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加等五國科學家在大腦神經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2021-01-11 中國政府網

    新華社渥太華3月21日電(記者張大成 石莉)新出版的國際權威科學雜誌《細胞》報導說,由加拿大渥太華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系華裔教授張遐領軍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膠質細胞能夠抑制神經元突觸的傳遞活動,從而導致大腦的工作記憶受損。除張遐外,有關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還包括來自中國陝西師範大學的韓靜。

    張遐20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介紹說,大腦細胞由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組成。長期以來,人們認為佔大腦細胞10%的神經元是處理信息、形成學習記憶、工作記憶、思維決策等功能的主體腦細胞,而佔大腦細胞90%的膠質細胞僅僅對神經元起支持、保養等配角作用。

    張遐等人發現,膠質細胞對大腦的工作記憶等信息處理功能也有重要影響。工作記憶是人們工作時臨時存儲和處理信息的短時記憶。他們的研究切入點是大麻對大腦的影響。因為吸食大麻可引起快感、產生「獎賞」效應,可用來治療疼痛等疾病。但吸食大麻也具有損傷工作記憶的副作用。

    這一研究以三種神經細胞特異的基因敲除小鼠為對象進行了實驗,還應用了活體電生理記錄和行為學測試等技術。研究發現,大麻通過激活星形膠質細胞上的大麻素1型受體,使處理信息的重要區域——大腦海馬區的神經元突觸傳遞活動長時間被抑制,進而導致大腦的工作記憶受損。

    這項研究由張遐領銜,通過加拿大、美國、法國、西班牙、中國五國的10個實驗室的17名研究人員通力合作,歷時兩年完成。

    張遐1983年畢業於中國第三軍醫大學,1993年到1999年在法國、加拿大做博士後,並在加拿大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研究領域為神經生物學,主要涉及大麻醫學應用、學習記憶、焦慮和抑鬱等領域。本次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韓靜也在張遐領導的實驗室學習和工作。張遐還受聘為中國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任陝西師範大學、第四軍醫大學等院校特聘教授。

相關焦點

  • 未來腦科學與轉化醫學研究熱點:外周臟器與大腦的神經「對話」
    近些年來腸腦軸的研究十分火熱,腸道也被稱為第二大腦,通過與中樞神經系統存在投射,進行密切的聯繫。其實除了腸道以外,大量研究表明腎臟、心臟、肝臟、脾等內臟與中樞神經系統之間存在緊密的解剖學連接。正常情況下外周重要臟器均在中樞神經系統調控下執行不同的功能,但是如何協調這些過程卻知之甚少。
  • 最新研究進展 | 行為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腸道微生物分子|微生物...
    動物模型研究確定了從腸道細菌傳播到大腦的分子線索,這些線索可能影響神經功能和/或神經發育和神經退行性疾病。本文描述了已知或疑似神經調節活性的細菌代謝產物,定義了從腸道菌群到大腦的信號傳導機制,並討論了腸道細菌分子可能對特定腦細胞發揮的直接作用。
  • ...研究獲重大突破!SCAPE技術有望在3D模式下觀察分析人類大腦神經...
    2020年4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神經性疾病和卒中研究中心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創新性的工具,其能幫助研究人員在3D模式下觀察並分析大腦的神經活性。
  • 神經酸的功能研究進展
    他們通過對鯊魚長期的研究發現,鯊魚的腦組織受到重創後,不久能夠自動恢復功能,是因為鯊魚腦組織中一種被認為「神經酸」的物質,在修復大腦神經信息傳遞通道——神經纖維上發揮了神奇的作用,這一重大發現引起了世界各國科學家的高度重視[6]。神經酸(NA)是各國科學家公認的能修復疏通受損大腦神經通路——神經纖維, 並促使神經細胞再生的雙效物質。
  • 南開團隊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超分辨成像研究中獲重要進展
    近日,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潘雷霆副教授、許京軍教授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Ke Xu教授團隊基於超分辨光學成像技術在細胞中間纖維骨架動力學變化特性方面研究獲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封底(Back Cover)論文形式發表在國際知名綜合類學術期刊《Advanced Science》(IF:15.804),題為「Hypotonic stress induces fast, reversible degradation
  • 研究確定了大腦中血清素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
    學會抑制一時的滿足感往往對未來的成功至關重要,但是耐心是如何在大腦中調節的,人們仍然知之甚少。 現在,在衝繩科技研究生院(OIST)的神經計算單元對老鼠進行的一項研究中,作者宮崎克彥博士和宮崎Kayoko博士指出了大腦中通過血清素的作用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11月27日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 【Brain】Nature:新聘「諾獎級泰鬥」研究揭示大腦中執行不同認知...
    編碼是指大腦將感覺運動信息轉化為廣泛的神經表徵的能力,涉及大腦中不同的感覺皮層、聯合皮層和調控相關的腦區及結構。一旦信息編碼完成,通過突觸連接的變化而體現出的廣泛分布的神經模式的狀態就可以被儲存起來,並在之後可能被重新檢索出來。記憶可以是短暫而有限的,也可以是看似有無限容量的,分別被稱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 睡眠可以增加大腦的可塑性,科學家從果蠅的研究中驗證了這個事實
    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再次強調了睡眠對大腦的意義——進行這項研究的科學家認為,睡眠是一種進化工具,增加大腦的可塑性,幫助動物去適應具有挑戰性的新環境。在這項研究中,來自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剝奪了果蠅的飛行能力後,他們發現這些果蠅是通過睡眠來適應無飛狀態的。
  • 科學家們研究揭示了大腦中5-羥色胺的作用
    學習抑制即時滿足的衝動往往是未來成功的關鍵,但對耐心在大腦中的調控方式還知之甚少。 現在,衝繩科技研究生院(OIST)的神經計算組對小鼠進行了一項研究,作者宮崎駿博士和宮崎駿博士通過血清素的作用,明確了大腦中個別促進耐心的特定區域。他們的發現發表在11月27日科學進步.
  • 腦電相關監測指標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後評估中的研究進展
    現就腦電相關監測指標在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預後評估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1.EEG腦電活動主要來自突觸後電位,EEG是用腦電圖儀放大電極片記錄的腦細胞間相互傳播、節律性的自發電信號。通常情況下,腦組織在完全缺血數分鐘後即發生梗死,梗死區腦組織發生壞死,生物電活動減弱甚至消失,而梗死周邊功能受損的神經元產生各種異常放電。
  • 英特爾研究院五大前沿領域研究進展揭秘!神經擬態架構性能已達CPU...
    智東西(公眾號:zhidxcom)作者 | 一一編輯 | 漠影智東西12月8日消息,近日,英特爾線上舉辦研究院開放日活動,分享英特爾在集成光電、神經擬態計算、量子計算、保密計算、機器編程五大領域的研究進展。
  • 天津工生所等在阿拉伯糖轉運蛋白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天津工生所等在阿拉伯糖轉運蛋白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2015-05-04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 或可修復大腦損傷
    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 或可修復大腦損傷神經幹細胞(NSCs)是一種多能祖細胞,負責產生神經系統中所有的神經元和大膠質細胞。在成年哺乳動物中,神經幹細胞主要處於一種「休眠」狀態,但它們可以在進食或運動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增殖。
  • 昆明植物所等在唇形科分類學研究中獲進展
    該科植物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在烹飪、藥用、園藝、建材等方面應用廣泛,與人類健康生活息息相關。自20世紀90年代唇形科與馬鞭草科(Verbenaceae)進行系統重排以後,唇形科的範疇及分類系統發生了較大變化。近年來,隨著分子系統學的發展,唇形科系統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其中,中國分類學者做出了重要貢獻。
  • ...大腦的血源性蛋白數量遠超衰老大腦,調節情緒和行為的多種神經...
    今天,史丹福大學著名神經學專家Tony Wyss-Coray和他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自然》上發表了一項出人意料的研究成果[1]。他們發現,與老年個體的大腦相比,年輕個體的大腦對血源性蛋白的通透性更強,大量血源性蛋白能迅速進入到年輕個體的大腦中。
  • 愛睡覺的人會聰明,研究:大腦神經運作越快
    而人腦也是一樣,在睡覺的時候,就會把日常生活中所發生、所記憶的事情重新整理,分門別類,並把不需要的記憶模糊化、騰出空間來存放重要的東西。可以說,睡覺是一個整理、重組的概念,就像把幾萬本原本散落在地上的書,重新撿起來在書架上排列整齊。
  • 這就是大腦中的調色板!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魔咖色域,ID:Mycolordo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之前《Neuron》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獼猴V1,V2和V4等級化的顏色處理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內源性信號光學成像、雙光子成像和電生理記錄等手段,詳細描繪了等級化的不同視覺腦區的色調圖結構,揭示了認知顏色空間形成的神經機制。
  •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生物物理所在光合藍藻長鏈脂肪烴合成的結構基礎研究中獲進展 2020-03-25 生物物理研究所 通過結構分析和比較,結合相關的生化實驗,研究人員揭示了藍藻AAR結合底物和輔因子的結構細節,闡明了其採取「桌球機制」在同一位點結合底物和輔因子的結構基礎,揭示了AAR-ADO複合物的相互作用方式和關鍵胺基酸,並發現AAR-ADO複合物中形成了一個貫穿兩個蛋白的疏水通道,解釋了以前研究中一直困惑的脂肪醛分子是如何在兩個蛋白之間進行傳遞的問題。
  • 最新研究速遞 | 柳葉刀:腸道微生物群在神經系統疾病中的作用
    其在微生物組研究和腸道相關疾病研究中可以排進全球前五,在益生菌研究和細菌素研究中名列第一。APC 長期致力於微生物組的轉化應用研究,在多個領域的產業化方面,包括食品、製藥、嬰兒營養、醫療食品、診斷、運動營養,以及動物健康等取得進展。以下是文章內容。