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之友教授解讀神農本草經----茯苓

2021-02-07 神農本草經藥物解讀

茯苓,本松木之精華,藉土氣以結成,故氣味甘平,有土位中央而樞機旋轉之功。稟木氣而樞轉,則胸脅之逆氣可治也。稟土氣而安五臟,則憂恚驚恐悸之邪可平也。裡氣不和,則心下結痛。表氣不和,則為寒為熱。氣鬱於上,上而不下,則煩滿咳逆,口焦舌幹。氣逆於下,交通不表,則小便不利。茯苓位於中土,靈氣上薈,主內外旋轉,上下交通,故皆治之。久服安肝藏之魂,以養心藏之神。木生火也,不飢延年,土氣盛也。

——清·張志聰《本草崇原》

  茯苓氣平入肺,味甘入脾。肺能通調,脾能轉輸,其功皆在於 「利小便」一語。胸為肺之部位,脅為肝之部位,其氣上逆則憂恚驚邪恐悸,七情之用因而弗調。心下為太陽之部位,水邪停留則結痛;水氣不化則煩滿;凌於太陰則咳逆;客於營衛則發熱惡寒;內有宿飲則津液不升,為口焦舌幹,唯得小便一利,則水行而氣化諸疾俱愈矣。

  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者,以肺金為天,脾土為地,位一身之天地,而明其上下交和之效也。

——清·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 

  胸者肺之分也,脅者肝之分也,肝主升而肺主降,肺金不足則氣不降,肝木有餘則氣上逆,逆於肝肺之分,故在胸脅間也。茯苓入肺,氣平則降,味甘可以緩肝,所以主之。

  脾為土,肺為金,脾肺上下相交,則五臟皆和,位一身之天地矣,若脾肺失中和之德,則憂恚驚邪恐悸,七情乖戾於胸,發不中節而致病。茯苓味甘和脾,氣平和肺,脾肺和平,七情調矣,心下脾之分也;溼熱在脾則結痛,溼熱不除,則流入太陽而發寒熱,鬱於太陰而煩滿,溼乘肺金而咳逆。茯苓甘平淡滲,所以能燥脾伐水清金,治以上諸症也。

  人身水道不通,則火無制而口焦舌幹矣。茯苓入肺以通水道,下輸膀胱,則火有去路,故止口舌幹焦。水道通,所以又利小便也,肝者,魂之居也,而隨魂往來者神也。

  久服茯苓,則肺清肅,故肝木和平,而魂神安養也。不飢延年者,脾為後天之本,肺為元氣之腑,脾健則不飢,氣足則延年也。

——清·葉天士《本草經解》 

  茯苓,味甘,氣平,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利水燥土,瀉飲消痰,善安悸動,最豁鬱滿。除汗下之煩躁,止水飲之燥渴,淋癃洩痢之神品,崩漏遺帶之妙藥,氣鼓與水脹皆靈,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標百病,效著千方。

  茯苓瀉水燥土,衝和淡蕩,百病皆宜,至為良藥。道家稱其有延年之功,信非過也。

——清·黃元御《長沙藥解》

  茯苓生山谷之中,得松柏之餘氣,其味極淡,故為調補脾陰之藥,義見石斛條下。凡人邪氣鬱結,津液不行,則為痰為飲。痰濃稠為火之所結,飲清稀為水之所停。故治痰則鹹以降之,治飲則淡以利之。若投以重劑,反拒而不相入,惟茯苓極輕淡,屬土,土勝水能疏之滌之,令從膀胱以出,病漸去而不覺也。觀仲景豬苓湯等方,五苓散義自見矣。

—— 清·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

相關焦點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之--酸棗仁
    宋·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云:「酸棗。經不言用仁,仍療不得眠,天下皆為之。」清·鄒澍《本經疏證》:「《本經》酸棗主治,是酸棗之功能,非酸棗仁之功能。【拓展閱讀—張仲景使用酸棗仁僅1方】酸棗湯(《金匱要略》方)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茯苓二兩,川芎二兩,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古今應用之--薏苡仁
    《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薏苡。原名:「薏苡,一名蠡。」《說文》蠡:蟲齧木中也。轉注為觧之義,因此物有下氣,下三蟲,利腸胃,消水腫之功。腸胃筋脈無所不通,猶刀之觧魚,蟲之齧木,故名焉。別名薏苡、苡米、溝子米、米仁等。歷代本草均有記載。梁·陶弘景石:「近道處處多有,人家種之。」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之--槐實
    本經要義槐實:《本經》所載槐實,即現今所藥用之槐角或花蕾,系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乾燥成熟果實或未開放的花蕾。《本經》所言槐實,包括現今「槐角」與「槐米」。而槐角之名則收載於清·汪昂《本草備要》。也就是說,從西漢至明末期間,傳統藥用槐實均為槐角和槐米(槐實)的總稱。
  • 祝之友教授解讀神農本草經----麝香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之--枳殼
    枳實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在醫籍文獻中,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同時代的《輔行訣》。《傷寒雜病論》所用藥物《神農本草經》所載內容。據《名醫別錄力載。「枳實······九月、十月採,陰乾。」從以上文獻說明《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中枳實只能是枳殼。     枳實一藥,單獨用於臨床,應始於唐宋時期。唐·甄權《藥性本草》載:「枳實······解傷寒結胸,人陷胸湯用。主上氣咳喘,腎內傷冷。
  • 《本草博物志》:專家解讀本草文化有料有趣
    王家葵教授深入本草領域研究多年,將其解讀本草的心得匯集結成這部學術隨筆包羅萬象《本草博物志》作者:王家葵 著北京大學出版社本草知識包羅萬象,不僅關聯自然科學知識,也涉及歷史、文學、藝術、民風民俗等方方面面,可謂中國古代文化的百科全書式的呈現。
  • 神農本草:紫葳乎?凌霄乎?
    神農本草:紫葳乎?凌霄乎? 夢回秦漢,再遇神農,謂我:紫葳,味酸,微寒。
  • 《神農本草經》:本草源頭之作
    《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這兩部巨著,是中醫藥的百川之源,前者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後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一樣,都是我國古代先人智慧的結晶,融匯了多家經驗理論的著述。
  • 中醫公益學習班:倪海廈-人紀系列神農本草經篇16
    我們有太多的東西是好東西,我們現在利用這個人紀,把老祖宗好的東西通通挖出來,那別錄也是一個本草裡面。松子去胃中伏熱,對腸胃很好。因為它是性溫的,所以說溫藥本身是溫性的藥。如果你是胃裡面有燥熱的話反而不好,伏熱還完全沒問題,燥熱就不好,那松子呢治骨節風,諸位可以參考,我們真正在使用的時候,像松樹的這些藥,什麼松脂啊,松子啊,還有這個松節,還沒有,我下面還有根,茯苓用的多。
  • (修正版)中醫公益學習班:倪海廈-人紀系列神農本草經篇16
    我們有太多的東西是好東西,我們現在利用這個人紀,把老祖宗好的東西通通挖出來,那別錄也是一個本草裡面。松子去胃中伏熱,對腸胃很好。因為它是性溫的,所以說溫藥本身是溫性的藥。如果你是胃裡面有燥熱的話反而不好,伏熱還完全沒問題,燥熱就不好,那松子呢治骨節風,諸位可以參考,我們真正在使用的時候,像松樹的這些藥,什麼松脂啊,松子啊,還有這個松節,還沒有,我下面還有根,茯苓用的多。
  • 傷寒經方本草思辨(一)-傳統本草談
    傷寒經方已經是小眾市場,就這種比例來看傷寒本草就更少有人論述,雖然醫學史都把張仲景這一派歸為神農本草派, 神農本草派重要的三書《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湯液經法》。可是歷史總是彎彎繞繞,《神農本草經》最後被金元四大家開始帶入歸經學說,慢慢就變了味道。《湯液經法》只有到了民國時候楊紹伊重新去考證,可也是曇花一現。
  • 神農本草一條根功效禁忌及使用方法
    神農本草一條根精油貼有助於止痛,關節痛,肩周炎,風溼關節,筋骨酸痛的功效!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溼的作用。神農本草一條根精油貼規格:一袋8片(8.7*15)每日敷貼不超過6小時,皮膚敏感者不超過4小時!
  • 臺灣神農本草一條根簡介---精油貼布/精油按摩霜
    鄭成功得知後,急忙派軍醫到民間去尋找良方,後來在金門村民指引下,在太武山峰山脈一帶找到了一種神奇的草藥,名為「一條根」,挖掘出曬乾後浸泡藥酒每日飲用,士兵們的各種風溼病很快就得到了有效的治癒;後來經軍中大夫發現「一條根」不但可以治療風溼病,還可以治療腰腿骨痛、跌打骨折、扭傷挫傷等症狀;可以說是「一條根」這種神奇的藥草全身都是寶,能醫治百病。
  • 「邊讀書,邊臨證」有感之二十四——白茯苓、赤茯苓、茯苓、茯神、茯苓皮的區別
    茯苓入藥,首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認為「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 礦物本草:樸硝、芒硝、玄明粉、硝石
    芒硝為硫酸鹽類礦物芒硝族芒硝,經加工精製而成的結晶體,主含含水硫酸鈉(Na2SO4·10H2O)。玄明粉,為芒硝經風化乾燥製得,主含硫酸鈉(Na2SO4)。硝石為礦物硝石 Niter 經加工煉製而成的結晶,主要成分為硝酸鉀(KNO3)。芒硝、樸硝、玄明粉是鈉硝一族的三個成員;硝石是鉀硝。
  • 茯苓的4大好處和吃法
    為多孔結構菌科細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乾燥菌核。超過7~9月採收,挖到後去除細沙,堆放「出汗」後,伸開晾至表層乾躁,再「出汗」,不斷多次至現皺褶、內部水份大部分流失後,晾乾,稱之為「茯苓」;或將鮮茯苓按不一樣位置淨制,晾乾,各自稱之為「茯苓塊」和「茯苓片」。
  • 慈禧與茯苓餅
    次日清晨,慈禧只帶一二隨從來到了法海寺,一進廟門,一股奇香撲鼻而來,她也不讓隨從聲張,逕自走向方丈禪房,這才發現老方丈正在烙制自己前日吃過的小圓餅呢,見太后駕臨,方丈急忙迎接,慈禧好生慰問一番,方才詢問此物底細。老方丈說:「人生在世不求仙、五穀百草保平安。此餅乃是老衲所採茯苓所制。名日茯苓餅,具有滋補養生、健脾安神之奇效。」
  • 《神農本草經》對中藥學的價值,你知道嗎?
    相傳《神農本草經》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神農本草經》不止進行了藥物的搜集工作,還有意識地對所收藥物進行了分門別類工作,將365種藥物按照上、中、下分為三類,這被稱為「三品分類法」。分類的依據主要是藥物的性能功效。《神農本草經》所載藥品,包括高低等動植物。高等植物如人參、當歸;低等植物如茯苓、靈芝;而牡蠣、水蛭、白僵蠶等屬於低等動物,鹿茸、羚羊角等為高等動物藥材。
  • 茯苓又名茯菟、茯蕶、伏菟、雲苓、松薯、松木薯,松苓,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不死面,伏神《本草綱目大全-木部》
    「歸經」入心、肺、脾、腎經。《湯液本草》:"入手大陰,足大陽、少陽經。"《本草蒙筌》:"入膀胱、腎、肺。"《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小腸三經。"《本草經疏》:"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功效」滲溼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
  • 千年之松,下有茯苓
    ——《典術》茯苓,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當時稱「茯菟」,分白、赤二類。白茯苓善於健脾利溼,赤茯苓善於清熱利溼。此外,習慣上認為,茯苓皮長於消腫,茯神用於安神。關於茯苓的形態大小,陶弘景謂:「彼古人乃假研松作之,形多小,虛赤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