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冠肺炎在全球肆虐,咱們中國已經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控制了疫情,同時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也給國際社會提供了很多幫助。中央指導組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接受採訪時說:「中醫藥治療發揮的核心作用,能顯著降低輕症病人發展為重症病人的機率。對發熱、咳嗽、乏力改善等症狀,中藥起效非常快,對肺部炎症的吸收和病毒轉陰都有明顯效果。」
由此可見中醫藥的確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說起中醫藥就不得不提起作為開山鼻祖之一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氏大家都熟悉,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這個「炎」字就是指炎帝神農氏。根據周代史官記錄的家譜《世本·帝系篇》記載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代的《淮南子》也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
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之弊。」姜水是渭水的支流,而渭水則是黃河最大的支流。神農氏正是生長於姜水流域,所以把姜作為自己的姓氏,按照當時的人類不斷地繁衍的情況,依靠狩獵畜牧已經不能滿足滿足食物的需要了,所以他教給人們播種莊稼來獲得食物,因為他把火作為自己部落的圖騰而崇拜,後來便稱為炎帝。
北宋劉恕的《通鑑外紀》更進步一說「古者民有疾病,未知藥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溫平熱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義,嘗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遨作方書以疔民疾,而醫道自此始矣。復察水泉甘苦,令人知所避就,由是斯民居安食力,而無天札之患,天下宜之。」那個時候老百姓有了疾病,卻不知道有藥可以治療,炎帝就通過品嘗各類草木的味道,感受它們的性質,辨別之間的相輔相成關係,品嘗一天就遇到七十多種有毒的草木。這裡的「神而化之」就不那麼科學了。 試想任何一個人,品嘗了這麼多有毒的草木,依當時的條件,怎麼就能「化之」,別說七十多種就是七種也受不了啊。更不用談他試完之後還能發現藥效!當然民間也有傳說,認為神農氏有一個晶瑩剔透的臟腑,吃進去什麼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他第一個品嘗的是一片綠葉,葉片進入體內之後把臟腑都清理檢查了一遍,這個「查」也通「茶」。依靠茶來「化之」,什麼茶能有這樣的效果?
鑑於《神農本草經》的成書年代大約在東漢時期,當時「尊古」之風盛行,自神農氏之後的歷代的人們在前赴後繼的冒險嘗試中不斷收集、加工、整理。託名「神農」二字便是借了上古時期「神農嘗百草」的典故。既然是介紹藥物為什麼叫"本草經"而不叫別的呢?因為當時的農業比較發達,雖然可以入藥的動物也有很多,可是植物所佔的比例是最高的,所以就用了《神農本草經》這一名稱。
因此《神農本草經》中的神農氏無疑是千百年間無數與大自然作鬥爭的勞動人民、那些與疾病作鬥爭的醫者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