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不輸給《神農本草經》的藥書,為什麼它的熱度卻不高?知道嗎

2020-12-13 金蘭健康

談起中國的古代名醫,享譽全球的比比皆是,例如李時珍、孫思邈、張仲景等等,咱們關起門來數數,那就遠不止這些了,畢竟在中國曆朝歷代的更迭過程中出現過太多太多的醫賢!

若要數數中國的本草著作,相信有很多人不假思索也會脫口而出《神農本草經》(以下簡稱《本經》)《本草綱目》《唐本草》等等,如果大家還可以數出更多來,那就必須打斷大家,來談談這本「藥書」了——《名醫別錄》(簡稱《別錄》)。

有很多人學習各種技藝,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這些經驗很管用,所以往往這些人常被別人用「學霸」一詞代誇。

這些年,隨著網絡的興盛,人人就有了更多機會利用這個平臺去傳播與學習「學霸筆記」,在中醫藥的圈子裡面也有一本藥學「高階筆記」。

除了著名的四大經典中的藥著《神農本草經》以外,還有一本與它媲美的藥著,它就是《名醫別錄》。

可能有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本藥書是收錄了漢代至魏晉時期名醫在《本經》中增附的資料,這段時期的諸多名醫據不同底版的《本經》,又依據各種的行醫用藥經驗,再將其附於《本經》之上,後經陶弘景收集整理,又載於《本草經集注》(本書可流傳至今,與其被收錄與《唐本草》,後《唐本草》又被收錄於《證類本草》有關)當中,陶氏再將其彙編整理而成《名醫別錄》。

換句話說,這本藥書就是這段時期的多個名醫做出來的醫藥筆記,然而許多人卻理解錯了。

這些名醫都有醫聖張仲景、神醫華元化(即華佗)、藥學家吳普、醫家李當之等等。

按理說,這麼一本「高階筆記」價值應是不輸給《神農本草經》的,但是為什麼它卻熱度不高呢?

筆者以為,有幾個原因值得了解。

第一、源起作者

書的熱度不高,怎麼能怪罪在作者身上呢?這本書現在定型的作者是南梁醫家陶弘景(自號隱居先生或華陽隱居),其為著名的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人稱「山中宰相」。其著有《本草經集注》《集金丹黃白方》《二牛圖》《華陽陶隱居》等。

唯獨《名醫別錄》,因「父母」存疑的問題,所以在官方「戶籍」當中有種似有似無之嫌。

《名醫別錄》最早錄於《隋書經籍志》,其題為陶氏撰。而《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雖然也記載了《名醫別錄》,但卻沒有題著者。直到宋代鄭樵《通志藝文略》載《名醫別錄》是由陶隱居集,宋代王應麟《玉海》也題陶氏撰,至此,《名醫別錄》的作者才大致定型。

但為什麼有的人卻爭議它不是陶弘景撰寫的呢?

《名醫別錄》之所以被指不是陶弘景所著,這是因為《本草經集注》當中講了很多有關《名醫別錄》存疑的話,而《名醫別錄》又是從《本草經集注》完成後從中整理編輯而成書的,因此日本丹波元胤《中國醫籍考》認為《名醫別錄》不是陶弘景所著。

前面我們提到,《名醫別錄》這本藥書系由諸位名醫所記,本書內容雖沒有具體的歸屬醫者,但現前的資料當中有一點可以肯定,它為陶氏收集整理而成《名醫別錄》。

實際上,要不是定型為了陶弘景,如果不是,它現在的熱度情況還真不好說。但有一點,對於中醫藥人來說,我們所關注的應該不是它熱度高不高的問題,而是它的醫藥價值,當然也包括它對我們臨床用藥的指導與影響。

第二、源起書名

有這樣的一個觀點,相信很多人是比較贊同的。暫且不論價值,但凡熱度高的東西,關注的人會多一點,說明它的傳播廣和影響力較大。

《名醫別錄》在醫藥的書籍當中若有若無的感覺,正如寶藏之光被掩蓋一樣,自然熱度也不如前之《本經》以及後之《唐本草》。

筆者以為,這本書的熱度不高,還可能與書名有關。歷代本草巨著皆以「本草」二字相關的字詞命名,唯獨這《名醫別錄》一書,明明是藥書,卻以「名醫」為名,怎麼樣想,它在一般人的搜索當中,都是不容易出現的!

第三、基本內容

《名醫別錄》的基本內容有二:

一是收錄了兩漢魏晉以來名醫常用的藥物;二是記載了《本經》原載藥物的新用途。

《本經》原載365味中藥,《名醫別錄》經整理後,共載730味。因此,換句話說,就是《名醫別錄》跟《本經》相較,它新增了365味中藥,並且《本經》當中的原載中藥的用途也得到了更新。

最後,筆者需要指出,此書雖然偏「冷」,但《別錄》者乃陶弘景集南北朝以前名醫所用之藥,附載於《本經》之後,用墨書之,以別於《本經》之朱書,故曰《名醫別錄》。中醫名家張錫純言:「此雖非《本經》,其書誠確可信。」足見,這本「名醫筆記」亦可是「滄海遺珠」!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元御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焦點

  • 《神農本草經》對中藥學的價值,你知道嗎?
    相傳《神農本草經》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神農本草經》不止進行了藥物的搜集工作,還有意識地對所收藥物進行了分門別類工作,將365種藥物按照上、中、下分為三類,這被稱為「三品分類法」。分類的依據主要是藥物的性能功效。《神農本草經》所載藥品,包括高低等動植物。高等植物如人參、當歸;低等植物如茯苓、靈芝;而牡蠣、水蛭、白僵蠶等屬於低等動物,鹿茸、羚羊角等為高等動物藥材。
  • 中國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的「神農氏」是什麼?
    說起中醫藥就不得不提起作為開山鼻祖之一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氏大家都熟悉,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這個「炎」字就是指炎帝神農氏。根據周代史官記錄的家譜《世本·帝系篇》記載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代的《淮南子》也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之弊。」
  • 《神農本草經》:本草源頭之作
    《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這兩部巨著,是中醫藥的百川之源,前者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後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一樣,都是我國古代先人智慧的結晶,融匯了多家經驗理論的著述。
  • 為什麼說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哲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古代性哲學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神農本草經自成哲學體系,又與中國古代性哲學互成一個完整的哲學整體。有人會提出疑問:盡扯蛋,一本中藥書,怎麼會跳躍式的成為中國哲學組成部分了呢?神農本草經哲學是人與世界本草關係的哲學,至今在人類歷史和人類思維方式集合表達之中,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唯一哲學。哲學的符號和言語,需要經歷數千年歷史的沉澱,才能成為語言的哲學體系。神農本草經哲學從發源到今天,歷經五千年歷史沉澱,至今仍然是人類和中醫藥學不可或缺的哲學經典,其中三百六十五種本草,以及每一種本草,對於人的七情和合作用療效,從未發生糾錯淘汰性的改變。
  • 神農本草經之硫黃
    《神農本草經》味酸,溫,有毒。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能化金、銀、銅、鐵奇物。《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酸,溫、大熱,有毒。主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治心腹積聚,邪氣冷癖在脅,咳逆上氣,腳冷疼弱無力,及鼻衄,惡瘡,下部瘡,止血,殺疥蟲。
  • 神農本草經之白青扁青
    這個藥名白青,白青現在已經絕跡很少用了,在神農本草經裡有記載,味甘平,主明目利九竅,這種金石類的藥,比如說空青、白青、曾青,都是產在銅坑裡面,銅礦坑裡面。《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甘、酸、鹹,平,無毒。主明目,利九竅,耳聾,心下邪氣,令人吐,殺諸毒,三蟲。久服通神明,輕身,延年不老。可消為銅劍,闢五兵。
  • 神農本草經之玉泉
    也可以餌之為丸還可以燒之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補沾,入火不灼,刃之不傷,百毒不侵。不可以用已經做成玉器的玉開用,總則傷人,璞玉可用。玉泉講的就是玉,過去有食玉,如何吃這個玉呢?我們都是有一定的方法的。神農本草經的原文,味是甘平,主五臟百病。從本經看它都是說主五臟百病,為什麼?
  • 神農本草經之葛根
    《神農本草經》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甘,平,無毒。主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痺,起陰氣,解諸毒。葛根是葛樹的根,這個葛樹是攀藤,蔓藤攀的,所以它的根在樹底下,葛根的性,能夠生津,生它的津液。那這個葛根花叫葛花,籽叫葛谷,根制粉,名叫葛粉,搗汁名叫葛汁,統統可以入藥,可用的東西很多。葛根,就是那個樹的根,切片,風乾以後就可以了。
  • 神農本草經之石膏
    石膏,神農本草經味辛,微寒。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苦焦,不能息,腹中堅痛,除邪鬼,產乳,金創。《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辛、甘,微寒、大寒,無毒。石膏它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寒水石,石膏本身是色白,味甘辛,有辛辣的味道,味是甘飴的,色是白色的,辛甘為陽,它是陽藥,因為它性寒,大寒的藥。[甄權]壯熱反如入不,非常地燥熱,[大明]說,天行狂熱,天行時熱,狂熱頭痛,能夠下乳汁,奶水排不出來的時候,陽明經,足陽明胃經,是經過乳頭,乳房的一條經絡。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之--枳殼
    枳實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在醫籍文獻中,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同時代的《輔行訣》。《傷寒雜病論》所用藥物《神農本草經》所載內容。據《名醫別錄力載。「枳實······九月、十月採,陰乾。」從以上文獻說明《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中枳實只能是枳殼。     枳實一藥,單獨用於臨床,應始於唐宋時期。唐·甄權《藥性本草》載:「枳實······解傷寒結胸,人陷胸湯用。主上氣咳喘,腎內傷冷。
  • 你不知道的真相:神農本草上品之藥,今日醫院生理鹽水
    在最早的中藥專著《神農本草經》中,記載了一種叫做「玉泉」的上品藥,頗為神奇,至今無人知道其為何物。「玉泉,味甘平。主五臟百病,柔筋強骨,安魂魄,長肌肉,益氣。久服耐寒暑,不饑渴。不老神仙,人臨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變。一名玉札。」
  • 《神農本草經》淺解第十一回 牛膝
    【按】  關於牛膝為何叫牛膝在南北朝時期《本草經集注》中有著相關的記載,作者陶弘景在書中如此說:「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長大柔潤,其莖有節,似牛膝,故以為名也。」,意思是此藥因外形酷似牛膝因此被稱為「牛膝」。    《神農本草經》中的『久服輕身,耐老』的記載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牛膝有滋養人體的作用,而且『膝痛不可屈伸』的治療膝蓋諸多病症的藥用功效一直沿用至今。
  • 它既是食物又是藥物,粉粉的,《神農本草經》記載,久服耳聰目明
    「藥食同源」起源於唐朝!唐代《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體現了古代藥食同源的理論。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許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藥物,這些食物含有藥物的性味和功效,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時也能當食物來食用。
  • 舉世聞名的《本草綱目》,自古中醫大夫們卻不喜歡,為什麼?
    翻譯過來是說:《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之後的作者,還有誰能夠知醫懂藥?後世各家的這些本草著作不過都是荒誕之作罷了。明代李時珍寫《本草綱目》,博引世俗庸醫的言論,還摻雜各種小說,野史,仙經等無稽之談,和中醫聖明本義背道而馳幾千裡也!不得不說的是,黃元御這的確是罵的夠狠的!在他眼裡除了中醫四大經典之後就沒別的書能看了,所以《本草綱目》自然入不了他的眼。
  • 從「神農嘗百草」——到古代 文人騷客以「藥」入詩之黃芪
    在我國的川、鄂、陝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據查,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中國漢族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的《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約起源於神農氏。後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有關黃芪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被人們譽為「補氣聖藥」。
  • 現存最早的「綜合性」本草著作:《本草經集注》
    現存最早的綜合性本草是《本草經集注》 ,它的作者是陶弘景。 成書年代大約為梁代(約公元500年)。 該書以《神農本草經》為基礎,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物,加上陶氏自注而成。全書7卷,共載藥730種。
  • 為中國主流本草學著作雛型奠定基調的《本草經集注》
    著述甚豐,其中《本草經集注》對中國本草學著作影響巨大。未弱冠即為諸王侍讀,善琴、棋、工草、隸書。仕齊,拜左己殿中將軍。後隱居於句容(今江蘇境內)茅山中,梁武帝禮聘不出,但參與朝中大事諮詢,人稱「山中宰相」,卒諡貞白先生。陶弘景有感於當時本草學著作的混亂情況,參考《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著成《本草經集注》(原書已佚,現存有敦煌卷子殘本)。
  • 他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粉,《神農本草經》記錄,長期使用
    「藥食同源」起源於唐代!唐代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藥物」,反映了古代醫學的理論食同源。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一樣的,許多食物既是食物又是藥物,這些食物含有藥物的性質、味道和功效,不僅可以治療疾病,還可以作為食物使用。
  • 祝之友講《神農本草經》古今應用之--薏苡仁
    《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薏苡。原名:「薏苡,一名蠡。」《說文》蠡:蟲齧木中也。轉注為觧之義,因此物有下氣,下三蟲,利腸胃,消水腫之功。腸胃筋脈無所不通,猶刀之觧魚,蟲之齧木,故名焉。別名薏苡、苡米、溝子米、米仁等。歷代本草均有記載。梁·陶弘景石:「近道處處多有,人家種之。」
  • 《神農本草經》解讀:大黃
    《神農本草經》經文:大黃,味苦,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