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非遺、敬匠心、頌傳承,今晚的文化安寧,帶大家認識安寧扎染傳承人楊成一家,聽聽楊成一家三代扎染技藝傳承的那些事。
咱們先來說說「扎染」。扎染古時被稱為絞染或絞纈,是一項傳承了1600年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是用植物染料染制,再拆線、漂洗、碾平,產品不僅色彩鮮豔、褪色較慢,據說對皮膚還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在2006年扎染正式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成:
安寧市級安寧扎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女兒楊語嫣,傳承父業,已是家族企業第三代掌門人。早在上個世紀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楊成的媽媽就憑藉手上的扎染絕活下海創辦企業,並走向世界。
楊成:「媽媽1983年的時候就下海了,下海以後就將傳統文化的產品做了一些扎染的飾品推到市場上,大家還喜歡就一直延續下來。做了之後,外貿公司就看上,看上以後就推到了國際市場,國際市場的日本客人看了之後就來到昆明和我們當時的一個工廠進行了一些技術交流」。
在楊成媽媽的手裡,扎染技藝主要是傳承我國最早的西涼時期的紅色絞纈絹,主要生產服裝、圍巾、領帶、包包等。1988年,楊成高中畢業便到了媽媽的工廠工作,年青人總少不了一股子闖勁,他開始成立昆明採和商貿有限公司,闖蕩國際市場。
楊成:「按國際市場的要求,就推到國際市場,在昆明做了一個合資企業也是和世界各地的客人,客戶和傳承的手藝人,大家就交流。」
兼收並蓄,在延續中國最早的紅色絞纈絹圖案、形象、色彩等的基礎上,他開始學習借鑑日本、印度、法國等國的技藝與理念,並開始邁出自成體系的第一步,形成獨特的安寧扎染技法。
楊成:「 我們安寧扎染是傳承於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一些技法,這些技法就是各種各樣的 ,絞纈的古代的技法,然後結合了現當代的一些染色的技巧,和一些時尚的設計,就形成了我們現在安寧扎染的一些底蘊,然後來做的一些作品。」
2011年國家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隨後雲南省和昆明市繼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恰逢春雨,2014年,楊成憑藉手上的絕活評定為了安寧市級的安寧扎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成開始開疆拓土,把大量精力放到了對安寧扎染的傳承上,在昆明市區、安寧及昆明周邊縣市,進幼兒園、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開辦培訓班,截止目前培訓人數已超五萬。
楊成:「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工作,我們也把它設計簡化了一些,簡化了讓大家很容易理解,哇這個就是扎染,這個就是我們傳統文化,很有意義的就把傳統技藝簡化了傳播到社會上,之後就是我們的重點。」
正在忙活的是楊成的大女兒楊語嫣,雲大英語專業畢業後,從小就在扎染缸裡泡大的她,選擇了與父母一道經營家族產業並很快成了企業的掌門人,安寧扎染在她的手裡開始走上「原創」之路,這屋子的精美作品均是她的原創作品。
安寧千趣文化創意中心安寧慧彩閣工藝品商店經理楊語嫣:「金色螳螂川我們就用了我們古代絞纈的技法 ,這個叫繭兒纈,就是用兩片蠶繭把布給包住,顏色就完全滲入進去,然後這個是桅子花染的一個金黃色,也就是安寧染的植物染做的一個實踐。這個是螳螂川,從油菜和向日葵兩邊經過就是我們的雲水之間的一幅作品 就是絞纈的一幅作品,這樣的話我們就是要把我們一些傳統的東西還有我們景物把它結合起來做我們安寧扎染自己的一些原創,就原創設計是我們最重要的。
這兩個作品就是我結婚的時候我穿的婚服,我們從設計開始到全部做出來是花了兩年的時間,這兩套服裝裡面融入的就是基本上把安寧扎染所有的一些絞纈的技法都融進在裡面了,比如這個就是我們的魚籽纈,小顆顆像魚卵一樣,各個顏色在一起就像是古時候三套纈裡面的延伸叫多套纈,其中繭兒纈也有,撮暈纈也有集大成者,就是把所有的技法鑲入到這兩套服裝裡面,而設計的話也是把我們雲南的山水這個是滇池的水系,這是我們雲南西山睡美人,然後把我們雲南八大名花鑲入進去,並蒂蓮連理枝,酒下芙蓉鴛鴦這些都在裡面金玉滿堂,各式各樣。
旁邊的男士服屬秦朝的婚服,上面的雅魯藏布江秋景以紅色為基調,樹葉金黃,水流再現了《詩經》裡「溯遊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安寧千趣文化創意中心安寧慧彩閣工藝品商店經理楊語嫣:「技法也是非常的極盡複雜 ,所以對這兩套作品可以說是我們安寧扎染現在的一標杆,就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最高技藝,也就是一個最高的創作的理念,就在這兩套服裝裡面。」
而楊語嫣和父親的更大手筆是扎染安寧八景,目前已完成的是「金色螳川」「春圃桃花」「珍珠泉」。
安寧千趣文化創意中心安寧慧彩閣工藝品商店經理楊語嫣 :「下一步的話,我們安寧扎染就以我們安寧的地方特色進行一個創作所以金色螳川是我們其中一個,就是一個原創的實踐但是想儘可能多的去做一些有關安寧的這些作品,比如說我們安寧的八景、 春圃桃花 、 龍窟乘涼等等這些我們會進一步去製作,像比較有安寧地域特色的摩巖石刻,這些我們也在籌備當中像珍珠泉這些我們會慢慢地把安寧以及安寧扎染的一些技法更好的融合起來,然後去更好的去宣傳我們的安寧。
我們也把這些融入到了安寧以後昆明市要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我想我們非遺傳承這一塊這些技藝肯定在歷史就是活態的歷史,活態的文物,我們不是固態的,我們是活的,但是這些也是幾千年一直延續下來的,所以叫非物質文化遺產 。」
全媒記者:楊雲萍(文)施增濤(攝像)
編輯:範道敏(實習)審核:王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