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農嘗百草」——到古代 文人騷客以「藥」入詩之黃芪

2020-12-22 曉文淺筆

| 「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大家都聽說過「神農嘗百草」的故事。神農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個石洞裡,傳說他是牛頭人身。由於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勞勇敢,長大後被人們推為部落首領,因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熱的南方,稱炎族,大家就稱他為炎帝。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

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人們為了紀念他的恩德和功績,奉他為藥王神,並建藥王廟四時祭祀。在我國的川、鄂、陝交界傳說是神農嘗百草的地方,稱為神農架山區。

據查,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中國漢族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的《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約起源於神農氏。後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搜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有關黃芪的記載,最早見於《神農本草經》,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被人們譽為「補氣聖藥」。此外在魏晉的藥學著作《名醫別錄》(簡稱《別錄》3卷)也有記載:「黃芪生蜀郡山谷、白水、漢中,二月、十月採,陰乾。」

黃耆,《本草綱目》稱黃芪;《神農本草經》稱戴糝;《名醫別錄》稱戴椹,獨椹,蜀脂,百本;《藥性論》稱王孫;李時珍說,耆是長的意思,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稱黃芪。

黃芪,舊作「耆」,意為「長」也,被李時珍稱為「補藥之長」。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主根肥厚,木質,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稜,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釐米。產於內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據記載,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味甘、微溫,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的作用。黃芪做為一種中藥有很多功效,黃芪不但可以用來治療高血壓他心臟病等症狀。還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及營養狀況,平時服用黃芪對身體有一定的調養作用。但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才能事半功倍。

|因黃芪有廣泛的應用,受到不少名人的喜好。

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山中送別》中寫到: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山中送別》是唐代大詩人王維的作品。此詩寫送別友人,題材非常普遍,構思卻獨具匠心,極有特色。

這首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送別後的行動與思緒,並表達了詩中人期盼來年春草再綠時能與友人團聚的情懷。全詩語言樸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摯,耐人尋味,令人神遠。

而詩中的「王孫」也是一味古老中藥的別名。黃芪稱為「王孫」,見於與王維同朝的甄權的《藥性論》,轉載於明朝藥物學家所著的《本草綱目》。

宋朝文學家蘇軾在《立春日病中邀安國仍請率禹功同來僕雖不能飲》中也曾提到「黃芪」,詩中寫到:

孤燈照影夜漫漫,拈得花枝不忍看。白髮欹簪羞彩勝,黃耆煮粥薦春盤。……

吃黃芪,宜用清淡之方。最簡便的辦法,就是喝黃芪粥。黃芪粥,古已有之。在蘇軾的詩中,就曾提到過他在大病初癒時喝黃芪粥的事情。那年他三十九歲,謫居密州。當時"齋居臥病禁菸前,辜負名花已一年",故用"黃耆煮粥薦春盤"。這是用黃芪粥來補養病後虛弱的身體。

白居易也有一首《齋居》詩寫道:"香火多相對,葷腥久不嘗。黃耆數匙粥,赤箭一甌湯"。詩中的黃耆就是黃芪,而赤箭是指中藥天麻。

黃芪、天麻之類在今人看來純為藥材,而在古人看來卻可列入日常食譜。從白居易到蘇軾,自唐至宋,文人們的餐桌上竟少不了這一道黃芪粥,病後喝,吃素時也喝。古代儒醫不分,樂天、東坡之輩想必也深諳藥食同源之理吧。

相關焦點

  • 神農嘗百草,最初竟不是為了尋找草藥?
    有趣的是,根據古代文獻,「神農嘗百草」,起初並不是為了尋找和辨別草藥,甚至可以說草藥的發明是「嘗百草」過程中一次意外的收穫。炎黃二帝「農業大神」神農氏到了炎黃時期,古代先民們大致已經從原始的漁獵時代過渡進入農耕時代,神農氏的得名也正是源自於其對古代的農業做出了前無古人的巨大貢獻
  • 中國古代神話神農嘗百草
    神農氏本是三皇之一。有一次他見鳥兒銜種,由此發明了五穀農業,因為這些卓越的貢獻,大家又稱他為神農。太古時期,也就是很久很久以前,人們的物質生活十分匱乏,幾乎沒有什麼吃的。神農帝為這事很犯愁,決心嘗百草,決定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什麼能當主食,什麼可以當零食。什麼能解決溫飽,什麼能解決疾病。歷經了千辛萬苦,嘗遍了世間酸甜苦辣,不但奠定了食材更加奠定了藥材基礎。
  • 在山西老頂山,聽神農嘗百草的傳說
    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記載,「百穀山與太行、王屋皆連,風洞泉谷,崖壑幽邃,最稱佳境,昔神農嘗百草得五穀於此,因名山建廟。」老頂是五頂之最,海拔1378米,是太行山西南部的主峰之一。登臨老頂,近望高樓錯落,道路井然,市區景致盡收眼底;遠望漳澤水庫狀如錦帶,飄浮於天際,上黨盆地一覽無遺。在老頂東北峰,有一處天然巨石形成的峰巒,高居於層巒疊嶺之上,形似雄獅蹲踞,它就是獅巒峰。《長治縣誌》曾有記載,清朝有人曾稱讚此峰:「北鈺得獅象,猙獰鎮此邦。臥雲峰疊疊,孔澗水淙淙。」
  • 神話故事系列4:神農氏,嘗百草、善用火、定音律的炎帝
    要說神話中各種人物,我最喜歡的名字,當推神農氏,總覺得這是一個很神秘的氏族,而且他嘗百草,幫助天下人懂得了藥理,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大事。他可能不知道,人類發展到21世紀,糧食蔬菜有了長足發展,而藥這件事情,成了人們的心頭痛。幾萬年過去了,人類的醫保,依然前景不明。
  • 神農嘗百草!你知道當初神農是因為吃了什麼而導致死亡的嗎?
    傳說神農氏的那個時代,人口已經比較多了,人們依靠打獵已經吃不飽肚子了,獵人們一大清早帶著弓箭和木棒去打獵,常常奔忙了一整天還是毫無收穫,只好餓著肚子,拖著疲憊的雙腿回來,偶爾獵到一隻野豬,整個氏族百十來口圍攏起來分配,每個人只能分到一小塊肉,根本填不飽肚子,小孩子餓得哇哇大哭,婦女和老人聽了更加心煩意亂,獵手們因為自己餵不飽整個氏族,垂頭喪氣地坐在地裡發呆,人們都陷入了極度的苦惱之中
  • 文人騷客的「騷」是什麼意思?現代人把很多詞都歪解了
    「文人騷客」整體上的意思跟「文人墨客」是一個方向,都是對文人的一種表達,文人騷客的「騷」字,得放在語境裡面解釋。在廣義上說,「騷客」和「文人」是一樣的意思,是古時候對文人的一種稱呼;狹義一點說,文人側重於「文」字,比如作家、讀書人都可稱為文人,而騷客則多指詩人。
  • 神農嘗百草,你知道我們身邊有哪些是他當年吃過的嗎?
    神農氏本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領,後發明農具以木製耒耜,教民稼穡飼養、制陶紡織及使用火,以功績顯赫,以火德稱氏,故為炎帝,尊號神農,並被後世尊為中國農業之神。因為上古時代並未有完整文字,故多為口耳相傳之傳說。而有關神農氏的傳說也有不少。但亦有古籍用神話般的形式提及到神農氏的一些事情。
  • 除了神農嘗百草,還有未知生物嗎
    除了神農嘗百草,還有未知生物嗎神農架是一個充滿魔力和魅力的地方。至於上古神話神農嘗百草和動物園常客金絲猴,這些都是發生在這裡的故事。從神農嘗百草可以看出,神農架的生物資源一定很豐富,因為生物資源並不豐富,那麼神農就沒有那麼多草可嘗了。比神話故事更有趣的是神農架附近的動物資源:這裡是我國未知物種傳說最頻繁的地方。
  • 上古神農時期有一種神獸,不僅能聽人語,還能辨識百草,懂藥性
    說來也神奇,這種神獸不僅能聽得懂人話,而且還能辨識百草,懂得藥性,簡直稱得上是動物界的「華佗」。史書傳說神農氏遍嘗百草,發明了中藥學,很可能其中很大功勞都要歸於這種神獸。外貌形態身形似牛,頭上戴著帽子,身上穿著衣服。
  • 《神農本草經》:本草源頭之作
    《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這兩部巨著,是中醫藥的百川之源,前者奠定了中藥學的理論基礎,後者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神農本草經》與《黃帝內經》一樣,都是我國古代先人智慧的結晶,融匯了多家經驗理論的著述。
  • 老鐵扎心了2第10關攻略 神農嘗百草攻略
    點擊地上的草藥後,只能點找人救神農氏,這邊是一定要發一條朋友圈的。
  • 中國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的「神農氏」是什麼?
    說起中醫藥就不得不提起作為開山鼻祖之一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氏大家都熟悉,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這個「炎」字就是指炎帝神農氏。根據周代史官記錄的家譜《世本·帝系篇》記載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代的《淮南子》也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之弊。」
  • 格調|文人騷客都好喝花酒
    古代文人各個都嗜酒成性,酒是文人最好的助興之物,有事沒事都愛來兩口。其中最受歡迎的是一種叫「綠蟻」的酒,據說,這種酒是各種草藥兌制而成,有像螞蟻的綠色泡沫浮在酒面上,因此稱之為「綠蟻」。—— 白居易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李清照酒傾綠蟻開金甕,饌膾蒼麟奉玉盤。—— 陳敬宗
  • 【好好分享】前世今生話黃芪
    人到了六十耆的年齡,凡事就可以不用自己動手,就有資格指使別人去做了,在公交車上,就可以享受讓座的優惠了。社會上就必須要尊重這樣的老人了。明代 李時珍《本草綱目》專門解釋了這個耆字:「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這裡,這個耆,長也,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耆是年長,另一層是說黃耆非常長。這是有根椐的,黃芪用的是根,在所有的根類藥中,沒有比黃耆再長的,它最長可達兩米多,比人都高。
  • 幹謁詩:古代文人的自薦信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注釋洞房:新婚臥室。停:留置。舅姑:公婆。入時無:是否時髦。這裡借喻文章是否合適。詩詞故事唐代士子在參加進士考試前,時興「行卷」,即把自己的詩篇呈給名人。這首詩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官,藉以徵求張籍的意見。全詩選材新穎,視角獨特,以「入時無」三字為靈魂,將自己能否踏上仕途與新婦緊張不安的心緒作比,寓意自明,令人驚嘆。以夫妻或男女愛情關係比擬君臣以及朋友、師生等其他社會關係,乃是中國古典詩歌中從《楚辭》就開始出現並在其後得到發展的一種傳統表現手法。此詩也是用這種手法寫的。
  • 老牛吃嫩草,梨花壓海棠,騷客詩詞將夫妻之事刻畫得引人無限遐想
    古代文人又稱「騷客」,在夫妻之事上的打趣調侃,仍能彰顯非凡的才華,終於明白了為什麼文人即是騷客。當然,這裡的騷是《離騷》的騷,是不得志的文人和詩人,可不是你「想」的那個意思噢!除此之外,還有清朝劉廷璣的一首絕句,也是老夫納妾的異曲同工之妙文:二八佳人七九郎,蕭蕭白髮伴紅妝。
  • 古詩詠菜花,誰說文人騷客秀風雅,那接地氣的憂民情懷頻傳佳話
    同時油菜花與其它花相比,其孕育的籽實更是人們必不可少的食用油原料,這油菜花也就更實用和具有內涵,以至於古代很多的詩人都由衷地讚美油菜花。有人說,油菜花很普通平凡,文人騷客寫它只為秀風雅。然而也不乏接地氣的佳作,其中的憂國憂民情懷被傳為佳話,隨作品千古流傳!
  • 檀香文化在古代為何會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
    檀香樹幾乎全身上下都是寶,檀香樹芯材是名貴的中藥,而檀香樹根、主幹可以製作昂貴的工藝品,檀香碎材可以提煉檀香精油,檀香油又有「液體黃金」之稱。檀香沒有妖嬈的紋理,驚豔的顏色,濃烈的香氣。但檀香混元天成、清香淡雅的特性,完美的襯託出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一、中國香文化香文化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農時期,「神農嘗百草,辨識百香;先民驅蟲疫,屢屢起煙霞。」
  • 《神農識藥》疏調氣機湯之薄荷
    哈嘍,大家好呀,又到了疏調學派的科普小課堂——神農識藥的時間啦,今天是疏調氣機湯系列的第九期。入肺與包絡二經,又能入肝、膽。下氣冷脹滿,解風邪鬱結,善引藥入營衛,又能退熱,但散邪而耗氣,與柴胡同有解紛之妙。然世人只知用柴胡,不知薄荷者,以其入糕餅之中,輕其非藥中所需也。不知古人用入糕餅中,正取其益肝而平胃,況薄荷功用又實奇乎。惟前人稱其退骨蒸之熱,解勞乏之困,乃未免虛張其辭。餘嘗遇人感傷外邪,又帶氣鬱者,不肯服藥,勸服薄橘茶立效。
  • 前有神農嘗百草,後有時珍著本草,醫聖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故事
    本期主題:前有神農嘗百草,後有時珍著本草,醫聖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故事史說導語:李時珍是我國明代著名的醫藥學家,他經過27年之久的艱苦奮鬥,對各類醫藥進行了全方位的嘗試和理解,才最終寫出了《本草綱目》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