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扎染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2021-01-11 安寧廣播電視臺

致非遺、敬匠心、頌傳承,今晚的文化安寧,帶大家認識安寧扎染傳承人楊成一家,聽聽楊成一家三代扎染技藝傳承的那些事。

咱們先來說說「扎染」。扎染古時被稱為絞染或絞纈,是一項傳承了1600年的傳統手工技藝,主要是用植物染料染制,再拆線、漂洗、碾平,產品不僅色彩鮮豔、褪色較慢,據說對皮膚還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在2006年扎染正式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楊成:

安寧市級安寧扎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女兒楊語嫣,傳承父業,已是家族企業第三代掌門人。早在上個世紀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楊成的媽媽就憑藉手上的扎染絕活下海創辦企業,並走向世界。

楊成:「媽媽1983年的時候就下海了,下海以後就將傳統文化的產品做了一些扎染的飾品推到市場上,大家還喜歡就一直延續下來。做了之後,外貿公司就看上,看上以後就推到了國際市場,國際市場的日本客人看了之後就來到昆明和我們當時的一個工廠進行了一些技術交流」。

在楊成媽媽的手裡,扎染技藝主要是傳承我國最早的西涼時期的紅色絞纈絹,主要生產服裝、圍巾、領帶、包包等。1988年,楊成高中畢業便到了媽媽的工廠工作,年青人總少不了一股子闖勁,他開始成立昆明採和商貿有限公司,闖蕩國際市場。

楊成:「按國際市場的要求,就推到國際市場,在昆明做了一個合資企業也是和世界各地的客人,客戶和傳承的手藝人,大家就交流。」

兼收並蓄,在延續中國最早的紅色絞纈絹圖案、形象、色彩等的基礎上,他開始學習借鑑日本、印度、法國等國的技藝與理念,並開始邁出自成體系的第一步,形成獨特的安寧扎染技法。

楊成:「 我們安寧扎染是傳承於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一些技法,這些技法就是各種各樣的 ,絞纈的古代的技法,然後結合了現當代的一些染色的技巧,和一些時尚的設計,就形成了我們現在安寧扎染的一些底蘊,然後來做的一些作品。」

2011年國家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隨後雲南省和昆明市繼出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恰逢春雨,2014年,楊成憑藉手上的絕活評定為了安寧市級的安寧扎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成開始開疆拓土,把大量精力放到了對安寧扎染的傳承上,在昆明市區、安寧及昆明周邊縣市,進幼兒園、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開辦培訓班,截止目前培訓人數已超五萬。

楊成:「大家都很喜歡這個工作,我們也把它設計簡化了一些,簡化了讓大家很容易理解,哇這個就是扎染,這個就是我們傳統文化,很有意義的就把傳統技藝簡化了傳播到社會上,之後就是我們的重點。」

正在忙活的是楊成的大女兒楊語嫣,雲大英語專業畢業後,從小就在扎染缸裡泡大的她,選擇了與父母一道經營家族產業並很快成了企業的掌門人,安寧扎染在她的手裡開始走上「原創」之路,這屋子的精美作品均是她的原創作品。

安寧千趣文化創意中心安寧慧彩閣工藝品商店經理楊語嫣:「金色螳螂川我們就用了我們古代絞纈的技法 ,這個叫繭兒纈,就是用兩片蠶繭把布給包住,顏色就完全滲入進去,然後這個是桅子花染的一個金黃色,也就是安寧染的植物染做的一個實踐。這個是螳螂川,從油菜和向日葵兩邊經過就是我們的雲水之間的一幅作品 就是絞纈的一幅作品,這樣的話我們就是要把我們一些傳統的東西還有我們景物把它結合起來做我們安寧扎染自己的一些原創,就原創設計是我們最重要的。

這兩個作品就是我結婚的時候我穿的婚服,我們從設計開始到全部做出來是花了兩年的時間,這兩套服裝裡面融入的就是基本上把安寧扎染所有的一些絞纈的技法都融進在裡面了,比如這個就是我們的魚籽纈,小顆顆像魚卵一樣,各個顏色在一起就像是古時候三套纈裡面的延伸叫多套纈,其中繭兒纈也有,撮暈纈也有集大成者,就是把所有的技法鑲入到這兩套服裝裡面,而設計的話也是把我們雲南的山水這個是滇池的水系,這是我們雲南西山睡美人,然後把我們雲南八大名花鑲入進去,並蒂蓮連理枝,酒下芙蓉鴛鴦這些都在裡面金玉滿堂,各式各樣。

旁邊的男士服屬秦朝的婚服,上面的雅魯藏布江秋景以紅色為基調,樹葉金黃,水流再現了《詩經》裡「溯遊從之,道阻且長。溯洄從之,宛在水中央」的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安寧千趣文化創意中心安寧慧彩閣工藝品商店經理楊語嫣:「技法也是非常的極盡複雜 ,所以對這兩套作品可以說是我們安寧扎染現在的一標杆,就是我們現在能做到的最高技藝,也就是一個最高的創作的理念,就在這兩套服裝裡面。」

而楊語嫣和父親的更大手筆是扎染安寧八景,目前已完成的是「金色螳川」「春圃桃花」「珍珠泉」。

安寧千趣文化創意中心安寧慧彩閣工藝品商店經理楊語嫣 :「下一步的話,我們安寧扎染就以我們安寧的地方特色進行一個創作所以金色螳川是我們其中一個,就是一個原創的實踐但是想儘可能多的去做一些有關安寧的這些作品,比如說我們安寧的八景、 春圃桃花 、 龍窟乘涼等等這些我們會進一步去製作,像比較有安寧地域特色的摩巖石刻,這些我們也在籌備當中像珍珠泉這些我們會慢慢地把安寧以及安寧扎染的一些技法更好的融合起來,然後去更好的去宣傳我們的安寧。

我們也把這些融入到了安寧以後昆明市要建設歷史文化名城,我想我們非遺傳承這一塊這些技藝肯定在歷史就是活態的歷史,活態的文物,我們不是固態的,我們是活的,但是這些也是幾千年一直延續下來的,所以叫非物質文化遺產 。」

全媒記者:楊雲萍(文)施增濤(攝像)

編輯:範道敏(實習)審核:王恆

相關焦點

  • 畫水中心幼兒園畫溪園區:感受非遺文化,傳承扎染技藝
    畫水中心幼兒園畫溪園區:感受非遺文化,傳承扎染技藝源稿: |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14日 15:08:00 | 作者:喻茂 鄭菁倩 | 編輯:董之震  「快看,我的成功了,菱形的圖案出來啦!」  「呀!我的也出來啦,好美的花朵圖案!」
  • 體驗扎染樂趣 傳承非遺文化
    體驗扎染樂趣,開發勞動創意課程,既傳承非遺文化,又讓學生從中感悟勞動之美。昨日,記者從莆田市仙遊縣書峰學校了解到,該校的特色勞動教育項目豐富多彩,獲得省級榮譽稱號的肯定。據悉,近年來,書峰學校抓住契機,秉承「因地制宜、宜農則農」的原則,精心謀劃勞動特色教育新思路,科學定位發展特色,確立了以「傳承青黛扎染技藝」為目標的學校勞動特色創建項目,並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系列勞動教育;同時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貫通融合,為奠定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基礎。書峰鄉是全省聞名的「青黛之鄉」,青黛種植歷史悠久。
  • 海南省農墾實驗中學走進檳榔谷研學 學習扎染技藝傳承非遺文化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4日消息(記者 黃婷 通訊員 劉浩天) 11月1日下午,海南省農墾實驗中學「走進檳榔谷·傳承非遺技藝」文化主題研學活動順利結束。在為期兩天的研學活動中,同學們走進黎村苗寨,親自動手學習扎染技術,收穫滿滿。
  • 貴州黔西:體驗手工扎染 傳承非遺文化
    近年來,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永燊彝族苗族鄉中心幼兒園,持續推進「扎染技藝進校園」活動,讓孩子們體驗非遺文化的同時,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傳承非遺文化。扎染是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布依族的一種傳統文化,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刺、扎、縫等,然後織物打絞成結後,再進行印染,之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成為自己的作品。其色豐富,變化自然,深得布依人家喜愛,扎染屬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年1月6日,在貴州省畢節市黔西縣永燊彝族苗族鄉中心幼兒園,小朋友們展示自己的扎染作品。
  • 體驗手工扎染 傳承非遺文化
    本報訊(記者 孫志剛 通訊員 張丹 文/圖)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探索非遺奧妙。日前,中原區棉紡路街道方圓經緯社區組織轄區兒童開展了非遺文化體驗活動——扎染,讓社區兒童在感知、體驗中了解傳統的歷史文化,走近民間工藝,學習扎染藝術,感受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 傳統技藝與時尚設計融合,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結合 紡織非遺產品...
    傳統技藝與時尚設計融合,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結合 紡織非遺產品煥發新活力(新視點) 2020-10-28 13:32:37   來源:人民日報
  • 雲南「非遺」白族扎染和傣族剪紙亮相上海吳涇鎮
    此次活動由雲南民族博物館、吳涇鎮人民政府、上海藝術管理與文化創新緊缺人才培養基地聯合主辦,雲南境界廣告傳媒有限公司和上海和之美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以雲南非遺項目——白族扎染
  • 川渝民間扎染藝術交流:傳承非遺文化 照亮多彩生活
    ……近日,來自重慶、自貢、內江等地的扎染藝人和扎染藝術愛好者相聚在古剎聖地聖水寺,交流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藝術,體驗扎染製作工藝。當天,來自自貢的知名扎染藝人丁永超向大家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染藝術的發展過程、藝術特點和製作工藝等。隨後,大家在丁永超的指導下,進行扎染製作,選料、浸泡、擰乾、包紮、染色……大家按照工藝流程,隨心所欲地創作起來。「太神奇了!」
  • 村民邂逅千年傳統,扎染技藝「走進」珞璜鎮合解村
    江津網訊(通訊員 顏瑋)「大叔大嬸們,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你們看我手頭這塊藍色的花布,就是用民間傳統扎染技藝染出來的哦!」12月2日,珞璜鎮合解村大橋農家書屋開展了一場新穎別致的傳統扎染技藝培訓,來自江津區文化館的老師們用專業知識和飽滿熱情為村民們帶來了這道「文化大餐」。
  • 村民邂逅千年傳統 扎染技藝「走進」珞璜鎮合解村
    江津網訊(通訊員 顏瑋)「大叔大嬸們,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你們看我手頭這塊藍色的花布,就是用民間傳統扎染技藝染出來的哦!」12月2日,珞璜鎮合解村大橋農家書屋開展了一場新穎別致的傳統扎染技藝培訓,來自江津區文化館的老師們用專業知識和飽滿熱情為村民們帶來了這道「文化大餐」。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王智(傅平)不斷在超越自己,不斷在思考,還有很多自己不了解的,也都通過做各種實驗去再現它,我覺得這是他身上的一個匠人精神光芒的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不在於最後這個車做好,我們在成品車跟前照一張相,我們說這是非遺
  • 百事可樂攜手「媽媽製造」保護傳承藏族古老非遺文化
    中國日報網拉薩7月24日電(記者達窮 華旦尼瑪)近日,以編織非遺手工藏毯聞名的媽媽製造西藏拉薩市藏毯編制合作社,接到了一份特殊的訂單——百事可樂(以下簡稱「百事」)與其合作共同推出「百事可樂X媽媽製造非遺手工織毯杯墊」聯名單品。
  • 扎染|蠟染|苗繡,邊城敘永讓苗鄉千年技藝,再現獨特魅力
    比如梘槽苗族鄉,就保留著傳統的扎染、蠟染、苗繡,曾經的鄉土民俗服飾文化,如今卻成了脫貧致富和非遺項目的寵兒。對於不了解的朋友,肯定會疑惑什麼是扎染、蠟染、苗繡呢?沽酒客之前了解也不多,在查閱和研究了相關資料後,也給自己增加了新的知識點。
  • 成都市龍泉驛區實驗小學:傳承非遺文化 扎染特色課程成學校名片
    近日,成都市龍泉驛區實驗小學參加四川省教育國際文化體驗系列活動之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第六屆「一帶一路」國際文化藝術周。​活動中,由學校教師汪燕擔綱的鳳儀扎染藝術工作坊送展的《蝴蝶之戀》《天使的翅膀》和《愛成都迎大運》作品,吸引了各參展單位和許多藝術愛好者、在校大學生和市民們駐足欣賞。
  • 「感受民族匠人不變的初心」——兩岸媒體人走進雲南非遺傳承地...
    新華社昆明11月19日電(記者孟佳)「解開製作完成的扎染布,看到圖騰慢慢展開,這種感覺太奇妙了。」在雲南省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璞真染坊」,臺灣自媒體視頻博主遊乃蓓向記者展示著自己親手製作的蝴蝶頭巾扎染作品。  近日,2020年兩岸新媒體人「感受七彩雲南·探秘南國星都」一行在雲南大理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
  •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扎染工藝
    為弘揚傳統文化,傳承扎染工藝。6月29日至7月4日,池州學院赴孝肅社區扎染文化展示宣傳實踐團的志願者們在孝肅社區居委會開展了為期七天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讓更多社區居民了解古老的技藝,體驗傳統文化魅力。    扎染,起源於黃河流域,早在公元408年東晉時期扎染工藝就已成熟,是中國民間傳統而獨特的手工藝術。
  • 「河北文化名片」易水硯舉辦非遺技藝培訓
    12月6日,原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著名書畫家寒石先生以《硯雕大師的修養》為題為百餘名易縣易水硯雕刻藝人授課,拉開了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活動序幕。這項活動對於弘揚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推動非遺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易水硯傳承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河北文化形象名片。易水硯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手工藝品徽章、國之寶——中國十大名硯、中華誠信老字號等上百種獎項。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編者按:湖南是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歷史、多元的民族文化、獨特的自然資源留下了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
  • 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通遼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供圖    中新網通遼11月15日電 題:通訊:蒙古族繩結技藝文化扶貧:讓非遺「食人間煙火」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這些年,我在社區、學校、殘疾人協會、貧困戶、展會開展科爾沁繩結技藝普及和教授,有幾百場了吧。」15日,於雲飛對記者說。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今年,各區文化部門不斷加大非遺四級名錄體系建設力度。6月10日,海南區文化館對首批海南區級非遺申報項目作了評審,沙書、剪紙列入海南區級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烏達區正在對糖畫技藝、傳拓技藝、程派八卦掌等項目開展申報工作。海勃灣區正在對牛角弓製作技藝、蒙古族刺繡技藝、插花技藝等項目開展申報工作。市群眾藝術館重點對我市的傳統飲食進行了挖掘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