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新聞網1月11日訊(楊晶佳) 傳統企業布局生鮮零售市場,投資者借其品牌效應加盟開店,原本是雙贏的生意,卻招來不少非議。
近日,自媒體生鮮榜發布一則文章稱,多名加盟商因看重溫氏股份(300498.SZ)品牌知名度,在合夥加盟「溫鮮生」品牌店後,卻遭遇設施故障延遲處理、產品價格高且品質不佳等問題,損失慘重,而溫鮮生也被指與溫氏股份關係匪淺。
網曝加盟商虧損累累 訴訟維權難
據生鮮榜文章內容顯示,來自廣州天河區的L先生在合夥加盟溫鮮生後,開業第一天就出現了風幕櫃製冷問題,此後營業過程中,L先生還發現,溫鮮生所售香印青提的價格超過附近友商活動價的兩倍,蔬菜也經常出現葉子發黃的現象。
與L先生一樣,許多加盟商都指出溫鮮生產品價格高、品質低,顧客不買帳,無奈之下,有人不得不閉店處理,也有聲稱虧損了80多萬元的加盟商試圖聯繫溫鮮生挽回部分損失,但尚未得到回應。
一位H姓加盟商提到,當初(溫鮮生)說的補助、結算、人員支持,都是口頭承諾並未寫進合同,自己輕信了是溫氏的公司,吃了啞巴虧。她曾就此事諮詢過4個律師,然而打官司只有5成勝算,由於經濟和精力有限,對訴訟維權表示很無奈。
值得注意的是,有關溫氏旗下生鮮店虧損的爭議性內容並非最近才突然湧現。
知乎用戶@九月初三稱加盟溫氏生鮮虧損嚴重
來源:知乎
知乎用戶「@九月初三」曾於2019年5月發布一篇文章,自稱為惠州地區的溫氏生鮮加盟商,因為相信溫氏的品牌和信譽,拿出辛苦積攢的幾十萬本錢加盟溫氏生鮮,結果「上了大當」。
文章中稱,溫氏供應的蔬菜價格比市場上商販的零售價還要高,加盟商為了不讓貨架空著,只能高價向溫氏進貨,自己貼錢賣菜。
整體來看,知乎用戶@九月初三對於溫氏生鮮「既沒有價格優勢又沒有品質優勢」,「收了我們的加盟費和保證金就對加盟商不管不問」等問題的描述,與生鮮榜文章中溫鮮生加盟商的投訴內容具有高度一致性。
溫氏背書爭議 溫鮮生不姓「溫」?
生鮮榜文章中提到,許多加盟商都是因為「看到宣傳是溫氏旗下的公司」,出於對溫氏招牌的信任才選擇加入溫鮮生。
問題是,溫鮮生真的姓「溫」嗎?
L先生對生鮮榜稱,當初籤訂合伙人協議時,甲方為廣州市溫氏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溫氏食品」),但退出合伙人再籤合同時,公司名稱已變更為廣東壹先生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壹先生」)。
據溫氏股份2017至2019年年報顯示,溫氏食品原為其在2017年4月新設的子公司,溫氏股份實際出資200萬元,持股比例100%。
2020年6月22日,溫氏食品發生註冊資本及股東變更,註冊資本由原來的2000萬元增至1億元,新增股廣州輝騰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廣州凱訊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分別認繳5100萬元、3400萬元,持股比例分別為51%、34%。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溫氏食品第一、二大股東的廣州輝騰和廣州凱訊均成立於2020年6月5日,疑似實控人均為李鏡聰。
2020年7月29日,溫氏食品公司名稱變更為壹先生,董事長為梁傳貴,實控人、董事兼總經理為李鏡聰。
至此,溫氏股份所持壹先生股份比例僅剩15%,並非該公司大股東。
溫氏股份稱溫鮮生由廣東壹先生食品有限公司獨立經營
來源:深交所互動易
2020年12月14日,有投資者向溫氏股份詢問溫氏生鮮電話號碼,溫氏股份回復稱,目前銷售公司生鮮產品的門店主要由壹先生運營,壹先生為公司合作參股企業,定位為社區生鮮連鎖品牌,店名冠以「溫鮮生」字樣,其獨立經營,自負盈虧,不在上市公司合併報表內。
也就是說,「溫鮮生」其實並不能看作溫氏股份旗下品牌,兩者關聯程度有限,只能算是借其招牌引流。
對於溫鮮生和溫氏股份之間的關聯,中國科技新聞網致函溫氏股份,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業績危機浮現 生鮮布局一波三折
2015年,溫氏股份上市,當年實現營收482.37億元,淨利潤62.05億元,而通威、海大、正邦等其餘7家企業當年利潤總和僅26.22億元,溫氏股份穩坐「行業老大」地位。
溫氏股份2016至2018年營收及利潤情況
來源:溫氏股份2018年年度報告
年報數據顯示,2016至2018年間,溫氏股份營業收入分別為583.55億元、556.57億元、572.36億元、淨利潤分別為117.9億元、67.51億元、39.57億元。
營收波動,淨利潤逐年下滑,溫氏的業績在上述三年期間出現增長乏力態勢。
2020年三季報顯示,溫氏股份前三季度營收554.42億元,同比增長14.81%,淨利潤82.41億元,同比增長35.44%。
同一時期,牧原股份營收391.65億元,同比增長233.79%,淨利潤209.88億元,同比大增1413.28%。
數據來看,溫氏股份營收額雖然遠超牧原股份,但利潤卻不及對方半數,雪上加霜的是,截至2021年1月8日,溫氏股份市值縮水至1217.33億元,而牧原股份市值則高達3638.02億元。
其實,面對業績增長不及友商、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的境況,溫氏股份近年來一直在積極求變,其中之一就是布局生鮮產業。
2016年年報顯示,溫氏於2015年開始探索生鮮食品流通連鎖經營業務,初步構建了溫氏生鮮食品連鎖經營管理體系,以「公司+店主」為經營模式,籤約門店75間,已開業56間,負責生鮮業務的下屬公司——廣東溫氏食品營銷有限公司年收入1.06億元。
2017年,溫氏累計籤約門店達197間,已開業178間,業務拓展到了深圳、廣州、東莞、蘇州、杭州等城市。
然而此後,溫氏年報中便再未披露有關門店數量的信息,有關溫氏生鮮虧損閉店,生鮮布局半路「夭折」的傳聞也一度甚囂塵上。
2018年9月,有投資者通過深交所互動易平臺向溫氏提問,公司為什麼不能公布溫氏生鮮門店數量?是否溫氏生鮮門店的推廣遇到了困難?對此,溫氏回復稱,生鮮營銷業務總體上仍處於探索期,每月門店數量變化較大,因此公司不會實時更新門店數量信息。
2020年11月26日,溫鮮生總經理李鏡聰在接受時代財經專訪時坦陳,「2015年溫氏開始做生鮮,很多門店開在農貿市場,但當時更多採用的是批發的思維,競爭不過夫妻檔,因為夫妻店對盈利期望值比較低,成本也低出不少。但我們要負擔門店和員工的生計,成本要高出許多。」
或許是受高成本支出壓力影響,溫氏生鮮似乎低調了許多,近兩年已經沒有了開店的消息。
而另一邊,溫鮮生官網顯示,截至目前,溫鮮生品牌已經在廣州、深圳、佛山、清遠等地建立起超過120家門店。
靠著溫氏的招牌效應,溫鮮生吸引了不少加盟商,目前擴張還算順利。但隨著虧損閉店乃至訴訟維權相關的爭議不斷湧現,溫氏這塊招牌還能用多久,面對後來居上的牧原股份等行業對手,溫氏股份又何解「前浪」之尬,都還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