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11 中國科學院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在地球淺部(<200 km),不同俯衝帶的地震學探測均揭示出明顯的俯衝板片上、下界面(Kawakatsu and Watada,2007;Kawakatsu et al. 2009;Stern et al. 2015),即俯衝板片與周圍地幔物質存在顯著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在俯衝板片的上界面,板片大量脫水,與超鎂鐵質地幔巖反應形成含水礦物(如蛇紋石),增強俯衝板塊與上覆地幔楔之間的速度對比,從而形成地震學中觀測到的地震不連續面(Kawakatsu and Watada,2007)。儘管多數水會在150-200 km的深度從洋殼中釋放出來,但在冷的俯衝環境下,水還可通過儲存在硬柱石(lawsonite)和高密度含水鎂矽酸鹽(DHMSs)等礦物,或者以含羥基(OH)的名義無水礦物(NAMs)形式進入地幔更深處(Iwamori,2007;鄭永飛等,2016)。俯衝板片的下部界面,即大洋巖石圈與下伏軟流圈之間的邊界,也可能表現為明顯的速度不連續面(Kawakatsu et al. 2009;Stern et al. 2015)。例如,Kawakatsu et al.(2009)在日本島下方,觀測到了延伸至200 km深度的俯衝太平洋板片的下界面。俯衝板片下界面的成因,可能與下伏軟流圈頂部的高含水量和部分熔融有關,對了解俯衝的巖石圈與下伏軟流圈之間的解耦、板塊運動動力學等具有重要意義。然而,200 km以下的俯衝板片界面目前仍未較好地刻畫,是否清晰可辨仍缺乏較明確的結論。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院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王新、研究員陳棋福和李娟等,與美國萊斯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地球觀測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等合作,對西北太平洋俯衝帶下方的俯衝板片精細結構展開探測研究(圖1)。該研究在410-660 km深的地幔過渡帶內探測到兩個尖銳且略傾斜的地震波速度不連續面,與研究區域的全波形層析成像結果以及深源地震的分布吻合較好,認為它們分別代表俯衝的太平洋板片高速體的上界面和下界面(圖2)。通過多頻段接收函數波形模擬,並結合巖石高溫高壓實驗和地球動力學研究結果,研究團隊認為俯衝板片的上界面與俯衝板片的莫霍面(洋殼、洋幔界面)相關,而在地幔過渡帶含水情況下,俯衝板片下側軟流圈的部分熔融則導致板片的下界面清晰可辨(圖3)。

  大洋俯衝帶研究是地球科學領域的前沿、熱點及難點。近年來,淺部俯衝板片界面的探測已取得較大進展,但仍缺乏俯衝板片在深部的形態結構研究,特別是板片界面在深部的探測,導致難以較為全面地認識俯衝過程。該研究較以往研究更加深入地幔,在地幔過渡帶內觀測到明顯的俯衝板片界面,揭示俯衝板片的層狀組分結構和板片下側的高含水量。

  相關研究成果以Distinct slab interfaces imaged within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為題,發表在Nature Geoscience上。研究工作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地球內部運行機制與表層響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平洋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重大研究計劃的「西北太平洋俯衝板片形態與巖漿響應活動的地震精細成像」重點支持項目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圖1.西北太平洋俯衝帶構造簡圖。彩色方塊代表該研究中用到的地震臺站(紫色表示研究團隊布設的NECsaids寬頻帶流動地震臺陣,藍色表示NECESSArray流動地震臺陣,橙色為國家固定臺站)。彩色圓圈表示深源地震,黑色虛線表示太平洋俯衝板片等深線

  圖2.地幔過渡帶中觀測到明顯的俯衝板片上、下界面。(a-b)全波形層析成像(Tao et al., 2018)結果,其中紅色代表低速異常,藍色代表高速異常。灰色圓圈表示深源地震,黑色等值線代表與俯衝板片相關的速度異常。(c-d)接收函數共反射點疊加剖面,其中紅色代表低速到高速(從淺到深)的跳變,藍色代表高速到低速(從淺到深)的跳變。該研究在地幔過渡帶中觀測到明顯的俯衝板片高速體的上、下界面分別用X1、X2標示。剖面位置見圖1

  圖3.俯衝板片界面形成機制解譯。(a)西北太平洋俯衝帶與俯衝板片相關的地震學觀測概覽。(b)地幔過渡帶深處(約410 km到660 km深度)的俯衝板片界面形成機制卡通示意圖。(c)典型地幔巖的S波速度結構

相關焦點

  •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NREE:地球深部地幔彈性性質的實驗進展 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影響著地幔的動力學過程,不僅控制了地幔內部的行為,對地錶板塊構造的性質同樣有很強的控制作用。因此,準確和定量地理解地幔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有助於我們探索地球或者其他行星的演化歷史。
  • 地幔中有多少水?海洋根本沒法比!
    根據礦物中結構水的溶解度數據,結合地球物理資料,推測矽酸鹽地幔的水含量隨深度的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但是由高溫高壓實驗獲得的過渡帶礦物的溶解度能反映真實地幔中礦物的含水性嗎?地幔中多數地區是處於水不飽和狀態的, 因此其實際水含量應當不超過高溫高壓實驗測定的飽和狀態下的水含量。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地幔有多少水?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根據礦物中結構水的溶解度數據,結合地球物理資料,推測矽酸鹽地幔的水含量隨深度的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但是由高溫高壓實驗獲得的過渡帶礦物的溶解度能反映真實地幔中礦物的含水性嗎?地幔中多數地區是處於水不飽和狀態的, 因此其實際水含量應當不超過高溫高壓實驗測定的飽和狀態下的水含量。
  • 是哪位「大力士」把地球撕裂成了七大洲?
    美日科學家模擬研究稱,再過2.5億年,地球很可能將會再次引來一塊新的超大陸:阿美西亞大陸。屆時亞洲將連接美洲,加勒比海和北冰洋將消失。 近日,中科院在大陸板塊裂解方面取得新進展:地幔過渡帶滯留物質的垮塌和脫水可能是驅動深部地幔物質上湧,地幔柱形成,並最終驅動羅迪尼亞(Rodinia)超大陸裂解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發表在Precambrian Research上。
  • 地球是……漂浮在宇宙中的大「椰子」?
    例如,科學家通過對天然樣品的分析和高溫高壓實驗的觀測,表明地球深部的礦物含有主要以 OH 缺陷形式存在的結構水,也就是氫會跟礦物中的氧結合。 研究人員試圖通過分析氫(H)在高壓和高溫下的行為,模擬在地幔和地核邊界的氫(H)和周圍的物質會發生什麼變化。
  • 地質地球所提出超低含量超鎂鐵巖Sm-Nd同位素分析方法
    地質地球所提出超低含量超鎂鐵巖Sm-Nd同位素分析方法 2015-02-05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南開團隊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潘雷霆副教授、許京軍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團隊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動力學變化特性方面研究獲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封底(Back Cover)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綜合類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04),題為「Hypotonic stress induces fast, reversible degradation
  • 廣東科學家入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
    AGU會士是國際地球與空間科學界最高的榮譽之一。自1962年起,AGU每年遴選出在地球和空間科學研究領域中最有遠見卓識、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授予AGU會士,以表彰他們在各自領域中做出的開創性工作與傑出貢獻。每年當選會士的比例不超過全球AGU會員總人數千分之一,今年全球共60餘人當選AGU Fellow。
  • 水似乎無孔不入,為什麼沒有全部滲入地球內部?
    地球是一顆巖石行星,平均半徑6371千米。在地球誕生之初,那時地球還處於熔融狀態,密度大的物質下沉,密度小的上浮,隨著溫度下降,才逐漸形成了各種穩定的圈層。科學家通過探測地震波等信息了解地球內部的狀況,方式類似於CT。地球可以分為內圈和外圈,地球內部圈層由內到外可以分為地核、地幔和地殼,外部圈層則包括水圈、生物圈、大氣圈。
  • 著名海洋地球物理學家林間教授當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會士
    自1962年起,AGU每年遴選出在地球和空間科學研究領域中最有遠見卓識、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學家授予AGU會士,以表彰他們在各自領域中做出的開創性工作與傑出貢獻。每年當選會士的比例不超過全球AGU會員總人數千分之一,今年全球共62人當選AGU Fellow。
  • 我國科學家發現卡洛琳海山 成因接近「地幔柱假說」
    科技日報訊 (記者王健高通訊員王敏)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國際地學期刊《化學地質學》在線刊發了該所研究員張國良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通過科考取樣和實驗室分析發現,西太平洋卡洛琳海山隆起部分玄武巖的形成早於其東側海山鏈的玄武巖,而且兩處玄武巖同位素相同,說明這座海山的成因接近從未被證明過的「地幔柱假說」。
  • 為什麼在太陽系中只有地球才有花崗巖?
    撰文丨吳福元單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吳福元,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一般來說,太陽系模型都是不成比例的,但不妨礙我們對其成員和運動情況的了解(圖片來自花瓣網)
  • 2020年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將於10月18日 -21日在重慶召開,17...
    一、發起單位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地震學會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組委會中國地質學會構造地質學與地球動力學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學會區域地質與成礦專業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漢 任智源(45)電磁地球物理學研究應用及其新進展召集人:趙國澤 黃清華 王緒本 胡祥雲 湯吉(46)探地雷達新進展召集人:劉四新 錢榮毅 馮德山 馮晅(47)油氣田與煤田地球物理勘探召集人:詹仕凡 劉 洋 鄧志文 常鎖亮
  • 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
  • 環境砷汙染與地球演化歷史研究獲進展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朱永官團隊和美國佛羅裡達國際大學Barry P. Rosen團隊聯合完成。德國亥姆霍茲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後陳松燦和中科院生態中心研究員孫國新為共同第一作者,朱永官和Barry P. Rosen為本文的通訊作者。  重構地球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過程是地球環境科學和地球生物學研究中最具挑戰的研究課題之一。
  • 中科院地質地球物理所李金華團隊最新研究:趨磁細菌生物與礦物多樣...
    微生物是地球上出現最早、種類和數目最多、功能最全的一種生命形式。通過礦化作用,微生物直接參與地球上至少六十餘種礦物的形成和轉化。研究自然界中能夠礦化的微生物及微生物形成的礦物對認識現今和地質歷史時期的微生物參與及微化石記錄的地球與生命演化過程具有重要指示意義。
  • 地質地球上玄武巖漿的演化歷程
    筆者依據原始熱能膨脹釋放而導致的地殼運動和因果關係,大致劃分了主要的地質時代。是對現在通用地質時代的補充,在局部上有所修正。 在天空中,瀰漫著遮天蔽日的熱氣。就是《周易》中所稱的「天地混沌時期」。二、太古代——元古代海水全面覆蓋階段(45——17億年)伴隨著表層溫度的降低,原始巖漿冷析的揮發組分能同時以氣、液兩種狀態存在,液態不斷地增多,逐漸地覆蓋了全球表面,成為沸騰的汪洋。
  • 廣東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信息時報訊 (記者 成小珍 通訊員 李淑)記者17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詳細刻畫了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了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徵,揭示了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