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團隊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2021-01-07 南開大學新聞網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潘雷霆)細胞骨架主要包括微管、微絲及中間纖維,與細胞內的遺傳系統、生物膜系統並稱「細胞內的三大系統」,共同維持和保證細胞內部結構和功能有序性。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潘雷霆副教授、許京軍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團隊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動力學變化特性方面研究獲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封底(Back Cover)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綜合類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04),題為「Hypotonic stress induces fast, reversible degradation of the vimentin cytoskeleton via intracellular calcium release」。

  作為一種有效的細胞控制手段,外部滲透壓環境可調節細胞的形態和細胞膜表面張力,影響胞內蛋白的濃度和相互作用,參與細胞生理病理過程。潘雷霆副教授、許京軍教授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低滲環境可誘發關節炎滑膜細胞鈣離子內流、炎症小分子ATP的快速釋放和細胞內氧自由基的生成,並最終促進滑膜細胞的增殖能力(BBRC, 2017, 486: 108),以及利用低滲調控發現特定劑量的長波紫外輻照可降低紅細胞滲透脆性並有效保護和維持紅細胞雙凹圓餅狀形態(Cell Death Discovery, 2017, 3:17040)。

  滲透壓雖然可以有效調控細胞體積形態,但該過程關鍵組分—細胞骨架系統響應滲透壓環境的變化機制仍不清楚。因此,課題組與Ke Xu教授研究組合作,利用隨機光學重構超分辨成像技術(Stochastic Optical Reconstruction Microscopy, STORM)研究了低滲環境對Cos7細胞骨架系統尤其是中間纖維骨架的影響。中間纖維含量豐富、尺寸較小,常規顯微成像難以對其進行有效觀察和研究。該工作中,解析度約為25 nm的STORM超分辨成像系統清晰地顯示低滲刺激可以使得Cos7細胞vimentin中間纖維從長絲狀快速(5分鐘)變成短片段狀,甚至是碎點狀。而恢復至正常滲透壓環境後,vimentin又可重新組裝並恢復成長絲狀。但常規認為動態性相對較強的微管和微絲骨架在低滲作用下卻沒有發生明顯解聚現象。隨後,結合蛋白免疫印跡實驗、定量鈣成像手段及藥理學方法,證明低滲引起的vimentin中間纖維解聚是通過IP3-Ca2+-calpain信號通路實現,即低滲引起細胞內質網上IP3敏感的鈣庫釋放,引發細胞質鈣濃度升高,隨後激活了鈣蛋白酶calpain,使之快速剪切絲狀vimentin變成片段狀,甚至是單體,不是簡單的物理化學解聚。總之,依靠STORM超分辨成像直觀清晰地觀察到低滲對Cos7細胞骨架三種主要成分微管、微絲、中間纖維不同的調控方式,發現中間纖維雖然被認為相對穩定,但是其在特定條件下反而比微管、微絲呈現更高度的動態性,快速地進行組裝和去組裝,以利於細胞及時改變力學性質,相關結果揭示了中間纖維骨架網絡新的組裝特性和作用機理。

  該文第一作者是潘雷霆副教授,通訊作者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南開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學基金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等項目資助。

  文章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vs.201900865 

相關焦點

  • 活細胞超分辨PAINT成像揭示皮牛級別細胞牽引力
    活細胞超分辨PAINT成像揭示皮牛級別細胞牽引力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7 16:00:43 埃默裡大學Khalid Salaita研究小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重要突破!植物體內蛋白互作高精度3D與超分辨成像方法被開發
    該研究首次將Split-HaloTag系統應用於植物的活體成像,更為重要的是,Split-HaloTag系統適用於高質量的3D成像和高精度的超分辨成像。在本研究中,作者將HaloTag蛋白的N端和C端分別融合到擬南芥鉬蝶呤合酶異源四聚體的兩個亞基Cnx6和Cnx7上,共轉化菸草並施加螢光配體TMR後進行雷射共聚焦成像。結果顯示,野生型對照以及單獨的轉基因材料未收集到明顯螢光信號,而實驗組共轉化的材料表現出細胞質特異的信號,由此證明Split-HaloTag蛋白在植物體內可以有效重組(如下圖)。
  • 新型顯微鏡實現可及性基因組超分辨成像
    新型顯微鏡實現可及性基因組超分辨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18 13:26:10 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Zhe Liu、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Robert Tjian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了用於可及性基因組超分辨成像的新型顯微鏡
  • 上海高研院等在同步輻射單細胞紅外顯微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單細胞技術因有望揭示「細胞功能異質性機制」這一生命科學的本質問題,從而解析各種慢性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和衰老的分子基礎,是當前生物醫學的研究熱點和重點方向。單細胞技術在測序方面取得了進展;由於該技術具有無須標記、非侵入性、可同時展示胞內代謝物(組)特徵等優點,逐漸得到學界關注。
  • 認識一下細胞骨架體系
    分為狹義和廣義:從狹義上講是真核細胞中的蛋白纖維網架三大體系微管(microtubule,MT)、微絲(microfilament,MF)及中間纖維 (intermediate filament, IF)組成的體系,被稱為「細胞骨架系統」。 其與細胞內的遺傳系統、生物膜系統、並稱「細胞內的三大系統」。
  • 南開大學團隊研獲超強韌人造蜘蛛絲
    強度高、慢回彈、可重複伸縮 或將用於高空緩降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吳軍輝)科幻影片中,超級英雄「蜘蛛俠」能夠穿梭於摩天大廈之間或緩慢降至地面而毫髮無損,全憑神奇的「蜘蛛絲」。如今,這一科學幻想有望走進現實。
  • 華中大X射線探測器研究有助減少醫學成像和安檢中X射線劑量
    3月13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召開「2017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發布會,20項成果獲此殊榮(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10項)。
  • 細胞生物學 | 細胞骨架
    >細胞骨架(cytoskeleton) 是指真核細胞質中的蛋白質纖維網架體系,它對於細胞的形狀、細胞的運動、細胞內物質的運輸、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分離和胞質分裂等均起著重要的作用。細胞骨架的多功能性依賴於三類蛋白質纖維:微管(microtubule)、 微絲(microfilament) 及中間纖維(intermediate fibre)。
  • UCASer最新科研進展有這些...
    12在一維自旋-電荷分離現象研究中獲得重要進展13在氮循環氣候變暖的響應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14在細菌細胞信號轉導研究中獲新進展(點擊下文標題可進一步閱讀相關內容)>> 新冠出院患者的肺功能無創評估
  • 地質地球所等在地幔過渡帶俯衝板片界面成像研究中獲進展
    板塊俯衝是地球上較為宏大和複雜的地質過程之一,是理解地球內部物質能量交換、大陸巖石圈演化、地震和火山活動及礦產資源分布等的重要環節。在板塊俯衝過程中,俯衝板片將冷的、不同組分的物質(如地表沉積物、玄武質洋殼、水等)帶入地幔,與周圍地幔相互作用,在二者邊界發生熱化學交換。對俯衝板片界面的認識是理解板片幾何形態、組分結構、深部水循環和地幔熔融等地球深部動力學過程的關鍵。
  • 關於細胞骨架了解性介紹
    在細胞結構的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細胞骨架」的概念,很多同學都會誤以為是細胞膜導致出錯,希望大家對細胞骨架的概念有所了解,掌握其與我們學習的內容有何關聯。狹義的細胞骨架概念是指真核細胞中的蛋白纖維網架體系(微管、微絲及中間纖維組成的體系)。
  • 陳興課題組開發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
    ,報導了基於點擊化學的膨脹顯微成像技術(Click-ExM),提供了一種通用、便捷的策略對各種生物分子進行超分辨螢光成像。超分辨螢光成像技術,使人們能夠看清在200nm以內的生物分子。不過這些技術通常依賴於昂貴的儀器和精密的算法,而且在組織樣品中的成像性能一般。膨脹顯微成像技術(Expansion microscopy,ExM)則從樣品製備入手,繞過了光學衍射極限,實現了讓超分辨螢光成像「飛入尋常百姓家」。整個流程中首先將丙烯酸鹽充滿整個生物樣品內部,並使其聚合形成凝膠。
  • 三角纖維軟骨複合體正常解剖及損傷的影像學研究進展
    關於TFCC損傷的正確認識和診斷,對手外科醫生制定恰當的治療方案,以及患者的功能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對TFCC的正常解剖、損傷分型以及各種相關影像學的研究進展等方面進行綜述。TFCC是位於尺骨與尺側腕骨之間,起自橈骨遠端乙狀凹止於尺骨莖突基底部和尺側腕骨的一種軟骨性、韌帶結構的組織。
  • 浙江中醫藥大學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痛風疼痛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針灸神經生物學實驗室、浙江省針灸神經病學研究重點實驗室方劍喬、劉伯一研究團隊在醫學領域著名雜誌《Theranostics
  • 楊建明教授團隊在3-羥基丙酸生物合成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楊建明教授團隊在3-羥基丙酸生物合成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期,青島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楊建明教授團隊在3-羥基丙酸(3-HP)微生物合成新途徑構建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化學及綠色可持續發展技術領域」頂級期刊Green Chemistry(2019, DOI
  • UCASer最新科研進展有這些……
    研究人員通過對5例COVID-19死亡患者屍檢樣品進行研究,發現患者的表皮和真皮附屬器官都有明顯的淋巴細胞浸潤及散在細胞壞死,浸潤的淋巴細胞主要為CD3+ T細胞、CD8+ T細胞及CD68+巨噬細胞等。
  • 中加等五國科學家在大腦神經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新華社渥太華3月21日電(記者張大成 石莉)新出版的國際權威科學雜誌《細胞》報導說,由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華裔教授張遐領軍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膠質細胞能夠抑制神經元突觸的傳遞活動,從而導致大腦的工作記憶受損。除張遐外,有關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還包括來自中國陝西師範大學的韓靜。
  • 中醫經絡研究獲重大進展 我國學者發現經絡間質通道
    近日記者從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獲悉,該所張維波教授團隊近日相繼在大鼠、小型豬等體內經絡中發現組織液定向流動軌跡,這是繼去年在透明魚上發現類經脈組織液定向流動軌跡之後,該團隊的又一重大發現,為進一步證實中醫經絡的存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證據。
  • 天津工生所等在阿拉伯糖轉運蛋白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天津工生所等在阿拉伯糖轉運蛋白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2015-05-04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 微藻,腫瘤細胞新剋星 浙大二院在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周民團隊與孫毅團隊合作,在工程化活性微藻的體內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研究表明,微藻介導的光合作用在腫瘤原位產生氧氣,可改善腫瘤的低氧環境,提升腫瘤放射治療效果。相關論文於5月20日發表在《科學》雜誌旗下的綜合性期刊《科學進展》上,並被該期刊選為「高光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