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侍郎與巡撫哪個品級更高,職責更重?

2020-12-14 左都御史

清代的巡撫與侍郎哪個級別更高?或許很多讀者都認為他們都是正二品,屬於同一層級,無非就是京官與地方官的區別。實際上,從清代的官制角度來看,還真不是這麼回事。

先來理清侍郎與巡撫的品級問題

清代六部的官制沿襲明代,侍郎具體是指中央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堂官,位居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之分。但清代在中央實行的是滿漢雙軌制,因此,各部的侍郎不僅有左、右之分,還有滿、漢之分,也就說一個部共有四位侍郎。

雍正以前,六部尚書的品級為正二品,侍郎為從二品。雍正八年以後形成定製,六部尚書俱為從一品,侍郎為正二品。所以,我們不能籠統地說清代的侍郎都是正二品,這要放在具體的年代而論。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文官有一套極為嚴格的晉升標準,不是隨意性的。按例,只有內閣學士、左副都御使、宗人府府丞、大理寺卿、順天府尹、奉天府尹、通政使,才是六部侍郎的晉升人選,其他職務不是不行,但一般情況下不多見。

巡撫也並非是大家熟知的正二品官,原品和布政使一樣,屬於從二品。但巡撫例有兼銜,只不過在雍正以前,兼銜沒有統一的標準。

雍正元年以後規定:凡由侍郎授巡撫者,定為兼兵部右侍郎、督察院右副都御使銜;由學士、副都御使及卿員、布政使等官授升巡撫者,俱加右副都御使銜。如此前者為正二品,而後者為從二品。

乾隆十四年又規定:巡撫除由侍郎授予外,餘俱加右都御史銜,其是否加兵部侍郎銜,應由吏部請旨酌定。但乾隆以後,巡撫兼兵部侍郎銜基本是常態,因此我們基本可以認定,乾隆以後的巡撫皆為正二品,與六部侍郎同。

單純地比較品級沒有多大的意義,應該從更深層次來分析它們兩者的不同。

侍郎名義上也是一部的長官,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他比尚書的地位要低很多。上面提到,清代實行的滿漢雙軌制,因此一部就有六個長官。而真正掌握大權的只有滿尚書,就是漢尚書也基本上等同於擺設。侍郎雖是堂官,卻是尚書的副職,沒有多大的發言權。

侍郎雖然權力十分有限,但卻是京官晉升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從清代的大學士的簡歷來看,他們在升任大學士之前,基本都擔任過侍郎。比如康熙朝的陳廷敬,在升任吏部尚書之前,就在戶部侍郎的位置上幹了很多年。

再如和珅,他也是在戶部侍郎任上進入軍機處並升任大學士的。可以說,要想成為一品大員,侍郎這個位置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自從軍機處成立以後,也有明文規定,軍機大臣必在大學士、尚書、侍郎中選任。

按照清代的官制,雖然三品以上的才能稱為大臣,實際上只有到了侍郎這個級別才是真正的朝廷大員,在一些重要的決策中才有發言權。此外,根據朝廷的諡法制度,大臣去世後例有賜諡,官員要想獲得諡號,就必須上侍郎以上方可給諡。

說完了侍郎,再來看一看巡撫。巡撫與侍郎品級相同,但其職責卻遠遠高於侍郎。清代的巡撫為封疆大吏,總攬地方行政,在不設總督的省份,如山西、山東等省,巡撫更是位高權重,無所不管。

巡撫和侍郎的本質性差別很大,巡撫的事務性更強,必須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不僅要熟悉錢糧刑名等繁重的行政事務,還要具備軍事能力,尤其是在一些邊遠的省份。

朝廷對巡撫的選任向來十分注重,吏部只有建議權而無任免權,各省的巡撫都是皇帝欽點,經過當面考核後,才能外任。從清代眾多的巡撫中,不難發現大部分都有在地方任職的經歷,從中央空降的例子並不多見,即便有也是旗人較為常見。

雖然說朝廷任命巡撫看重地方任職經歷,但這並不說明巡撫都是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升上來的。實際上,從七品知縣升任巡撫的還是鳳毛麟角,像于成龍那樣的只是特例。

大多數情況下,擔任巡撫之人都要在京為官的經歷,一般都是在翰林院擔任過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然後外放鄉試考官,知府,道員等職,最終以按察使、布政使升任巡撫的。

這樣的例子就很多了,像乾隆著名的大臣劉墉,他在翰林院任職,後調任知府,升任巡撫。還有尹繼善,也是在翰林院任職,後調任為江蘇巡撫,官至兩江總督、大學士。

其實,巡撫必須有在京為官的經歷也不難理解,一來是京官和地方官的格局不同,對政局的把握更為準確;二來在京為官,皇帝更了解其人的品行才能,容易做到知人善任。

到了晚清時期,巡撫的任命形式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集團崛起,以戰功而被保舉為巡撫的數不勝數,向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皆屬此例,這種情況就不多分析說明了。

相關焦點

  • 明代宣大巡撫的設立
    正統年間,社會矛盾尖銳,農民起義不斷,因行政及軍事上的需要,明廷在各地紛紛設立巡撫與鎮守。經過明朝初年的反覆較量,殘存的蒙古軍事實力仍十分強大,並不時侵擾明朝的北部邊境。正統元年,在宣大各鎮設立總兵官的基礎上,明廷在宣大地區始設宣大巡撫。宣大總督設立之前,其軍事職責或部分由巡撫行使。
  • 臨清人汪灝因廉潔被康熙皇帝提拔為河南巡撫
    康熙乙丑進士,授編修,官至河南巡撫,有《倚雲閣集》。汪灝為政以清廉著稱,並為此獲超常擢升。這在清人筆記中有所反映。徐珂主編的《清稗類鈔》是一部清代掌故軼聞彙編性質的書籍。書中以《汪灝廉節著聞》為題記述了汪灝為政廉儉連獲擢升之事。
  • 解析清代文官服補子圖案,及文官稱謂
    解析清代文官服補子圖案,及文官稱謂補服是一種飾有官位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
  • 從二品的布政使,與巡撫大人幾乎平級,為何權力相差那麼大?
    最初巡撫不是常設,不過受皇帝差遣,到地方巡視,有欽差性質,後逐漸演變為地方常設軍政長官。清朝繼承了明朝這一官制,也在地方設置了布政使,負責一省民政和財政,品級從二品。與此同時,清朝徹底將巡撫的職守固定化,作為一省最高軍政長官出現,品級也是從二品。
  • 清代官服補子圖案
    補服是一種飾有官位品級徽識的官服,或稱補袍。圖案主要縫綴在官服的前胸和後背上,正因有了這樣的補子,才稱補服。
  • 清朝中堂、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總督巡撫,誰的權力大
    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統治中國二百六十八年,1912年,袁世凱逼溥儀遜位,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統治從此結束,清朝建立了完備的官僚制度,當時官員分為九品,每品裡又有正,從之分,這就是無謂的九品十八級,沿用自漢魏六朝,我們常在清代古裝電視劇中看到各類身著冠服頂戴
  • 清代都察院的前世今生
    需要特別提一下,清代的都察院與明朝的,稍微有些不同,清代設置都察院時,其將原來專門稽查六部和其他衙門的六科給事中,併入了都察院,與御史合稱「科道」,也打破了唐宋以來,監察機構臺(專司糾彈)、諫(職掌建言)分職的慣例。
  • 明朝重要機構及各官員品級一覽,看名臣海瑞官居幾品?
    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下明朝的各個重要機構及各官員的品級吧。 明朝的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和三孤(少師、少傅、少保)主要職責是負責協助皇帝處理重要國事政務,位高權重,只是在明朝中後期時變成為有功勳的文武大臣加官的虛職。
  • 兩江總督和兩江巡撫誰的官大?今來解惑
    兩江總督與兩江巡撫誰的官職更大?看到這個官職的名稱我們很多人都會認為總督的官職大於巡撫。是的,你們猜對了,但是為什麼呢?有誰知道呢?接下來隨小編一起來深入了解一下吧!總督和巡撫合稱「督撫」,清朝時正式以督撫為地方最高長官。
  • 六部中的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都是什麼官職
    六部的官職主要由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和筆帖式組成。侍郎「侍郎者,輔佐之屬官也」。所以,「侍郎」的職能只有一個,那就是「貳之」,也就是「六部長官之副」,其品秩於雍正八年固定為正二品,基本相當於現今兼領國務委員的副部長,行政級別為副國級。
  • 老照片| 晚晴真實的大臣形象:縣太爺、巡撫大人,還有禁衛軍武官
    奕譞(中)、李鴻章(右)、善慶合影。清朝各個品級的大臣,官服形制上沒有明顯差別,區分品級大小的關鍵標誌有兩個,一是胸前的補子,二是帽上的頂子。請注意他們的箭袖,又稱「馬蹄袖」,滿語則稱「哇哈」。大臣朝見皇上的禮節中有一個規定動作,叫作「放哇哈」,即把袖子撣下來,然後兩手伏地跪拜。
  • 清朝時,總督和巡撫誰的權力大?
    在清朝,是總督權力大,還是巡撫權力大?這本來不是一個問題,看級別就可以了。 總督如果不加兵部尚書銜的話,是正二品,加銜的話是從一品。而巡撫(不包括山東巡撫)不加兵部侍郎銜,是從二品,加了銜是從一品。 除了四川總督,其他總督都管著至少兩個省。
  • 他是清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為人正直,卻一生歷經坎坷
    滿洲正黃旗人,清代書法家,書法早年曾學「館閣體」,後學顏真卿,糾正「館閣」帶來的板滯之病。與成親王永瑆、劉墉、翁方綱,稱為「清四大書家」。 嘉慶四年(1799年),鐵保出任盛京兵部侍郎兼奉天府尹,接著任漕運總督。嘉慶七年(1802年)任廣東巡撫。
  • 清代六部尚書都管啥?最多也不過管四五百人,為何人人爭破頭要當
    一、清代六部的概況在清代的中央行政機構中,以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為最重要。六部的名稱及其大體職掌,基本上是從明代沿襲下來的,不過在涉及官員設置和某些權限方面,還是頗有變通的。清代六部的設置可追溯到關外時期。金天聰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極出於提高汗權、削弱諸王權勢的需要,在先前建立文館的基礎上,又「爰定官制,設立六部」。
  • 談談清代補子的收藏價值
    它是清朝政治的演變,以絲繡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  飾以禽獸紋樣來辨別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在此之前的官服多採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