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味辛溫。主闢惡氣,殺鬼精物,溫瘧,蠱毒,癇痓,去三蟲。久服除邪,不夢寤厭寐。生川谷。
麝香:「麝」,she,音涉。又名香獐子,哺乳動物,鹿科,形狀似鹿而小。頭上無角,前肢短,後肢長,尾短,耳大,善於跳躍。毛黑褐色或灰褐色,帶有不明顯的土黃色條紋和斑點。雄麝犬齒發達,露出口處,習稱獠牙。肚臍與生殖器之間有腺囊,能分泌麝香。麝香乾後呈顆粒狀或塊狀,有特殊的香氣,有苦味。
《山海經·西山經》:「(翠山)其陰多旄牛、麢、麝。」郭璞註:「麝似鹿而小,有香。」唐·張祜《寄題商洛王隱居》:「隨蜂收野蜜,尋麝採生香。」「麝香」簡稱「麝」,也泛指香氣。元·周達現《真蠟風上記》:「男女身上常塗香藥,以檀、麝等合成。」《紅樓夢》第五回:「仙袂乍飄兮,聞麝蘭之馥鬱」。
麝香,名貴中藥。系鹿科Cervidae哺乳動物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林麝Moschus herezovskii Flerov.成熟雄麝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
惡氣:其義有二。
一指,天地間乖戾之氣,足以害人害物,亦指自然界風、寒、暑、溼、燥、火六淫之氣或疫癘之氣。《素問》卷一·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意思是說,邪氣不散,傷害生物的賊風不斷刮來,四時之風雨不節,而清潔之白露不下,則草木皆枯槁不榮。
二指,血肉腐敗之氣,或指氣血阻滯而產生的瘀血的病理產物。《靈樞》卷九·水脹第五十七:「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意思說,寒邪侵襲腸體外面,與衛氣相互搏結在一起,衛氣不能正常運行,寒邪與衛氣滯留在身體深處,附著腸外,病邪產生並逐漸增長,便生成了息肉。「惡氣」在此處泛指病邪。
鬼精物:泛指導致嚴重疾病的邪氣。「鬼」,古人認為凡能夠傷害人而使人致病的怪異生物;亦指導致人患嚴重疾病的邪氣。「精」,即「精魅」(魅,指迷信傳說中的精怪,亦指鬼怪物)。
溫瘧:中醫病證名。其義有三。
一指,瘧疾病之一。《素問》卷十·瘧論篇第三十五:「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金匱要略》上卷·瘧病脈證並治第四:「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二指,疫病的一種。《瘟疫論》之溫瘧:「設傳胃者,必現裡證,名為溫瘧,以疫法治之生,以瘧法治之死。」
三指,各種瘧疾。《素問》卷十·瘧論篇第三十五:「夫風之與瘧,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悽滄[1]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病以時作,名曰寒瘧[2]。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則少氣煩冤[3],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4]。」
蠱毒:《說文》:「蠱,腹蟲蟲也。」《春秋》傳曰:「皿蟲為蟲,晦淫之所生也,臬桀死之鬼亦為蠱。從蟲、從皿。皿、物之用也。」段玉裁註:蟲於飲食器中,會意。
「蟲」,一指古代一切動物的通稱。《說文》:「蟲,有足謂之蟲,無足謂之豸。從三蟲。」王筠釋例:「案:蟲、Zaozi012、蟲同物即同字。如古文以屮為艹之比。小蟲多類,故三之以象其多;兩之者,省之也;一字者,以象其首尾之形也。」
「蠱」,二指腹內蟲食之毒。《說文·虫部》:「蠱,腹蟲蟲也」。段玉裁註:「中蟲皆讀去皆讀去聲……腹中蟲者,謂腹內中蟲食之毒也。自外而入,故曰中;自內而蝕,故曰蟲,此與虫部腹中長蟲,腹中短蟲讀異。」
據文獻研究,蠱病於殷商時代即已出現,流行於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郡縣。病以蠱稱,謂之心腹切痛、吐血、下血之疾,即現今所稱謂血吸蟲病等。據此可推斷蠱毒當指引起蠱病之病原。但後來蠱又有新義,謂之男性之少腹鬱熱疼痛而尿出白濁之疾,與當今前列腺炎性病變相關。《素問》卷六·玉機真髒論篇第十九:「少腹寃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諸病源候論》卷二十五·蠱毒病諸候·蠱毒候:「凡蠱毒有數種,皆是變惑之氣。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噉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便能變惑隨逐酒食,為人患禍。患禍於他則蠱主吉利。所以不羈之徒,而畜事之。又有飛蠱去來,無由漸狀如鬼氣者,得之卒重。凡中蠱病,多趨於死,以其毒害勢甚,故云蠱毒。蠱吐血候:蠱是合聚蟲蛇之類,以器皿盛之,任其相啖食,餘一存者,名為蠱,能害人,食人府藏;其狀心切痛如被物齧。或Zaozi013面目青黃,病變無常;是先傷於鬲上,則吐血也,不即治之,食藏府盡則死。」蠱下血候:「蠱是合聚蟲蛇之類,以器皿盛之,任其自相食噉,餘留一存者,為蠱,能變化為毒害人。有事之以毒害,多因飲食內行之;人中之者,心腹懊痛,煩毒不可忍,食人五臟,下血瘀黑,如爛雞肝。」《本經》主蠱毒之藥尚有天麻。主蠱注之藥巴豆可作互參。
癇痓: 「癇」。中醫病名。多指小兒驚風病變,發作時手足痙攣,神志意思消失,俗稱「羊癇風」。《說文》:「癇,病也。」《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五·小兒雜病諸候·癇候:「癇者,小兒病也。十歲以上為癲,十歲以下為癇,其發三狀,或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或手足掣縱,或背脊強直,或頸項反折。」
「痓」,中醫病名,痓病。《集韻·至韻》:「痓,風病。」《素問》卷十·氣厥論篇第三十七:「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王冰註:「痓,謂骨痓而不隨,氣骨該熱,髓不內充,故骨痓強而不舉,筋柔緩而無力也。」《金匱要略》卷上·痓溼暍[5]病脈證並治第二:「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痓,為難治。」《本草綱目》卷三·百病主治藥·痙風:「即痓病,屬太陽、督脈二脈,其證發熱口噤如癇,身體強直,角弓反張,其則搐搦。傷風有汗者,為柔痓。傷寒溼無汗者,為剛痓。金瘡折傷,癰疽產後,具有破傷風溼發痙之證。」
去三蟲:一指人體常見寄生蟲:蛔蟲、蟯蟲、薑片蟲;二泛指人體寄生蟲。
《諸病源候論》卷十八·溼病諸候:「三蟲者,長蟲、赤蟲、蟯蟲也,為三蟲。猶是九蟲之數也」。九蟲候:「九蟲者,一曰伏蟲,長四分;二曰蚘蟲,長一尺;三曰白蟲,長一寸;四曰肉蟲,狀如爛杏;五曰肺蟲,狀如蠶;六曰胃蟲,狀如蝦蟆;七曰弱蟲,狀如瓜瓣;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九曰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
除邪:「邪」泛指一切病邪。除邪即驅除病邪。
不夢寤厭寐:「夢寤厭寐」指睡眠時常有驚怪噩夢,遂因此而突然驚醒。
「寤」讀wu。①表覺醒。《小爾雅·廣言》:「寤,覺也。」《詩·周南·關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呂氏春秋·離俗》:「惕然,而寤,徒夢也。」高誘註:「寤,寤覺。」白居易《夢仙》:「既寤喜且驚。」②表甦醒過來。《史記·趙世家》:「趙簡子疾,五日不知人……七日而寤。」③表做夢。《說文·部》:「寤,書見而夜寤也。」「寐」讀mei。表睡著。《說文·部》:「寐,臥也。」段玉裁註:「俗所謂睡著也。」《老殘遊記·續集自序》:「晨起灑掃,午餐而夕寐」。
「厭」,應為「魘」。讀yan。參閱各版本,「厭」為「魘」之誤。夢中驚駭,惡夢,謂之魘。《廣韻·叶韻》:「魘,惡夢。」《集韻·琰韻》:「魘,驚夢。」《篇海類編·人物類·鬼部》:「魘,睡中魘也,氣窒心懼而神亂則魘。」
祝按:「夢寤」「夢魅」「夢魘」「魘」其義相同。
[1]悽滄:「悽」通「悽」。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履部》:悽,俗子亦作悽。古籍中,「悽」、「悽」通用。寒涼之義。《正字通·水部》:「滄,寒也」。段玉裁註:「《仌部》凔字音義同。」《逸周書·周祝》:「天地之間有滄熱。」孔晁註:「滄,寒」。「悽滄」指寒冷之意。指氣候嚴寒、大涼。《素問》卷二十·五常政大論第七十:「陽明司天,燥氣下臨,肝氣上從,蒼起木用而立,土乃眚(sheng,音生,眼睛生翳)悽滄數至,木伐草萎脅痛目赤,掉振鼓慄,筋痿不能久立」。
[2]寒瘧:瘧病之一。因寒氣內伏,再感風邪而誘發的一種瘧疾,臨床表現為寒多熱少,日發一次,或間日發作,發作時頭痛,無汗或微汗,脈弦緊有力。
[3]冤:此處為苦悶之意。
[4]癉瘧:瘧病之一。「癉」,dan,音旦。發熱、熱盛之義。瘧疾由於感邪后里熱熾盛而發。「癉瘧」指以發熱為主要症狀的瘧疾。其臨床表現為發作時,只發熱不寒戰,煩躁氣粗、胸悶欲吐等症。
[5]暍:讀ye。①表傷暑,即中暑。《說文·日部》:「暍,傷暑也。」《傷寒論》卷二·辨痙溼暍脈證第四:「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②表熱。《廣雅·釋詁三》:「暍,煩也。」《集韻·曷韻》:「暍,熱也。」《素問》卷十·刺瘧論篇第三十六:「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中,寒從背起,先寒後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王冰註:「暍暍,熱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