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已經不知道聽過多少關於彩禮的報導,有的因為女子嫌棄男朋友給的彩禮太少而不願下嫁;有的因為女子願意與男友結婚,但是家長嫌彩禮太少最後沒有走到一起;甚至有的家長要求男子給女方弟弟買車付首付等等。無論因為什麼原因,本來相愛的兩個人卻因為所謂的彩禮最後分道揚鑣。
彩禮的由來
古籍《禮記.昏禮》上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入,揖讓而升,聽命於廟,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另《儀禮》上說:「昏有六禮,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這就是創於西周而後為歷朝所沿襲的「婚姻六禮」傳統習俗。也是「彩禮」習俗的來源。
古今彩禮的區別
在古時候彩禮也叫聘禮,是男子看上某家姑娘後,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而盡心盡力準備的東西,如果女方家裡願意就會把聘禮收下,不願意就會原封不動的退還。聘禮都是由男方自己準備,主要是一些貴重又實用的東西,東西越貴重,越表明男方越重視這門親事,這跟現在的女方家長認為,彩禮越多,女兒越值錢的道理是一樣的。但是那時候主動權在男方,現在主動權在女方,彩禮由女方提出,男方討價還價的餘地很小,談不攏這婚也就結不成了,正如耳熟能詳的話語「兒孫結次婚,父母半條命」,我已經聽到好多因為彩禮鬧掰的情侶了。
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現在被多數女方選擇性忽略的嫁妝,當然不排除還是有陪嫁妝的,或許對中華文化傳承中,取其精華就是「聘禮」,去其糟粕就是「嫁妝」。古代每個家庭都會為自己的女兒準備嫁妝,哪怕是後媽,大夫人等,也會為家中待出嫁女子準備嫁妝,雖然有些東西不怎麼貴重,但也是有的。古代女子嫁妝的作用,一部分供養家庭,或資助丈夫讀書,或者納妾等等。但是那時候女子沒有繼承權,嫁妝也就成了變相的遺產,女方的嫁妝是女子的私有財產,動用它一切都在她自願的前提下,如果男方休妻,嫁妝要如數返還。
給不起的彩禮
這種事情真的是太多了,說一個近期看到的吧。一個男子跟女友在一塊三年多,年薪十五萬,女子年薪五萬,在準備談婚論嫁的時候,女方父母說要28萬彩禮,請親戚定親另算,加一塊30多萬吧。但是男子本來是農村家庭,用積蓄貸款買了個大點的房子跟父母同住,裝修什麼的花了小十萬,真的沒有那麼多前出彩禮。
在跟女朋友商量的時候她說:「我以後要跟你一輩子,還要生孩子經營家庭,你出點彩禮怎麼了?」我想,聽到這沒有人心裡是舒服的,男子就問「那你家準備多少嫁妝?」,女子說:「我照顧你一輩子,生孩子帶孩子,你還計較那麼多!」,最後沒辦法男子說要不再等兩年,我去掙。後來女子過年回了老家,因為疫情就一直沒能出來,她媽也給她洗腦,對男子越來越冷淡。女子母親還讓女子去相親,但是她見了就拒絕了,還明著拒絕給男子看,但是背地裡在一個陪聊軟體上跟一個創業者聊的水深火熱(我相信不少人都知道那種軟體是幹嘛的)。後來被發現了,就說為了應付她母親的,但是解封後二人就偷偷見面,吃飯,去酒吧等等,最後女子提出了分手。我無法評價這裡面誰對誰錯,但是這故事讀著是真的不舒服。
別讓婚姻變了味
結婚本來是人生既重要又開心的事,是兩個人愛情升華到親情的時刻。嫁妝先不談,我想彩禮是必須得給的,但是肆無忌憚的索要並不會給這個新生家庭帶來什麼好處,難不成真的以為彩禮要的高女兒在婆家地位就越高?
現在的高額彩禮攀比也成了一種風氣,誰見女兒出嫁要的彩禮高,仿佛自己女兒真的就更金貴,誰家男方買的車好,房好,也成了茶飯過後的談論點。多考慮一下新家庭的未來,各自退讓一點點,我想這種悲劇會少很多。
最後祝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不知道你對上面提到的女方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