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方妙用:膀胱氣化不利,溼氣重,美容就要用上他!

2021-02-22 慶餘閣

一直以來,解讀《傷寒論》的人都在說五苓散是解表之劑,其實是一個天大的誤會,說五苓散是解表劑的人主要依據就是「脈浮者」,只要出現浮脈,就是表,以此有這個誤解。

 

脈法說「一份浮脈一份表」,事實上,浮脈並不一定代表著在表,也有可能在裡。如果將肺表為表,那麼浮脈只有在寸脈浮和整體脈浮的條件下,才是表。如果是局部脈浮,那就不是表,很有可能是裡。

 

比如,關脈浮,其實就是在裡的胃,或者膽府之病,左關脈為肝膽之病,右關脈為脾胃之病,需要區別對待。

 

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所治療的浮脈,既不是在表之浮,也不是在中焦之浮,而是尺脈之浮,所以以此來斷定五苓散治療表證,是有失穩妥的。

 

五苓散證一般有口渴,但是這種口渴是有特點的口渴,一般還會有小便不利等情形,舌苔有時表現的比較厚膩,大便也比較溏洩,關鍵時刻還有皮膚乾燥,所以五苓散是一個很好的護膚品。

 

一般來說,皮膚之中水溼之氣比較旺盛的,都會表現出皮膚很晦暗,而金旺才能表現出比較白皙,所以五苓散用來治療體內溼氣盛,皮膚粗糙等問題。

 

五苓散治療水逆證,即體內溼氣重,飲食入口即吐,這是因為人體的中焦有水溼困脾,飲食進入脾胃之後就表現出來中焦大水汪洋,人體自然而然就會表現出嘔吐。所以五苓散治療的疾病之中,就有一種是水停中焦。

 

所以五苓散治療的是水痞,即水液停在胸下,表現出來的跟半夏瀉心湯很類似,只不過半夏瀉心湯是溼熱蘊結在中焦,而五苓散則偏向於寒溼,區別對待。

 

五苓散的藥物組成主要是桂枝、茯苓、白朮、澤瀉、豬苓,每一味藥其實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利尿藥,桂枝雖然沒有明文說可以利尿,但是張仲景在治療疾病時,出現了小便便利,便減去桂枝,可以看出桂枝利尿作用很強。

 

很多情況下,利尿是用來扶陽的最好的方法,葉天士所謂的「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所以五苓散在很多時候就可以用來通陽。比如,對於夏季水溼太旺盛,作為除溼劑,五苓散就可以防治中暑。

 

五苓散之所以叫做五苓散,很多人說「水津四布,五經並行」有關,即五苓散可以協助人體進行水液的代謝,可以協助膀胱氣化,而膀胱氣化其實又跟皮膚有關,所以很多時候用五苓散來治療皮膚疾病,特別是夏季因為水溼問題導致的皮膚病,以五苓散作為治療方藥,療效都非常好。

 

因為五苓散治療的是水液病,所以跟水液有關的疾病,很多時候可以考慮到五苓散,如我們知道的癲癇發作一般都有口吐白沫,這種白沫一般認為是水液代謝出了問題,所以有報導,以五苓散治療各種癲癇,療效顯著。

 

另外,對於經常暈船,暈車的人來說,其實中焦水飲才是根本原因,所以用五苓散可以很好的改善暈車暈船等現象。

 

腹瀉,有的時候是水洩,主要原因是小腸的泌清別濁的功能障礙了,這時就可以考慮使用五苓散,促進水液的正常代謝。同時,因為很多時候所謂的疝氣,其實就是小腸下垂,而用五苓散就可以健全小腸的水液泌清別濁功能,所以疝氣很多時候也可以用之。但是,不管如何,這些症狀在使用五苓散的時候,必定有一個小便不利,因為這是五苓散的對症之一。

 

五苓散還有很多經典組合,比如我們常用的茵陳五苓散,其實就是因為五苓散的祛溼功能強大,再加上一點茵陳,就可以非常好的轉化體內的溼邪了。對於因為肝臟不好導致的肝硬化、肝腹水等疾病,療效都非常好。

 

五苓散還可以跟平胃散搭配,主要面對的就是中焦水溼問題導致的脾胃疾病,腹脹、腹瀉等等。也可以跟小柴胡湯搭配,本來小柴胡湯是有除溼作用的,但是小柴胡湯的除溼作用稍微弱一些,搭配在一起對於很多中焦溼氣重,又有肝氣鬱結的患者,療效非常好。

前期精彩:

前期名方妙用匯總:名方妙用

學習五運六氣:易道春秋-培訓班

相關焦點

  • 若有素問 | 亂花漸欲迷人眼:太陽病篇膀胱氣化失常與小便不利
    亂花漸欲迷人眼:太陽病篇膀胱氣化失常與小便不利 文字/薔薇    圖片/來自網絡前言傷寒論太陽病篇,好幾個條文都提到了因膀胱氣化不利而引起的小便不利情況,點綴於各條文的字裡行間,很容易被一帶而過,但辨證之時,常常容易差之毫厘而謬以千裡
  • 五苓散 有何妙用?
    五苓散 有何妙用?廣告廣告核心提示:「五苓散」系漢代著名醫家張仲景所創的名方成藥之一,由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組成。
  • 膀胱氣化
    這說明腎與膀胱相表裡,二者通過經脈相互絡屬,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另外,當膀胱氣化不利時,醫生就會用腎氣丸、真武湯等。這說明膀胱氣化是與腎陽相關連的。這就是膀胱氣化的最重要的一把火。其次,第二把火,三焦相火。清?黃元御在《四聖心源》卷二·六氣解中「暑者,少陽相火之所化也。在天為暑,在地為火,在人為三焦。」這句話,說明三焦主相火。
  • 祛溼名方:四神湯....把溼氣徹底去淨~
    身體也難逃溼氣的侵害,像昏昏欲睡,身體沉重,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等等這些都是溼氣重的表現。
  • 祛溼名方「四神湯」,把溼氣徹底去淨!
    氣候潮溼、陰冷、反覆多變,空氣溼氣濃度大,故而身體也難逃溼氣的侵害,像昏昏欲睡,身體沉重,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
  • 祛溼名方:四神湯,把溼氣徹底去淨!
    氣候潮溼、空氣溼氣濃度大,故而身體也難逃溼氣的侵害,像昏昏欲睡,身體沉重,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等等這些都是溼氣重的表現。中醫認為:溼氣不除,後患無窮!因此身體除溼是很關鍵的一步。那麼,如何才能有效祛溼呢?此文值得所有人看看!首先,來了解溼是什麼?
  • 祛溼名方:四神湯,把溼氣徹底去淨!趕緊看看奇妙之處在哪裡!
    氣候潮溼、空氣溼氣濃度大,故而身體也難逃溼氣的侵害,像昏昏欲睡,身體沉重,腸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膚起疹子、雀斑加重等等這些都是溼氣重的表現。中醫認為:溼氣不除,後患無窮!因此身體除溼是很關鍵的一步。那麼,如何才能有效祛溼呢?此文值得所有人看看!首先,來了解溼是什麼?
  • 這4種水果堪稱「溼氣王」,吃得越多,溼氣越重,趁早拉入黑名單
    而因脾虛運化不利而致使「內溼」時,還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卻不想飲水、倦怠乏力等氣虛、溼困的表現。4、小便及婦女帶下溼邪還有一個特徵也是「趨下」,輕易傷及人的腰以下部位,中醫養生,健脾「化溼」。小便混濁、大便溏洩、婦女白帶過多、陰部瘙癢等特徵都相對經典。
  • 溼氣重不重,觀察4個地方,做好3件事,或可以幫助身體祛除溼氣
    溼氣重不重,觀察4個地方,做好3件事,或可以幫助身體祛除溼氣導語:排溼氣是傳統養生的一個方面,但是溼氣是什麼?在中醫上講溼氣是一種被異化了的水,或者說是離經水,水常被說是生命的源頭,為什麼溼氣重反而身體不好呢?因為離經之水是身體的贅物,對身體不利。
  • 口氣重,沒有精神,醫生:多半是溼氣重了,多喝1物「趕走」溼氣
    發現口氣重 ,無精打採,有溼疹,大便乾燥等,可能溼氣太重了!專家幫你祛溼!導語:有研究表明,心虛會導致體內溼氣的加重,情緒不好,飲食不規律,不愛運動等一系列問題都可能會增加體內的溼氣,還會影響我們身體健康。
  • 祛溼名方:四神湯....把溼氣徹底去淨
    外溼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比如溼氣遇風則成為風溼,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溼,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很難祛除。現代人貪涼、熬夜、不愛運動,脾胃越來越虛,由此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脾的運化功能受到傷寒,水溼聚積體內,形成內溼。凡有內溼的人,一旦遇到溼度大的環境,裡應外合,極易引發身體不適。
  • 溼氣重不重,4個地方仔細看一看,做好3件事,或能幫助身體除溼氣
    溼氣重不重,4個地方仔細看一看,做好3件事,或能幫助身體除溼氣導語:溼氣是我們經常說的一個問題,也是傳統養生非常注重的。但是,溼氣是什麼呢?在中醫理論裡,溼氣是一種被「異化」了的水,或者說是離經之水。我們常說水是生命的源頭,那麼,為什麼溼氣重反而對身體健康不好呢?
  • 艾灸後怎麼看體內溼氣排出,艾灸如何看體內溼氣重不重
    體內溼氣從中醫學的角度上來說就是一種邪氣,堆積在身體內對人體健康非常不利,艾灸具有一定的去除溼氣的作用,可是艾灸後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現象,那艾灸後怎麼看體內溼氣排出來呢?
  • 溼、痰溼與溼氣的祛除
    溼氣作為一種氣候,從時間上看,往往出現在夏末秋初,中醫所謂長夏季節,以五運六氣來看就是太陰溼土主管的四之氣(約7月23日~9月22日)。這段時間降雨較多,空氣溼度大,屋內潮溼,人們皮膚粘溼,肢體怠惰,胃口也不佳,會出現很多不適感。
  • 溼氣是怎麼進入到體內的?溼氣比較重,吃什麼可以祛溼?
    她這種表現就是溼氣重最為典型的表現。王女士很好奇,好端端的體內怎麼會有溼氣呢?估計好多人有和王女士一樣的困惑,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下。溼氣是怎麼來的?其實我們每個人體內都會有些溼氣,受到氣候的影響,空氣潮溼的時候,會有一些溼氣進入體內,這是正常的。體內稍微有些溼氣也不要緊,因為我們體內有陽氣,可以幫助運化出去。但是當體內溼氣太重的時候,陽氣運化不了,溼氣堆積在體內。
  • 夏天祛溼名方:四神湯
    現在分享一種很著名的一個健脾祛溼名方,——「四神湯」。中醫認為,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環境之外,身體脾胃的運化功能才是我們祛溼的根本利器。因為脾胃虛,溼氣才能產生,所以杜絕溼氣生成之源才是關鍵!而「四神湯」就是健脾祛溼名方,故而小編向各位推薦這個健脾祛溼名方。
  • 祛溼名方:四神湯,讓你徹底和夏日溼氣說拜拜
    該湯方是中醫裡經典名方,除了能健脾養胃,更有祛溼清熱、美白皮膚等諸多益處。 而關於「四神」的來歷,更是有個傳說。當年乾隆下江南,隨行的四位大臣水土不服,相繼病倒。當地知府急了,就張榜覓醫,但當地行醫者皆不能治。
  • 溼氣重不重,該怎麼去判斷?身體表現會告訴你,別放過
    體內溼氣過重,在如今社會中,算是比較常見的一個問題了。特別是女性會更容易發生,女性本身體質較弱,平時再不注意調理身體,溼氣也就易進入體內。溼氣重的時候,會感覺到身體沉重,容易睏乏,精神會變得不是很好,對身體臟腑的健康也很不利。
  • 身體溼氣重?四招教你去除體內的溼氣,看完必轉!
    怎樣快速去除體內的溼氣?中醫講「溼氣」其實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五行之中,脾屬土,土吸水,溼氣重最傷脾」,一般體內有溼氣,都伴隨有脾虛。因為脾虛,所以對於食物水谷的消化功能就減弱,導致無法消化吸收部分以溼氣或痰的形式留存體內。脾虛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飲食、作息不規律或者飲食不當(生冷、油膩、垃圾食物吃得太多)造成的,一方面可能平素體質就偏脾虛,也可能兩者都存在。
  • 溼氣,百病的「導火線」!做好這些事,祛溼又養生
    小王說起他的工作那是相當滿意,一天工作八小時,一個月可以休息四天,工作簡單易學,主要是工資還挺高。但是好景不長,前不久小王住院了。問起原因醫生說,是長期工作在寒冷、潮溼的環境中,而且睡眠時間不規律,經常上夜班導致體內溼氣過重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