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曾寫下:「我在伯迪奇達的莫希多,我在佛羅裡迪達的黛奇麗。」(My mojito in La Bodeguita del Medio, my daiquirí in El Floridita.)打響了這兩家酒吧的名氣,也令古巴朗姆酒聲名遠播,更讓這兩款調酒名揚四海。
去年的時候,周杰倫唱了一首歌《MOJITO》紅遍了華人世界,許多人都在問MOJITO是什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MOJITO在古巴的悠久歷史和背後的故事。
自殖民時期起,古巴即為甘蔗生產地,但蔗糖產量有限,並全被西班牙壟斷。1791年,海地黑奴起義,海地蔗糖業主紛紛逃到古巴另起爐灶,促進了古巴經濟發展,也大幅提高甘蔗種植與蔗糖產量,古巴為了運輸蔗糖而於1837年開始興建鐵路。1838年,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的百加得家族移居古巴,引進新式蒸餾法。百加得在1860年代成為國際酒類品牌,其中以朗姆酒為大宗。
1959年,卡斯楚進行社會主義改革,包括企業國有化政策,百加得因而攜帶品牌出走波多黎各。雖然百加得位於哈瓦那的企業大樓被收歸國有,但大樓前那塊刻著「Bacardí」字樣的銅牌至今依舊閃閃發光。哈瓦那俱樂部朗姆酒(Havana Club)於是取代百加得,成為今日古巴朗姆酒之王。哈瓦那俱樂部朗姆酒於1878年出品,酒標以皇軍城堡(Castillo de la Real Fuerza)上的風向標為圖案,那是一個女人右手撩起裙角,左手拿著令牌,瞭望遠方。這個圖案蘊藏著古巴殖民拓展史上一則悽美愛情故事。
哈瓦那俱樂部朗姆酒於1878年出品,而古巴人相信,最地道的莫希多與黛奇麗,必須以哈這種酒為基酒
原來那個女人是古巴總督索多(1500-1542)的夫人。1539年,索多接下徵服佛羅裡達的任務,由夫人伊內(1505-1546)暫代總督一職。索多一去四年多,最後死於徵途,消息傳回古巴後,伊內絲傷心過度而辭世。據說,伊內絲在丈夫出徵期間,每天到哈瓦那港口,眺望遠處,等待丈夫的船隊凱旋歸來。可憐的女人在等待期間還得獨當一面,於1543年率領軍民抵抗海盜入侵。她緊握令牌,似乎象徵代替夫婿捍衛古巴。1634年,雕刻家以這個故事為藍圖,雕塑了一尊伊內絲銅像,將她置於哈瓦那總督府裡,紀念這位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唯一女總督,也歌誦伊內絲和索多鶼鰈情深的故事,同時勾勒出伊內絲望穿秋水的等待。這尊雕像後來被複製成風向標,高立於哈瓦那皇軍城堡的塔臺,作為哈瓦那的地標,爾後成為哈瓦那俱樂部朗姆酒的酒標圖案。
雕刻家以伊內絲和索多的愛情故事為藍本雕塑出伊內絲銅像。這尊銅像依然置放在哈瓦那老城區的西班牙總督府裡
伊內絲右手撩起裙角左手拿著令牌,瞭望遠方彷佛替夫婿捍衛古巴,如此形象被製成風向標,成為哈瓦那的地標。
1924年,哈瓦那數家釀酒廠共同成立調酒師俱樂部(Club de Cantineros de Cuba),旨在訓練優秀調酒師,並於1936年舉辦第一屆調酒大賽。至今,在古巴至少研發出一百種以朗姆酒為基酒的雞尾酒。不過,觀光客似乎只知「莫希多」(Mojito)和「黛奇麗」(Daiquirí)這兩款海明威所鍾愛的雞尾酒。海明威生前喜歡到伯迪奇達酒吧喝「莫希多」,在佛羅裡迪達用餐並品酌「黛奇麗」。
據信,海盜德瑞克(1540-1596)喜歡在烈酒中摻入砂糖、萊姆汁和新鮮薄荷葉,以增加口感,而這種飲法一直流傳下來。古巴朗姆酒質量受到肯定之後,古巴人以朗姆酒取代烈酒,同樣加入砂糖、萊姆汁或檸檬汁、新鮮薄荷葉及冰塊,並將這款調酒取名為「draquecito」,乃「小德瑞克」之意,即「莫希多」的前身。後來這款調酒易名為「mojo」,系「混合」、「調味」之意。另有一說,「mojo」亦可解釋為魔力藥酒,令人精神振奮。無論是混合調味、抑或魔力藥酒,最後以縮小詞呈現「mojito」。
如今觀光客隨著海明威足跡,在伯迪奇達酒吧品嘗名不虛傳的「莫希多」。在吧檯上輪值的調酒師不需多問,而觀光客也不必開口,雙方眼神交錯,調酒師立即快速調好「莫希多」並遞給觀光客人,讓遠道而來的觀光客藉清新薄荷香氣體驗海明威的品味。
伯迪奇達酒吧調酒師為客人調「莫希多」
至於「黛奇麗」的起源,可追溯自二十世紀初,一名美國工程師克斯(Jennings Cox)在古巴聖地牙哥附近的鐵礦場工作,他因杜松子酒喝完了,而以朗姆酒取代,由於不太習慣朗姆酒的口感,而調入砂糖和檸檬等果汁,調配出新飲料,克斯的義大利同事巴可魯奇便以當地海灘之名這款調酒命名,恰巧兩人工作的礦區也叫「黛奇麗」。
佛羅裡迪達的吧檯一景,海明威銅像就在吧檯一角,彷佛凝視著調酒師與他的「黛奇麗」
「黛奇麗」隨著海明威而大受歡迎,也被譽為雞尾酒之王,然而,調酒師為了迎合大眾口味,適度加入一小茶匙砂糖,讓「黛奇麗」的陽剛味多分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