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用名】枳殼——芸香科Rutaceae.
【經文】枳實,味苦寒。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藏,益氣輕身。生川澤。
曹元宇輯本:枳實,味苦寒。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藏,生川澤。
枳實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在醫籍文獻中,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同時代的《輔行訣》。《傷寒雜病論》所用藥物《神農本草經》所載內容。據《名醫別錄力載。「枳實······九月、十月採,陰乾。」說明當時所用枳實為已經成熟的果實,並非幼果《本草經集注》云:「枳實,今處處有之,採破令幹,用之除中核,微炙令香,亦如橘皮,以陳者為良。」據此,可證實所指枳實為枳殼,因為只有成熟果實才能有核可去。從以上文獻說明《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中枳實只能是枳殼。
枳實一藥,單獨用於臨床,應始於唐宋時期。唐·甄權《藥性本草》載:「枳實······解傷寒結胸,人陷胸湯用。主上氣咳喘,腎內傷冷。陰痿而有氣,加而用之。枳殼······治遍身風疹,肌中如麻豆惡癢,主腸風痔疾······」很顯然《藥性本草》中之枳殼主療即為《神農本草經》中之枳實主療。
枳實、枳殼在古代常混稱混用,故而造成臨床性效之混淆。枳實、枳殼雖然同基原,但因採收時間不同而臨床性效有差異。如西青果與訶子、青皮與陳皮、黑胡椒與白胡椒等,其臨床性效懸殊。
枳實、枳殼均為常用中藥。李時珍說:「枳乃木名,實為其子,故名枳實。」由於枳實性烈而速,如:「少年猛悍之將」,又有利氣寬胸之功,故《本草衍義補遺》謂之「枳實瀉痰,能衝牆倒壁」。故古人贈以。「破胸槌」之雅稱。
為了弄清枳實與枳殼的區別點及正確認識其臨床效用,北宋時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思想家沈括注重實踐,蔑視儒家「讀不破經」的禁條,指出《本經》中不正確的地方。在《夢溪筆談》中註解:六朝(指我國唐代以前在建業建郡之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以前醫方,唯有枳實,無枳殼,故《本草》也只有枳實。後人用枳之小嫩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主治各有所宜,遂別出枳殼一條,以附枳實之後。然兩條主療,亦相出人。古人言枳實者,便是枳殼,《本草》中枳實主療,便是枳殼主療。後人既別出枳殼條,便合於枳實條內摘出枳殼主療,別為一條;舊條內只含留枳實主療。後人以《神農本草經》不敢摘破,不免兩條相犯,互有出入。予按《神農本草經》枳實條內稱「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利,長肌肉,利五藏,益氣輕身,安胃氣,止溏洩,明目。」儘是枳殼之功,皆當摘入枳殼條。後來別見主療,如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瘤結,胸脅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止痛之類,皆附益之,只為枳殼條。舊枳實條內稱:「陳胸脅痰癖,逐停水,破結實,消脹滿,心下急,痞痛,逆氣,皆是枳實之功,宜存於本條,別有主療亦附益之可也。如此,二條始分,各見所注,不至甚相亂。
本經要義
味苦寒:《本經》言:枳實,性寒,味苦。全國統編教材《中藥學》言性溫,味苦、酸;《臨床中藥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枳殼,性微寒,味苦、辛、酸。歸脾胃經。
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大風在皮膚中」指邪氣為風邪,病位在皮膚肌表。「大風」又名癘風、癩病,大風惡疾、大麻風、麻風。此處指「癘風。」《素問》卷十二·風論篇第四十二:「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
「麻豆苦癢」中 「麻」。即麻疹,「豆」指天花。「苦癢」指皮膚瘙癢,難以忍受,皮膚瘙癢乃皮膚病之主症,皮膚瘙癢屬風熱結於肌膚,枳殼苦洩辛散,兼能引諸風藥於肺脾兩髒。肺主皮毛,脾主肌肉。祛風養血,乃治皮膚瘙癢之法,治風所需,風邪既散,則皮膚瘙癢等諸症皆愈。
除寒熱結:「寒熱」見當歸「本經要義」之「寒熱」項。「結」,鬱結也。
「寒熱結」此處指寒邪、熱邪與有形之邪如痰飲、瘀血等邪氣互結而形成的一類皮膚病症。枳殼具有行氣作用,具有化痰之功,故能除寒熱「除寒熱結」除寒熱結。
止利:「利」"通「痢」。即腹瀉、痢疾一類疾病。
長肌肉:脾主肌肉,脾旺則肌肉健壯,脾旺則氣血化生。枳殼行氣健脾,並能增強其他配伍藥物之健脾之能,故能「長肌肉,益氣輕身」。
利五臟:枳殼行氣,通行五臟,促進五臟功能健運。故能長肌肉,益氣輕身。
藥物解讀
枳殼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一部收載枳殼,為芸香科植物酸橙
Citrus aurantim。L.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未成熟果實。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辛、酸。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用於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
化,痰飲內停,臟器下垂。
【鑑別要點】
藥材鑑別: 本品呈半球形,直徑3~5cm。外果皮棕褐色或褐色,有顆粒狀突起,突起的頂端有凹點狀油室有明顯的花柱殘跡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黃白色,光滑而稍隆起(俗稱魚肚),厚0.41.3cm,邊緣散有1~2列油室,瓤囊7~12瓣,少數至15瓣,汁囊幹縮呈棕色至棕褐色,內藏種子。質堅硬,不易折斷。氣清香,味苦、微酸。
飲片鑑別: 飲片呈不規則弧狀條形薄片。切面外果皮棕褐色至褐色,中果皮黃白色至黃棕色,近邊緣有1~2列點狀油室,內側有的有少量紫褐斑囊。具清香氣。
枳實
枳實,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ztantiztm L、及其栽培變種或酸橙
Citrus sinensis Osbeck,的乾燥幼果。
【性味歸經】性微寒,味苦、辛、酸。歸脾、胃經。
【功能主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用於和滯內停,痞滿脹痛,瀉痢後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痺,結胸,臟器下垂。
【鑑別要點】
藥材鑑別:藥材呈半球形,少數為球形,直徑0.5~2.5cm。外果皮黑綠色或暗棕綠色,表面具顆粒狀突起和皺紋,有明顯的花柱殘跡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略隆起,厚0.3~1.2cm,黃白色或黃褐色,邊緣有1~2列油室,瓤囊棕褐色。質堅硬。氣清香,味苦、微酸。
飲片鑑別:飲片呈不規則弧形條形或圓形薄片,或大小不等的球形(鵝眼枳實)。切面外果皮黑綠色至暗棕綠。中果皮黃白色至黃棕色,近邊緣有1~2列點狀油室條片內側或圓片中央具棕色瓤囊。氣香,味苦,微酸。
【拓展閱讀——中藥材鑑別專用術語】
「瓤」 特指柑橘類果實內果皮和著生在內果上的囊狀毛。
「鵝眼枳實」 特指枳實藥材中,呈圓球形而小者,形狀如鵝的眼睛。
「槍子枳實」 特指四川特產鵝眼枳實品種中最小者,形如打土槍用的
鐵砂子,故名。
【拓展閱讀——關於品種問題解說】
由於用藥量增大,如果再如以前之單品種入藥,則藥源嚴重短缺,如陳皮,真正的橘皮,目前市場上基本找不到了。故請大家注意《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對藥物的來源文字敘述。
目前作為枳實、枳殼、青皮、陳皮的品種有香圓Citrut wisonii Tanaka.,酸橙Citrus autrantium L.,橘Citrus reticulata『Blanco』.,黃皮酸橙Citrus aurantim 『Huangpi』,代代花Citrusaurantium 『Baidai』.,朱欒
Cirus anrantium 『Chuluan』,塘橙Citrus aurantium。『angcheng』,枸橘
Poncirus trifoliate(L. ) Rat.等。
【拓展閱讀——枳實、枳殼、青皮、陳皮、橘紅臨床應用解讀】
枳實、枳殼、青皮、陳皮、橘紅,均為芸香科橘屬植物的果實和果皮,為
同基原或相近品種,為不同採收時間所為,不同的加工炮製方法的幾種中
藥。在藥性方面,按藥物性質,均為性溫,味苦、辛。人肺、脾、胃經。其功相同功效,均為行氣,化痰。但唯獨枳實在古代文獻記載中為性微寒,人肝經,具有疏肝利膽,治療疝氣,乳房脹痛等作用。枳實與青皮行氣作用較
強,易耗氣,屬破氣藥。枳殼、陳皮、橘紅化痰作用較之枳實、青皮緩和。另外,枳實與枳殼比較如同青皮與陳皮、橘紅比較。未成熟幼果作用峻烈,而成熟果實藥性緩和,但均能行氣導滯、消脹,只是存在程度不同而已,在臨床工作藥療使用中各有特長。
【臨床藥師、臨床醫師注意事項】
注意枳實、枳殼二藥的臨床應用年代與名稱出現的時間,古代湯方中枳殼與枳實的人藥情況。
枳實、枳殼,基原相同,採收時間不同。功效相近。然枳實性烈,偏於破氣除痞,消積導滯,通便枳殼性緩,偏於行血開胸,寬中除滿,其臨床
作用較枳實緩和,偏於行氣寬中除脹。
醫籍選論
枳實,氣味苦寒,無毒。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除寒熱結,止痢,長肌肉,利五臟,益氣,輕身。七八月採者為枳實,九十月採者為枳殼。實者乃果實之通稱,言實殼亦在其中矣。枳實氣味苦寒,冬不落葉,稟少陰標本之氣化,臭香形圓,花白多刺,瓤肉黃白。又得陽明金土之氣化,主治大風在皮膚中。如麻豆苦癢者,得陽明金氣而制風,稟少陰水氣而清熱也。除寒熱結者,稟少陰本熱之氣而除寒,標陰之氣而除熱也。止痢,長肌肉者,得陽明中土之氣也。五臟發原於先天之少陰,生長於後天之陽明,故主利五臟,得少陰之陰,故益氣,得陽明之氣,故輕身。
枳殼,氣味苦酸,微寒,無毒。主治風痺、淋痺,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脅風,安胃,止風痛。
上世本草只有枳實,至宋《開寶本草》,始分枳之小者為枳實,大者為枳殼。愚謂小者其性藏密而氣全,大者其性宣發而氣散,或雲大者氣足而力虛,小者氣不足而力薄。不知氣之足也,在於旺時,若過其時,則反薄矣。
又,李東垣雲枳殼緩而枳實速。王好古雲枳殼主高,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未免臆說不經。後學遵而信之,寧無萸乎。須知實與殼,其種未始有殊也。種既無殊,則緩速氣血之說,何可分乎?
——明·張志聰《本草崇原》
枳實氣味苦寒,冬不落葉······仲祖本論,有大承氣湯,用炙厚樸、炙枳實;小承氣湯,用生厚樸、生枳實。生熟之間,有意存焉,學者不可不參。
——清·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
按:《本經》只有枳實,無枳殼,唐《開寶本草》始分之。唐然枳殼即枳實之大者,性宣發而氣散,不如枳實之完結。然既是一種,亦不必過分。
枳實氣寒,稟天冬寒之水氣,人手太陽寒水膀胱經、手太陽寒水小腸經;味苦無毒,得地南方之火味,人手少陽相火三焦。氣味俱降,陰也。
太陽主表,經行身表,為外藩者也,大風作皮膚中,如麻豆苦癢者,皮毛患大麻風也,其主之者,枳實人太陽,苦寒清溼熱也,小腸為寒水之經,丙火之腑,寒熱結者,寒熱之邪結於小腸也,其主之者,苦以洩結也,小腸為受盛之腑,化物出焉,受物不化,則滯而成痢,枳實苦寒下洩,所以止痢,太陰脾主肌肉,乃溼土之髒也,土溼則脾困,而肌肉不生,枳實人小腸膀胱,苦寒溼熱,所以脾土燥而肌肉長也,三焦人身一大腔子也,苦寒清三焦之相火,火息則陰足,而五臟皆安也。益氣者,枳實洩滯氣,而正氣受益也。輕身者,邪去積消,則正氣流通而身輕也。
枳殼,氣微寒,味苦酸,無毒。主風癢麻痺,通利關節,勞氣咳嗽,背膊悶倦,散留結胸膈痰滯,逐水消脹滿,大腸風,安胃止風痛。枳殼氣微寒······太陽經行身表,附皮毛而為衛者也,太陽為寒水,風人寒水,則風溼相搏,風癢麻痺矣。其主之者,酸可治風,苦可燥溼也。關節皆筋束之,太
陽主筋所生病。苦寒清溼熱,故利關節也。勞則傷少陽之氣,於是相火刑金而咳嗽矣。枳殼味酸可以平少陽,味苦可以瀉相火,火息木平而咳止矣。
背膊,太陽經行之地,火熱鬱於太陽,則背膊悶倦。苦寒下洩,可以瀉
火熱也。手厥陰經起於胸中,厥陰為相火,火炎胸中,則痰涎滯結。枳殼寒可清火,苦可以洩胸膈之痰也,人小腸膀胱而性苦寒,故可以逐水消脹滿。
風為陽邪,人大腸陽經,兩陽相爍,則血熱下行而為腸風,心包乃風木之經,代君行事而主血。枳殼清心包之火,可以平風木而治腸風。胃為燥金,味
苦能燥,所以安胃。《經》雲胃過於苦,胃氣乃厚,益以苦能洩也。風人太陽,氣壅而痛,枳殼味苦能洩,所以止痛也。
——清·葉士天《本草經解》
枳實,味苦、酸、辛,性寒,人足陽明胃經。瀉痞滿而去溼,消陳腐而還清。
枳實酸苦迅利,破結開瘀,瀉痞消滿,除停痰流飲,化宿谷堅癥。滌蕩鬱陳,功力峻猛,一切腐敗壅阻之物,非此不消。煎炒黑,勿令焦,研用。
——彥清·黃元御《長沙藥解》
枳,本經中品;併入開寶枳殼。枳乃木名,從只,諧聲也。實乃其子,故曰枳實。後人因小者性速,又呼老者為枳殼。生則皮厚而實,熟則殼薄而
虛,正如青橘皮、陳橘皮之義。枳實、枳殼氣味功用俱同,上世亦無分別。魏、晉以來,始分實、殼用之。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現代應用】
1.胸脅脹滿。枳殼常用於肝鬱氣滯及肝鬱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類似脅間神經痛,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之「心絞痛」等。常配伍瓜蔞、薤白、桂皮、丹參、川芎、當歸、紅花等藥物同用。如《金匱要略》之"枳實薤白桂枝湯(方中枳實應為枳殼)。
2.脘腹脹滿。胃腸氣滯,脘腹脹滿,痞悶,吐逆,大便秘結等,類似於消化不良,或胃腸炎等,常配伍陳皮、檳榔、木香、香附子、大黃、木通、莪朮等藥物同用。如《證治準繩》之"枳殼丸。
3.內臟下垂。胃下垂,子宮脫出、脫肛等,單用有效。常配伍黃芪、黨參、升麻、柴胡、當歸、甘草等藥同用。
【炮製應用】
麩炒枳殼。炒後取其寒性,緩其烈性,去其苦酸,減少對胃刺激,多用於老年、體弱而有氣滯證患者。
炒焦,稱焦枳殼。寒性已除,善入血分,止血寬中,適用於氣滯而見出血證候者。
【類藥比較】
枳實、枳殼。基原相同,功用相近。然枳實性烈,偏於破氣除痞,消積導
滯、通便;枳殼性緩,偏於行血開胸,寬中除滿,其臨床作用較枳實緩和,偏於行氣寬中除脹。
枳殼、枳實、陳皮、青皮、橘紅,均為芸香科橘屬植物的果實,為同基原或
相近品種,為不同採收時間,不同加工炮製方法的幾種中藥。在藥性方面,按藥物來源,均為性溫,味苦、辛。人肺、脾、胃經。其基本功效,均為行氣,化痰。但唯獨枳實在古代文獻記載中為性微寒,人肝、膽經,具有舒肝利膽,治療疝氣,乳房脹痛等作用。枳實與青皮行氣作用較強,易耗氣,屬破氣藥枳殼、陳皮與橘紅,化痰行氣作用較之枳殼、青皮緩和。另外,枳實與枳殼比較如同青皮和陳皮、橘紅比較未成熟幼果作用峻猛,而成熟果實藥性緩和。但均能行氣導滯、消脹,只是存在程度不同而已,在臨床藥療使用中各有其特長。
編輯整理:迪亞拉 許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