可求。想想看,如果自己的才德不夠突出,首先自己就沒資格讓別人去了解。如果自己智德才俱佳,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還擔心別人不會了解自己嗎?即使別人不了解自己,那也是別人的損失,自己確實也不該為此憂患。

另外,這裡孔子還看透一個真相,就是一個人被別人完全了解,這根本就是件不可能的事,尤其是君子絕不可能被小人們了解。

本章關鍵詞:患,己知,知人。

知人者智,因此知人應成為人生中必修的功課之一,所以,本書特別突出呈現孔子的知人之道。

常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明小人往往讀不懂君子,因此沒必要「患人不己知」,但一定要把功夫用到「患不知人」上,因為需要時時防備來自小人的傷害。

轉念自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而轉念,卻需要善於逆向思考,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反者」,即反習以為常之道。

孔子強調「不患人之不己知」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他是希望我們逐步化解對自我的執著,進一步做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人生中凡是自己所不能把握的,根本無需去「患」,而對於與自己的智慧與德行修養有關的方面,卻需要時常保有「憂患」意識。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說:「看明白他人(自己)言行所依憑的觀念;靜心審視他人(自己)的言行習慣和思維理由;深入察驗他人(自己)對行事結果是否安樂。一個人還能往哪裡隱藏呢?一個人還能往哪裡隱藏呢?」

視:看明白之意,孔子說過「視思明」。其:指自己或他人。所以:所依憑的觀念。觀:指靜心地審視,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理智之心去觀照,具有見於無形的意境。所由:行動的路徑和理由在什麼地方,指行與思的習慣。察:察驗、細察之意。所安:心安樂的地方。廋:隱藏、藏匿。

本章孔子通過一個人對做事所憑藉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以及對待行事結果所持心態的視、觀、察,完整地呈現了一個人認識自我,以及認知他人的重要方法。

首先,一個人做事之前,必有其行為動機、行為所依據的價值觀念。這裡的觀念就是指孔子所強調的「道」,個人所持的道,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對於這一點需要好好「視」,「視」就要「視思明」,即真正用理智的心眼看明白他的「道道」。

其次,一個人在做事的過程中,行為必定受其觀念與習慣的牽引,思考上必定受其思維觀念的指引。要了解這一點,需要靜心地去觀想他的一舉一動與一言一行,其中在透露著什麼樣的行為習慣與思維習慣。而所參考評量的標準,自然是仁、義、禮、智、信、謙、敬等普世德行價值,同時,更不要忽視對方在小事上的行為習慣,要視小如大,視微如著,因為老子說「見小曰明。」

再次,面對一件事情的結果,要察驗他此時的心態如何。觀察他是安樂於仁愛行為的事,或是安樂於非仁愛行為的事,尤其他對於自己做了不合乎仁愛的事,察看其是否有不安、不忍或羞愧等;還是他做了之後,依然面不紅,心不跳,心安理得。

孔子最後連用兩個反問句,實際是在向人們表達非常肯定的意思。即通過這幾個步驟的了解,一個人哪裡也隱藏不了。這是孔子對自己的一套自知知人方法的充分自信。

本章關鍵詞:視,所以,觀,由,察,安。

把握視、觀、察的知人之道與自知之道。認識自己就是反省的意義,屬於自知者明;認知別人就是知人的意義,屬於知人者智。

我們學到孔夫子的三招識人學。其一,弄明白一個人的行為動機和價值觀念;其二,通過了解其行為習慣來明了其性格,了解其價值觀來明白其思維習慣;其三,通過察驗其對行事結果的心理反應,來了解其良善與否。

與人打交道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摒棄一般世俗人所奉守的「防人之心不可無」的觀念,竭力避免隨意猜測別人的不守信,也不先入為主地去臆測別人會欺詐,而是把他人看作可善可惡的中性個體,最重要的是要能敏銳地預先察覺他人在細微的動向上,是否有讓人不信或詐欺騙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何明心見性,知人知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的一句話。這八個字中藏著人生的大智慧。知人者智。能夠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知人是一種聰明,是看清看透別人。俗話說: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這說明知人的難度。
  • 《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即使如此,絕大多數人對《道德經》這經典還是十分推崇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寫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意思是說能了解、認識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認識、了解自己的人是聰明的。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思是,認清別人是一種智慧,認清自己就稱得上聖明了。千百年來,能夠真正認清自己、戰勝自己的人並不多,沒有自知之明的人,拎不清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而且容易被別人虛偽客套的讚美所迷惑。別人誇得越多,這種人的狂妄之心就越膨脹,直到覺得天底下容不開他了,自然而然也就走向了滅亡。
  • 敏於事而慎於言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知屋漏者在宇下」
    他說,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根本一條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不斷得到提高,正所謂「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樂者,同天下之憂」,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政治要求,我們要牢記在心,落實在行。
  • 21條知人識人黃金法則
    每個人的善、惡、本性、外表不一。有的人外貌溫良卻行為狡詐,有的人情態恭謙卻心懷叵測,有的人看上去英勇果敢實際內心卻膽小怯懦,有的人似乎已竭盡全力卻是另有圖謀。那到底怎麼樣可以準確識人,施以用人,與以交人呢?
  • 身居高位者最重要的兩件事:知人、曉事
    竊謂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知人誠不易學,曉事則可以閱歷黽勉得之。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秉公亦謬,小人固謬,君子亦謬,鄉原固謬,狂狷亦謬。重以不知人,則終古相背而馳,絕非和協之理。故恆言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一成不變之君子,無一成不變之小人。
  • 《老子》:強求「知人」是自我偏執的小智,知己者自勝才是真強大
    可能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道家老子說了句相當經典的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這句話什麼意思?老子說得十分直接。大概意思便是說,了解別人不過是小聰明,了解自己才是真,能夠戰勝別人,不過是「蠻力」,真正的強者,在於「自勝」。
  • 知人而不評人,是做人最溫柔的姿態!
    孔子說:「知人不易,人不易知。」所以他也說:「知人者智,自知之明。」但是這個世界上,知人識人的智者又有多少呢?更難的是,在知人之後管住自己的嘴,不對他人的生活妄加評論,橫加幹涉。這世上更多的人,是對他人的生活一知半解,但是就敢憑著知道的一鱗半爪來隨意臧否他人。別人無車無房,你說因為他窮他不努力,卻不知道人家每個月雷打不動將自己的工資抽出一部分資助貧困學生;別人作息規律,生活簡單,你說人家古板乏味,毫無情趣,卻不知道人家已經是千帆過盡,豪華落盡見真淳。
  • 光明日報: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原標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習近平總書記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古人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網民稱自己為『草根』,那網絡就是現在的一個『草野』。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
  • 《莊子·大宗師》篇一:知天知人,真人真知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折,是知之盛也。譯:知道天道客觀運行,也知道人的主觀行為,已經給是認知的極致了。道之所存,無形無相,惚恍不定,能通過自然規律而把握道之運行,能通過智力知道人的主觀行為,這已經是認識的極致了。相比於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對於人的行為的認知則要更加困難,客觀規律不會變化不定,但是人的行為主觀隨意性很強,很難把握,能保全自身不夭折已經是極限了。
  • 李銀河:知我者,二三子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真正含義,千年前就已彰顯的大智慧
    知(zhi治):同「智」。一、三種解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這句話普遍有三種解釋值得分析——01、明智的人不隨便說話,隨便說話的人沒有智慧。02、智者是不向人民發號施令的,發號施令的人就不是智者。03、真正知『道』的人,不會到處說。到處說的人,其實不是真的知『道』。我們看哪句分析的對呢?個人認為都對!
  • 習近平說網信精神: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新華社馬佔成攝習近平419講話引經據典——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一)2016年4月19日,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在這篇講話裡,習近平主席談到了關於網絡的很多重要論述。
  • 「智咖大師」上崗!同仁堂知嘛健康用機器人做咖啡
    一年前,百年老字號藥堂同仁堂(需求面積:40-120平方米)在北京雙井開設了第一家跨界「新零售」店鋪——知嘛健康壹號店。   這個店鋪不僅吸引了有錢有閒的高淨值人群,還成為80、90、00後的網紅打卡聖地。據了解,知嘛健康壹號店工作日下午的人流量達四五百人,周末高達一千人。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解讀
  • ...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楚昭王逃離楚國,屠羊說也跟著昭王逃走。在流浪途中,昭王的許多問題,乃至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是他幫忙解決,功勞很大。
  • 知人不評人,方為人上人!
    完美無缺的不是人,而是一種理想,人不是生來而偉大,而是慢慢成長。不要在人背後議論紛紛,不要隨意打聽別人私事,給別人留空間,給自己留餘地。有一種大智若愚,就是知人不評人。知人,是一種眼光評人,是一種多餘。知道一個人的缺點,了解一個人的脾氣。是去是留,自己取捨。
  •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什麼意思呢?
    舉頭三尺有神明,相信這句話大家經常會聽到,但是還有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其實這幾個字可以用正大光明來形容,告訴人們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你想騙取別人以獲得信任,結果只是騙取了自己的良心。
  • 《易經》:知時、知人、知進退,水鏡先生令人嘆為觀止的行止智慧
    網圖因此之故,所以水鏡先生被網友們評為《三國演義》一書中最智慧的人,因為他能知時、知人、知進退,也符合人們心目中對古代那些隱士高人們的崇拜,因為在人們的心目中,那些隱士高人們都是可以做到「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即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