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或不理解)自己,要擔心自己不了解(或不理解)別人。」
患:串心為患,擔心、焦慮之意。
己知:「知己」的倒裝用法;知,理解、了解的意思。
孔子這裡想要強調的是,在知人與被人知這件事上,不能本末顛倒,以至於本該需要自己擔心的卻不去擔心,不該自己擔心的卻常常作無謂的擔心。
為什麼說知人是本?因為老子與孔子都說過「知人者智」。
不知人怎能算得上明智?而知人,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不管是為人處世或者是做事,都是至關重要!譬如,對於交朋友,如果不夠了解對方的為人,則意味著一開始你可能連交往的對象都搞錯,如此,將來怎能不身受其害?對於擇業,如果不知領導或老闆是怎樣的人。則一定會走彎路,貽誤機遇。對於人生伴侶的選擇,知人之重要更是自不待言。對於商業合作,也只有多了解對方,才能讓自己多些勝算,避免陷阱。如果作為管理者,在選人、用人方面,知人更為重要,因為知人才能善任。
綜上所述,我們明白,原來「不知人」才是最需要自己去「患」的。只有當一個人時時保有這種憂患意識,他才能隨時想著儘量多了解別人,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把「患」當作「患」,最後就不會有後患,這也是「憂患」對人生的積極意義。 而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其實對自己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因為,了不了解自己,那是別人的事,屬於可遇而不可求。想想看,如果自己的才德不夠突出,首先自己就沒資格讓別人去了解。如果自己智德才俱佳,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還擔心別人不會了解自己嗎?即使別人不了解自己,那也是別人的損失,自己確實也不該為此憂患。另外,這裡孔子還看透一個真相,就是一個人被別人完全了解,這根本就是件不可能的事,尤其是君子絕不可能被小人們了解。
本章關鍵詞:患,己知,知人。
知人者智,因此知人應成為人生中必修的功課之一,所以,本書特別突出呈現孔子的知人之道。
常說「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說明小人往往讀不懂君子,因此沒必要「患人不己知」,但一定要把功夫用到「患不知人」上,因為需要時時防備來自小人的傷害。
轉念自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而轉念,卻需要善於逆向思考,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反者」,即反習以為常之道。
孔子強調「不患人之不己知」有更深一層的含義,他是希望我們逐步化解對自我的執著,進一步做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人生中凡是自己所不能把握的,根本無需去「患」,而對於與自己的智慧與德行修養有關的方面,卻需要時常保有「憂患」意識。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說:「看明白他人(自己)言行所依憑的觀念;靜心審視他人(自己)的言行習慣和思維理由;深入察驗他人(自己)對行事結果是否安樂。一個人還能往哪裡隱藏呢?一個人還能往哪裡隱藏呢?」
視:看明白之意,孔子說過「視思明」。其:指自己或他人。所以:所依憑的觀念。觀:指靜心地審視,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理智之心去觀照,具有見於無形的意境。所由:行動的路徑和理由在什麼地方,指行與思的習慣。察:察驗、細察之意。所安:心安樂的地方。廋:隱藏、藏匿。
本章孔子通過一個人對做事所憑藉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以及對待行事結果所持心態的視、觀、察,完整地呈現了一個人認識自我,以及認知他人的重要方法。
首先,一個人做事之前,必有其行為動機、行為所依據的價值觀念。這裡的觀念就是指孔子所強調的「道」,個人所持的道,直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對於這一點需要好好「視」,「視」就要「視思明」,即真正用理智的心眼看明白他的「道道」。
其次,一個人在做事的過程中,行為必定受其觀念與習慣的牽引,思考上必定受其思維觀念的指引。要了解這一點,需要靜心地去觀想他的一舉一動與一言一行,其中在透露著什麼樣的行為習慣與思維習慣。而所參考評量的標準,自然是仁、義、禮、智、信、謙、敬等普世德行價值,同時,更不要忽視對方在小事上的行為習慣,要視小如大,視微如著,因為老子說「見小曰明。」
再次,面對一件事情的結果,要察驗他此時的心態如何。觀察他是安樂於仁愛行為的事,或是安樂於非仁愛行為的事,尤其他對於自己做了不合乎仁愛的事,察看其是否有不安、不忍或羞愧等;還是他做了之後,依然面不紅,心不跳,心安理得。
孔子最後連用兩個反問句,實際是在向人們表達非常肯定的意思。即通過這幾個步驟的了解,一個人哪裡也隱藏不了。這是孔子對自己的一套自知知人方法的充分自信。
本章關鍵詞:視,所以,觀,由,察,安。
把握視、觀、察的知人之道與自知之道。認識自己就是反省的意義,屬於自知者明;認知別人就是知人的意義,屬於知人者智。
我們學到孔夫子的三招識人學。其一,弄明白一個人的行為動機和價值觀念;其二,通過了解其行為習慣來明了其性格,了解其價值觀來明白其思維習慣;其三,通過察驗其對行事結果的心理反應,來了解其良善與否。
與人打交道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摒棄一般世俗人所奉守的「防人之心不可無」的觀念,竭力避免隨意猜測別人的不守信,也不先入為主地去臆測別人會欺詐,而是把他人看作可善可惡的中性個體,最重要的是要能敏銳地預先察覺他人在細微的動向上,是否有讓人不信或詐欺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