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古今應用之--薏苡仁

2021-02-13 中醫無國界

   

【處方用名】薏苡仁——禾本科Gramincae

   【概要】  

    薏苡仁為禾本科Gramincae薏苡屬Coix植物薏苡仁的乾燥成熟種仁。《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薏苡。原名:「薏苡,一名蠡。」《說文》蠡:蟲齧木中也。轉注為觧之義,因此物有下氣,下三蟲,利腸胃,消水腫之功。腸胃筋脈無所不通,猶刀之觧魚,蟲之齧木,故名焉。別名薏苡、苡米、溝子米、米仁等。歷代本草均有記載。梁·陶弘景石:「近道處處多有,人家種之。」宋·蘇頌黑《本草圖經》云:「春生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花作穗子,五月六月結實,青白色,形如珠子而稍長,故呼意珠子」。李時珍說:「薏苡仁多種之,二三月宿根自生,葉如初生芭茅,五六月抽莖開花結實,有二種。一種黏牙者,尖而殼薄,即薏苡也,其米白色如糯米,可作粥飯及磨麵食,亦可同米釀酒;一種圓而売厚,堅硬者,即菩提子也。」所以,歷代文獻有不少以珠為名的別稱,如菩提珠、膠念珠、意珠子、草珠兒、必提珠、老雅珠、珍珠米等,正因如此、有一個「薏苡明珠」的成語,是指無端受人誹謗而蒙冤的意思。這個成語與一味中藥「薏苡仁」有關。這就是漢代歷史上發生的「薏苡明珠謗」之軼事。

        據文獻史料記載東漢,漢武帝劉秀時代,大將軍馬援被任命為伏波將軍,率大軍趙交趾(越南北部和中部,廣東、廣西大部地區)徵討叛亂。大軍到了交州府東關縣境內一個叫浪泊的地方,當地正流行一種叫「瘴氣」的傳染病。那裡水氣漫漫,毒雰蒸騰,就是飛鳥飛過此地也常墜死於水中。當時正值盛夏,氣候炎熱,溼熱交蒸。軍中士卒病者甚多,將士們都手足麻木無力,疼痛,下肢水腫,進而全身腫脹,吐瀉不止。正在這時,有一位當地出身的士兵說他有一種用薏苡仁治療「瘴氣」的方法。馬將軍叫士卒把方交上,看後即刻命令部下採集當時盛產的一種草藥——薏米,連同藕根熬粥,下令所有士兵天天服食。果然療效顯著,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將士們士氣大振。不久便平定了叛亂。馬援認為薏米:「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在平定南疆凱旋班師回京時,帶回幾車薏苡仁種子。在當地人們稱薏苡仁為「簳珠」。馬援因怕所帶薏苡仁日曬雨淋,便用遮布覆蓋。隨軍朝廷中一些嫉賢妒能,奸佞之臣,上奏劉秀,奏章說馬援從交趾運回大量珠寶。馬援得知此事後,為回擊誣陷,表明心境,命令將士當眾將所運回的薏苡仁倒入灕江,謠言不攻自破。後人都認為這是一宗冤案,故把它稱為「薏苡之謗」。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清廉奉公的功臣大將軍,便把當地的山稱為伏波山,山中的洞稱為還珠洞,洞中有一丈餘尺的石柱下垂,離地面很近,僅有寸許,人們把它稱之為馬伏波將軍的試劍石。有詩曰「清清碧灩泛魚歌,龍隱寶珠夜浴波。詞客英雄共不朽,詠嘆不盡唱嘉禾。」白居易也曾寫有「薏苡饞憂馬伏波」之詩句。現在桂林灕江邊的「伏波勝境」、「伏波山」、「還珠洞」等都與此有關。由此成為遊客們瞻仰的聖地。

      薏苡仁除藥用外,其營養價值很高,在禾本科植物中佔第一位,具有「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之美譽。自古以來,均有用薏苡仁當做糧食,煮粥做飯的習慣。宋代眉州大文豪蘇東坡曾有詩讚美之:「不謂蓬荻姿,中有藥與糧。舂為芡珠圓,炊作菰米香。」唐·《廣濟方》載:「薏苡仁飯治冷氣。用薏苡仁舂熟,炊為飯食,氣味欲如麥飯乃佳。」用薏苡仁煮粥,古代文獻記載頗多。唐代著名食醫咎殷在《食醫心鏡》中說:「薏苡仁粥治久風溼痺,補正氣,利腸胃,消水腫,除胸中邪氣,治筋脈拘攣,薏苡仁為末,同梗米煮粥,日日食之,良。」李時珍說:「薏苡仁粥除溼熱,利腸胃。」「消渴飲水,薏苡仁煮粥食之。」清代·龔應園《三福丹書》稱謂:「薏苡仁粥補脾益胃。」所以,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宜經常用薏苡仁煮粥服食。唐·孟洗的《食診本草》記載:「薏苡仁可去乾濕腳氣。」腳氣是過去嶺南地區的二種流行病,病人手腳麻木無力,疼痛,甚至下肢局部水腫或全身水腫,嚴重時出現心力衰竭症狀。馬援將軍用薏苡仁治療士卒的正是此病。唐代時期,該病從江南蔓延到長江以北,人們稱江南病。當時用薏苡仁治療有特效。所謂腳氣病,實際上是維生素B缺乏症,而薏苡仁含有大量維生素B1和微量元素,所以可以治療該病。現代應用,對於久病體虛產後恢復期,男、女、老、幼皆宜。現之「八寶粥」「十全大補湯」均離不開薏苡仁。


   【現代藥理學研究】

    薏苡仁主含薏苡酯、薏苡仁油,咎甾醇,β-二谷甾醇,γ-甾醇,氯化鉀,生物鹼,蛋白質,脂肪,還含有核黃素,粗纖維,鈣、磷、鐵、糖類、礦物質及亮氨酸、賴氨酸、精氨酸、絡氨酸等多種胺基酸、維生素B1。其主要藥理作用有:薏苡仁酯對癌細胞有阻止生長和殺傷作用;維生素B1能預防和治療腳氣病。此外,薏苡仁具有解熱,鎮靜和鎮痛作用。

 【基原】系禾本科Cramincae薏苡屬Coix植物薏苡Coix lacbrymajobi L.var.may·en( Ro田an,)Stap F、的乾燥成熟種仁。

薏苡仁屬,全世界約有10種,主產於亞洲。我國南北各省廣布有薏苡仁種,一轄數個變種,其中有一變種有栽培,主產於廣西、雲南等省區。其子蒻實名薏米,供食用或藥用。其琺瑯質的總苞極堅硬,可為念珠,供玩賞。

  【別名】回回米、六穀子、苡仁、農蠡、薏珠子、菩提子、薏仁、珠子仁、苡

臨米仁、珠珠米、催生子、川谷、王秫、籜珠、天谷等。

  【性味歸經】性涼,味甘、淡。歸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健脾滲溼,除痺止瀉,清熱排膿。用於脾虛洩瀉,水腫腳氣,婦女白帶,溼痺拘攣,關節疼痛,腸癰,肺痿等。現代用於治療胃癌、子宮頸癌、絨毛膜上皮癌,以及多發性疣等。


  【藥材(飲片)鑑別要點】

本品呈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mm,寬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

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端較寬而微凹,有一淡棕色點狀種臍。

背面圓凸,腹面有一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

味微甜。


 

    【名著論選】   

   《神農本草經》:「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痺,下氣。」

     梁·陶弘景。《名醫別錄》(500年):「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唐·甄權。《藥性論》(627年):「主肺瘻肺氣,吐噥血,咳嗽涕唾上氣。」

    唐·孟冼。《食療本草》(739年):「去乾濕腳氣。」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1578年):「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毋,故肺瘻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痺者用之。土能勝水除溼,故洩痢水腫用之。'"'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勝溼。」

   清·劉若金。《本草述》(1664年):「薏苡仁,除溼而不如二術助燥,清熱而不如芩、連輩損陰,益氣

而不如參、術輩猶滋溼熱,誠為益中氣要藥。」

【拓展閱讀——仲景使用薏苡仁情況】

仲景湯方應用薏苡仁共三方。

薏苡附子散(《金匱要略》方)薏苡仁十五兩,炮附子十枚,為末,

每服一方寸匕,日三次。治療寒溼而致之胸痺,平時痛緩,發時痛急。

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方)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草五分。

為粗末,每服一方寸匕,水煎頓服。功能排膿消腫。治腸癰已成膿,身無熱,肌膚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脈數者。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金匱要略》方)麻黃半兩,炙甘草一兩,薏

苡仁半兩,杏仁十個。為粗末,每服四錢,水煎服,有微汗避風。功能發

汗解表,祛風利溼。治風溼在表,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本方是

麻黃湯去桂枝加薏苡仁而成,方中麻黃散風寒,薏苡仁除溼熱,杏仁利肺氣,炙甘草和中,合用有發散風溼兼清溼熱之效。


    【現代應用】

     1.利水滲溼。用於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薏苡仁甘淡利溼,微寒清熱,既能利水滲溼,又能健脾補中,常用於治療水溼滯甾或溼熱,內蘊之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症。常配伍白朮、滑石、豬苓、茯苓、防己、冬瓜皮等同用。以增強薏苡仁利水消腫之效。

    2.脾虛洩瀉,筋脈拘攣。本品滲溼除痺,通利關節,緩和拘攣。可用於經絡的風溼痺痛,筋脈攣急,配伍蒼朮、獨活、防風等同用,如《類證治裁》之"薏苡仁湯。」若治療溼鬱經絡,身熱身痛,汗出自利等,配伍竹葉、滑石、通草等同用,如《溫病條辨》之「薏苡竹葉散」。若風溼一身盡痛,發熱日晡劇者,常配伍麻黃、杏仁、甘草等同用,如《金匱要略》之「麻杏苡甘湯」。

    3.肺癰腸癰。薏苡仁清肺金之熱,下利腸胃之溼。對於咳吐膿痰之肺癰,可單獨使用或配伍葦莖、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千金方》之"葦莖湯」。治腸癰膿已成用《金匱要略》之"附子薏苡敗醬散"或《瘍科捷徑》之"赤豆薏政湯"等。

    4.薏苡仁含薏苡仁酯,能抑制癌細胞,近年常用於消化道,呼吸道癌腫。薏苡仁煮粥常服,可治療身面四肢之疣。薏苡根能清熱除溼,舒筋止痛,並可驅蛔。


 


    【類藥比較】  

     薏苡仁為利水滲溼藥。利水滲溼藥在《中藥學》中有專章理論。其實利水與滲溼有其很深內涵和意義:治療水腫的藥,叫利水消腫藥;治療淋症的藥,叫利尿通淋藥;治療黃疸的藥,叫利溼退黃藥;治療水溼病證的藥,叫利水滲溼藥。利水滲溼類藥屜利水消腫藥類中較為特殊一類藥,而且是一類非常重 要的一類藥。其特殊和重要性,與中藥藥性理論有關:(詳細內容請複習中藥藥性理論)

      中藥的五味理論中的"淡"能滲、能利。亦就是說,淡味藥能滲溼利水。但是五行學說中並沒有獨立的。「淡味」,淡味歸於甘之後。然而這類藥物如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通草、葫蘆、垂盆草、等。淡味藥在所有臨床用藥中佔有一定數量,而且淡味藥在中醫臨床藥療,食療和健康保健中佔有重要地位。所以「淡味"藥要在中藥基本理論(五行學說)中要重點學習和掌握。

      薏苡仁與茯苓、豬苓、澤瀉。均屬味淡,利水滲溼。目前中藥基本理論中沒有分化出單獨的淡味,故均附於甘味之後,稱之為"甘淡」。(中藥藥性理論應單獨設立「性平,味淡"項。)

      薏苡仁與茯苓,兩者功效相似,均能利溼健脾,對於脾溼盛者均可用之。然薏苡仁性涼而能清熱,堂用於肺癰、腸癰及癰腫,且又擅長祛筋骨肌肉之溼邪,而用於溼痺痛if玎茯苓性平,為利水滲溼要藥,且有良好的補益心睥、寧心、安神之效,並富於營養,為食療之虛佳品。澤瀉利水滲溼功同豬苓,然澤瀉性寒,能洩腎與膀胱之熱,下焦溼熱為患尤為適宜,且為治療痰飲眩暈之良藥。豬苓,功專利水滲溼,其利水作用比茯苓強,但無健脾補中、寧心安神之效。


  

 祝之友簡介:祝之友,男,1945年出生,四川洪雅縣人。1966年畢業於四川省中藥學校(成都中醫藥大學峨眉分院前身),主任中藥師,教授,國家級名老中醫藥專家,博士生導師,國家執業藥師。

    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全國優秀臨床人才研修班、全國中藥特色技術傳承人才優秀授課導師,四川省中醫藥管理局特聘教授   成都中醫藥大學峨眉分院客座教授,四川省醫藥管理協會藥事管理委員會委員,成都市衛生局臨床藥學高級顧問,眉山市醫療事故技術技術鑑定專家庫成員,四川省眉山市中醫醫院(三甲)藥學部高級顧問,中國藥學會高級會員等。為《中醫臨床藥學論壇》主編,《中國中醫藥雜誌》、《中國臨床研究》雜誌、《中華現代中西結合雜誌》特邀編委。

   長期從事《神農本草經》藥物,《傷寒雜病論》經方研究,致力於中藥臨床藥學研究工作。從事本草研究50多年,多次參與中藥資源普查和考察,採集製作中藥植物標本3600種。現在洪雅縣中醫醫院「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從事「中藥品種理論與中醫臨床用藥研究」「中醫醫院臨床藥學路徑與方法研究」「中藥質量鑑定與炮製研究」「中國中藥輔料研究」等研究工作。

  編輯整理: 迪亞拉  許馨文

相關焦點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之--槐實
    臨床應用:槐角,槐米(槐實)基本相同。五內:「內」,讀音「na」,通「納」。有三意:①指受納。《靈樞》卷四·營氣第十六:「營氣之道,內谷為寶」。②指納入。《素問》卷八·八正神明論篇第三十六:「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曰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內」,同「納」,「內針」即進針。「以息方吸而內針」,指患者正在吸氣時進針。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之--酸棗仁
    經不言用仁,仍療不得眠,天下皆為之。」清·鄒澍《本經疏證》:「《本經》酸棗主治,是酸棗之功能,非酸棗仁之功能。酸棗仁自治不眠,故本經於酸棗氣味上,並不著仁字,而隱居亦不言噉其仁,可見別錄主治,乃酸棗仁之主治,即其味甘而不酸可證也。」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之--枳殼
    枳實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在醫籍文獻中,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同時代的《輔行訣》。《傷寒雜病論》所用藥物《神農本草經》所載內容。據《名醫別錄力載。「枳實······九月、十月採,陰乾。」從以上文獻說明《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中枳實只能是枳殼。     枳實一藥,單獨用於臨床,應始於唐宋時期。唐·甄權《藥性本草》載:「枳實······解傷寒結胸,人陷胸湯用。主上氣咳喘,腎內傷冷。
  • 《神農本草經》:本草源頭之作
    《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這兩部巨著,是中醫藥的百川之源,前者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後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一樣,都是我國古代先人智慧的結晶,融匯了多家經驗理論的著述。
  • 神農本草經之白青扁青
    這個藥名白青,白青現在已經絕跡很少用了,在神農本草經裡有記載,味甘平,主明目利九竅,這種金石類的藥,比如說空青、白青、曾青,都是產在銅坑裡面,銅礦坑裡面。《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甘、酸、鹹,平,無毒。主明目,利九竅,耳聾,心下邪氣,令人吐,殺諸毒,三蟲。久服通神明,輕身,延年不老。可消為銅劍,闢五兵。
  • 神農本草經之玉泉
    玉為陽精之純者,食之以御水氣。抱樸子仙藥篇云:玉可與烏米酒地榆酒化之為水,也可以蔥漿消之為液。也可以餌之為丸還可以燒之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補沾,入火不灼,刃之不傷,百毒不侵。不可以用已經做成玉器的玉開用,總則傷人,璞玉可用。玉泉講的就是玉,過去有食玉,如何吃這個玉呢?我們都是有一定的方法的。
  • 中國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的「神農氏」是什麼?
    說起中醫藥就不得不提起作為開山鼻祖之一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氏大家都熟悉,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這個「炎」字就是指炎帝神農氏。根據周代史官記錄的家譜《世本·帝系篇》記載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代的《淮南子》也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之弊。」
  • 本草醫話:薏苡仁
    也有人認為《詩經》所載「採採芣苢,薄言採之」中的「芣苢」就是薏苡仁,東漢趙曄撰《吳越春秋》中記載說「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於砥山,得薏苡面而吞之,意若為人所感,因而妊孕」,以此反觀《詩經》的記載,講「芣苢」為薏苡仁也確實有道理,宛如見那美麗的新婚女子田間採薏苡回家服用,以期盼為生兒育女做美好的準備了呢。春秋社會如此美好,還真是令人神往矣。
  • 《神農本草經》對中藥學的價值,你知道嗎?
    相傳《神農本草經》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神農本草經》系統地總結了古代醫家等各方面的用藥經驗,對已經掌握的藥物知識進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統的整理。全書共計收錄了365種藥物,正好與一年365日相合,這倒並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為之的結果。事實上,當時掌握的藥物數量已經遠超此數,但由於受到術數思想的影響,所以從中選取了365種藥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
  • 為什麼說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哲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性哲學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神農本草經自成哲學體系,又與中國古代性哲學互成一個完整的哲學整體。有人會提出疑問:盡扯蛋,一本中藥書,怎麼會跳躍式的成為中國哲學組成部分了呢?神農本草經哲學是人與世界本草關係的哲學,至今在人類歷史和人類思維方式集合表達之中,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唯一哲學。哲學的符號和言語,需要經歷數千年歷史的沉澱,才能成為語言的哲學體系。神農本草經哲學從發源到今天,歷經五千年歷史沉澱,至今仍然是人類和中醫藥學不可或缺的哲學經典,其中三百六十五種本草,以及每一種本草,對於人的七情和合作用療效,從未發生糾錯淘汰性的改變。
  • 神農本草經之葛根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甘,平,無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吳克潛認為葛根為解熱之劑,解太陽表邪,桂枝解營和,營衛。《本草經解》葉天士氣平,味甘辛,無毒。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葛根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辛無毒,得地金土之味,入足陽明經燥金胃。氣味輕清,陽也。其主消渴者,葛根辛甘,升騰胃氣,氣上則津液生也。其主身大熱者,葛根氣平,平為秋氣,秋氣能解大熱也。
  • 神農本草經之硫黃
    《神農本草經》味酸,溫,有毒。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能化金、銀、銅、鐵奇物。《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酸,溫、大熱,有毒。主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治心腹積聚,邪氣冷癖在脅,咳逆上氣,腳冷疼弱無力,及鼻衄,惡瘡,下部瘡,止血,殺疥蟲。
  • 神農本草經之石膏
    石膏,神農本草經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苦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創。《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辛、甘,微寒、大寒,無毒。所以寒的定義是什麼,我們用這樣子,給諸位一個感覺,中醫比較形而上,速度很快,就是熱,比如說,這個人說,老師奇怪,我肚子餓死了,我吃東西吃了三碗還是吃不飽,再吃四碗,還是不飽啊,吃五碗還是不飽,我口渴,一直在喝水,喝了一百杯還是在渴哦,你怎么喝一百杯下去,真的喝一百杯哦,喝完,因為他喝了就小便,喝了就小便,速度很快,就是熱,寒就是讓他速度慢下來,比如說,一天他一 餐飯要吃五碗,你用石膏一去之以後
  • 利水滲溼藥之薏苡仁
    利水滲溼藥之薏苡仁
  • 《神農本草經》淺解第十一回 牛膝
    【按】  關於牛膝為何叫牛膝在南北朝時期《本草經集注》中有著相關的記載,作者陶弘景在書中如此說:「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長大柔潤,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也。」,意思是此藥因外形酷似牛膝因此被稱為「牛膝」。    《神農本草經》中的『久服輕身,耐老』的記載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牛膝有滋養人體的作用,而且『膝痛不可屈伸』的治療膝蓋諸多病症的藥用功效一直沿用至今。
  • 《神農本草經》解讀:大黃
    《神農本草經》經文:大黃,味苦,寒。
  • 《神農本草經》:桑寄生
    《神農本草經》:桑上寄生[1],味苦,平。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齒,長眉。其實[2],明目,輕身,通神[3]。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生川谷[4]。按:桑寄生乃桑之精氣所結,其味甘苦,其氣和平,不寒不熱,其質偏潤,所以能補能瀉,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除風溼,通經絡。因此,腰痛、背強,屬肝腎虧虛、筋脈失養的,用之可補;屬風溼外侵,經絡阻滯、筋脈失柔的,用之可瀉。癰腫初期多實,以其祛風溼、活血通絡用之可瀉;後期多虛,以其益精血用之可補。益精血,補肝腎,因此能安胎、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
  • 神農本草經之曾青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酸,小寒,無毒。主治目痛,止淚出,風痺,利關節,通九竅,破癥堅、積聚,養肝膽,除寒熱,殺白蟲,治頭風、腦中寒,止煩渴,補不足,盛陰氣。久服輕身不老。能化金、銅。金石類的藥的功能,我講過都接近非常的雷同。
  • 祝之友教授解讀神農本草經----茯苓
    茯苓,本松木之精華,藉土氣以結成,故氣味甘平,有土位中央而樞機旋轉之功。稟木氣而樞轉,則胸脅之逆氣可治也。稟土氣而安五臟,則憂恚驚恐悸之邪可平也。裡氣不和,則心下結痛。表氣不和,則為寒為熱。氣鬱於上,上而不下,則煩滿咳逆,口焦舌幹。氣逆於下,交通不表,則小便不利。茯苓位於中土,靈氣上薈,主內外旋轉,上下交通,故皆治之。久服安肝藏之魂,以養心藏之神。木生火也,不飢延年,土氣盛也。
  • 神農本草:紫葳乎?凌霄乎?
    道哥弘景《本草經集注》駁之說:「今瞿麥花乃可愛,而處處有,不應乃在太行山。且有樹其莖葉,恐亦非瞿麥根。」大學士蘇敬《新修本草》也講:「紫葳、瞿麥皆《本經》所載,若用瞿麥根為紫葳,紫葳何得復用莖葉。體性既與瞿麥乖異,生處亦不相關。」蘇氏支持了道哥的意見,同時也指出另一個秘密「紫葳何得復用莖葉」,也就是說唐之前的紫葳藥用部分應當是莖葉,而今的凌霄只是以花入藥,古今大不同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