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此方劑應用範圍之廣,可解患者危難之急

2020-12-21 太陽說易

大柴胡湯是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而成,也是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兩方加減合成,是和解為主與瀉下並用的方劑。小柴胡湯為治傷寒少陽病的主方,因兼陽明腑實,故去補益胃氣的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以治療陽明熱結之證。其原方組成為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洗)半升,芍藥三兩,枳實(灸)四枚,大黃二兩,生薑(切)五兩,大棗(孽)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張仲景關於大柴胡湯的論述條文共有四條,其中,《傷寒論》中有三條,《金匱要略》中有一條。《傷寒論》第103條說:「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第136條說:「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第165條說:「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說:「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從上述條文來看,條文中的「心下急,鬱郁微煩」,是胃脘即兩脅痞滿,煩為有熱,熱結成實,當然會煩。「熱結在裡」為陽明裡熱,熱結表現在大便上。「往來寒熱」是少陽病的典型症狀,而且在第103條中「下之則愈」,說明大柴胡湯是攻下逐邪的方劑。「心下急、心中痞硬、心下滿痛、嘔吐下利」,此處的「嘔吐下利」,是有語病的,一般情況下,上吐下瀉的患者,是不能再用大柴胡湯下攻的,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不見屎而只下水,這是氣機被邪熱、水飲鬱阻,腸胃不通的急迫感覺,應給予大柴胡湯以和解少陽、攻逐陽明。陽明熱結成痞,連及脅下滿痛,為並少陽疏機不利合陽明裡實證,當然得用大柴胡湯外解少陽,內攻陽明裡實。

本方證屬於少陽陽明合病,仍以少陽為主。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表明病變部位仍沒有離開少陽;嘔不止與鬱郁微煩,則較小柴胡湯證的心煩喜嘔要嚴重,但大柴胡湯和小柴胡湯的嘔,其共同點是病位都在半表半裡,邪熱犯胃,胃氣上逆致嘔,同時,大柴胡湯因熱結在裡導致胃腸氣機不通,氣機不降而上逆,從而引起嘔吐的發生。再加上心下痞硬或滿痛、便秘或下利等合參,說明病邪已進入陽明,有化熱成實的熱結之象。在治法上,病在少陽,本當禁用下法,但與陽明腑實並見的情況下,就必須表裡兼顧。故《醫方集解》說:「少陽固不可下,然兼陽明腑實則當下」。本方既不悖於少陽禁下的原則,又可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使少陽與陽明合病得以雙解,可謂一舉兩得。

上文說了,大柴胡湯是小柴胡湯中去人參,甘草,是因為裡實證,故不用。而加入大黃,枳實,芍藥,均是陽明藥物。枳實配芍藥是枳實芍藥散之義,可止痛行滯化積,調暢氣機,調暢氣血。方中重用柴胡為君藥,配臣藥黃芩和解清熱,以除少陽之邪;輕用大黃配枳實以內瀉陽明熱結,行氣消痞為臣藥。芍藥柔肝緩急止痛,與大黃相配可治腹中實痛,與枳實相伍可以理氣和血,以除心下滿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薑,以治嘔逆不止,共為佐藥。大棗與生薑相配,能和營衛而行津液,並調和脾胃,功兼佐使。故吳謙,等在《醫宗金鑑》中說:「柴胡證在,又復有裡,故立少陽兩解法也。以小柴胡湯加枳實、芍藥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內也。去參、草者,以裡不虛。少加大黃,以瀉結熱。倍生薑者,因嘔不止也。斯方也,柴胡的生薑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的大黃之少,攻半裡之效徐,雖雲下之,亦下中之和劑也」。

臨床中大柴胡湯方證是比較常見的。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下滿痛,嘔吐,便秘,苔黃,脈弦數有力為辨證要點。凡屬肝膽胃腸不和,氣血食水凝聚不通所引起的病證,均可使用本方治療,所以說其應用範圍極廣。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症,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屬於少陽陽明合病者。若兼黃疸者,可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溼退黃;脅痛劇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氣活血止痛;膽結石者,可加金錢草、海金沙、鬱金、雞內金以化石。現代醫學擴大了其使用範圍,用於心血管系統的冠心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生殖系統,以及消化系統諸症等。

相關焦點

  • 孔伯華:認識《傷寒雜病論》
    此中「所著論」即指《傷寒雜病論》,誠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理法兼備之醫學不朽著作。關於《傷寒雜病論》之成書,讀《傷寒雜病論·自序》可以看出,此書之成是張仲景出於有感而發。《傷寒雜病論》之博大中醫之辨證論治,在漢代以前尚屬早期而不甚完備,對於證候認識,知病達藥,均較簡單,自張仲景集漢代以前之大成,著成《傷寒雜病論》,中醫學辨證論治之特點,方始更為明顯。所以說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不但是方法俱備之全書,而且法外有方,方外有法,統賅百病,是一切疾病辨證論治之總則,此乃仲景立法垂教之本旨也。
  • 此方劑可化痰行水,是張仲景為「嘔吐,眩暈,心下悸動」而設
    小半夏加茯苓湯為化痰利飲的名方,此方劑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並治》,為溫化水飲的基礎方劑,是治療嘔飲的主方,此方劑是小半夏湯加茯苓,小半夏湯被稱為是嘔家的祖方,嘔家的聖方,可見此方劑在眾醫家心目中的位置。
  • 《傷寒雜病論》氣色匯集
    太陽病,桂麻各半湯證之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3. 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燻之。4.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燻灼,其身發黃。
  • 《傷寒論》:此方劑可清熱利水育陰,是下焦水熱互結的名方
    豬苓湯為祛溼劑,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具有利水,養陰,清熱的功效。本方以利水為主,兼以養陰清熱。主治水熱互結而兼陰虛之證。傷寒之邪傳入於裡,化而為熱,與水相搏,遂成水熱互結,熱傷陰津。《傷寒論》說:「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 傷寒藥解:文蛤就是文蛤,五倍子之說為謬
    傷寒藥解:文蛤就是文蛤,五倍子之說為謬 漢末《傷寒雜病論》(約3世紀初)中凡見「文蛤
  • 張仲景經歷的「大疫」:《傷寒雜病論》中的傷痛記憶
    我突然想起我讀博士時,凍國棟老師給我們博士生布置的三篇文獻《傷寒雜病論序》《典論論文》《與吳質書》,所以把這幾篇文獻布置給幾位一起讀書的學生。本來期待他們談點什麼,結果沒有等來「雲回復」。於是翻出數年前的讀書筆記,自己隨便寫寫吧。
  • 《傷寒雜病論》的粳米是什麼及其功效
  • 不生病的智慧:曲黎敏精講《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筆記一百零三:產後腰酸背痛,是因為沒坐好月子嗎?
    我,一個中醫和傳統文化愛好者,一直追隨曲黎敏老師有10年之久,直至2019年11月,成為了老師真正的學生,這輩子將立志為弘揚中醫文化而努力。以下文章來自喜馬拉雅曲黎敏老師精講不生病的智慧《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我將其編輯整理,希望有緣之人能讀到他,並能領悟他.
  • 大柴胡湯方證、病機及應用研究
    所謂「心下急」是指患者有心下拘急疼痛的腹部表現,此病位遠比陽明腑實證的表現的腹滿、腹脹滿、腹大滿不通、繞臍痛、腹滿痛等為高,況且《傷寒論》的原文中沒有一處把陽明裡實證的腹部表現稱為心下脹滿疼痛的;不僅如此,第205條原文還告誡說「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說明陽明腑實證的病位不得在心下,第103條的「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顯然不針對陽明腑實的攻下而言,示人大柴胡湯證的裡實病位與陽明病腑實證的病位絕然不同
  • 善治病者重視調氣,善調氣者重視調暢肝膽和脾胃之氣
    肝膽脾胃四個器官的氣機升降出入正常,則一身之氣得以調暢;如果其氣機升降出入失常,則一身之氣皆有可能受到影響。反過來,肝膽脾胃的樞紐作用也常常受到其它臟腑病變的影響。醫者在治療疾病時,要注意順從其性,促進和恢復它們的升降出入。善治病者重視調氣,善調氣者重視調暢肝膽和脾胃之氣。在《傷寒論》中,張仲景用柴胡劑調暢肝膽,用瀉心劑調理脾胃,此最堪為後世效法。
  • 傷寒雜病論義疏卷一下平脈法第一
    若胃寒脾實,中不甚虛,則吐利之後,腐穢去而脈緊當解,人亦向安。今吐利而脈緊不解,表裡皆寒,治當先救其裡,如理中加附子之屬。若吐利之後,或已服藥,或未服藥,脈之緊象已去,人已向安,此脾胃中府之陽,已自內復,病為欲解,仍宜溫中頻進,不可停劑。若吐利乍止,緊去轉遲,遲為陰盛,胃陽尚衰,不思納食。若因循六七日之間,忽然再見吐利,此非病邪傳變,亦非卒病驟加,乃胃陽內衰,脈遲可驗。
  • 辯證論治「入手」三條路
    比如,看到有表證之症狀,則考慮選用小青龍湯;看不到表證之症狀,可考慮選用苓桂五味姜辛湯。再如,看到厚膩黃苔,就考慮為可能是「三仁湯、八正散、四妙散等溼熱類方劑」,再針對具體病機進行排查。「從辯證入手」的辯證論治,遵循「症—類方—方」的順序。
  • 張仲景:醫聖治病方法多坐堂、人工呼吸、灌腸傷寒雜病記錄傳千古
    他不僅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以精湛的醫術救治了不少病人,而且寫出了一部創造性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他是最早的坐堂醫生,他是第一個發明人工輔助呼吸的,他也是第一個用灌腸方法治病的。他在戰亂的年代懸壺救世、不求名利、憐憫百姓為中國醫學作出傑出貢獻。張仲景出生在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張宗漢是個讀書人,在朝廷做官。由於家庭的特殊條件,使他從小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典籍。
  • 《傷寒論經方今注》之葛根湯
    故用之以治表實而外邪自解,不必治裡虛而下利自。與大青龍湯治表裡俱實者異矣。桂枝葛根俱是解肌和裡之劑,故有汗無汗,下利不下利皆可用,與麻黃專於治表者不同。兼嘔者,增加生薑量或加半夏降逆,以收表解裡和之功,故上述葛根湯三證雖然症狀不同,均可主以本方,異病同治。本方中的麻黃、桂枝是為無汗的表實症設,但因方中配有和裡的芍、草、大棗,與麻黃湯專於發汗者不同,所以它的禁忌較麻黃湯為寬,其為用亦較廣。
  • 日本備受追捧的漢方藥,大都是《傷寒雜病論》的原方,真不該買啊
    原因是日本賣的非常火爆的漢方藥其實就是,我國的老祖宗發明的,據說日本當前普遍應用的294個處方,幾乎都是出自於我國東漢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的原方。之所以日本會出現這種漢方藥,只不過是因為日本搶先註冊了專利,並且將原方改為了漢方藥,除此之外,日本的漢方藥還壟斷了70%以上的中藥專利,而我國對此僅僅申請到了30%的專利。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其實,《傷寒論》和《內經》屬於兩個不同的醫學流派、理論體系。因《傷寒論》序文中有「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這一內容,故歷代諸多醫家認為《傷寒論》的理論來源於內經,但歷來醫家以內經釋傷寒,越解越難明。晉代皇甫謐指出:仲景論廣《湯液經》而成《傷寒論》。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古今應用之--薏苡仁
    「消渴飲水,薏苡仁煮粥食之。」清代·龔應園《三福丹書》稱謂:「薏苡仁粥補脾益胃。」所以,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宜經常用薏苡仁煮粥服食。唐·孟洗的《食診本草》記載:「薏苡仁可去乾濕腳氣。」腳氣是過去嶺南地區的二種流行病,病人手腳麻木無力,疼痛,甚至下肢局部水腫或全身水腫,嚴重時出現心力衰竭症狀。馬援將軍用薏苡仁治療士卒的正是此病。
  • 醫之 仲景經方之防己茯苓湯
    近日學習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閱讀之餘有所思考,是名筆記於此,本為學習總結之用,難免存有錯誤之處,請各位老師留言指正。
  • 不生病的智慧:曲黎敏精講《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筆記一百三十六:調胃承氣湯|調節胃氣,通腸下便
    我,一個中醫和傳統文化愛好者,一直追隨曲黎敏老師有10年之久,直至2019年11月,成為了老師真正的學生,這輩子將立志為弘揚中醫文化而努力。以下文章來自喜馬拉雅曲黎敏老師精講不生病的智慧《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我將其編輯整理,希望有緣之人能讀到他,並能領悟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