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本松木之精華,藉土氣以結成,故氣味甘平,有土位中央而樞機旋轉之功。稟木氣而樞轉,則胸脅之逆氣可治也。稟土氣而安五臟,則憂恚驚恐悸之邪可平也。裡氣不和,則心下結痛。表氣不和,則為寒為熱。氣鬱於上,上而不下,則煩滿咳逆,口焦舌幹。氣逆於下,交通不表,則小便不利。茯苓位於中土,靈氣上薈,主內外旋轉,上下交通,故皆治之。久服安肝藏之魂,以養心藏之神。木生火也,不飢延年,土氣盛也。
——清·張志聰《本草崇原》
茯苓氣平入肺,味甘入脾。肺能通調,脾能轉輸,其功皆在於 「利小便」一語。胸為肺之部位,脅為肝之部位,其氣上逆則憂恚驚邪恐悸,七情之用因而弗調。心下為太陽之部位,水邪停留則結痛;水氣不化則煩滿;凌於太陰則咳逆;客於營衛則發熱惡寒;內有宿飲則津液不升,為口焦舌幹,唯得小便一利,則水行而氣化諸疾俱愈矣。
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者,以肺金為天,脾土為地,位一身之天地,而明其上下交和之效也。
——清·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
胸者肺之分也,脅者肝之分也,肝主升而肺主降,肺金不足則氣不降,肝木有餘則氣上逆,逆於肝肺之分,故在胸脅間也。茯苓入肺,氣平則降,味甘可以緩肝,所以主之。
脾為土,肺為金,脾肺上下相交,則五臟皆和,位一身之天地矣,若脾肺失中和之德,則憂恚驚邪恐悸,七情乖戾於胸,發不中節而致病。茯苓味甘和脾,氣平和肺,脾肺和平,七情調矣,心下脾之分也;溼熱在脾則結痛,溼熱不除,則流入太陽而發寒熱,鬱於太陰而煩滿,溼乘肺金而咳逆。茯苓甘平淡滲,所以能燥脾伐水清金,治以上諸症也。
人身水道不通,則火無制而口焦舌幹矣。茯苓入肺以通水道,下輸膀胱,則火有去路,故止口舌幹焦。水道通,所以又利小便也,肝者,魂之居也,而隨魂往來者神也。
久服茯苓,則肺清肅,故肝木和平,而魂神安養也。不飢延年者,脾為後天之本,肺為元氣之腑,脾健則不飢,氣足則延年也。
——清·葉天士《本草經解》
茯苓,味甘,氣平,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利水燥土,瀉飲消痰,善安悸動,最豁鬱滿。除汗下之煩躁,止水飲之燥渴,淋癃洩痢之神品,崩漏遺帶之妙藥,氣鼓與水脹皆靈,反胃共噎膈俱效。功標百病,效著千方。
茯苓瀉水燥土,衝和淡蕩,百病皆宜,至為良藥。道家稱其有延年之功,信非過也。
——清·黃元御《長沙藥解》
茯苓生山谷之中,得松柏之餘氣,其味極淡,故為調補脾陰之藥,義見石斛條下。凡人邪氣鬱結,津液不行,則為痰為飲。痰濃稠為火之所結,飲清稀為水之所停。故治痰則鹹以降之,治飲則淡以利之。若投以重劑,反拒而不相入,惟茯苓極輕淡,屬土,土勝水能疏之滌之,令從膀胱以出,病漸去而不覺也。觀仲景豬苓湯等方,五苓散義自見矣。
—— 清·徐大椿《神農本草經百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