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此方劑可清熱利水育陰,是下焦水熱互結的名方

2020-12-21 太陽說易

豬苓湯為祛溼劑,出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具有利水,養陰,清熱的功效。本方以利水為主,兼以養陰清熱。主治水熱互結而兼陰虛之證。傷寒之邪傳入於裡,化而為熱,與水相搏,遂成水熱互結,熱傷陰津。

豬苓湯方證在《傷寒論》中的述說分別為:「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此證為白虎湯證誤下後的變證,下焦是水液代謝的重要場所,攻下後,津液受傷,陽明餘熱猶存,而且邪熱又客於下焦,熱入下焦必然和水相結,因此,形成水熱互結的證候,水熱互結,氣化不利,津液不化,水液不能化生津液,當然,熱灼陰津,津液受損,津不上承,故口渴欲飲。氣化失司,排除廢水的功能也會發生障礙,故小便不利。

《傷寒論》說:「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少陰病,下利持續六七天,津液損耗嚴重,出現咳嗽、乾嘔、口渴、心煩、難以入眠等症狀,是少陰陰虛有熱,屬少陰熱化證,伴有水飲內停所致,如果沒有小便不利,只是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用豬苓湯是不行的,故許多注家添加了小便不利,少陰熱化主要表現為陰虛陽亢,下利日久則陰傷更甚,若夾有水飲內停,水熱互結,變證百出。上焦肺陰不足、水飲犯肺則咳;中焦水飲內停,胃氣上逆則乾嘔,胃陰虛,津不上承則口渴;陰虛陽亢,虛火擾心則心煩、不能安眠,治療應顧全育陰、利水兩個方面,所以選擇豬苓湯。

《傷寒論》說:「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此條文實際上是指出豬苓湯的禁忌症,同時指出其功效發揮的主要方向,汗出多,是裡熱迫津外越的表現,陽明裡熱熾盛,必先灼傷津液,然後迫津外洩,津液虧少,則胃中乾燥而口渴,屬於熱在中焦,此證雖有陰津不足,但並沒有停水之證,若再用利小便的豬苓湯,則汗,尿俱出,陰津更加損耗,症情會進一步加重,故不能用豬苓湯。

豬苓湯是由豬苓、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一兩組成,本方中,豬苓性味甘淡,人腎經、膀胱經,具有淡滲利水的功效,為本方的君藥。澤瀉、茯苓性味甘淡,瀉熱利水,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溼的功效,與豬苓配伍,可以增強 淡滲利水的功效,共為本方的臣藥。方中滑石性滑而寒,能利水清熱,導熱下行;阿膠養 血益陰潤燥,既能補被熱灼傷的陰液,又可以防止利水藥傷陰,共為本方的佐藥,諸藥合 用,利水滲溼、清熱育陰,利水不傷陰,滋陰不斂邪,使諸症消除。

趙羽皇在《古今名醫方論》說:「仲景制豬苓一湯,以行陽明、少陰二經水熱,然其旨全在益陰,不專利水。蓋傷寒在表,最忌亡陽,而裡虛又患亡陰。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中之津液也。故陰虛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輕動,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陰虛過於滲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膠養陰,生新祛瘀,於腎中利水,即於腎中養陰。滑石甘滑而寒,於胃中去熱,亦於胃家養陰。佐以二苓之淡滲者行之,既疏濁熱,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潤真陰,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顧太陽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陽職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溫之,是暖腎以行水也。陽明、少陰之用豬苓,以二經兩關津液,特用阿膠、滑石以潤之,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利水雖同,寒溫迥別,惟明者知之」。

豬苓湯功能主治滋陰清熱利水,臨床應用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熱,舌紅,脈細數為辨證要點。其主要症狀為小便不利,發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舌紅苔白或微黃,脈細數。又治血淋,小便澀痛短赤,尿頻尿急,點滴難出,小腹滿痛的患者,同時這些症狀也是與五苓散證的主要區別。此方臨床上常用於治療泌尿系感染、腎炎、膀胱炎、產後尿瀦留等屬水熱互結兼陰虛者。若口臭、便秘者,可加大黃。水腫者,可加車前子、金銀花。陰虛甚者,可加生地。用治熱淋,可加梔子、車前子,以清熱利水通淋;用治血淋、尿血,可加白茅根、大薊、小薊以涼血止血等。

相關焦點

  • 此方劑可化痰行水,是張仲景為「嘔吐,眩暈,心下悸動」而設
    小半夏加茯苓湯為化痰利飲的名方,此方劑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並治》,為溫化水飲的基礎方劑,是治療嘔飲的主方,此方劑是小半夏湯加茯苓,小半夏湯被稱為是嘔家的祖方,嘔家的聖方,可見此方劑在眾醫家心目中的位置。
  • 《傷寒論》:張仲景的一方,治療「血熱互結」其效如神
    《傷寒論》中原來是治療邪在太陽不解,隨經傳腑而化熱,與血相搏結於下焦的蓄血證。瘀熱互結於下焦少腹部位,故少腹急結;病在血分,與氣分無涉,膀胱氣化未受影響,故小便自利。「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 傷寒論:太陽蓄水證與蓄血證的病因病機及治法的比較
    太陽病失治、誤治,表邪未解而太陽之邪又隨經入腑,致使膀胱氣化不行,津液內停而小便不利,使津液不能散布於上而發生口渴,形成蓄水證;若又水停下焦,水熱互結,致少腹硬滿而痛,甚則狂,則為蓄血證。太陽蓄水證的臨床主要指徵為:小便不利、少腹滿、心煩、口渴欲飲、心下痞脹,甚或水入則吐。因本病由太陽經證而來,故每兼有微熱、脈浮等表證。
  • 《傷寒論》37個「小便不利」可分4類
    腎陽虛衰,氣不化水《傷寒論》中論及腎陽不足、不能蒸發水液而致水液內停、小便不利之證,原文有3條,如第316條「少陰病……小便不利」,第307條「少陰病……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第110條「太陽病二日……欲小便不得」(可參閱原文)。第316條論述了少陰陽虛水停之證。
  • 瘀熱互結——抵擋湯
    抵當湯主治下焦淤熱互結之證,尤其是太陽經病證。抵擋湯證,由下焦淤熱互結引起。症見:少腹硬滿,狂躁,小便自利,舌質紫或有瘀斑,脈沉澀或沉結。【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 郝萬山講《傷寒論》:邪熱壅肺證、協熱下利證
    之所以說它是虛煩,是說它是無形的熱邪,留擾胸膈,蘊鬱心胸。在《傷寒論》中,凡是邪氣和有形的病理產物,象痰、水、瘀血、食積、蟲積等等,這些有形的病理產物相結的時候,仲景習慣用實字。當邪氣沒有和有形病理產物相結的時候,仲景一般不用實字。不僅不用實字,有時還用虛字。這裡所說的虛煩,就是指的無形的熱邪留擾胸膈。
  • 郝萬山講傷寒論22 — 邪熱壅肺證、協熱下利證​
    之所以說它是虛煩,是說它是無形的熱邪,留擾胸膈,蘊鬱心胸。在《傷寒論》中,凡是邪氣和有形的病理產物,象痰、水、瘀血、食積、蟲積等等,這些有形的病理產物相結的時候,仲景習慣用實字。當邪氣沒有和有形病理產物相結的時候,仲景一般不用實字。不僅不用實字,有時還用虛字。這裡所說的虛煩,就是指的無形的熱邪留擾胸膈。
  • 從《傷寒論》的經方,到時方,中藥的配伍,有4點需要注意
    從《傷寒論》的經方,到時方,中藥的配伍,有4點需要注意。我們都知道,中醫藥是我們民族的一塊瑰寶。數千年來,這個系統一直在為人們的身體健康起著保護作用。儘管時至今日,用現代科學的眼光來看,它也有這樣那樣的不足。
  • 《傷寒論》中的一方,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
    當歸四逆湯具有溫經散寒、養血通脈的功效,此方劑出自《傷寒論》,其條文說:「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手足厥逆,也就是手足寒涼。究其原因是因為陰寒阻礙陽氣,血脈的流通,溫陽功能閉阻,不達四末,陰陽不相順接,從而導致手足厥冷,表現為四肢麻木,疼痛,青紫,冰冷等。
  • 傷寒論第131條
    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學思:這部分的註解很亂,意見很不一致)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2、傷寒論第7條:「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仲師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者,葶藶、杏仁、甘遂以去上膈之痰,硝、黃以導中脘之滯。燥氣既去,經脈乃伸,其所以用丸不用湯者,此正如油垢粘滯,非一過之水所能蕩滌也。八、劉渡舟《劉渡舟傷寒論講稿》這一條介紹了結胸和心下痞的成因,也有一個結胸和心下痞對比的意思。
  • 千古名方話中醫--大陷胸湯
    【出處】 《傷寒論》【組成】 大黃 去皮,六兩(10g)   芒硝 一升(10g)   甘遂 一錢匕(1g)   【
  • 「三部六病」專題:論《傷寒論》之厥陰病
    導讀:張仲景所著《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及雜病辨證論治的專書,開創了辨證論治的先河。
  • 論《傷寒論》六經辨證和五運六氣的關係
    處方:牛黃5g 蟾酥0.5g 硃砂5g 珍珠0.5g 既可外用吹喉,亦可內服。應用:用於猩紅熱,白喉,扁桃體炎,口瘡等。27.永安止癢湯(《古今名方》)病機:外感風溼,蘊於衛分。脈症:疹色淡紅稀疏,皮膚瘙癢,發熱惡風,精神倦怠,胃納欠佳,舌紅苔薄白,脈數。治法:祛風活血,利溼止癢。
  • 名方妙用:膀胱氣化不利,溼氣重,美容就要用上他!
    一直以來,解讀《傷寒論》的人都在說五苓散是解表之劑,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會,說五苓散是解表劑的人主要依據就是「脈浮者」,只要出現浮脈,就是表,以此有這個誤解
  • 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
    內是真寒外假熱,理中八味合生脈,煎成冷凍飲料代茶湯,庶幾虛火歸源得,誤用芩連增躁渴(變成死症),庸師到此休饒舌。        辨渴    渴症須分寒與熱,熱者脈數而口苦(主腦),身熱汗出喜冷凍飲料,或兼湯水百杯可(大證據)。此宜花粉與川連,加味參同伴白虎。虛寒而渴者,脈必細兼遲,即教洪且大,終是數而虛(主腦)。
  • 從《傷寒論》中學習辨證施治的奧秘!
    據此,我們可以說,論六淫是專指致病的外因而論六氣則是泛指發病的機理。 自然界氣候的變化,一般規律是以寒熱二氣分居南北,從我國所處的地域來看,南熱為上,北寒為下,以風氣流通其間,貫穿於六氣之內。因此,風氣正常,則其他氣候亦正常;風氣反常,則其他氣候亦反常。 古人的「四時八風」之說,就是按季節風向論述這個道理的。
  • 《傷寒論》:此方劑只有三味藥,治療咽痛音啞有奇效
    上三味,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內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似不當散服。此方名為「散及湯」,是指既可當散劑服用,也可做湯劑服用,但考慮到半夏的毒性,還是做湯劑含咽較好,更利於局部的吸收,也有外用的效果。
  • 《傷寒雜病論》:此方劑應用範圍之廣,可解患者危難之急
    小柴胡湯為治傷寒少陽病的主方,因兼陽明腑實,故去補益胃氣的人參、甘草,加大黃、枳實、芍藥以治療陽明熱結之證。其原方組成為柴胡半斤,黃芩三兩,半夏(洗)半升,芍藥三兩,枳實(灸)四枚,大黃二兩,生薑(切)五兩,大棗(孽)十二枚。上八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 《傷寒論》中,發汗的方法有11種
    《傷寒論》六經病證各不相同,一經有兼證、夾證、變證;二經或三經有合病、並病;人體感邪、秉賦、宿疾、隱患各異;治療上有失治、誤治;同時還能出現病情的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的相互轉化。 這樣就使傷寒六經病證錯綜複雜,變化無窮。
  • 高熱咳嗽被誤治,致小兒手腳冰涼,《傷寒論》名方小青龍湯建功
    我採用的小青龍湯加減,服用兩副藥,孩子手腳熱了,咳嗽止了。後面繼續服用一副。分析一下整個治療過程,剛開始用溫病方宣痺湯合銀翹散是方向錯了。患者素有咽炎,乃是寒邪未去,這次病程都是脈浮數,所以為太陽病,也就不能走溫病的路子,而且患者父母也是說孩子想加衣服,也就是惡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