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山西 陵川布貼畫

2020-12-22 騰訊網

本文共1227字,11圖,閱讀共需8分鐘

陵川布貼畫在民間流傳已久,最早是一種刺繡技藝,後逐漸演變成由各種不同色彩、不同質地、不同形狀的布塊按一定的構圖拼接而成的,集民間剪紙、手工刺繡、工筆畫、水彩畫、卡通畫、抽象畫等綜合藝術為一體的民間美術。

明清時期多為家庭婦女做針線活時用在家居服飾上的裝飾,造型多為花鳥蟲魚、吉祥圖案等。現在主要是以布為原料的,獨立於家居服飾的民間美術作品,題材也增加了歷史名畫、戲曲人物、民俗風情等。

陵川布貼畫製作在我市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是我省少見的現存下來被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布貼畫環保、靚麗等特性深受人民喜愛,已成為家庭裝飾、商務饋贈、精品收藏、旅遊紀念的最佳選擇,產品以暢銷十多個景區和周邊縣市,深受國內外人士歡迎。

自上世紀90年代被挖掘、整理和恢復以來、主打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陵川布貼畫」生產工藝,以創作、傳承和銷售民間布貼畫為主,在保留傳統布貼工藝品的基礎上、不斷研發適應市旅遊場需求的新型工藝產品、如手工布藝手飾、手工繡花鞋墊、嬰兒圍嘴、嬰兒肚兜和老虎鞋等系列純手工民間傳統工藝品。主打純手工製作工藝,目前已擁有8大系列、300餘個品種。

陵川布貼畫為全手工製作,每一幅都獨一無二。所用布料少則數塊,多達數萬片,剪工細膩,層次分明,圖像逼真,具有較高的民族特色。工藝流程為:制樣、配色、選布、加工布料、剪貼、組裝、裝裱。

人物介紹

孫軍偉,出生於1975年,陵川縣崇文鎮北社區人,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晉城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孫軍偉自幼喜歡美術,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對布貼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經過幾年打拼,他終於成了陵川縣遠近聞名的布貼畫製作高手。他從事布貼畫已經有20多年,在他的手中,一把剪刀、一堆碎布頭就可以變化萬千,形成不同樣式的布貼作品。他的作品構圖風格明快、喜慶,不僅繼承傳統布藝的古樸拙雅,還以現代人的視角表示出抽象畫或卡通畫的意境,深受大家的喜愛。他在作品在工藝上注重了精細變化,內容上也由原來的仕女圖改為花鳥和更適應市場形勢的帶有政治色彩的作品。在作品《競豔》中,孫軍偉做的孔雀用了1000多塊布頭,上下粘貼了8層。

他的布貼畫曾多次參加了在各地舉行的布貼畫比賽和展覽,曾參加深圳國際文博會、山西農博會、山西文博會等國內大型文化、旅遊博覽會,並獲山西農博會、山西文博會金獎;布貼畫被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非遺中國》、山西電視臺《黃土地》等欄目專題報導、山西日報、山西青年報、太行日報等也多次報到。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兒,您還有和小文子不一樣的推薦嗎?歡迎下方留言!

山西文旅

山西文旅依託山西豐富的地上旅遊文化資源,致力於將文化資源與創意設計、旅遊等相關產業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遊產品和服務的設計水平,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風情、文化品位的旅遊商品和紀念品。

本文內容來源於陵川旅遊,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古稀非遺傳承人陳光瑩,「化腐朽為神奇」的布貼畫藝術
    已屆古稀之年的陳氏布貼畫非遺傳承人、山東省老年藝術家陳光瑩,東營市利津縣人,自幼家傳深厚,隨母親王瑞英學習宮廷補繡、刺繡、剪紙、染布,在當地有口皆碑,名揚十裡八鄉。參加工作後在單位成為多面手,畫、剪、縫、補繡樣樣皆通。
  • 天天非遺丨寓意深刻的慶陽布貼畫
    慶陽民間布貼畫藝術是隴東地區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中創造的,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鮮明的地域性的傳統民間藝術。華池布貼畫與棉布相伴而生,是中國原始勞動形態——男耕女織的產物,其雛型源於隴東農村婦女日常中的針線活。
  • 布貼畫傳承者張秀潔:拼剪出一個妙「布」可言的世界
    張秀潔創作布貼畫 莊向娟 攝中新網台州12月12日電(範宇斌 莊向娟 謝心一)傳統手藝的生命力在於傳承與創新。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貼畫代表性傳承人張秀潔的巧手中,小小碎花布,通過剪、拼、貼等工序,能變幻出多種栩栩如生的布貼畫作品。
  • 剪剪貼貼話田徑 在雲課堂上學習布貼畫
    3月8日,南京市工藝美術大師、布貼畫非遺傳承人祁競老師來到第三期雲課堂,為南理工實驗小學的同學們講授如何用布貼畫製作2021南京世界田聯室內錦標賽吉祥物「雪松」。布貼畫與田徑相遇布貼畫,是以布作為原材料而創作出的畫作,利用布料自身的肌理及其獨特的紋理圖案作為創作元素,通過巧妙地剪、藝術性地粘貼,製作出一幅幅匠心獨運、風格獨特的藝術品。
  • 布貼畫傳承者張秀潔:拼剪出一個妙「布」可言的世界「組圖」
    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布貼畫代表性傳承人張秀潔的巧手中,小小碎花布,通過剪、拼、貼等工序,能變幻出多種栩栩如生的布貼畫作品。張秀潔創作布貼畫 莊向娟 攝作為中國民間傳統工藝,布貼畫原為宮廷補繡,它用剪刀替代畫筆,用各色花布替代顏料,巧妙地裁剪,藝術性地粘貼,具有浮雕立體效果。
  • 妙「布」可言——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布貼畫
    這些內蒙古非遺、內蒙古工藝美術項目各具特色,百花爭豔。關於內蒙古的畫還遠沒有結束,本期將為大家介紹一種來自呼和浩特用布製作貼畫的非遺技藝——布貼畫。——編者布貼畫進社區。 (資料圖)崔鎖蓮參加文化交流活動。(資料圖)從古至今,作畫的方式有很多種,代替筆墨的繪畫工具也是千奇百怪。
  • 耕讀藝苑|慶陽布貼畫:絢爛多彩的布藝
    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為豐富生活,創造出許多優秀的民間藝術,來耕讀藝苑,今日暢聊慶陽的布貼畫。藝苑君對家鄉布貼畫最初的記憶是小時候身上穿的帶有布貼畫的馬甲,背上有一個胖乎乎的娃娃,很是生動。那是藝苑君外婆做的,說那是剪紙上的抓髻娃娃,可以保護我。說來也怪,每次穿上它就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被哆啦A夢保護的大熊一樣,什麼都不怕了。
  • 循古闢新 以布為畫——布貼畫
    布貼畫原名宮廷補繡,俗稱布貼畫,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還叫撥花。布貼畫是刺繡的一種形式。它利用做衣被剩下的邊角碎料,在底布上拼成各種圖案,先用漿糊貼牢,再用針線沿著圖案紋樣的邊鎖繡,將其固定,並進行細部的加工而成。其色彩豐富鮮豔,剪貼的邊線明朗整潔,富有木刻版畫的刀木特點,是我國民間常見的手工藝術。
  • 巧手做紙盤貼畫,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近年來國風盛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技藝除了剪紙和刺繡,還有這樣一個好玩的非遺技藝——麵塑。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
  • 小布頭貼出生活情趣|屠柳青|貼畫|手工藝|賈聰英
    繪製好布貼畫模板後,每個圖案都要剪下來分別製作。屠柳青將製作好的布貼畫部件拼貼在一起。幾塊小布頭,通過剪、裁、粘貼,一雙靈巧的雙手便賦予了它們鮮活的生命——年近古稀的河北省民協民間藝術家屠柳青,一位布貼畫達人,退休後偶然的機會迷上了這種古老的民間手工藝,沒想到就如痴如醉了十幾年。
  • 巧手做紙盤貼畫,通州區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活動
    近年來國風盛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技藝除了剪紙和刺繡還有這樣一個好玩的非遺技藝——麵塑。 捏麵塑 傳承民間藝術 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居民間的互動交流。近日,曼城家園社區開展非遺手工麵塑製作活動。
  • 小小布貼畫,帶給你不一樣的驚喜!
    ▲點擊關注,生活變得更藝術布貼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貼補工藝,歷史悠久,又叫布堆畫、布貼花、布摞花,
  • 陵川旅遊
    在山西陵川縣城西15公裡禮義鎮。據《長治縣誌》載,府君姓崔,名珏,字元靖,樂平(今昔陽)人,唐貞觀進土,為長子縣令,有功德於潞地,因而建廟祀之。廟始建於唐,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末均有修葺。規模壯觀,山門前平臺凸起,兩側石階對峙,左右配以廊廡。山門高居正中,門側又各建掖門一道,門樓秀麗,雕刻精巧,與一般佛寺外觀截然不同。
  • 女子用製衣餘料巧做布貼畫 臨摹張大千作品(圖)
    石梅的布貼畫大都「臨摹」大師作品,靈動又雅致。  布貼畫是我國最古老的手工藝術之一。最近,網絡上一個名叫「沂蒙布貼畫」的網友,曬出了自己的布貼畫作品,她的布貼畫立體感強,獨有意味,吸引了不少網友點讚。她對記者說,做布貼畫是從小形成的愛好,希望能繼續做下去,弘揚這種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手動隨心,創意無限——河西區大營門街九江路社區舉辦手工布貼畫活動
    近日,九江路社區組織轄區青少年開展手工布貼畫活動。活動開始,「今日班長」協助手工課老師準備製作布貼畫所需工具並將工具物品發給同學們。手工課老師簡要教授了布貼畫製作技巧和注意事項後,小朋友們開動腦筋發揮想像力,用剪刀把布料剪出形態各異的圖案,用膠水把剪下來的圖案貼在底畫上,形成了一幅幅別具特色、形態各異、生動形象的布貼畫。
  • 天然紋理和精湛工藝的巧妙結合——營口布貼
    時至今日,許多非遺與傳承者仍然在營口的土地上譜寫著動人的頌歌。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第九期:營口布貼營口布貼是一種由古老民間補貼工藝發展起來的工藝品,傳承已有百年的歷史,它極具民族特色,蘊有國畫的內涵,又有工藝美術的裝璜特點,巧妙的運用布的天然紋理和色彩,表達筆墨難以表達的藝術效果。
  • 老四川的記憶:生產重武器的167廠(陵川廠)
    該廠前身是抗戰時期,很著名的山西「黃崖洞保衛戰」的八路軍兵工總廠。1951年從山西遷至南京,與南京軍械工廠合併成為南京晨光機器廠(307廠)。1965年三線建設工程時,由南京晨光機器廠(307廠)部分軍品項目,內遷至四川省重慶合川縣清平鎮,以金陵的「陵」和四川的「川」命名為「國營陵川機械廠」,代號「國營167廠」。
  • 遺世承美|天然紋理和精湛工藝的巧妙結合——營口布貼
    時至今日,許多非遺與傳承者仍然在營口的土地上譜寫著動人的頌歌。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自幼跟隨祖父學習裁剪和布貼畫,至今不輟。2003年在有關部門的支持與協助下成立了營口剪紙協會並布貼畫工作室,開始了更加系統的布貼畫創作。靳雪豔積極弘揚與傳承布貼畫技藝,開展了多期對婦女以及下崗職工的培訓;走進多所學校對學生進行民間傳統文化教育;走進多個社區向群眾做民間藝術表演和傳授。
  • 貼畫、玉雕、刺繡、布藝、手工皮雕…… 文創非遺展走進青城草原...
    書畫家趙雲創作作品為了增添青城草原音樂美食季的文化氛圍,阿拉坦汗廣場的北側設置了各類非遺和文創旅遊產品展。在內蒙古文創非遺展區,傳統手藝人賈茂田向呼和浩特晚報記者介紹道。昨日,呼和浩特晚報記者來到內蒙古文創非遺展區,看到這裡展出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布貼畫、玉雕、刺繡、布藝、手工皮雕等藝術品展示,還有繩藝、剪紙等非遺技藝展示,不同形式的非遺技藝都以草原文化為主題。在另一個展區,書畫家趙雲老師正在揮毫潑墨,一張宣紙,一支毛筆,寥寥幾筆,一匹英姿颯爽的蒙古馬便躍然紙上。
  • 省級非遺金絲彩貼的故事:德州一家祖孫四代的傳承與創新
    金絲彩貼是一種集民間布貼畫、工筆國畫、景泰蘭、瀝粉貼金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的全新工藝樣式,最早由民間傳統布貼畫演變而來,至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藝的進步,布貼畫的圖案也逐漸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