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孫文麗 馬雪平
秋風蕭瑟,落葉紛紛,突如其來的降溫讓街上行人不免加快了腳步,而在德州市東方紅東路一間十幾平方米的金絲彩貼工作室裡,李愛民一家的金絲彩貼製作如火如荼。
金絲彩貼是一種集民間布貼畫、工筆國畫、景泰蘭、瀝粉貼金等多種藝術形式於一體的全新工藝樣式,最早由民間傳統布貼畫演變而來,至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藝的進步,布貼畫的圖案也逐漸豐富起來。
進入李愛民的工作室,一幅幅精美生動的金絲彩貼映入眼帘,花團錦簇的牡丹圖、威風凜凜的關公像、具有現代特色的團扇……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令人目不暇接。
「我從事金絲彩已經25個年頭了,自小受家庭影響,小時候奶奶就經常帶著我拿著她做的貼布花、老虎鞋去集上賣,爺爺是中學語文老師,父親李福生是德州藝術家,家庭氛圍比較濃厚,我也特別喜歡手工藝品。」說到這裡,李愛民的露出自豪的笑容。
1992年,李愛民的父親李福生在傳統布貼畫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創作,做出以金絲線和各種紡織品為主要原材料的金絲彩貼畫,在平面的布畫基礎上加以金絲鑲嵌,使整個畫面更加立體,輪廓更鮮明,構圖更有層次,畫面更加生動。然而這一切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傳統布貼畫的膠並不適合金絲線的粘貼,容易脫落。不同材質的膠,熬製時間不同,長度及膠的粘度也不同。經過多次嘗試,最終發現一種顆粒狀的膠,可以將金絲線牢固地粘在布畫上。
突破了膠的束縛,父子二人專心研究技藝,為了將金絲彩貼畫顏色變化的細節部分做好,二人多次嘗試,又在其中加入了工筆畫的技法。工筆畫技法的加入使畫面顏色的變化更加自然靈動,像衣服顏色的變化,簡單的一塊布料很難體現出來,加入了工筆畫技法後,寥寥數筆就能使得整個畫面栩栩如生。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審美的變化,布料的花色更加豐富,出現了漸變色、潤色等工藝手法,金絲彩貼也隨之不斷創新,李愛民接過了父親手裡的大旗,他為找到心儀的布料,多次到紹興等地的大型布匹市場找布料,一呆就是十天半月。好的布料只是第一步,利用好布料做出符合現代人的審美的金絲彩貼才是關鍵。
「看看這個帆布包是我女兒的作品,假期我們一家人就會圍坐一起進行創作,她的想法多。」李愛民說起女兒便滔滔不絕起來。受家庭影響,李愛民女兒大學學的設計,現在已是金絲彩貼的第四代傳承人。李愛民經常跟女兒進行交流創作,在金絲彩貼的基礎上加上具有現代特色的元素,製作出很多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團扇、卡片、雙肩包......
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及流水線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工藝品進入尋常百姓家。與之相比,手工藝品不光耗時長,價格也相對較高一些,很多手藝人也在創作中利用現代技術。「手工才有生命,才有思想,機械化的東西都是一樣的。」李愛民堅持手工製作,並一直以此來要求女兒。
近年來,由於人們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越來越多的非遺創作被人所熟知,各種非遺課堂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李愛民也深知家庭傳承是一個方面,讓更多的人知道、喜歡金絲彩貼才是關鍵,他每年都會帶著他的金絲彩貼進校園。通過動手製作,他讓更多人了解到金絲彩貼畫,目前金絲彩貼畫遍銷全國各大城市,遠銷海外20餘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