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之--枳殼

2021-02-07 中醫無國界

 【處方用名】枳殼——芸香科Rutaceae.

 【經文】枳實,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藏,益氣輕身。生川澤。


    曹元宇輯本:枳實,味苦寒。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藏,生川澤。

    枳實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在醫籍文獻中,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同時代的《輔行訣》。《傷寒雜病論》所用藥物《神農本草經》所載內容。據《名醫別錄力載。「枳實······九月、十月採,陰乾。」說明當時所用枳實為已經成熟的果實,並非幼果《本草經集注》云:「枳實,今處處有之,採破令幹,用之除中核,微炙令香,亦如橘皮,以陳者為良。」據此,可證實所指枳實為枳殼,因為只有成熟果實才能有核可去。從以上文獻說明《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中枳實只能是枳殼。  

   枳實一藥,單獨用於臨床,應始於唐宋時期。唐·甄權《藥性本草》載:「枳實······解傷寒結胸,人陷胸湯用。主上氣咳喘,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加而用之。枳殼······治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主腸風痔疾······」很顯然《藥性本草》中之枳殼主療即為《神農本草經》中之枳實主療。

    枳實、枳殼在古代常混稱混用,故而造成臨床性效之混淆。枳實、枳殼雖然同基原,但因採收時間不同而臨床性效有差異。如西青果與訶子、青皮與陳皮、黑胡椒與白胡椒等,其臨床性效懸殊。


    枳實、枳殼均為常用中藥。李時珍說:「枳乃木名,實為其子,故名枳實。」由於枳實性烈而速,如:「少年猛悍之將」,又有利氣寬胸之功,故《本草衍義補遺》謂之「枳實瀉痰,能衝牆倒壁」。故古人贈以。「破胸槌」之雅稱。


   為了弄清枳實與枳殼的區別點及正確認識其臨床效用,北宋時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思想家沈括注重實踐,蔑視儒家「讀不破經」的禁條,指出《本經》中不正確的地方。在《夢溪筆談》中註解:六朝(指我國唐代以前在建業建郡之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以前醫方,唯有枳實,無枳殼,故《本草》也只有枳實。後人用枳之小嫩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主治各有所宜,遂別出枳殼一條,以附枳實之後。然兩條主療,亦相出人。古人言枳實者,便是枳殼,《本草》中枳實主療,便是枳殼主療。後人既別出枳殼條,便合於枳實條內摘出枳殼主療,別為一條;舊條內只含留枳實主療。後人以《神農本草經》不敢摘破,不免兩條相犯,互有出入。予按《神農本草經》枳實條內稱「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藏,益氣輕身,安胃氣,止溏洩,明目。」儘是枳殼之功,皆當摘入枳殼條。後來別見主療,如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瘤結,胸脅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止痛之類,皆附益之,只為枳殼條。舊枳實條內稱:「陳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皆是枳實之功,宜存於本條,別有主療亦附益之可也。如此,二條始分,各見所注,不至甚相亂。




 

  本經要義  

    味苦寒:《本經》言:枳實,性寒,味苦。全國統編教材《中藥學》言性溫,味苦、酸;《臨床中藥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枳殼,性微寒,味苦、辛、酸。歸脾胃經。

    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大風在皮膚中」指邪氣為風邪,病位在皮膚肌表。「大風」又名癘風、癩病,大風惡疾、大麻風、麻風。此處指「癘風。」《素問》卷十二·風論篇第四十二:「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

  「麻豆苦癢」中  「麻」。即麻疹,「豆」指天花。「苦癢」指皮膚瘙癢,難以忍受,皮膚瘙癢乃皮膚病之主症,皮膚瘙癢屬風熱結於肌膚,枳殼苦洩辛散,兼能引諸風藥於肺脾兩髒。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祛風養血,乃治皮膚瘙癢之法,治風所需,風邪既散,則皮膚瘙癢等諸症皆愈。

     除寒熱結:「寒熱」見當歸「本經要義」之「寒熱」項。「結」,鬱結也。

「寒熱結」此處指寒邪、熱邪與有形之邪如痰飲、瘀血等邪氣互結而形成的一類皮膚病症。枳殼具有行氣作用,具有化痰之功,故能除寒熱「除寒熱結」除寒熱結。

   止利:「利」"通「痢」。即腹瀉、痢疾一類疾病。

   長肌肉:脾主肌肉,脾旺則肌肉健壯,脾旺則氣血化生。枳殼行氣健脾,並能增強其他配伍藥物之健脾之能,故能「長肌肉,益氣輕身」。

   利五臟:枳殼行氣,通行五臟,促進五臟功能健運。故能長肌肉,益氣輕身。

 

  藥物解讀  

  枳殼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一部收載枳殼,為芸香科植物酸橙

Citrus aurantim。L.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未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辛、酸。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

化,痰飲內停,臟器下垂。


 【鑑別要點】

  藥材鑑別:  本品呈半球形,直徑3~5cm。外果皮棕褐色或褐色,有顆粒狀突起,突起的頂端有凹點狀油室有明顯的花柱殘跡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黃白色,光滑而稍隆起(俗稱魚肚),厚0.41.3cm,邊緣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數至15瓣,汁囊幹縮呈棕色至棕褐色,內藏種子。質堅硬,不易折斷。氣清香,味苦、微酸。


  飲片鑑別:  飲片呈不規則弧狀條形薄片。切面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中果皮黃白色至黃棕色,近邊緣有1~2列點狀油室,內側有的有少量紫褐斑囊。具清香氣。



   枳實

  枳實,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ztantiztm L、及其栽培變種或酸橙

Citrus sinensis Osbeck,的乾燥幼果。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辛、酸。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用於和滯內停,痞滿脹痛,瀉痢後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痺,結胸,臟器下垂。


  【鑑別要點】

  藥材鑑別:藥材呈半球形,少數為球形,直徑0.5~2.5cm。外果皮黑綠色或暗棕綠色,表面具顆粒狀突起和皺紋,有明顯的花柱殘跡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略隆起,厚0.3~1.2cm,黃白色或黃褐色,邊緣有1~2列油室,瓤囊棕褐色。質堅硬。氣清香,味苦、微酸。


  飲片鑑別飲片呈不規則弧形條形或圓形薄片,或大小不等的球形(鵝眼枳實)。切面外果皮黑綠色至暗棕綠。中果皮黃白色至黃棕色,近邊緣有1~2列點狀油室條片內側或圓片中央具棕色瓤囊。氣香,味苦,微酸。







【拓展閱讀——中藥材鑑別專用術語】

「瓤」  特指柑橘類果實內果皮和著生在內果上的囊狀毛。

「鵝眼枳實」  特指枳實藥材中,呈圓球形而小者,形狀如鵝的眼睛。

「槍子枳實」  特指四川特產鵝眼枳實品種中最小者,形如打土槍用的

鐵砂子,故名。


【拓展閱讀——關於品種問題解說】

    由於用藥量增大,如果再如以前之單品種入藥,則藥源嚴重短缺,如陳皮,真正的橘皮,目前市場上基本找不到了。故請大家注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藥物的來源文字敘述。


    目前作為枳實、枳殼、青皮、陳皮的品種有香圓Citrut wisonii Tanaka.,酸橙Citrus autrantium  L.,橘Citrus reticulata『Blanco』.,黃皮酸橙Citrus aurantim  『Huangpi』,代代花Citrusaurantium 『Baidai』.,朱欒

Cirus anrantium  『Chuluan』,塘橙Citrus aurantium。『angcheng』,枸橘

Poncirus trifoliate(L. ) Rat.等。


【拓展閱讀——枳實、枳殼、青皮、陳皮、橘紅臨床應用解讀】

    枳實、枳殼、青皮、陳皮、橘紅,均為芸香科橘屬植物的果實和果皮,為

同基原或相近品種,為不同採收時間所為,不同的加工炮製方法的幾種中

藥。在藥性方面,按藥物性質,均為性溫,味苦、辛。人肺、脾、胃經。其功相同功效,均為行氣,化痰。但唯獨枳實在古代文獻記載中為性微寒,人肝經,具有疏肝利膽,治療疝氣,乳房脹痛等作用。枳實與青皮行氣作用較

強,易耗氣,屬破氣藥。枳殼、陳皮、橘紅化痰作用較之枳實、青皮緩和。另外,枳實與枳殼比較如同青皮與陳皮、橘紅比較。未成熟幼果作用峻烈,而成熟果實藥性緩和,但均能行氣導滯、消脹,只是存在程度不同而已,在臨床工作藥療使用中各有特長。


 【臨床藥師、臨床醫師注意事項】

   注意枳實、枳殼二藥的臨床應用年代與名稱出現的時間,古代湯方中枳殼與枳實的人藥情況。

   枳實、枳殼,基原相同,採收時間不同。功效相近。然枳實性烈,偏於破氣除痞,消積導滯,通便枳殼性緩,偏於行血開胸,寬中除滿,其臨床

作用較枳實緩和,偏於行氣寬中除脹。


   醫籍選論  

    枳實,氣味苦寒,無毒。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七八月採者為枳實,九十月採者為枳殼。實者乃果實之通稱,言實殼亦在其中矣。枳實氣味苦寒,冬不落葉,稟少陰標本之氣化,臭香形圓,花白多刺,瓤肉黃白。又得陽明金土之氣化,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者,得陽明金氣而制風,稟少陰水氣而清熱也。除寒熱結者,稟少陰本熱之氣而除寒,標陰之氣而除熱也。止痢,長肌肉者,得陽明中土之氣也。五臟發原於先天之少陰,生長於後天之陽明,故主利五臟,得少陰之陰,故益氣,得陽明之氣,故輕身。

   枳殼,氣味苦酸,微寒,無毒。主治風痺、淋痺,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脅風,安胃,止風痛。

  上世本草只有枳實,至宋《開寶本草》,始分枳之小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愚謂小者其性藏密而氣全,大者其性宣發而氣散,或雲大者氣足而力虛,小者氣不足而力薄。不知氣之足也,在於旺時,若過其時,則反薄矣。

    又,李東垣雲枳殼緩而枳實速。王好古雲枳殼主高,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未免臆說不經。後學遵而信之,寧無萸乎。須知實與殼,其種未始有殊也。種既無殊,則緩速氣血之說,何可分乎?

        ——明·張志聰《本草崇原》


枳實氣味苦寒,冬不落葉······仲祖本論,有大承氣湯,用炙厚樸、炙枳實;小承氣湯,用生厚樸、生枳實。生熟之間,有意存焉,學者不可不參。

        ——清·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


   按:《本經》只有枳實,無枳殼,唐《開寶本草》始分之。唐然枳殼即枳實之大者,性宣發而氣散,不如枳實之完結。然既是一種,亦不必過分。


     枳實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人手太陽寒水膀胱經、手太陽寒水小腸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人手少陽相火三焦。氣味俱降,陰也。

    太陽主表,經行身表,為外藩者也,大風作皮膚中,如麻豆苦癢者,皮毛患大麻風也,其主之者,枳實人太陽,苦寒清溼熱也,小腸為寒水之經,丙火之腑,寒熱結者,寒熱之邪結於小腸也,其主之者,苦以洩結也,小腸為受盛之腑,化物出焉,受物不化,則滯而成痢,枳實苦寒下洩,所以止痢,太陰脾主肌肉,乃溼土之髒也,土溼則脾困,而肌肉不生,枳實人小腸膀胱,苦寒溼熱,所以脾土燥而肌肉長也,三焦人身一大腔子也,苦寒清三焦之相火,火息則陰足,而五臟皆安也。益氣者,枳實洩滯氣,而正氣受益也。輕身者,邪去積消,則正氣流通而身輕也。

    枳殼,氣微寒,味苦酸,無毒。主風癢麻痺,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枳殼氣微寒······太陽經行身表,附皮毛而為衛者也,太陽為寒水,風人寒水,則風溼相搏,風癢麻痺矣。其主之者,酸可治風,苦可燥溼也。關節皆筋束之,太

陽主筋所生病。苦寒清溼熱,故利關節也。勞則傷少陽之氣,於是相火刑金而咳嗽矣。枳殼味酸可以平少陽,味苦可以瀉相火,火息木平而咳止矣。

    背膊,太陽經行之地,火熱鬱於太陽,則背膊悶倦。苦寒下洩,可以瀉

火熱也。手厥陰經起於胸中,厥陰為相火,火炎胸中,則痰涎滯結。枳殼寒可清火,苦可以洩胸膈之痰也,人小腸膀胱而性苦寒,故可以逐水消脹滿。

風為陽邪,人大腸陽經,兩陽相爍,則血熱下行而為腸風,心包乃風木之經,代君行事而主血。枳殼清心包之火,可以平風木而治腸風。胃為燥金,味

苦能燥,所以安胃。《經》雲胃過於苦,胃氣乃厚,益以苦能洩也。風人太陽,氣壅而痛,枳殼味苦能洩,所以止痛也。

       ——清·葉士天《本草經解》


   枳實,味苦、酸、辛,性寒,人足陽明胃經。瀉痞滿而去溼,消陳腐而還清。

   枳實酸苦迅利,破結開瘀,瀉痞消滿,除停痰流飲,化宿谷堅癥。滌蕩鬱陳,功力峻猛,一切腐敗壅阻之物,非此不消。煎炒黑,勿令焦,研用。

      ——彥清·黃元御《長沙藥解》


     枳,本經中品;併入開寶枳殼。枳乃木名,從只,諧聲也。實乃其子,故曰枳實。後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為枳殼。生則皮厚而實,熟則殼薄而

虛,正如青橘皮、陳橘皮之義。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魏、晉以來,始分實、殼用之。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現代應用】


1.胸脅脹滿。枳殼常用於肝鬱氣滯及肝鬱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類似脅間神經痛,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之「心絞痛」等。常配伍瓜蔞、薤白、桂皮、丹參、川芎、當歸、紅花等藥物同用。如《金匱要略》之"枳實薤白桂枝湯(方中枳實應為枳殼)。


2.脘腹脹滿。胃腸氣滯,脘腹脹滿,痞悶,吐逆,大便秘結等,類似於消化不良,或胃腸炎等,常配伍陳皮、檳榔、木香、香附子、大黃、木通、莪朮等藥物同用。如《證治準繩》之"枳殼丸。


3.內臟下垂。胃下垂,子宮脫出、脫肛等,單用有效。常配伍黃芪、黨參、升麻、柴胡、當歸、甘草等藥同用。


【炮製應用】


   麩炒枳殼。炒後取其寒性,緩其烈性,去其苦酸,減少對胃刺激,多用於老年、體弱而有氣滯證患者。

   炒焦,稱焦枳殼。寒性已除,善入血分,止血寬中,適用於氣滯而見出證候者。


【類藥比較】


    枳實、枳殼。基原相同,功用相近。然枳實性烈,偏於破氣除痞,消積導

滯、通便;枳殼性緩,偏於行血開胸,寬中除滿,其臨床作用較枳實緩和,偏於行氣寬中除脹。

   枳殼、枳實、陳皮、青皮、橘紅,均為芸香科橘屬植物的果實,為同基原或

相近品種,為不同採收時間,不同加工炮製方法的幾種中藥。在藥性方面,按藥物來源,均為性溫,味苦、辛。人肺、脾、胃經。其基本功效,均為行氣,化痰。但唯獨枳實在古代文獻記載中為性微寒,人肝、膽經,具有舒肝利膽,治療疝氣,乳房脹痛等作用。枳實與青皮行氣作用較強,易耗氣,屬破氣藥枳殼、陳皮與橘紅,化痰行氣作用較之枳殼、青皮緩和。另外,枳實與枳殼比較如同青皮和陳皮、橘紅比較未成熟幼果作用峻猛,而成熟果實藥性緩和。但均能行氣導滯、消脹,只是存在程度不同而已,在臨床藥療使用中各有其特長。




編輯整理:迪亞拉  許馨文

相關焦點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之--槐實
    槐稟五運之氣,故治肺病之涎唾,肝病之絕傷,心病之火瘡,脾病之乳瘕,腎病之急痛,而為五內邪氣之熱者如此。槐花,氣味苦平,無毒。主治五痔,心痛,眼赤,殺腹髒蟲,及皮膚風熱,腸風瀉血,赤白痢。故《本經》言槐實主治,應為槐角與槐花之共同主治才是。即槐角,瀉風熱,涼大腸。苦寒純陰。人肝經氣分。疏風熱,潤肝熱,涼大腸。治煩悶風眩,痔血腸風,糞前有血名外痔,糞後有血名內痔,谷道胬肉名舉痔,頭上有孔名痔瘻,瘡內有蟲名蟲痔。大法用槐角、地榆、生地以涼血,芩、連、梔、柏以清熱。防風、秦艽以祛風溼,芎、歸、人參以和血生血,枳殼以寬腸,升麻以升提。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之--酸棗仁
    經不言用仁,仍療不得眠,天下皆為之。」清·鄒澍《本經疏證》:「《本經》酸棗主治,是酸棗之功能,非酸棗仁之功能。酸棗仁自治不眠,故本經於酸棗氣味上,並不著仁字,而隱居亦不言噉其仁,可見別錄主治,乃酸棗仁之主治,即其味甘而不酸可證也。」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古今應用之--薏苡仁
    《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薏苡。原名:「薏苡,一名蠡。」《說文》蠡:蟲齧木中也。轉注為觧之義,因此物有下氣,下三蟲,利腸胃,消水腫之功。腸胃筋脈無所不通,猶刀之觧魚,蟲之齧木,故名焉。別名薏苡、苡米、溝子米、米仁等。歷代本草均有記載。梁·陶弘景石:「近道處處多有,人家種之。」
  • 《神農本草經》:本草源頭之作
    《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這兩部巨著,是中醫藥的百川之源,前者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後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一樣,都是我國古代先人智慧的結晶,融匯了多家經驗理論的著述。
  • 神農本草經之白青扁青
    這個藥名白青,白青現在已經絕跡很少用了,在神農本草經裡有記載,味甘平,主明目利九竅,這種金石類的藥,比如說空青、白青、曾青,都是產在銅坑裡面,銅礦坑裡面。《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甘、酸、鹹,平,無毒。主明目,利九竅,耳聾,心下邪氣,令人吐,殺諸毒,三蟲。久服通神明,輕身,延年不老。可消為銅劍,闢五兵。
  • 神農本草經之玉泉
    玉為陽精之純者,食之以御水氣。抱樸子仙藥篇云:玉可與烏米酒地榆酒化之為水,也可以蔥漿消之為液。也可以餌之為丸還可以燒之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補沾,入火不灼,刃之不傷,百毒不侵。不可以用已經做成玉器的玉開用,總則傷人,璞玉可用。玉泉講的就是玉,過去有食玉,如何吃這個玉呢?我們都是有一定的方法的。
  • 中國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的「神農氏」是什麼?
    說起中醫藥就不得不提起作為開山鼻祖之一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氏大家都熟悉,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這個「炎」字就是指炎帝神農氏。根據周代史官記錄的家譜《世本·帝系篇》記載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代的《淮南子》也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之弊。」
  • 《神農本草經》對中藥學的價值,你知道嗎?
    相傳《神農本草經》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神農本草經》系統地總結了古代醫家等各方面的用藥經驗,對已經掌握的藥物知識進行了一次全面而系統的整理。全書共計收錄了365種藥物,正好與一年365日相合,這倒並非巧合,而是作者有意為之的結果。事實上,當時掌握的藥物數量已經遠超此數,但由於受到術數思想的影響,所以從中選取了365種藥物,「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
  • 神農本草經之葛根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甘,平,無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吳克潛認為葛根為解熱之劑,解太陽表邪,桂枝解營和,營衛。《本草經解》葉天士氣平,味甘辛,無毒。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葛根氣平,稟天秋平之金氣,入手太陰肺經;味甘辛無毒,得地金土之味,入足陽明經燥金胃。氣味輕清,陽也。其主消渴者,葛根辛甘,升騰胃氣,氣上則津液生也。其主身大熱者,葛根氣平,平為秋氣,秋氣能解大熱也。
  • 神農本草經之硫黃
    《神農本草經》味酸,溫,有毒。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能化金、銀、銅、鐵奇物。《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酸,溫、大熱,有毒。主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治心腹積聚,邪氣冷癖在脅,咳逆上氣,腳冷疼弱無力,及鼻衄,惡瘡,下部瘡,止血,殺疥蟲。
  • 神農本草經之石膏
    石膏,神農本草經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苦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創。《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辛、甘,微寒、大寒,無毒。所以寒的定義是什麼,我們用這樣子,給諸位一個感覺,中醫比較形而上,速度很快,就是熱,比如說,這個人說,老師奇怪,我肚子餓死了,我吃東西吃了三碗還是吃不飽,再吃四碗,還是不飽啊,吃五碗還是不飽,我口渴,一直在喝水,喝了一百杯還是在渴哦,你怎么喝一百杯下去,真的喝一百杯哦,喝完,因為他喝了就小便,喝了就小便,速度很快,就是熱,寒就是讓他速度慢下來,比如說,一天他一 餐飯要吃五碗,你用石膏一去之以後
  • 《神農本草經》淺解第十一回 牛膝
    【按】  關於牛膝為何叫牛膝在南北朝時期《本草經集注》中有著相關的記載,作者陶弘景在書中如此說:「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長大柔潤,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也。」,意思是此藥因外形酷似牛膝因此被稱為「牛膝」。    《神農本草經》中的『久服輕身,耐老』的記載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牛膝有滋養人體的作用,而且『膝痛不可屈伸』的治療膝蓋諸多病症的藥用功效一直沿用至今。
  • 為什麼說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哲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性哲學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神農本草經自成哲學體系,又與中國古代性哲學互成一個完整的哲學整體。有人會提出疑問:盡扯蛋,一本中藥書,怎麼會跳躍式的成為中國哲學組成部分了呢?神農本草經哲學是人與世界本草關係的哲學,至今在人類歷史和人類思維方式集合表達之中,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唯一哲學。哲學的符號和言語,需要經歷數千年歷史的沉澱,才能成為語言的哲學體系。神農本草經哲學從發源到今天,歷經五千年歷史沉澱,至今仍然是人類和中醫藥學不可或缺的哲學經典,其中三百六十五種本草,以及每一種本草,對於人的七情和合作用療效,從未發生糾錯淘汰性的改變。
  • 《神農本草經》解讀:大黃
    《神農本草經》經文:大黃,味苦,寒。
  • 枳實、枳殼與青皮這三味中藥,都是「橘子」,它們有區別嗎
    在其曬乾或用麩皮炒黃之後,就可以入藥治病了,在古醫書《神農本草經》中就有對枳實的記載!從中醫角度來看,枳實和砂仁功能相似,通常用來治療胃部疾病。因為枳實味苦性寒、歸於大腸經、脾經和胃經,能起到消食化痰、通利腹氣效果,對於胃部脹滿、消化不良等有一定調理作用。到了現在,有很多治療胃功能障礙的中成藥物中,也能看到枳實的影子。
  • 《神農本草經》:桑寄生
    《神農本草經》:桑上寄生[1],味苦,平。主腰痛,小兒背強,癰腫,安胎,充肌膚,堅齒,長眉。其實[2],明目,輕身,通神[3]。一名寄屑,一名寓木,一名宛童。生川谷[4]。按:桑寄生乃桑之精氣所結,其味甘苦,其氣和平,不寒不熱,其質偏潤,所以能補能瀉,補肝腎、益精血,強筋骨;除風溼,通經絡。因此,腰痛、背強,屬肝腎虧虛、筋脈失養的,用之可補;屬風溼外侵,經絡阻滯、筋脈失柔的,用之可瀉。癰腫初期多實,以其祛風溼、活血通絡用之可瀉;後期多虛,以其益精血用之可補。益精血,補肝腎,因此能安胎、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
  • 神農本草經之曾青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酸,小寒,無毒。主治目痛,止淚出,風痺,利關節,通九竅,破癥堅、積聚,養肝膽,除寒熱,殺白蟲,治頭風、腦中寒,止煩渴,補不足,盛陰氣。久服輕身不老。能化金、銅。金石類的藥的功能,我講過都接近非常的雷同。
  • 我讀《神農本草經》255桔梗
    《吳普》曰:桔梗,一名符扈,一名白藥,一名利如,一名梗草,一名盧如,神農醫和苦無毒,扁鵲黃帝鹹,岐伯雷公甘無毒,李氏大寒,葉如薺苨,莖如筆管,紫赤,二月生。《名醫》曰:一名利如,一名房圖,一名白藥,一名梗草,一名薺苨,生蒿高及冤句,二八月採根,暴幹。案《說文》云:桔,桔梗,藥名。《廣雅》云:犁如。桔梗也。戰國策云:今求柴胡,及之睪黍梁父之陰,則郄車而載耳。
  • 祝之友教授解讀神農本草經----茯苓
    茯苓,本松木之精華,藉土氣以結成,故氣味甘平,有土位中央而樞機旋轉之功。稟木氣而樞轉,則胸脅之逆氣可治也。稟土氣而安五臟,則憂恚驚恐悸之邪可平也。裡氣不和,則心下結痛。表氣不和,則為寒為熱。氣鬱於上,上而不下,則煩滿咳逆,口焦舌幹。氣逆於下,交通不表,則小便不利。茯苓位於中土,靈氣上薈,主內外旋轉,上下交通,故皆治之。久服安肝藏之魂,以養心藏之神。木生火也,不飢延年,土氣盛也。
  • 一本不輸給《神農本草經》的藥書,為什麼它的熱度卻不高?知道嗎
    若要數數中國的本草著作,相信有很多人不假思索也會脫口而出《神農本草經》(以下簡稱《本經》)《本草綱目》《唐本草》等等,如果大家還可以數出更多來,那就必須打斷大家,來談談這本「藥書」了——《名醫別錄》(簡稱《別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