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遺金絲彩貼的故事:德州一家祖孫四代的傳承與創新

2020-12-23 齊魯壹點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文麗 馬雪平

秋風蕭瑟,落葉紛紛,突如其來的降溫讓街上行人不免加快了腳步,而在德州市東方紅東路一間十幾平方米的金絲彩貼工作室裡,李愛民一家的金絲彩貼製作如火如荼。

金絲彩貼是一種集民間布貼畫、工筆國畫、景泰蘭、瀝粉貼金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的全新工藝樣式,最早由民間傳統布貼畫演變而來,至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藝的進步,布貼畫的圖案也逐漸豐富起來。

進入李愛民的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生動的金絲彩貼映入眼帘,花團錦簇的牡丹圖、威風凜凜的關公像、具有現代特色的團扇……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令人目不暇接。

「我從事金絲彩已經25個年頭了,自小受家庭影響,小時候奶奶就經常帶著我拿著她做的貼布花、老虎鞋去集上賣,爺爺是中學語文老師,父親李福生是德州藝術家,家庭氛圍比較濃厚,我也特別喜歡手工藝品。」說到這裡,李愛民的露出自豪的笑容。

1992年,李愛民的父親李福生在傳統布貼畫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創作,做出以金絲線和各種紡織品為主要原材料的金絲彩貼畫,在平面的布畫基礎上加以金絲鑲嵌,使整個畫面更加立體,輪廓更鮮明,構圖更有層次,畫面更加生動。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傳統布貼畫的膠並不適合金絲線的粘貼,容易脫落。不同材質的膠,熬製時間不同,長度及膠的粘度也不同。經過多次嘗試,最終發現一種顆粒狀的膠,可以將金絲線牢固地粘在布畫上。

突破了膠的束縛,父子二人專心研究技藝,為了將金絲彩貼畫顏色變化的細節部分做好,二人多次嘗試,又在其中加入了工筆畫的技法。工筆畫技法的加入使畫面顏色的變化更加自然靈動,像衣服顏色的變化,簡單的一塊布料很難體現出來,加入了工筆畫技法後,寥寥數筆就能使得整個畫面栩栩如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審美的變化,布料的花色更加豐富,出現了漸變色、潤色等工藝手法,金絲彩貼也隨之不斷創新,李愛民接過了父親手裡的大旗,他為找到心儀的布料,多次到紹興等地的大型布匹市場找布料,一呆就是十天半月。好的布料只是第一步,利用好布料做出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的金絲彩貼才是關鍵。

「看看這個帆布包是我女兒的作品,假期我們一家人就會圍坐一起進行創作,她的想法多。」李愛民說起女兒便滔滔不絕起來。受家庭影響,李愛民女兒大學學的設計,現在已是金絲彩貼的第四代傳承人。李愛民經常跟女兒進行交流創作,在金絲彩貼的基礎上加上具有現代特色的元素,製作出很多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團扇、卡片、雙肩包......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及流水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藝品進入尋常百姓家。與之相比,手工藝品不光耗時長,價格也相對較高一些,很多手藝人也在創作中利用現代技術。「手工才有生命,才有思想,機械化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李愛民堅持手工製作,並一直以此來要求女兒。

近年來,由於人們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非遺創作被人所熟知,各種非遺課堂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李愛民也深知家庭傳承是一個方面,讓更多的人知道、喜歡金絲彩貼才是關鍵,他每年都會帶著他的金絲彩貼進校園。通過動手製作,他讓更多人了解到金絲彩貼畫,目前金絲彩貼畫遍銷全國各大城市,遠銷海外20餘個國家和地區。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土熨:800年祖傳技藝,傳承讓更多人受益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
  • 兩代「非遺」傳承人聚蓉城,共同演繹「非遺」文化傳承故事
    來自北京、天津、新疆、上海、海南及四川的各界朋友在這裡歡聚一堂,齊聲唱著《我和我的祖國》,共同見證天津市非物資文化遺產「厚德門」落戶成都曁國家非物資文化遺產「滿針技藝」傳承的歷史性時刻。   「厚德門」落戶成都剪彩鄒群是被譽為「東方神針」的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滿針技藝」第四代衣缽傳承人。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大布江拼布繡:充滿鄉土氣息,傳承愛與美好祝願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行業有了新生機菊花石:2.7億年的自然造化,近300年的精雕細刻金銀錘揲:賦予金屬人文的溫度摺紙:不費一筆一畫,人生百態躍然指與紙上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
  • 泉州花燈藝人一家四代齊上陣 巧思妙作花燈俏
    元宵節臨近,泉州花燈藝人正加緊趕製花燈,記者採訪發現,今年不僅花燈呈現新特色,一家人攜手做花燈的場面更是喜人——豬光寶氣花燈俏 珠聯璧合共傳承昨日,早報記者探訪國家級非遺項目「泉州花燈」省級傳承人陳曉萍和曹淑貞的花燈傳習所,搶先了解這些即將亮相的花燈,帶您先睹為快。父女攜手合作 盞盞精緻有特色在市區西街爐下埕巷子深處,國家級非遺項目泉州花燈省級傳承人陳曉萍的花燈傳習所裡彩燈高掛,色彩繽紛。
  • 創新非遺傳承,靠人工智慧如何實現?
    創新非遺傳承,靠人工智慧如何實現? 2020年12月16日 10:27   來源:解放日報
  • 崇信縣|新時代非遺文化的新突圍—崇信縣省級非遺項目電視MV側記
    留住芮鞠文化的根脈崇信,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大量的齊家文化、仰韶文化遺址,受歷代多民族文化的影響,這裡也成了民間民俗文化自由生長的一片沃土,保留傳承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一格,別具特色,深受當地群眾喜愛。目前,崇信縣的非遺項目有省級保護項目4項,市級保護項目50項,縣級保護項目60項。
  • 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攜手盤子女人坊探索非遺保護傳承新模式
    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是一家湘繡研發、生產和銷售的省屬國有企業和專業機構,是中國湘繡生產、研發、銷售的龍頭單位和權威機構,2011年被商務部認定為中華老字號。盤子女人坊集團是一家以中國風藝術體驗為特色的綜合型文化產業機構,已形成攝影攝像、文化傳播、產品設計研發、服裝製作及相關服務為主業的「五業並舉、多元發展」格局。
  • 創新非遺傳承,靠人工智慧如何實現
    光看「上海大學可穿戴技術與中國非遺刺繡創新實驗工作坊」的名字,會讓人感覺這個工作坊是研究如何讓非遺刺繡「可穿戴」的。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常務副系主任李謙升介紹,把不可見的非遺傳承過程用可穿戴設備展現出來,希望能用這種遊戲方式,吸引更多人來體驗非遺,藉助人工智慧幫助傳承人創新設計也是未來一大應用方向。
  • 【喜報】非遺保護工作新突破!樂陵新增兩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東省第五批省級非遺名單公示了樂陵2項目獲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樂陵市梢頭棍入圍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名單樂陵市東路梆子入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推薦名單目前,為了傳承這一傳統文化,趙梳頭村從娃娃抓起,舉辦梢頭棍培訓班,利用學生的星期六,星期天,村民的業餘時間,供人們傳學。在2018年,梢頭棍參加了中央電視臺《魅力中國城》節目,在「城市精絕」環節上,為觀眾奉獻了一場眼花繚亂,精彩絕倫的棍術表演,為樂陵戰勝密山奉獻了微薄之力。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近年來,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秉承「立德樹人」「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結合學校的職教特色,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產教融合平臺為依託,以非遺傳承大師為引領,以「雙師型」師資團隊為智庫,以網絡「雲課堂」「雲展廳」為渠道,創新「四大課堂」非遺文化育人機制,推動實現中國非遺紫砂陶的活態傳承、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 非遺傳承新玩法! 騰訊總部內擺起了非遺年貨集市
    晶報訊(記者 嚴佳穎 謝群)日前,南山區文化館攜手市非遺保護中心、騰訊微視、和寶寶文教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非遺協同創新與研究中心,開展「2021《非遺帶回家》年貨集市活動」,以線上直播與線下展示相結合的方式,在騰訊濱海總部大廈設置了非遺年貨集市,深圳市17個非遺項目的文創、美食產品亮相,向騰訊員工推薦非遺好物,還以「直播+電商」的非遺創新展示
  •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棲鳳渡魚粉:是美食更是情懷,熬湯60年煮粉...
    保護非遺,「功在千秋,利在當代」,意義非凡。即日起,省級非遺品牌張新發組織「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活動,走進湖南多姿多彩的非遺項目,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文化的未來,助力這些文化都活起來。川山毛筆:祖傳四代手工制筆 傳承千年老手藝灘頭年畫:留存在年歲裡的濃墨重彩紙影戲:爺孫倆讓飛影間的千古大戲繼續流傳銅官柴燒:溯古與創新並進,讓泥土放光芒桃源刺繡:針尖上的一片「世外桃源」
  • 溫嶺市草編非遺保護傳承標準化試點項目成功立項
    容納近300人的多功能演播廳和溫嶺草編手工體驗中心,常年開放的以歷史人文資料為根基的高龍帽苑博物館……作為台州手工草編帽的領先者,舜浦傳承了小小草帽的百年編織技藝和文化。   傳承百年技藝,發展草編產業   從1986年創立至今,舜浦經過三代人的傳承與創新,在草編行業赫赫有名。
  • 【非遺故事】陝西富縣燻畫:當剪紙遇上「煙火氣」
    這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富縣燻畫。在富縣,燻畫與剪紙「珠聯璧合」,成為民間手工藝精品。農閒時節或逢年過節,當地婦女聚在一起,畫的畫、剪的剪、燻的燻,許多人家的炕頭、牆壁、碗架等各處貼著燻畫,五彩紛呈,美不勝收。11月10日,在富縣交道便民服務中心曹家廟村,精於燻畫製作的延安市「民間藝術優秀傳承人」魯躍芳剛剛結束了一輪燻畫培訓。
  • 盤子女人坊攜手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布局非遺傳承
    盤子女人坊聘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湘繡代表性傳承人劉愛雲和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成新湘師徒擔任盤子女人坊的藝術顧問,希望在盤子女人坊接下來的研發和創新中,融合湘繡精妙的工藝和深厚的文化,給大眾帶來更為美好的體驗。
  • 匠心承韻 造物生活——廣西非遺傳承人群研培紀
    為落實民族文化復興精神,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和創新,《中國周刊》以獨家視角,推出非遺系列報導,傳播中華文化瑰寶、講述非遺傳統技藝、美術、戲曲等背後的中國故事。傳承人在老師的指導下製作銀飾作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國民族精神傳承、文脈延續的重要載體。如何讓非遺項目更好地傳承發揚光大,是廣西藝術學院的一個重要課題。
  • 兩道「廣東名菜」, 一家四代百年傳承!梅縣這家飯館你一定知道~
    左一為廣東烹飪大師陳嘉慶。  為傳承家族事業,李玉蘭把所有的廚藝傳授給了兒子(即陳嘉慶的父親)陳其鳳。1980年,乘改革開放的東風,手持一技之長的陳其鳳在梅城上黃塘開了一家鳳記飯店,家傳的紅燜肉和炒豬腸堪稱一絕。「古法不能丟,祖宗的智慧不能丟」,是陳其鳳經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從小勤奮好學的陳嘉慶,耳濡目染了父親的烹飪手藝,在讀初中時他就一邊讀書一邊在店裡幫手和學手藝,逐漸練就了父親的絕活。
  • 粵劇又添省級非遺傳承人
    經申報、審核、評審、公示、審定等程序,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確定並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廣東粵劇院的關青、蔣文端、曾小敏被確定為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粵劇)代表性傳承人。
  • 【江西文化發展巡禮】匠心非遺 見人見物見生活
    貢硯曾經貴為清朝貢品,2010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它有實用、欣賞、藝術、收藏價值,其製作繁瑣,選料精細,造石料、畫圖、打坯、造型、精雕細刻,最後打磨、上蠟或封油。工具多,製作過程長,傳統色彩厚重。 興國篆刻
  • 【學會分享】青託成長故事:阮善明——傳承臨證經驗,創新中醫發展
    【學會分享】青託成長故事:阮善明——傳承臨證經驗,創新中醫發展 2020-08-2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